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伽马射线 第260章 找水员

    看到这样的卫生环境,爱德华感觉大失所望。

    他调整了一下情绪,开始用那些湿纸巾擦身体。擦完了之后,还要把湿纸巾按照规定扔进回收箱。

    也就是说,他用的这些纸巾里面的水还要回收。

    “不是科普书上说火星的北极有巨大的冰层吗?为什么不去弄一些冰回来?我这样每天汗流浃背之后,连个澡都不能洗,这可怎么活呀?”

    爱德华感到有些后悔,自己当初不应该这么冲动。

    这里不是天堂,虽然也不是地狱,但是已经与地狱很接近了。

    刘东是与爱德华一起来火星的,他的任务是为北魅在火星建一个全封闭的生态圈做一些准备。

    其实这种类似的封闭生态圈,人类在一百多年前就尝试过,当时叫生态圈二号。就是建一个全封闭的环境,里面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水和人。

    让里面的任何物质都在这个密封的环境里循环,比如池塘里的水被植物的叶子蒸发,变成水蒸气,会在墙壁的玻璃上结成露水,然后再流回池塘。

    人的粪便也经过一系列的微生物处理,又被植物吸收。

    任何动物制造二氧化碳,最终都会供给这些植物,然后,人和动物又食用这些植物。

    其实,在火星上建立生态圈才有真正的实际意义,因为火星上目前能适应人类生活的环境都是人造的,而且很稀缺,如果能够把有限的资源循环利用起来,那就是高效率的。

    特别有意义的就是水的循环,因为在火星上目前最珍贵的除了氧气和食物外,还有水。

    刘东这次来就是要对一块地进行勘测,为下一步的设计生态圈提供一些数据。

    他要测量这块地,还要向下钻孔,把下面的岩石和土壤的情况搞清楚。然后再把周边的昼夜的气温变化等环境参数都搞清楚。

    所以他需要大量的时间在地面作业,特别是钻孔的时候,他在稀薄的大气和强烈的阳光下一呆就是一整天。

    因为到火星来不允许带大型钻孔设备,总部特意给他设计了一套小型的岩心采集钻孔设备,他一个人就能背起来。

    但是这个小设备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效率很低,需要不停地更换钻杆,要钻一个五米深的孔需要两天的时间。

    他需要在二十万平方米的地面上钻二百多个孔。

    钻了孔之后,他就要开着从阿超的机器人那里借来的挖掘机和推土机,对这块地面开挖,等着他把孔钻完,把坑挖好了。估计建生态圈的设备和材料也该运来了,他会接着和其他人一起安装这些材料和设备。

    他发现,在这么低的气压下工作,他的大脑整天都是昏昏沉沉的,感觉自己的智商很低。他有点怀疑,长此以往下去,他会变傻,短寿,几乎是铁板钉钉的结局。

    巴罗登的任务其实最艰苦,他负责找水。

    其实火星的温度那么低,不可能有流动的水,所以,与其说找水,还不如说是找冰。

    根据科学家的探测,在火星的前表面有大量的氢元素存在,那么这些氢元素应该不会是氢气,很可能就是水,但是这些水被埋在地下,得去发现它。

    巴罗登每天都会开着火星车,带着钻探设备四处钻孔,看看能不能钻出冰来。所以,他暴露在强宇宙射线下的时间比一般人都多。他已经把基地周围方圆一百公里的区域都找遍了,但是依然没有发现冰。

    李约瑟负责的事情也大多数都是在地面工作,他负责公路的建设。

    在火星上不可能按照在地球上的标准建公路,只需要用推土机和挖掘机把地面平整,然后压实即可。

    他刚干了几天就领略到了宇宙射线的厉害。

    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他认为宇宙射线就是紫外线,无非就是把皮肤晒黑,所以根本不在乎。

    结果他的手腕子不小心暴露了一下,那一块的皮肤第二天便都坏死了。

    他再也不敢在外面暴露自己的任何一块皮肤了,也不敢用眼睛看太阳。

    别人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只有巴罗登一直没有进展,基地的领导有些沉不住气了。

    因为如果找不到水,就意味着火星移民计划破产了。

    这次移民计划可不是在火星上建一个基地,有一二百个人科研工作者,用化学的办法制水就可以满足大家的需要。

    这一次是要满足上亿人的火星移民,依靠人工制水是不可能满足需要的,必须要在火星上找到足量的水源。

    否则整个移民计划就会成为泡影。

    领导找巴罗登谈话了,对他说,要给他调换工作。

    其实巴罗登比谁都着急,他也知道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也很努力。但是找不到水他也没办法。

    他让领导再给他一周的时间,他要带着能在外面过夜的保温舱,开车到六百公里外的一个大峡谷去试一试,如果还是没有水,他就换工作。

    领导同意了他的计划。

    于是,巴罗登在火星车上增加了一块电池,给火星车带了一个用于夜间保温的保温套,也给自己在外面过夜带了一套保温舱。

    大家都知道,他这一次出行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假如火星车坏了,他就永远也回不来了。

    巴罗登决定拼了,为了自己的面子,也是为了他热爱的事业。

    他一大早便从地下基地里出来,把所有东西装上车,开始了他的探索之旅。

    他第一天开到二百公里。

    由于晚上气温开始下降了,他决定停下车过夜。

    他先把自己的保温舱从车上卸下来,然后再把给火星车保温的保温套套好。

    接着,他拿着氧气瓶、水和食物钻进了保温仓。

    第二天的路相对好走一些,他开了二百五十公里。

    他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来到了那个峡谷。

    很多科学家都说这个峡谷可能有水。

    第四天的一大早,巴罗登便爬起来开始安装钻机。

    钻下午五米依然是石头,他换了一个位置,钻到了十米,依然是石头。

    他又换了一个位置,钻到了十二米,还是石头。

    他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向峡谷的纵深地带前进。

    但是,他带的氧气和食物只够十天的。如果第七天还是没有找到水,他必须得返回,否则就会缺氧而死。

    第七天到了,他已经向峡谷的纵深走了六十公里了,也就是说,他现在就返回的话,已经有可能回不去了。

    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