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宁可
宁可的命很贱!老爹喝醉了酒的时候总是这样说。
老爹是个铁匠,断了一条腿,没有女人,独自带着宁可住在小镇上。
老爹的手巧的很,不但宁可从小的襁褓、衣裤都料理的妥妥贴贴,还为宁可做了各种各样的玩物。
宁可印象最深的是一只会飞的竹蝶,如团扇般大小,双翼薄至透明,腹下有个小孔,只要将一把方形的木匙插入旋转几下,这竹蝶便会扇动翅膀,盘旋起舞,虽不及远,却如真的蝴蝶一般飘乎灵动。
精致的物事难以长久,竹蝶虽妙,却在某日飞动时被阿黄扑了下来,折了翅膀,自此不能再飞。
阿黄是一条狗,是老爹用一包盐向别人家换来的。
宁可命很贱。便是和阿黄做比较得下的结论。因为阿黄花了老爹一包盐,宁可则是老爹顺手捡到的,一个铜板都不用花。
……
老爹沉默寡言,不喝酒的时候便闷着头打铁,喝了酒便倒头就睡。
镇子不大,只有一条街。东边是一座道观,两间土屋,竹木为梁,茅草覆顶。小的那间住着观主李道人,大的那间供着三尊泥人,也不抹灰,也不上色。
李道人一本正经的说这是三清神像,宁可怎么看,也就是三个泥人而已。
镇上唯一的一家酒馆就开在道观旁边,宁可自会走路起,便摇摇晃晃的提着酒壶跟着老爹去打酒。
……
酒馆油水多。厨房外的两只木桶里,倒了些剩下的饭菜,引得镇上野狗团团围转,以为乐园。
野狗们自有地盘,进出酒馆的成年人它们不敢惹,个子矮小的宁可便成了它们欺负的目标。一个个伸颈低头,龇牙咧嘴的冲他狂吠,稚嫩的宁可从未遇上过这样的场面,有些胆怯的躲在了老爹的身后。
老爹看在眼里,也不多话。回来时带了一条牛筋,从屋后的柳树上砍下一根枝杈,削皮修型,将牛筋缠上,做成了一把小小的弹弓,搓了百十枚泥丸。说了一句:“宁可站着死,不愿躺着生。男子汉,岂能惧了野狗之辈?”
老爹手把手教了宁可如何瞄准,拉弦发弹的基本技法,便回房歇息,任由宁可自行琢磨。
弹弓不大,宁可年岁虽幼却也能拉得开弦,只是初学乍练尚还谈不上什么准头,于是屋后的柳树便成了他练习的靶子。
开始时,十步之外连树干都击不中,想到野狗们狰狞的面目,又想想老爹的那句话,宁可发了一股蛮劲,在柳条上系了一只小布袋,每日操弓狠炼。直到肩臂肿疼,手指上拉脱了一层油皮,终于找到了一些窍门。
柳丝长而柔软,虽有春风摇摆,但在宁可看来,风动自有韵律,韵律便是节奏。布袋虽小却再也不是无迹可寻,往往十发泥丸己能中七八枚。
再去沽酒时,阿黄跟着一起去。宁可将酒壶悬在腰间,旁边挂了一只小囊,装了二三十粒泥丸,提着老爹手制的弹弓,走在青石铺就的街头,居然有些期待野狗们的到来。
野狗们不负所望,三五成群的从巷口出现,盯着宁可观望,似乎在疑惑这个人类小孩见了它们居然不怕,怎地如此大胆?
阿黄与野狗们对峙,颈上黄毛虬张,龇牙咧嘴,毫不退让。宁可神情坦然,左手握住弓身,右手从囊中捏了一粒泥丸,扣在弦上虚引弓弦。
宁可的镇定在野狗看来是一种挑衅。于是为首的最強壮的那只野狗一声低吠,两只身上有些癞皮的野狗越众而出,沉肩探首,呜呜做势直向宁可逼来。
阿黄抢上前去拦住了其中的一只,撕咬在一起,剩下的那只便直冲宁可扑来。
老爹说过,“狼是麻腰杆,狗是土鼻梁!”打狗就得照鼻梁招呼!宁可看的真切,手起一弹,正中了哪野狗的鼻梁。
老爹的话没错。
野狗看似来势汹汹,鼻梁上吃了一丸泥弹后,“嗷嗷”叫声不绝,毛茸茸的尾巴夹的铁紧,低头顺耳,头也不回的跑了!
宁可一丸得手,胆气顿时一壮!囊中一摸,泥丸上弦。与阿黄纠缠的那只野狗体形颇大,阿黄眼看不敌,宁可略瞄了一眼,一弹射出,却打中那狗的后腿。
那狗顿时瘸了一瘸,未及惨叫,就被阿黄一口咬住了咽喉,“呜呜呜”的挣扎翻滚,拼了命的甩脱了阿黄,发力狂奔,眨眼之间去的远了!
宁可再扣一枚弹丸,瞄向领头的那只野狗。这次却不待宁可发弹,那狗见势不妙,一声轻吠,领了群狗掉头就走。只此一次,镇上的狗群见到宁可便远远的躲了开去。
宁可无狗可打,甚是寂寞,于是提了弹弓沿着镇子转圈。
年岁渐长,准头愈准,田边地头的野兔田鼠,枝头草丛的鹧鸪斑鸠着实打了不少。送去酒馆,倒也能给老爹换些酒喝!
李道人甚是眼馋,却没有宁可打弹弓的手艺,只能隔三差五跑到酒馆去赊酒喝,一喝就醉,一醉就唠唠叨叨说自己和道门的圣人——骑着青牛出涵谷关的那位“青牛道祖”是本家,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
李道人不分对象,逮着谁,便拉着不放,来回来去的就是那几句话。弄得去酒馆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刘掌柜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李道人再要和客人啰嗦,便不再赊酒给他喝。
涵谷关在哪里,宁可不知道。长这么大,他连这个小镇都没出过。外面的世界如何,宁可一无所知。
……
……
故老相传,天地初开之时,民智未开,只知刀耕火种,以捕鱼打猎为生。后见日月交替,风雨辉映,雷电肆虐,于生死轮回中掌握了修行法门。
时至今日,整个大陆修行宗派林立,魔族占据了连云山脉以北的大片土地,妖族则盘踞在南方近海的高山密林中。人族位于中央,既要提防北方的魔族南下,又要担心南方的妖族北上,各大修行宗派被迫联手,合力抗击妖魔两族的侵袭。
灵羽宗,便是这其中的一员。因为善与驯化各种珍禽,在这当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军交战,自然少不了探马斥候的身影。
以上种种,俱都是李道人酒醉之余,在刘掌柜铺子里的妄语。宁可从小把它当成故事来听——李道人一开口,宁可便知道接下来他要讲什么,故事虽然听来过瘾,若干年一成不变,却实在听不出什么新意来!
。。。。。。
隔壁的二牛平时不怎么在家,一个月里难得回来一两趟。他是灵羽宗里侍奉仙禽的灵童。只有经过筛选,根骨俱佳的男童才能胜任。宁可很是羡慕。
那年,有一天老爹喝醉了酒没有打铁,宁可便一个人看住了铺子,刚好二牛回了家。宁可便把李道人的疯话讲给二牛听。二牛颇为忿忿不平。
二牛告诉宁可,莫说这南渡小镇,便是整个吴郡是灵羽宗的地盘。
灵羽宗,如李道人所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修行之地。其他宗门或炼丹、或锻体,又或以法术精深著称于世,而灵羽宗的特点在于——飞!
大陆各种族之间,除了某些特定的,与生俱来带有飞行属性的种类如——龙族之外,人、魔、妖三族欲想腾空飞行,就只有修行一途。
而灵羽宗则另辟蹊径,为了飞翔于天空,宗内弟子分赴大陆各处搜罗各式凶翎猛禽,出手驯服以后,便带回乌梁郡,放养在乌梁山中,宗门内自有专人负责照看。
这些灵禽一般是平时刺探敌情,传递消息所用。但是有些异种珍禽经过训练,甚至能驼载宗门高人翱翔天际,与战争时期便冲锋陷阵,发挥巨大的威力。
“神仙中人也!”二牛对此用了一句文邹邹的话来表达自己的万分钦羡。
神仙是什么?宁可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李道人。
土屋道观香火不盛,李道人整日无所事事。见到宁可来问,李道人来了精神,硬是要收宁可为徒,束修什么的都不要,只要每天一壶酒就行。
宁可不肯,酒是老爹的命。
宁可的命都是老爹救回来的,又怎么肯拿老爹的命去换一个师傅。
李道人无奈,也不強求,只是从三清泥像的后面取了一口箱子出来,里面满满的都是道经,当然还有灰尘。
李道人说要想成为神仙,必须先学会修行,读懂这些道经,便能学会如何修行。宁可一脸向往,但是他不识字,道经对他来说便是天书。于是李道人折下段树枝,在满地泥尘中写了一撇一捺。
宁可认识的第一个字便是一个“人”字。
从那以后,宁可一有空闲便往道观中跑。李道人折枝做笔,泥地为纸。自道经中由简而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宁可认读。宁可极聪明,看过一遍的东西就能牢牢的记住。李道人称之为“过目不忘”,啧啧称奇之余,讲解的便愈发仔细!
老爹对此心知肚明,但却保持了沉默。不说赞同,亦没有反对!
……
吴郡有山名乌梁,山如其名,成片的森林生长了无数万年,将高耸入云的山梁染的墨绿,远远的看去便是一片乌溜溜的颜色。
因为山高林密,这里便成了灵羽宗放养灵禽的禁区。从山脚起,闲杂人等一律不得入内,如若有人擅闯,死伤自安天命。
对于李道人将灵羽宗比做探马斥候一事,二牛耿耿于怀,即使时隔多年也不能释怀。前日回家歇了一天,临行前仍忿忿地对宁可说过:“他若不是吹牛,何至于在这破地方守个破道观?”
宁可深以为然!
李道人为何在此小镇上守个破道观,宁可无从得知,但他异常清醒的感觉到,兜里的铜板不多了。如果再没有收入的话,很可能明天父子两人就要饿着肚子开工干活了。
老爹虽是断了一条腿,但脊梁硬的很。宁可小时候没奶吃,老爹拄着拐抱着他沿镇上转圈。遇到有生了孩子的,就往人家门口一站,也不多话。十次里倒有九次是主人家问清原由主动给宁可喂饱了奶!
宁可稍大些,能吃米糊,菜粥的时候。老爹开了一个铁匠铺,专门打造些锄、铲之类的农具,除了镇上居民购买之外,大都送去吴郡郡府越州城,托了一家杂货店贩卖,得了银两便采买些铁砂、焦炭之类回镇铸铁,日子虽极清苦,好歹也将宁可拉扯到了如今。
……
老爹还没起床,昨晚上喝了一壶酒,怕是醉的有些厉害。铁砧上摆着几付缺了口的板锄,宁可正在盘算是不是自己升火将这些农具修好。
他己经十五岁了。粗茶淡饭能养人,从小跟着老爹敲敲打打,身板结实的很。和老爹站在一起,个子差的己不是太多!十余年间每日拉风箱,操铁锤,老爹的手艺基本都己学会,修这几付板锄应该问题不大。只是担心叮叮铛铛的声音会将老爹吵醒——阿弃有些拿不定主意!
好在老爹房里响起了咳嗽的声音——这是起床前的惯例!
“吱嘎”门开了,“咚”的一声撞到墙上,震落房梁上的一层灰屑。
打铁的人比较粗犷,老爹抖抖肩膀,也不在意是否仍有灰屑沾在身上,拄着拐棍出了房间。
屋子很是破旧,自打当年铺子开张的时候便一直未曾修缮过。沿街的一间是门脸兼作坊,后面隔着天井便是两人的卧室,一人一间!宁可从不记得和老爹在一间屋子睡过觉。
天井的一边是厨房,两人平日里一日三餐便在这里解决。说是厨房,其实不过是从熔炉中砌了一条通道过来,热气互通,老爹那边熔铁,宁可这边做饭,倒也方便的很。
另一边是个封闭的小屋,有门无窗,专作沐浴之用。由于封闭,便意味着气闷,宁可几次想问老爹为什么不开个气窗。转念想想,也许是老爹断了腿,生怕别人见了笑话罢!
“宁可,去打壶酒来。”老爹不曾洗漱,却把酒壶递给了宁可。
宁可应了一声,接过酒壶,转身出了铺子。
老爹很少要菜下酒,往往是喝一大口,怔一会儿,再一大口,再怔一会儿。喝着喝着,壶便空了,怔着怔着,人也醉了!
宁可没有把铜板不够的事告诉老爹。老爹能为他四处乞奶,他便不能让老爹为酒钱担忧。刘掌柜对宁可很好,今日且先赊上一壶,改日猎些鹧鸪野兔充了酒钱便是!
(本章完)
老爹是个铁匠,断了一条腿,没有女人,独自带着宁可住在小镇上。
老爹的手巧的很,不但宁可从小的襁褓、衣裤都料理的妥妥贴贴,还为宁可做了各种各样的玩物。
宁可印象最深的是一只会飞的竹蝶,如团扇般大小,双翼薄至透明,腹下有个小孔,只要将一把方形的木匙插入旋转几下,这竹蝶便会扇动翅膀,盘旋起舞,虽不及远,却如真的蝴蝶一般飘乎灵动。
精致的物事难以长久,竹蝶虽妙,却在某日飞动时被阿黄扑了下来,折了翅膀,自此不能再飞。
阿黄是一条狗,是老爹用一包盐向别人家换来的。
宁可命很贱。便是和阿黄做比较得下的结论。因为阿黄花了老爹一包盐,宁可则是老爹顺手捡到的,一个铜板都不用花。
……
老爹沉默寡言,不喝酒的时候便闷着头打铁,喝了酒便倒头就睡。
镇子不大,只有一条街。东边是一座道观,两间土屋,竹木为梁,茅草覆顶。小的那间住着观主李道人,大的那间供着三尊泥人,也不抹灰,也不上色。
李道人一本正经的说这是三清神像,宁可怎么看,也就是三个泥人而已。
镇上唯一的一家酒馆就开在道观旁边,宁可自会走路起,便摇摇晃晃的提着酒壶跟着老爹去打酒。
……
酒馆油水多。厨房外的两只木桶里,倒了些剩下的饭菜,引得镇上野狗团团围转,以为乐园。
野狗们自有地盘,进出酒馆的成年人它们不敢惹,个子矮小的宁可便成了它们欺负的目标。一个个伸颈低头,龇牙咧嘴的冲他狂吠,稚嫩的宁可从未遇上过这样的场面,有些胆怯的躲在了老爹的身后。
老爹看在眼里,也不多话。回来时带了一条牛筋,从屋后的柳树上砍下一根枝杈,削皮修型,将牛筋缠上,做成了一把小小的弹弓,搓了百十枚泥丸。说了一句:“宁可站着死,不愿躺着生。男子汉,岂能惧了野狗之辈?”
老爹手把手教了宁可如何瞄准,拉弦发弹的基本技法,便回房歇息,任由宁可自行琢磨。
弹弓不大,宁可年岁虽幼却也能拉得开弦,只是初学乍练尚还谈不上什么准头,于是屋后的柳树便成了他练习的靶子。
开始时,十步之外连树干都击不中,想到野狗们狰狞的面目,又想想老爹的那句话,宁可发了一股蛮劲,在柳条上系了一只小布袋,每日操弓狠炼。直到肩臂肿疼,手指上拉脱了一层油皮,终于找到了一些窍门。
柳丝长而柔软,虽有春风摇摆,但在宁可看来,风动自有韵律,韵律便是节奏。布袋虽小却再也不是无迹可寻,往往十发泥丸己能中七八枚。
再去沽酒时,阿黄跟着一起去。宁可将酒壶悬在腰间,旁边挂了一只小囊,装了二三十粒泥丸,提着老爹手制的弹弓,走在青石铺就的街头,居然有些期待野狗们的到来。
野狗们不负所望,三五成群的从巷口出现,盯着宁可观望,似乎在疑惑这个人类小孩见了它们居然不怕,怎地如此大胆?
阿黄与野狗们对峙,颈上黄毛虬张,龇牙咧嘴,毫不退让。宁可神情坦然,左手握住弓身,右手从囊中捏了一粒泥丸,扣在弦上虚引弓弦。
宁可的镇定在野狗看来是一种挑衅。于是为首的最強壮的那只野狗一声低吠,两只身上有些癞皮的野狗越众而出,沉肩探首,呜呜做势直向宁可逼来。
阿黄抢上前去拦住了其中的一只,撕咬在一起,剩下的那只便直冲宁可扑来。
老爹说过,“狼是麻腰杆,狗是土鼻梁!”打狗就得照鼻梁招呼!宁可看的真切,手起一弹,正中了哪野狗的鼻梁。
老爹的话没错。
野狗看似来势汹汹,鼻梁上吃了一丸泥弹后,“嗷嗷”叫声不绝,毛茸茸的尾巴夹的铁紧,低头顺耳,头也不回的跑了!
宁可一丸得手,胆气顿时一壮!囊中一摸,泥丸上弦。与阿黄纠缠的那只野狗体形颇大,阿黄眼看不敌,宁可略瞄了一眼,一弹射出,却打中那狗的后腿。
那狗顿时瘸了一瘸,未及惨叫,就被阿黄一口咬住了咽喉,“呜呜呜”的挣扎翻滚,拼了命的甩脱了阿黄,发力狂奔,眨眼之间去的远了!
宁可再扣一枚弹丸,瞄向领头的那只野狗。这次却不待宁可发弹,那狗见势不妙,一声轻吠,领了群狗掉头就走。只此一次,镇上的狗群见到宁可便远远的躲了开去。
宁可无狗可打,甚是寂寞,于是提了弹弓沿着镇子转圈。
年岁渐长,准头愈准,田边地头的野兔田鼠,枝头草丛的鹧鸪斑鸠着实打了不少。送去酒馆,倒也能给老爹换些酒喝!
李道人甚是眼馋,却没有宁可打弹弓的手艺,只能隔三差五跑到酒馆去赊酒喝,一喝就醉,一醉就唠唠叨叨说自己和道门的圣人——骑着青牛出涵谷关的那位“青牛道祖”是本家,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
李道人不分对象,逮着谁,便拉着不放,来回来去的就是那几句话。弄得去酒馆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刘掌柜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李道人再要和客人啰嗦,便不再赊酒给他喝。
涵谷关在哪里,宁可不知道。长这么大,他连这个小镇都没出过。外面的世界如何,宁可一无所知。
……
……
故老相传,天地初开之时,民智未开,只知刀耕火种,以捕鱼打猎为生。后见日月交替,风雨辉映,雷电肆虐,于生死轮回中掌握了修行法门。
时至今日,整个大陆修行宗派林立,魔族占据了连云山脉以北的大片土地,妖族则盘踞在南方近海的高山密林中。人族位于中央,既要提防北方的魔族南下,又要担心南方的妖族北上,各大修行宗派被迫联手,合力抗击妖魔两族的侵袭。
灵羽宗,便是这其中的一员。因为善与驯化各种珍禽,在这当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军交战,自然少不了探马斥候的身影。
以上种种,俱都是李道人酒醉之余,在刘掌柜铺子里的妄语。宁可从小把它当成故事来听——李道人一开口,宁可便知道接下来他要讲什么,故事虽然听来过瘾,若干年一成不变,却实在听不出什么新意来!
。。。。。。
隔壁的二牛平时不怎么在家,一个月里难得回来一两趟。他是灵羽宗里侍奉仙禽的灵童。只有经过筛选,根骨俱佳的男童才能胜任。宁可很是羡慕。
那年,有一天老爹喝醉了酒没有打铁,宁可便一个人看住了铺子,刚好二牛回了家。宁可便把李道人的疯话讲给二牛听。二牛颇为忿忿不平。
二牛告诉宁可,莫说这南渡小镇,便是整个吴郡是灵羽宗的地盘。
灵羽宗,如李道人所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修行之地。其他宗门或炼丹、或锻体,又或以法术精深著称于世,而灵羽宗的特点在于——飞!
大陆各种族之间,除了某些特定的,与生俱来带有飞行属性的种类如——龙族之外,人、魔、妖三族欲想腾空飞行,就只有修行一途。
而灵羽宗则另辟蹊径,为了飞翔于天空,宗内弟子分赴大陆各处搜罗各式凶翎猛禽,出手驯服以后,便带回乌梁郡,放养在乌梁山中,宗门内自有专人负责照看。
这些灵禽一般是平时刺探敌情,传递消息所用。但是有些异种珍禽经过训练,甚至能驼载宗门高人翱翔天际,与战争时期便冲锋陷阵,发挥巨大的威力。
“神仙中人也!”二牛对此用了一句文邹邹的话来表达自己的万分钦羡。
神仙是什么?宁可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李道人。
土屋道观香火不盛,李道人整日无所事事。见到宁可来问,李道人来了精神,硬是要收宁可为徒,束修什么的都不要,只要每天一壶酒就行。
宁可不肯,酒是老爹的命。
宁可的命都是老爹救回来的,又怎么肯拿老爹的命去换一个师傅。
李道人无奈,也不強求,只是从三清泥像的后面取了一口箱子出来,里面满满的都是道经,当然还有灰尘。
李道人说要想成为神仙,必须先学会修行,读懂这些道经,便能学会如何修行。宁可一脸向往,但是他不识字,道经对他来说便是天书。于是李道人折下段树枝,在满地泥尘中写了一撇一捺。
宁可认识的第一个字便是一个“人”字。
从那以后,宁可一有空闲便往道观中跑。李道人折枝做笔,泥地为纸。自道经中由简而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宁可认读。宁可极聪明,看过一遍的东西就能牢牢的记住。李道人称之为“过目不忘”,啧啧称奇之余,讲解的便愈发仔细!
老爹对此心知肚明,但却保持了沉默。不说赞同,亦没有反对!
……
吴郡有山名乌梁,山如其名,成片的森林生长了无数万年,将高耸入云的山梁染的墨绿,远远的看去便是一片乌溜溜的颜色。
因为山高林密,这里便成了灵羽宗放养灵禽的禁区。从山脚起,闲杂人等一律不得入内,如若有人擅闯,死伤自安天命。
对于李道人将灵羽宗比做探马斥候一事,二牛耿耿于怀,即使时隔多年也不能释怀。前日回家歇了一天,临行前仍忿忿地对宁可说过:“他若不是吹牛,何至于在这破地方守个破道观?”
宁可深以为然!
李道人为何在此小镇上守个破道观,宁可无从得知,但他异常清醒的感觉到,兜里的铜板不多了。如果再没有收入的话,很可能明天父子两人就要饿着肚子开工干活了。
老爹虽是断了一条腿,但脊梁硬的很。宁可小时候没奶吃,老爹拄着拐抱着他沿镇上转圈。遇到有生了孩子的,就往人家门口一站,也不多话。十次里倒有九次是主人家问清原由主动给宁可喂饱了奶!
宁可稍大些,能吃米糊,菜粥的时候。老爹开了一个铁匠铺,专门打造些锄、铲之类的农具,除了镇上居民购买之外,大都送去吴郡郡府越州城,托了一家杂货店贩卖,得了银两便采买些铁砂、焦炭之类回镇铸铁,日子虽极清苦,好歹也将宁可拉扯到了如今。
……
老爹还没起床,昨晚上喝了一壶酒,怕是醉的有些厉害。铁砧上摆着几付缺了口的板锄,宁可正在盘算是不是自己升火将这些农具修好。
他己经十五岁了。粗茶淡饭能养人,从小跟着老爹敲敲打打,身板结实的很。和老爹站在一起,个子差的己不是太多!十余年间每日拉风箱,操铁锤,老爹的手艺基本都己学会,修这几付板锄应该问题不大。只是担心叮叮铛铛的声音会将老爹吵醒——阿弃有些拿不定主意!
好在老爹房里响起了咳嗽的声音——这是起床前的惯例!
“吱嘎”门开了,“咚”的一声撞到墙上,震落房梁上的一层灰屑。
打铁的人比较粗犷,老爹抖抖肩膀,也不在意是否仍有灰屑沾在身上,拄着拐棍出了房间。
屋子很是破旧,自打当年铺子开张的时候便一直未曾修缮过。沿街的一间是门脸兼作坊,后面隔着天井便是两人的卧室,一人一间!宁可从不记得和老爹在一间屋子睡过觉。
天井的一边是厨房,两人平日里一日三餐便在这里解决。说是厨房,其实不过是从熔炉中砌了一条通道过来,热气互通,老爹那边熔铁,宁可这边做饭,倒也方便的很。
另一边是个封闭的小屋,有门无窗,专作沐浴之用。由于封闭,便意味着气闷,宁可几次想问老爹为什么不开个气窗。转念想想,也许是老爹断了腿,生怕别人见了笑话罢!
“宁可,去打壶酒来。”老爹不曾洗漱,却把酒壶递给了宁可。
宁可应了一声,接过酒壶,转身出了铺子。
老爹很少要菜下酒,往往是喝一大口,怔一会儿,再一大口,再怔一会儿。喝着喝着,壶便空了,怔着怔着,人也醉了!
宁可没有把铜板不够的事告诉老爹。老爹能为他四处乞奶,他便不能让老爹为酒钱担忧。刘掌柜对宁可很好,今日且先赊上一壶,改日猎些鹧鸪野兔充了酒钱便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