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柳》

    柳树,常见于河流堤坝两旁和的观赏性公园里树木,其适应性强,种类繁多且容易杂交生长,可以通过无性繁殖获得优良品种,它是春天里最为迷人的树木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如中国小学生都会学的启蒙诗《咏柳》,便是文人歌咏柳树最为突出的经典例子。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浸,在洪水期浸泡数月,也能安然无恙,故在水边常有柳树的身影,因此具备保持水土的功能,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北宋词人苏轼先后主持修筑西湖堤坝时,便种植了许多柳树,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在西湖的白堤、苏堤见识到柳树成形,宛如一道绿色风景带。柳树除了保持水土和观赏价值外,还是炎炎夏日里人们乘凉的工具之一,在硕大的柳树荫下,人们可以免受炙热的阳光直射,其次风吹柳树时凉风也是十分宜人的,在公园里可见很多游客在柳树下进行户外活动。

    古人们常以柳赠友,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一直为文人们所青睐,大量经典诗篇与柳有关,如王维送别诗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中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刘禹锡佳作《竹枝词》写“杨柳青青江水平”等,不一而足。古代人远行最发达的工具是船只,故古代的渡口繁多,犹如今日的车站,在古装电视剧中多见渡口的情节,渡口所在的水边又多种植柳树,加上柳与留同音,因此被慢慢演化成挽留送别之寓意,后来便有了“折柳送别”的说法。古代人知道送别后,难知猴年马月尚能再见,因此特别珍视送别,因此送别前折柳、饮酒、依依不舍等环节多,赠予诗句自然也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创作出许许多多颂扬柳树的名篇佳作,如李白送别友人时写“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亲”,刘禹锡写“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等。现代人送别简单粗暴,直接送去机场、车站或者门前的座驾,没有古代人们在渡口送别友人乘船而别的场景,因此折柳送别的意境很难出现在今天的社会,再者现代人有发达的通讯技术,对送别几乎不太重视,殊不知很多人离别后是否能再见和古人状态并无二致,多年后回想起来真是,每次的送别都有可能是彼此的最后相会。

    今日的柳树常见于庭院内种植,用于装饰庭院,发挥其观赏价值,是美化公园庭院的理想物种,最为突出的品种为杨柳,而且人们所言的柳树也常以杨柳之名呈现。相传在隋明帝杨广时期,皇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中的通济渠,很有智慧的臣子向杨广提议,在运河的堤岸种植柳树,一来加固堤坝,二来美观效用,这个建议被采纳,于是在大运河沿岸种植成片柳树,并御书赐名同“杨”姓,故合称杨柳享受和隋朝皇室同姓的殊荣。另外,柳树还常有“垂柳”的说法,因为柳树盛开时,树枝展向柳树四方,繁盛的枝叶呈垂下的姿态,故有垂柳之称,这个称谓相关的诗句,以盛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最为出名。贺知章是盛唐时期的幸运文人,传世精品主要有《咏柳》和《回乡偶书两首》,而他的《咏柳》采用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歌颂柳树题材诗篇中别具一格,自然而然的成为开启学生文学素养的启蒙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首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指高大的柳树精装打扮成碧绿色,万条垂下的柳树嫩叶像丝带一样,我们常用小家碧玉形容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形容仲春二月时的柳树像盛装打扮的漂亮女子一样美丽。尾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先疑问式的问是谁将柳树叶修剪的这么美丽动人,再回答道是二月的春风,一问一答的方式巧妙的刻画出春天的魅力和春风的自然工巧,新颖别致的把春风孕育柳树的形象表现出来,呈现出不经修饰的自然美感。这首诗首先将嫩绿的柳树绿丝联想成身穿嫩绿装束的妙龄女子,形容她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后面采用问答闭环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刻画出春天的美好,新颖别致的将春风孕育万物的形象展现出来,晓畅自然的烘托春天的无限美感。

    借柳树之名描写春天美好的诗句之中,唐宋八大家之首及被誉为“百代文宗”韩愈,因邀请同僚好友踏青而创作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值得一读的咏柳题材佳作。作为中唐文学界的中流砥柱,他的作品多以文章著称,不像同时代的刘禹锡和白居易以诗享有盛名,有“文章巨公”之名的他,多篇文章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如宣扬“传道受业解惑”理念的《师说》、“千里马需要伯乐”的《马说》、情感真挚且富有煽情感染力的祭文名篇《祭十二郎文》等。在学生所学的文章中,韩愈的文章无疑是文人中最多的,他的劝学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想必也是深刻烙印在莘莘学子心中。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因上表著文规劝当朝皇帝而被贬至潮州,贬谪经历让他创作了一首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多数学子曾经学习的作品,让人意外的是,韩愈的这个侄孙便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题中的张十八员外是指与韩愈同朝为官的张籍,韩愈和张籍无疑是官场上的好友,当时张籍为水部员外郎,赠予张水部的佳作另有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更为值得一品。十八是张籍在同族兄弟里面的排行,同时代的刘禹锡更为夸张,排行至二十八,由此可知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家族观念很强。创作这首诗时的韩愈,担任吏部侍郎,相当于今日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想约张籍一起游春,然而从另外一首诗中“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可知,张籍以事务繁忙且年事已高婉拒了游春的邀请,于是韩愈作此诗大力赞美春日景色秀美,希望触发张籍游春的兴致。

    第2/2页)

    这首诗大意是京城的大道上丝雨绵绵,就像酥油一样滋润大地,远看春天的草色连成一片,近看却像没有似的,这是一年前春天最美好的时节,远胜过到处是柳树茂盛的暮春,由此可知,韩愈是告诉张籍,此时的春景最具特色,可比暮春时分更值得观赏,游春应该趁早。此诗首句描写初春时的小雨润如酥,这样的写法往前看像杜甫的“润物细无声”,具有相似意境,接下来第二句描写雨后的朦胧景象,远看是草色一片,近看则是若有若无,后两句说“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也即这样的初春朦胧景色是一年中最好的,远远胜满城烟柳的暮春时节,诗人通过强调初春景色朦胧美胜过暮春时的烟柳美,希冀激发张籍的兴致,以求达到一齐赏春的目的,作者别出心裁的邀请朋友出去踏春。诗句中的“烟柳”并非柳树中的分类,而是形容柳絮如烟状的柳树,亦可泛指柳树等,因为古代炊烟的颜色及膨胀形态和柳絮有点相像,故古代文人歌颂柳树时会有柳如烟的诗句,如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描写柳树时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和清代文人高鼎著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

    盛唐有贺知章咏柳,中唐有韩愈咏柳,晚唐时再歌咏柳似乎不合时宜,晚唐时期的大唐王朝摇摇欲坠,更应该的是“怨”柳,著名的晚唐诗人韦庄正是此时写了一首关于柳树的凭吊咏史怀古诗《台城》。诗题“台城”位于南京,原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后苑城,东晋南迁至此后进行改建,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结束,这里是朝廷及皇宫的后花园,即为政治中枢所在地,台城到晚唐时期,早已经繁华已逝,成为断壁残垣的荒废之地,韦庄游历南京看到满目疮痍的台城后,看到斗转星移的时代变迁,写下此诗抒发内心的万千感慨。韦庄所处的晚唐时期,大唐艰难维持统治,暮年的韦庄也见证了“祖国”的寿终正寝,祖祖辈辈受大唐王朝恩荫的韦庄,大概率未秉持李唐遗老作风,因为大唐的帝位被朱温夺取后,不服朱温政权的各地藩镇节度使相继称帝,此时的韦庄劝自己的上司在川蜀之地建立自己的政权,从而官运亨通并且厕身川蜀之国的宰辅之职。从韦庄的多篇诗作及这首《台城》咏史诗来看,韦庄是眷恋李唐王朝的,不过在自身权贵利益面前,眷恋李唐的情感不值一提,当然韦庄的历史评价尚可。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上的春雨菲菲,江两岸的青草齐整,六朝往事像梦一样,剩下春鸟在悲伤的啼叫,最为无情的还是台城的杨柳,依旧轻烟般的笼罩着十里长堤,从韦庄这首诗大意中可知,在韦庄的晚唐时期,曾经作为六朝古都政治中心的台城只剩下茂盛的春草和春鸟悲伤的啼叫。此诗虽以台城为主题,却不从正面描写台城的景色入手,开头写春天里的雨与草,预示着春天里是细雨润无声,万物复苏的时节,再说曾经的繁华往事早已云消雨散,只剩下悲伤的鸟再啼鸣,接下来则是“怨”柳了,说最是无情台城柳,在台城荒废不堪的时候,柳树却依旧生长的繁盛,不随六朝繁华往事而去,这里凸出了韦庄高超创作技巧。今昔对比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写作手法,不过韦庄却避免这种千篇一律的艺术技巧,借春天里满城茂盛的柳树,反向衬托荒废已久的台城。柳树每到春日里,自是年年岁岁柳相似,不管是台城曾经的繁华似锦还是今日的断壁残垣,烟柳依旧在十里堤坝上呈现春色,韦庄用“依旧”暗示世间的沧桑变化,以“柳”树的无情烘托出人有情的悲伤,这种独辟蹊径写作手法,实属值得借鉴品读。

    贺知章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一生较为顺遂,在唐玄宗治下担任朝廷要职,终年八十六岁,致仕高寿而终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放置今日依然是高寿,不像与他成忘年交的诗仙李白,刚过今朝的法定退休年级没多久便真成仙了,古人能成为高寿的无一例外是权贵富裕之家,不像今日普通人也能高寿而终,相比历史名气大的李白,在实际人生上,贺知章更是人们所欣羡的对象。韩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虽有经历左迁的经历,但相比同时代的柳宗元来说,的确属非常幸运的存在,而且韩愈的成就备受后世的称赞,尤其是他在维护儒家道统的立场,深受后世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在北宋年间,被赵宋王朝追封为伯爵,并准其从祀孔庙,孔庙是儒家道统的神位,从祀孔庙可见后世儒家对韩愈的认可。韦庄是晚唐诗人,他的人生经历时代,大唐王朝几乎是名存实亡,藩镇各自为政,就等着机会各地称帝为王,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也是识时务为俊杰,在蜀地具有“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地理优势,劝上司建立独立的王国,在此之前的韦庄,见识到黄巢起义运动带来的深重灾难,写下被誉为乐府三绝之一的《秦妇吟》,这首长篇叙事诗深刻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在思想及艺术上达到里程碑的境界。上面的三位诗人并无瓜葛,却因为皆有创作有关柳的诗句,而被牵强附会的糅合在此文中,仅借以说明,贯穿了唐朝两百多年的历程,歌颂柳树的诗篇尚有几篇可品,以上有关柳树的精粹诗句,还只是唐诗的海洋里的冰山一角,咏柳也好,怨柳也罢,“折柳送别”也已尘封在历史中,细细品读唐代诗人的咏柳佳句,延展对柳树的额外认知,感受下古人歌颂杨柳的别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