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元璞文集 漫谈鲁西南农村大集
大集,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的交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在我国南方称为墟或场,中原以北称为集。
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民俗形式。
按照不同地方的生产作息习惯分为:早集,大约从早上四点到中午十二点;正集,大约从早上七八点到下午四五点;夜集,又称夜猫子集,大约从午夜十二点到早上五六点。
乡村大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是农民的主要购物和产品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当地和附近农民的一个必不可缺的重要的周期性群体贸易活动。一般七八或十几个村子就有一个大集,组成方式大多是约定俗成的自然模式。
在鲁西南的农村,立集对地方上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般由村里出面在适当的机会倡议成集,比如村里发生了什么大的事情,在周边引起了一定正能量的轰动效应。
这时村里便借这个机会,大肆邀请各地的马戏团到村里准备立集的地方进行连续七天的免费演出。
附近的甚至其他镇上的较大商贩也会被邀请前往捧场,不仅不受任何费用,而且还要管吃管喝,俗称“赶庙会”或“成大集”。
大集一直以来就是附近农民的重要生活娱乐场所,集上的那些说书、打鼓、玩把戏、算卦的都深受村民的欢迎。
尤其是大集上的豆腐锅、煎包摊和油条摊、羊杂锅,更是村中老汉们的最爱,至今仍然生意红火。热气腾腾的主食配上简单实惠的小菜,再加上便宜的散酒,五六块钱就可以吃的饱饱的。
老汉们酒足饭饱之后,醉眼朦胧步履蹒跚的走到向阳的墙根处,一边享受着阳关的懒懒味道,一边云山雾海的侃着大山。
直到等全身都舒服透了,这才相约而起,晕乎乎的去逛大集,这也成了一道带着浓浓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的地道大集风景线。
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但随着近些年的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需求水平的提高,乡村大集也在不断的流转变迁。
尤其是日益普遍的网络购物的冲击,平日的大集上的生意也日趋冷淡。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农村人仍然执着的认为只有赶年集购年货,这才是真正的为过年做准备。或许因为只要在熙攘喧闹的年集上,大家才能依稀找到儿时的那些甜蜜的回忆,现在的赶年集也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怀旧方式。
鲁西南的大集,一般是由三大类生意人组成。
第一类,是老买卖生意人,就是那些在大集上经营时间较长,经营范围也比较稳定,并有着自己相对稳定的摊位的生意人。
他们是大集的中坚力量,大集上只要离开了他们也就名存实亡了,很快的就会散掉。在有的地方,因为地方上的各种费用太狠,就会自发的出现老买卖人集体休市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出现这个大集消失的真实情况。
因为这些老买卖人大都是附近的生意大户,只要他们集体转场就会很快在另一个地方成立一个新的集市,而且很多的村子也正苦于拉不到老买卖而成不起来集市。
第二类,是专做与时令有关农副产品的生意人。
他们一般都没有长期固定的摊位,只在一定的季节才到大集上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的普通种植户。主要产品都是自己出产的,由于没有固定的摊位,一般选择在大集的边缘地带摆摊。
他们的销售价格一般都比较灵活,毕竟是自己地里产的,只求尽快出售换成现钱就行。当然他们的产品,有时有很多是批发后剩下的相对较次的产品。所以,他们的存在对大集的主体行情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三类,是专干特殊节日买卖的生意人。
比如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专卖祭祀用品的,在年集上卖对联、灯笼等年货的。他们这些人平时或务农或有正常的工作,只是在特殊的节日来临前的几天,顶多十几天到大集上挣点额外的收入。
这些人一般都属于喜欢投机专营的灵动人,也就是农村常说的能人。他们没有固定的摊位,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且经常为了摊子和别人打闹争吵。
总体来说,老买卖生意人相对比较厚重,时令生意人一般比较灵活,而投机的生意人则是比较刁钻,也最不被大集上的其他生意人喜欢。
现在一般的大集,虽然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统筹安排,但长期的历史发展磨合下来,大都有着自己的经营模式。
它在整体布局上也都有着自发的区域划分,现在鲁西南的大集上基本分为九大部分。
刚进大集的地方,称作集头。
在集头相对清闲的地段,一般分布着刮脸剃头的、修自行车、修表、修鞋、修小家电的手艺人,当然有些地方还有专门给人看车收费的。
早些年专门刮脸剃头的剃头挑子很是热闹,现在也变成了专门为村里的老年人服务的了,也就相对冷清了。师傅也一般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到大集上摆摊,尤其说是来挣钱还不如说是来散心。
另外那些从事修理行业的师傅,也大多是些没有正常生存能力的残疾人,在大集上靠手艺赚点钱补贴家用。他们身体本来就不方便,也就不放里面凑。
而且在集头上也相对比较清静,自己也好安心的干点活。再说一般的小毛病,赶集的进去时放下,回家的时候就可以拿走了,大家都方便。
一般在集头还有卖炭的买粮油的,他们一般都开着三轮车,货物也不卸下来。有需要多的就直接开车给送到家中,少的就自己赶完集捎回去。
另外,在集头还有一个经典的的生意,就是买老鼠药的。
老鼠,或许是人类永恒的朋友。尤其在农村,自古以来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消灭不干净的。它们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加上强大的繁殖能力,和人类斗智斗勇的共同生存着。
大集上卖老鼠药的姑且不去讨论他们鼠药的质量问题,就是他们的那一段段广告词就非常的有趣。
估计几乎每个到过大集的人都应该不会陌生,比如:老鼠药,药老鼠,大的小的都逮住。三年的,五年的,一九五八年以前的。南来的,北往的,扒着火车去过北京上海的??????
咱这个老鼠药,中国产药厂造,百货大楼买不到。吃了咱的老鼠药,是先麻嘴,再麻腿,鼻孔眼里冒血水,大的吃了蹦三蹦,小的吃了就没命……
老鼠药,不值钱,一包就买一块钱。一块钱不算钱,做不了火车,也乘不了轮船??????
从集头往里一点,一般有一段相对宽敞的地段,那是解决买卖人和来往赶集人吃饭的地方。有豆腐锅、羊杂汤锅、豆浆摊、面条摊,还有煎包、蒸包、烧瓶、油条等等小吃摊位。
他们一般都集中在一起,即聚了人气,也相互帮衬着生意。在中间一片相对宽敞的地方,摆上十来张地八仙和散落在四周的一些小马扎。
当然他们都有自家的标记和相应的位置,只是为了形成规模效应才摆在一起的。最忙也最热闹的,当然要数豆腐锅,因为在哪里客人还可以弄两碗老酒小酌一下。
一个用劈材火烧得大铁锅,里面先放上大包的全味香料和十几条肥厚的五花肉,先用大火烧到沸腾。然后开始挨着圈往里码放一层层的北方特有的熏豆腐。
在劈材火的文火下,锅里的汤是一直沸腾的,香气随风能飘出很远。随着煮好的熏豆腐被夹走,马上就往里面放进新的,当然还不是根据情况加入香料和五花肉条。一天从开集到下集,锅里始终都有现成的香气诱人滚热烫嘴的熏豆腐。
在地八仙上有用专门的瓷盆盛放着自己熬制的油泼辣椒酱,还有三两种炮制好的免费咸菜,另外大蒜和醋瓶也是必不可少。在主人身边,还有大桶的勾兑散酒。
一般来说,熏豆腐一块钱两三块,散酒一两元一茶碗,出味用的五花肉条三块钱一条。一般客人来了,就要几块熏豆腐,用辣椒酱和醋一调,夹一小碟咸菜,抓上几瓣蒜。再从临摊要点包子一类的主食,最后倒上一碗散酒。总共用不了多少钱,就能美滋滋热乎乎的小酌一下。
直到现在,不仅农村人依然喜爱,就连一些搬到城里住的人们,还偶尔专门到大集豆腐锅上享受这种惬意的感觉。
过了简易的传统小吃摊,就到了大集的重头摊位了,能看到街道两边排列着一排排的相对整齐的高大摊位。一般是布匹、土杂、成衣、鞋帽、针织百货等等按秩序排列。
这些大摊子都是经营时间较长,实力也相对雄厚的老买卖生意人。一般现在都开着较大的三轮和四轮汽车,货物也比较多,摊位不仅固定而且占的地方也都比较大,大都在十几米以上。
比如布匹摊,一般都用四轮汽车拉载,货物重量至少一两吨,光装卸就要两三个小时,摊子也都二十多米长。
由于在大集上的客户,一般都是靠视觉效果产生购买的,所以布老饭要尽量的把时兴的样式和花色都可能的展示出来。
不仅在前面一米左右高度的平摊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成卷的布匹,还要把时下流行的品种和能吸引路人眼球的好看花色挂在背后的两三米高的架子上。
这些大摊子上的生意人看起来很殷实,但每天真的都很辛苦。天气好的时候还行,一旦遇到恶劣天气,由于摊位太大往往猝不及防。不仅在风雨中被弄的狼狈不堪,而且有时候还要损失财物,更有甚者有时还会身体受伤。
说实话,大摊子虽然挣钱较多,但真的很不容,几乎都是夫妻两人伤心劳神的全天制工作。十几年几十年下来,钱是挣到了,但往往都落不了好身体。
有很多人,还真应验了那句苦逼的老话“上半辈子用身体挣钱为儿女,下半辈子自己苦笑着看天地”。
在大摊子的两头,还散落着一些年轻的小媳妇经营的相对单一的小衣服、饰品和儿童玩具一类的小摊位。
她们大多就是一辆小三轮车,支起一个两三米的方伞,在里面挂一些小商品而已。这些小媳妇大多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机动灵活的小本经营,一般趁着热乎劲干上一年半载的就草草收兵了。
从高大的大摊子往里走,有一个从高摊子到矮摊子过渡的小空间。一般在这个地方集中着一些孩子们喜爱的小吃摊,现在大多是一些油炸的速食。
比如炸鸡柳、肉夹饼、炸鸡叉骨的小吃车,有时也有一些用木炭现场烤制的鸡腿鸡翅,当然什么冰糖葫芦等等一些传统的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已经慢慢意识到了这种露天小吃的卫生安全问题,但依旧挡不住孩子们的喜爱。现在大集上,在学生放学的那个时间段,最忙的就是这些香气远飘的小吃摊,往往都会出现一大堆人小围着小吃车等候的情形。
这种专门针对孩子们的小吃摊,是最近这些年才慢慢红火起来的小本高利润的生意。可能是这几年很多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村中大多都是些留守老人和儿童,这种速食的油炸食品才会如此迅速的发展了起来。
随着大集上整体生意的萧条,现在很多老买卖人都在感觉,自己还不如他们这些新兴起来的小吃摊赚钱。
从孩子们喜爱的小吃摊过去,就到了大集的中心位置。人们平日的吃喝采买大都集中在这一块。
什么卖生肉、熟肉、白条鸡、烧鸡的,卖鲜鱼鲜虾、干吧鱼子的,卖豆芽、豆腐、青菜、大料的,卖水果、点心、瓜子、茶叶、散酒的,等等等等都集中在这一带。
这个位置也大都是些老买卖生意人,一般的新手和那些卖时令农副产品的买卖人是不可能轻易挤进去的。
在这些买卖中也都有着一些不成文的隐形规则,这是大家必须默默准守的。谁触犯了这些规则那都是要收到一定惩罚的,虽然有时惩罚是表面看不出来的。
虽然现在各地的超市高速的崛起,而且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包罗万象。但由于种种的原因,大多数农村留守人群,还是习惯性的喜欢到大集上购买这些日常的吃喝用品。
毕竟,在大集上还能任意的挑挑拣拣讨价还价,这相对超市是要方便的多。在大集上,整体来说这个路段是最繁华和拥挤的。当然在这个地方也是那些小偷比较喜欢出没的,因为在拥挤的时候他们一般比较方便得手。
除了大集的繁华路段,顺着稀稀拉拉的时令生意人的边缘摊位,就到了大集的尾巴。这里主要是一些从事家禽和蛋类交易的摊位,俗称“鸡市”。
这里大多是一些农村老太太们自己散养的笨鸡和一些不舍得吃的笨鸡蛋,偶尔也会有一些村中闲人非法捕获的鸽子、斑鸠、山鸡、野兔这些野味前来凑凑热闹。
说起笨鸡蛋,现在的一些农村老太太也是“狡猾狡猾的”。她们有时会用一些个头较小的普通鸡蛋来冒充笨鸡蛋,这种现象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无形之中大大的损害了农村老人朴实敦厚的形象。
离开大集的中心主街,一般规模较大的集市在旁边不远处还设有专门从事猪羊交易的地方,俗称“猪市”。
在这里不仅简单的从事猪羊的买卖,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现场给猪羊配种。
早些年,附近的村民到日子就把自己家的母猪母羊牵到这里。看到相中的种猪种羊,就直接拉到旁边进行配种。一般是先付钱,也有怀崽以后再付钱的。如果一次配不上的,那就要免费再配一次。
随着现在规模化养殖,猪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慢慢的也就逐渐消失了,但在一些偏远的山村还有存在的。
只是因为有伤风化,在大集上直接进行配种的现象是不存在了。如果真有需要,也是联系后把种猪种羊送到家里进行配种。
在猪市的旁边一般还有从事牛、马、骡、驴等等大牲口进行交易的地方,俗称“牛市”。
由于现在大牲口在农村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般在农村也用不到了,所以现在的牛市也慢慢消失了。
但在鲁西南的山区还有零星的存在,因为在那些地方山地丘陵众多。有的在山岭之上山谷之中,现代化的机械仍然无法使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这些骡马牛驴进行大牲口进行帮忙耕种。
说起“牛市”,就不得不谈一下原来在牛市上活跃着的那些“牛经济”了。“牛经济”,就是在牛市上专门替人介绍进行大牲口买卖,并从中赚取利润的专职人群。
由于在牛市上买卖双方大都互不认识,双方也不方便直接谈价,再说很多人都性口也不是很懂行。而且大牲口的交易在原来也属于较大金额的现金买卖,大家彼此也都存在着一定的提防心理。
另外这些牛经济一般都是附近的“能人”,不仅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人缘极佳,而且对大牲口也比较懂行,他们一眼就能看出牲口的优缺点,并迅速的估出它的大体价格。
这些人朋友多路子广,口碑也都比较好,办事也相对的靠谱。通过他们,买卖双方都不至于吃大亏上大当。
于是大家在大牲口的交易的时候,都喜欢找他们在中间说事,让他们在中间操作,最后通过他们完成交易。当然这要支付一定的佣金,一般都由卖方来出,就如同现在的中介一样。
“牛经济”一般都有他们约定俗成的行话和论价交流时的特殊方式,俗称“袖语”。
“袖语”就是在议定价格的时候,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或者拿毛巾什么的遮挡住,用手指比划来进行讨价还价,甚至还能表达其他的意思。
因为买方看到了牲口的优点也不想让别人知道,看出了牲口的毛病也不能当卖方的面说出来,所以选择借助“袖语”这种奇特的方式,来达到彼此的交流。
“袖语”也叫了“拉拉手”或者“袖里乾坤”,当然也有着什么“捏七”、 “别八”、 “勾子九”等等的袖中隐语。
原来这种行为是为了保护交易双方的交易金额不被别的有心人听到,以免钱财外露,引来危险。但慢慢的演变成了“牛经济”介意欺瞒买卖双方,从中骗取差价的不良手段。
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的存在,因为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这个人的声誉坏了,慢慢也就没人用他了。
有的地方除了大集主街和三市以外,还在外围有专供各路传统江湖艺人表演做买卖的的地方。一般在大集稍远处,相对比较清净的地方,通常是在山边、河边或者小树林中。
里面有什么说书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什么相面算卦、观香望土的,什么残局赌输赢、字谜送现金的,什么套圈打气球、飞针玩罗盘的,什么花鸟鱼虫、淘换古董的??????
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大集上的这些江湖艺人还很多,也着实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随着现在生活的快速发展,那些真正的江湖艺人也慢慢退出了大集这样的低端场所,剩下的也都是一些没有什么艺术含量的套圈、砸金蛋等等这些小生意人啦。
大集上的老生意人或多或少都带一些江湖习气,这里说的江湖习气不是普通意思上的流氓匪气,而是生意人在集市上的自我保护的江湖归属感。
由于在大集上每天都必须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得已慢慢养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处事风格。
其实这种在社会最底层讨生活的生意人,不仅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还要有谦和忍让的韧性和坚持自我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
要学着既要圆滑的融入这个大环境中,又要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还要仗义疏财广发的结交各种各样的社会朋友。
这样才能真正的在地方势力挤压和市场内部激烈竞争中,一步步的坚持下来,最后在大集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生意人带一些江湖义气,你的生意往往就会比别人有一定的优势。
由于你出色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口碑信誉,在进货的时候你不仅可以优先拿到性价比较高的货物。
而且就连偶尔的赊欠对方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甚至有时候你卖完了这个季节的货物再一起付款也没有关系。这就解决了囤货占压资金的问题,能让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由于你的诚实可信真心待人,平日里豪爽大方不拘小节,在销售货物的时候就能拢住大批的客户群体。
大家一旦产生购买的时候,就会优先的想到你,而且购买时也不会挑三拣四胡搅蛮缠。这样大家不仅快乐的达成了交易,而且慢慢还会成为要好的朋友,生意自然也就好了起来。
当然在大集上生意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坚持,比如有人意图强硬的侵占自己长期经营的摊位,那就必须像江湖人一样捍卫自己的地盘一样坚决反击。
因为这里不仅是自己熟悉方便的优势位置,而且这里还凝聚着自己长期培养出来的人脉关系。一旦失去,不仅是人格上的受辱,更是生意上的巨大损失。
所以在大集上做生意,一边要面带微笑谨小慎微、彬彬有礼为人友善,同时在气势上还要隐隐露有霸气。不仅让同行对你敬畏,让街面上的混混对你远离,就连那些小贼都不敢在你摊子附近下手。
老生意人往往都喜欢在集市上喝点酒,因为可以接着酒劲不经意的流露出一些平日里不方便表现的霸气和硬度。对那些怀有不轨之心的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让别人对你望而生畏。
就算有时候真的不可避免的和人争吵了起来,也可以接着酒劲故意耍耍酒疯,事后有人说合时也正好借醉酒做个台阶下。这也是老生意人必须学会的圆滑和世故。
大千世界无奇不用,纷纷集市也是鱼龙混杂。
在大集上你可以窥世事人情,感冷暖厚薄;可以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
大集上的芸芸众生,有哭的,有笑的,有癫的,有闹得。有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有随波浮沉人云亦云的,有自我修持大隐于市的,有上蹿下跳插科打诨的,也有好大喜功人财两空的,也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
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民俗形式。
按照不同地方的生产作息习惯分为:早集,大约从早上四点到中午十二点;正集,大约从早上七八点到下午四五点;夜集,又称夜猫子集,大约从午夜十二点到早上五六点。
乡村大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是农民的主要购物和产品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当地和附近农民的一个必不可缺的重要的周期性群体贸易活动。一般七八或十几个村子就有一个大集,组成方式大多是约定俗成的自然模式。
在鲁西南的农村,立集对地方上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般由村里出面在适当的机会倡议成集,比如村里发生了什么大的事情,在周边引起了一定正能量的轰动效应。
这时村里便借这个机会,大肆邀请各地的马戏团到村里准备立集的地方进行连续七天的免费演出。
附近的甚至其他镇上的较大商贩也会被邀请前往捧场,不仅不受任何费用,而且还要管吃管喝,俗称“赶庙会”或“成大集”。
大集一直以来就是附近农民的重要生活娱乐场所,集上的那些说书、打鼓、玩把戏、算卦的都深受村民的欢迎。
尤其是大集上的豆腐锅、煎包摊和油条摊、羊杂锅,更是村中老汉们的最爱,至今仍然生意红火。热气腾腾的主食配上简单实惠的小菜,再加上便宜的散酒,五六块钱就可以吃的饱饱的。
老汉们酒足饭饱之后,醉眼朦胧步履蹒跚的走到向阳的墙根处,一边享受着阳关的懒懒味道,一边云山雾海的侃着大山。
直到等全身都舒服透了,这才相约而起,晕乎乎的去逛大集,这也成了一道带着浓浓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的地道大集风景线。
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但随着近些年的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需求水平的提高,乡村大集也在不断的流转变迁。
尤其是日益普遍的网络购物的冲击,平日的大集上的生意也日趋冷淡。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农村人仍然执着的认为只有赶年集购年货,这才是真正的为过年做准备。或许因为只要在熙攘喧闹的年集上,大家才能依稀找到儿时的那些甜蜜的回忆,现在的赶年集也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怀旧方式。
鲁西南的大集,一般是由三大类生意人组成。
第一类,是老买卖生意人,就是那些在大集上经营时间较长,经营范围也比较稳定,并有着自己相对稳定的摊位的生意人。
他们是大集的中坚力量,大集上只要离开了他们也就名存实亡了,很快的就会散掉。在有的地方,因为地方上的各种费用太狠,就会自发的出现老买卖人集体休市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出现这个大集消失的真实情况。
因为这些老买卖人大都是附近的生意大户,只要他们集体转场就会很快在另一个地方成立一个新的集市,而且很多的村子也正苦于拉不到老买卖而成不起来集市。
第二类,是专做与时令有关农副产品的生意人。
他们一般都没有长期固定的摊位,只在一定的季节才到大集上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的普通种植户。主要产品都是自己出产的,由于没有固定的摊位,一般选择在大集的边缘地带摆摊。
他们的销售价格一般都比较灵活,毕竟是自己地里产的,只求尽快出售换成现钱就行。当然他们的产品,有时有很多是批发后剩下的相对较次的产品。所以,他们的存在对大集的主体行情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三类,是专干特殊节日买卖的生意人。
比如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专卖祭祀用品的,在年集上卖对联、灯笼等年货的。他们这些人平时或务农或有正常的工作,只是在特殊的节日来临前的几天,顶多十几天到大集上挣点额外的收入。
这些人一般都属于喜欢投机专营的灵动人,也就是农村常说的能人。他们没有固定的摊位,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且经常为了摊子和别人打闹争吵。
总体来说,老买卖生意人相对比较厚重,时令生意人一般比较灵活,而投机的生意人则是比较刁钻,也最不被大集上的其他生意人喜欢。
现在一般的大集,虽然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统筹安排,但长期的历史发展磨合下来,大都有着自己的经营模式。
它在整体布局上也都有着自发的区域划分,现在鲁西南的大集上基本分为九大部分。
刚进大集的地方,称作集头。
在集头相对清闲的地段,一般分布着刮脸剃头的、修自行车、修表、修鞋、修小家电的手艺人,当然有些地方还有专门给人看车收费的。
早些年专门刮脸剃头的剃头挑子很是热闹,现在也变成了专门为村里的老年人服务的了,也就相对冷清了。师傅也一般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到大集上摆摊,尤其说是来挣钱还不如说是来散心。
另外那些从事修理行业的师傅,也大多是些没有正常生存能力的残疾人,在大集上靠手艺赚点钱补贴家用。他们身体本来就不方便,也就不放里面凑。
而且在集头上也相对比较清静,自己也好安心的干点活。再说一般的小毛病,赶集的进去时放下,回家的时候就可以拿走了,大家都方便。
一般在集头还有卖炭的买粮油的,他们一般都开着三轮车,货物也不卸下来。有需要多的就直接开车给送到家中,少的就自己赶完集捎回去。
另外,在集头还有一个经典的的生意,就是买老鼠药的。
老鼠,或许是人类永恒的朋友。尤其在农村,自古以来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消灭不干净的。它们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加上强大的繁殖能力,和人类斗智斗勇的共同生存着。
大集上卖老鼠药的姑且不去讨论他们鼠药的质量问题,就是他们的那一段段广告词就非常的有趣。
估计几乎每个到过大集的人都应该不会陌生,比如:老鼠药,药老鼠,大的小的都逮住。三年的,五年的,一九五八年以前的。南来的,北往的,扒着火车去过北京上海的??????
咱这个老鼠药,中国产药厂造,百货大楼买不到。吃了咱的老鼠药,是先麻嘴,再麻腿,鼻孔眼里冒血水,大的吃了蹦三蹦,小的吃了就没命……
老鼠药,不值钱,一包就买一块钱。一块钱不算钱,做不了火车,也乘不了轮船??????
从集头往里一点,一般有一段相对宽敞的地段,那是解决买卖人和来往赶集人吃饭的地方。有豆腐锅、羊杂汤锅、豆浆摊、面条摊,还有煎包、蒸包、烧瓶、油条等等小吃摊位。
他们一般都集中在一起,即聚了人气,也相互帮衬着生意。在中间一片相对宽敞的地方,摆上十来张地八仙和散落在四周的一些小马扎。
当然他们都有自家的标记和相应的位置,只是为了形成规模效应才摆在一起的。最忙也最热闹的,当然要数豆腐锅,因为在哪里客人还可以弄两碗老酒小酌一下。
一个用劈材火烧得大铁锅,里面先放上大包的全味香料和十几条肥厚的五花肉,先用大火烧到沸腾。然后开始挨着圈往里码放一层层的北方特有的熏豆腐。
在劈材火的文火下,锅里的汤是一直沸腾的,香气随风能飘出很远。随着煮好的熏豆腐被夹走,马上就往里面放进新的,当然还不是根据情况加入香料和五花肉条。一天从开集到下集,锅里始终都有现成的香气诱人滚热烫嘴的熏豆腐。
在地八仙上有用专门的瓷盆盛放着自己熬制的油泼辣椒酱,还有三两种炮制好的免费咸菜,另外大蒜和醋瓶也是必不可少。在主人身边,还有大桶的勾兑散酒。
一般来说,熏豆腐一块钱两三块,散酒一两元一茶碗,出味用的五花肉条三块钱一条。一般客人来了,就要几块熏豆腐,用辣椒酱和醋一调,夹一小碟咸菜,抓上几瓣蒜。再从临摊要点包子一类的主食,最后倒上一碗散酒。总共用不了多少钱,就能美滋滋热乎乎的小酌一下。
直到现在,不仅农村人依然喜爱,就连一些搬到城里住的人们,还偶尔专门到大集豆腐锅上享受这种惬意的感觉。
过了简易的传统小吃摊,就到了大集的重头摊位了,能看到街道两边排列着一排排的相对整齐的高大摊位。一般是布匹、土杂、成衣、鞋帽、针织百货等等按秩序排列。
这些大摊子都是经营时间较长,实力也相对雄厚的老买卖生意人。一般现在都开着较大的三轮和四轮汽车,货物也比较多,摊位不仅固定而且占的地方也都比较大,大都在十几米以上。
比如布匹摊,一般都用四轮汽车拉载,货物重量至少一两吨,光装卸就要两三个小时,摊子也都二十多米长。
由于在大集上的客户,一般都是靠视觉效果产生购买的,所以布老饭要尽量的把时兴的样式和花色都可能的展示出来。
不仅在前面一米左右高度的平摊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成卷的布匹,还要把时下流行的品种和能吸引路人眼球的好看花色挂在背后的两三米高的架子上。
这些大摊子上的生意人看起来很殷实,但每天真的都很辛苦。天气好的时候还行,一旦遇到恶劣天气,由于摊位太大往往猝不及防。不仅在风雨中被弄的狼狈不堪,而且有时候还要损失财物,更有甚者有时还会身体受伤。
说实话,大摊子虽然挣钱较多,但真的很不容,几乎都是夫妻两人伤心劳神的全天制工作。十几年几十年下来,钱是挣到了,但往往都落不了好身体。
有很多人,还真应验了那句苦逼的老话“上半辈子用身体挣钱为儿女,下半辈子自己苦笑着看天地”。
在大摊子的两头,还散落着一些年轻的小媳妇经营的相对单一的小衣服、饰品和儿童玩具一类的小摊位。
她们大多就是一辆小三轮车,支起一个两三米的方伞,在里面挂一些小商品而已。这些小媳妇大多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机动灵活的小本经营,一般趁着热乎劲干上一年半载的就草草收兵了。
从高大的大摊子往里走,有一个从高摊子到矮摊子过渡的小空间。一般在这个地方集中着一些孩子们喜爱的小吃摊,现在大多是一些油炸的速食。
比如炸鸡柳、肉夹饼、炸鸡叉骨的小吃车,有时也有一些用木炭现场烤制的鸡腿鸡翅,当然什么冰糖葫芦等等一些传统的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已经慢慢意识到了这种露天小吃的卫生安全问题,但依旧挡不住孩子们的喜爱。现在大集上,在学生放学的那个时间段,最忙的就是这些香气远飘的小吃摊,往往都会出现一大堆人小围着小吃车等候的情形。
这种专门针对孩子们的小吃摊,是最近这些年才慢慢红火起来的小本高利润的生意。可能是这几年很多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村中大多都是些留守老人和儿童,这种速食的油炸食品才会如此迅速的发展了起来。
随着大集上整体生意的萧条,现在很多老买卖人都在感觉,自己还不如他们这些新兴起来的小吃摊赚钱。
从孩子们喜爱的小吃摊过去,就到了大集的中心位置。人们平日的吃喝采买大都集中在这一块。
什么卖生肉、熟肉、白条鸡、烧鸡的,卖鲜鱼鲜虾、干吧鱼子的,卖豆芽、豆腐、青菜、大料的,卖水果、点心、瓜子、茶叶、散酒的,等等等等都集中在这一带。
这个位置也大都是些老买卖生意人,一般的新手和那些卖时令农副产品的买卖人是不可能轻易挤进去的。
在这些买卖中也都有着一些不成文的隐形规则,这是大家必须默默准守的。谁触犯了这些规则那都是要收到一定惩罚的,虽然有时惩罚是表面看不出来的。
虽然现在各地的超市高速的崛起,而且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包罗万象。但由于种种的原因,大多数农村留守人群,还是习惯性的喜欢到大集上购买这些日常的吃喝用品。
毕竟,在大集上还能任意的挑挑拣拣讨价还价,这相对超市是要方便的多。在大集上,整体来说这个路段是最繁华和拥挤的。当然在这个地方也是那些小偷比较喜欢出没的,因为在拥挤的时候他们一般比较方便得手。
除了大集的繁华路段,顺着稀稀拉拉的时令生意人的边缘摊位,就到了大集的尾巴。这里主要是一些从事家禽和蛋类交易的摊位,俗称“鸡市”。
这里大多是一些农村老太太们自己散养的笨鸡和一些不舍得吃的笨鸡蛋,偶尔也会有一些村中闲人非法捕获的鸽子、斑鸠、山鸡、野兔这些野味前来凑凑热闹。
说起笨鸡蛋,现在的一些农村老太太也是“狡猾狡猾的”。她们有时会用一些个头较小的普通鸡蛋来冒充笨鸡蛋,这种现象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无形之中大大的损害了农村老人朴实敦厚的形象。
离开大集的中心主街,一般规模较大的集市在旁边不远处还设有专门从事猪羊交易的地方,俗称“猪市”。
在这里不仅简单的从事猪羊的买卖,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现场给猪羊配种。
早些年,附近的村民到日子就把自己家的母猪母羊牵到这里。看到相中的种猪种羊,就直接拉到旁边进行配种。一般是先付钱,也有怀崽以后再付钱的。如果一次配不上的,那就要免费再配一次。
随着现在规模化养殖,猪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慢慢的也就逐渐消失了,但在一些偏远的山村还有存在的。
只是因为有伤风化,在大集上直接进行配种的现象是不存在了。如果真有需要,也是联系后把种猪种羊送到家里进行配种。
在猪市的旁边一般还有从事牛、马、骡、驴等等大牲口进行交易的地方,俗称“牛市”。
由于现在大牲口在农村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般在农村也用不到了,所以现在的牛市也慢慢消失了。
但在鲁西南的山区还有零星的存在,因为在那些地方山地丘陵众多。有的在山岭之上山谷之中,现代化的机械仍然无法使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这些骡马牛驴进行大牲口进行帮忙耕种。
说起“牛市”,就不得不谈一下原来在牛市上活跃着的那些“牛经济”了。“牛经济”,就是在牛市上专门替人介绍进行大牲口买卖,并从中赚取利润的专职人群。
由于在牛市上买卖双方大都互不认识,双方也不方便直接谈价,再说很多人都性口也不是很懂行。而且大牲口的交易在原来也属于较大金额的现金买卖,大家彼此也都存在着一定的提防心理。
另外这些牛经济一般都是附近的“能人”,不仅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人缘极佳,而且对大牲口也比较懂行,他们一眼就能看出牲口的优缺点,并迅速的估出它的大体价格。
这些人朋友多路子广,口碑也都比较好,办事也相对的靠谱。通过他们,买卖双方都不至于吃大亏上大当。
于是大家在大牲口的交易的时候,都喜欢找他们在中间说事,让他们在中间操作,最后通过他们完成交易。当然这要支付一定的佣金,一般都由卖方来出,就如同现在的中介一样。
“牛经济”一般都有他们约定俗成的行话和论价交流时的特殊方式,俗称“袖语”。
“袖语”就是在议定价格的时候,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或者拿毛巾什么的遮挡住,用手指比划来进行讨价还价,甚至还能表达其他的意思。
因为买方看到了牲口的优点也不想让别人知道,看出了牲口的毛病也不能当卖方的面说出来,所以选择借助“袖语”这种奇特的方式,来达到彼此的交流。
“袖语”也叫了“拉拉手”或者“袖里乾坤”,当然也有着什么“捏七”、 “别八”、 “勾子九”等等的袖中隐语。
原来这种行为是为了保护交易双方的交易金额不被别的有心人听到,以免钱财外露,引来危险。但慢慢的演变成了“牛经济”介意欺瞒买卖双方,从中骗取差价的不良手段。
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的存在,因为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这个人的声誉坏了,慢慢也就没人用他了。
有的地方除了大集主街和三市以外,还在外围有专供各路传统江湖艺人表演做买卖的的地方。一般在大集稍远处,相对比较清净的地方,通常是在山边、河边或者小树林中。
里面有什么说书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什么相面算卦、观香望土的,什么残局赌输赢、字谜送现金的,什么套圈打气球、飞针玩罗盘的,什么花鸟鱼虫、淘换古董的??????
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大集上的这些江湖艺人还很多,也着实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随着现在生活的快速发展,那些真正的江湖艺人也慢慢退出了大集这样的低端场所,剩下的也都是一些没有什么艺术含量的套圈、砸金蛋等等这些小生意人啦。
大集上的老生意人或多或少都带一些江湖习气,这里说的江湖习气不是普通意思上的流氓匪气,而是生意人在集市上的自我保护的江湖归属感。
由于在大集上每天都必须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得已慢慢养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处事风格。
其实这种在社会最底层讨生活的生意人,不仅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还要有谦和忍让的韧性和坚持自我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
要学着既要圆滑的融入这个大环境中,又要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还要仗义疏财广发的结交各种各样的社会朋友。
这样才能真正的在地方势力挤压和市场内部激烈竞争中,一步步的坚持下来,最后在大集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生意人带一些江湖义气,你的生意往往就会比别人有一定的优势。
由于你出色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口碑信誉,在进货的时候你不仅可以优先拿到性价比较高的货物。
而且就连偶尔的赊欠对方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甚至有时候你卖完了这个季节的货物再一起付款也没有关系。这就解决了囤货占压资金的问题,能让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由于你的诚实可信真心待人,平日里豪爽大方不拘小节,在销售货物的时候就能拢住大批的客户群体。
大家一旦产生购买的时候,就会优先的想到你,而且购买时也不会挑三拣四胡搅蛮缠。这样大家不仅快乐的达成了交易,而且慢慢还会成为要好的朋友,生意自然也就好了起来。
当然在大集上生意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坚持,比如有人意图强硬的侵占自己长期经营的摊位,那就必须像江湖人一样捍卫自己的地盘一样坚决反击。
因为这里不仅是自己熟悉方便的优势位置,而且这里还凝聚着自己长期培养出来的人脉关系。一旦失去,不仅是人格上的受辱,更是生意上的巨大损失。
所以在大集上做生意,一边要面带微笑谨小慎微、彬彬有礼为人友善,同时在气势上还要隐隐露有霸气。不仅让同行对你敬畏,让街面上的混混对你远离,就连那些小贼都不敢在你摊子附近下手。
老生意人往往都喜欢在集市上喝点酒,因为可以接着酒劲不经意的流露出一些平日里不方便表现的霸气和硬度。对那些怀有不轨之心的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让别人对你望而生畏。
就算有时候真的不可避免的和人争吵了起来,也可以接着酒劲故意耍耍酒疯,事后有人说合时也正好借醉酒做个台阶下。这也是老生意人必须学会的圆滑和世故。
大千世界无奇不用,纷纷集市也是鱼龙混杂。
在大集上你可以窥世事人情,感冷暖厚薄;可以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
大集上的芸芸众生,有哭的,有笑的,有癫的,有闹得。有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有随波浮沉人云亦云的,有自我修持大隐于市的,有上蹿下跳插科打诨的,也有好大喜功人财两空的,也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