第三十九章《牛郎织女》

    人世间的布衣牛郎,天庭上的贵胄织女,在文化人的酝酿下结合为夫妻,成为流行至今的爱情故事,今日常见于儿童们的启蒙读本中,家长们教育孩子时亦可重复自己曾经听闻的玄幻故事。织女是天帝孙女或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是天庭上的公主,牛郎是双亲早亡跟随哥嫂长大的凡间庶民,他们犹如牵牛星(也叫牛郎星)和织女星,本是两个世界遥不可及的人,不过在神话传说抑或民间小说里,他们不仅可以结婚男耕女织,而且成为代代相传的爱情故事。老调重弹下牛郎织女的故事梗概,幼年的牛郎依靠哥嫂长大成人,可是嫂子尖酸刻薄,经常虐待老实本分的牛郎,待牛郎长大后,兄弟两人分家,不顾亲情的哥嫂只分得一头耕田老牛给牛郎。这头老牛通灵性,获悉有一群仙女下凡到河里嬉戏玩耍,开口说法告诉牛郎,去河边趁机将织女的衣物藏起来,让织女答应成为妻子,牛郎依照老牛的意思办后,织女与牛郎结婚成为夫妻,而且婚后生活幸福美好,并生育了一双聪明乖巧的儿女。

    好景不长,久出未归的织女在凡间结婚生子的事情,被天帝和王母知道,于是派天神将织女抓回天庭,于是织女与牛郎及一双儿女被迫分离了。牛郎不甘心妻子被天神抓去,灵性的老牛不忍他们幸福的家庭就此结束,于是耗尽最后一点通神的本领化作可上天的小船,让牛郎用扁担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然而赶到银河发现,这条银河被天帝分界成仙凡异路,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遥遥相望,犹如牵牛星和织女星在银河两端遥相望。牛郎并没有灰心,为了坚贞的爱情并找回织布补衣的妻子,为了孩子所需要的母爱和抚育,牛郎用木瓢舀银河之水,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舀水,这样的举动最后感动了天帝和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可以相会,这个相会后来慢慢演变成七夕节,在今日资本大行其道和消费主义的加持下,它成为了与西方情人节抗衡的中式情人节。另一种传说的版本是,牛郎对爱情的坚贞举动,感动了喜鹊,喜鹊为了让他们相会,用身体搭建成一道跨越银河的彩虹桥,也即鹊桥,牛郎得以和织女相会于每年的七月初七。

    民间传说故事的套路基本一致,先喜后悲,有几年好光景,接下来就是面对人生的一系列无奈,故事结尾主体都偏“歹”,符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客观现实。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据说约起源于西周时期,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创造出这个故事,或许是当时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情感压抑的写照,从而托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也是道出人间实情,放至今日亦有参考价值,只不过现如今,人们多把它看作神话故事,往深处看,故事所表现的就是人间常态。织女起初未回天庭的时候,天神们无一不是事不关己,获悉织女在凡间过上了幸福的相夫教子生活后,天神们开始妒忌眼红,对织女“私自”逗留凡间口诛笔伐并要求惩罚,维护天庭权威的天帝或王母娘娘于是下令抓回织女并予以惩罚,在一些正义天神的通融帮助下,天庭表示格外施恩,允许织女每年见一回牛郎等,这样的故事情节在今日社会亦可见。

    喜欢研究天文地理的朋友,或许会对牵牛星和织女星有所了解,牛郎和织女分别对应着夜空中繁星点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是银河系中数亿颗恒星的一员。从天文资料中可知,牵牛星距地球约17光年,织女星距地球约25光年,通过地球与牵牛星和织女星构成的三角形计算,得出显示牵牛星和织女星大约应有16亿光年的距离,天文资料真实与否无关宏旨,正常情况牛郎织女相会至少要十多年才有一次,而非每年七月初七一见,好在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神话传说,硬生生的把两个不能相会的恒星演变成爱情故事。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七夕节,在现代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商业化演绎极大物化了它,使得青春男女为此大出血买单,逐渐与这传说故事的初衷趋舍异路。

    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引起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感慨,因此他们的故事常出现在诗句中,《诗经》作为中国首部诗歌总集,理所当然有章节是关于牛郎织女的,不过那时牛郎织女还主要是指天上的两个星宿,直到汉代,这两个星宿才逐渐拟人化呈现。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留存至今的《古诗十九首》,其中有一首便是描写牛郎织女故事的,为隋唐七言诗发展奠定基础的魏文帝曹丕,著有名篇《燕歌行》也同样引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依照遗留至今的资料显示,《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太子萧统组织编纂《昭明文选》,其中曹丕将文章著作提升至“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调就收录其中。《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离愁别绪和失意彷徨,思想消极悲观,情调低沉,这些基调依旧是唐宋诗词的一项特色,《迢迢牵牛星》这首则是典型反映离愁别绪的,描写牛郎织女别离相思之苦,表达了人间夫妻不能团聚的悲情思想。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五言诗的大意是,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和皎皎如月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纤纤细手在摆弄着织布的机械,发出札札的织布声,整日里没有织成一段布匹,思念牛郎时的眼泪像雨一样落下来,银河又清又浅,相隔有多远,去一趟有难多呢,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相拥交谈。这首古诗表达的意境与魏文帝曹丕的“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一致,同样表达了夫妇的离别之苦,早在《诗经》时代,牛郎织女还只是作为两颗天天的星星来写,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和魏文帝时期,牛郎织女俨然成为离别夫妇的代名词,在孩子们的启蒙益智读本故事中,这些故事颇受欢迎。这首诗侧重于表达牛郎织女只能含泪凝视遥相望,魏文帝则侧重表达牛郎织女有何罪过却要被银河阻隔在两岸,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入故人心,或许是因为古人夫妻离别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今天的我们,也常见夫妻分居两地的情况,两地分居的夫妻泰半都出自进城务工的农民,男人去远方的城里打工,女人在家照顾孩子,差一点家境的女子还得照看家里的老人,可想而知,长期分居两地的夫妻,幸福感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牛郎织女相思相望不相亲的悲情,至今仍有。

    悲情的爱情故事,在永远积极乐观向上的中唐诗人刘禹锡面前,依旧可以化悲痛为力量,诗人刘禹锡依据传说故事创作的七言诗《浪淘沙·其一》,无疑是历代文人描写牛郎织女最为积极正面的诗篇。《浪淘沙》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始于刘禹锡和白居易,大多描写风沙推移,以见人世间变迁无定,或托意男女闺怨之词,后被演变成词牌名,刘禹锡使用该曲名创作了九首诗篇,开篇便是依照牛郎织女故事而作的,虽有闺怨的意思而无闺怨的悲情。这组诗篇创作背景是刘禹锡处于他人生的低迷期,辗转多个偏远的地方任职,二十三年弃置身期间,不过他并未意志消沉,而是乐观面对,在不同的任职地以《浪淘沙》之名创作,其中第一首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和第八首较为出名,是充分诠释刘禹锡旷达情怀的优秀诗篇。

    第2/2页)

    《浪淘沙九首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星。

    论人生观中的心态,中唐时期的刘禹锡是颗耀眼的明星,我们所熟知他的诗中,很少见到他描写女子闺怨、离愁别绪和怀才不遇的感慨之词,刘禹锡的诗词多是呈现他积极乐观心态的,这在中国历朝历代文人当中,是都凤毛麟角式的存在。刘禹锡算是颇为多舛的仕途之人,在偏远小地方辗转多年,蹉跎了最为宝贵的青春好年华,经过黄河时,面对滔滔不绝黄河之水的宏伟气势,有感而发写下第一首《浪淘沙》。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径流的地域广且地形复杂,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故它有中国母亲河的说法,再者黄河有九个蜿蜒曲折的“S”形大弯道,故文化人又习惯称它九曲黄河。黄河孕育中华文明的同时,其孪生兄弟是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水患,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黄河流域,由于古代人们砍伐树木的缘故,造成上游水土流失,致使黄河之水含沙量大,故黄河之水夹带着泥沙,滔滔不绝的奔腾万里往东流。

    刘禹锡经过黄河时,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黄河的宏阔气象,遂发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感叹,来歌颂黄河经历着浪涛的冲刷和狂风的颠簸,从遥远的天边奔流到此,不得不让人觉得,这也是感叹自己颠沛流离至此的意味。“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与前两句似乎关联不紧密,突然转折之感,牵牛织女本是相隔甚远的星宿,刘禹锡却说如今直接上银河,同时到牵牛织女家,意思是作者现在要直飞银河,到访牵牛织女的家,表达了作者准备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哪怕牵牛织女相隔亿万里,也要同时到达,凸显作者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豪迈的气概贯穿刘禹锡的一生,是唐朝璀璨群星中别树一帜的存在,大部分诗人的佳作多以悲情诗句感人肺腑,而刘禹锡独具一格,一直保持乐观坦荡的情怀进行诗歌创作,总能在阴影位置处看到阳光,犹如他所言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潮起潮落的人生中,保持刘禹锡式乐观,是我们今人应当汲取的精神养分。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社会生产率整体不高,致使女性对男性依附的程度较高,牛郎织女故事的寓意则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唐诗中盛产闺怨诗,也有依照牛郎织女故事创作闺怨诗的,晚唐诗人杜牧佳作《秋夕》。一生风流倜傥和潇洒自如的杜牧,是位幸运的晚唐诗人,尽管一生中也遭遇挫折,因“牛李党争”不受大用,但他的整个人生,相比同时代的李商隐、罗隐等人,可谓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仕途发展虽未拔得头筹,但是灯红酒绿的潇洒日子总是能不离左右。风流韵事多的诗人多性情,知晓皇宫内院的宫女只能宫廷内孤独终老,颇为感慨,于是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创作出这首佳作《秋夕》,用以抒发同情宫廷里女子的悲苦心绪。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夜里烛光微冷的照着画屏,拿着小罗扇轻轻扑打着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躺卧着看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这是杜牧《秋夕》翻译成现代话的大概意思,这首诗是杜牧稍有的女子闺怨感的作品,描写一位深宫中女子生活的场景,想必是杜牧夜里出入宫廷亲眼目睹过,孤寂的一群宫女们坐在冰冷的石阶上仰视天空里牵牛星和织女星。烛光、画屏、罗扇、流萤,看似在深宫生活的宫女们日子不会差,但是缺乏自由的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宫廷里天阶的寒冷,也只能仰望天上的星星发发呆,来排解内心的忧郁之情,杜牧之所以写出带有悲情色彩的诗句,与描写他潇洒日子的诗句很不一样,写作此诗时,极有可能是他处于仕途的低谷期,借宫廷女子的生活状态寓意自己的忧郁内心。拿着罗扇扑打流萤,卧看天天的星星,写宫女孤寂的生活情形,含意蕴蕴,很是耐人寻味,诗中没有一句看似抒情的句子,但是宫女的哀怨和期望交织的复杂情感见于言外,从侧面反映出宫廷女子孤独落寞的人生命运,牵牛织女向来形容被无情分隔的夫妻。杜牧在描述宫女们仰望星空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想借牛郎织女只能每年七夕能见上一面的比喻,借以抒发宫女内心的悲苦,表达了作者同情宫女孤苦命运的思想感情。

    从古诗十九首的诗句、魏文帝曹丕的诗以及唐代关于牛郎织女的诗篇,用语皆是“牵牛”与“织女”,而如今人们多习惯于说牛郎织女,或许是这个用语比较顺口。他们的传说多用来形容被无情分隔的夫妻,现代人对这些神话故事的观感不像千年前,如民间传说的《白蛇传》和《梁山伯和祝英台》则被搬上电视银屏,成为现代人消遣的源泉,而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竟成了皆大欢喜的七夕情人节,彻底颠覆了它的原有内涵。今日的七夕早已将它的悲情色彩弃置,成为现代人庆祝美好爱情的好日子,更是成为青春男女确定重要关系的纪念日,其实也好,人生本多苦不容易,化悲苦为快乐不失为明智选择。古人们还有许多牛郎织女的诗篇,其中较为经典的是秦观词作《鹊桥仙》,深情的表达出“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牛郎织女每年只一天相会的话,的确也不是办法,若是现代的情侣抑或是夫妻,别说一年只相会一天,长期分开三个月以上,恐怕容易各自劳燕分飞,牛郎织女的故事固然是民间传说,它寓意依旧会上演,但这故事则远不如演化成情人节更受人们喜欢,毕竟人们只喜记情人节,而非记它的起源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