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马钧
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在去年洋洋洒洒的尘嚣之中,战争也算是勉强落下了帷幕。
举世瞩目的关中之战,正如《讨董记》里所宣传的那样,董贼残暴嗜血,敌军势大,关东军虽浴血奋战,但终究是寡不敌众,只能暂时休整,以待来日。
司隶洛阳,正是春耕之时,陈暮带着大小官员,巡视河南各地。
目前司隶七郡,关东军与董卓各占三郡,董卓治下为右扶风左冯翊以及京兆尹,关东军则是河东河南以及弘农三郡,还有一个河内郡则在河内太守王匡手里。
历史上王匡现在已经死了,被曹操以及胡母班的亲属联手攻击而败亡。只是现在因为历史的改变而并没有发生,王匡依旧掌控着河内。
洛阳盆地虽然不至于沃野千里,但也是良田无数。春日暖暖的和风吹拂,北方还微微感觉到寒冷,在黄河两岸,无数田野阡陌纵横,农夫百姓光着膀子,穿着犊鼻裈在田间卖力地干活。
去年不仅仅是兵灾,司隶还发生了蝗灾、瘟疫、干旱、洪涝等等灾难,百姓亡者无数,为了治理这些问题,陈暮也是下了大力气,组织后方辅兵进行整顿,勉强平息。
今年谈不上风调雨顺,但小麦和粟本来就比较耐干旱,不像水稻那样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关东军出人出力出粮出种子,帮助迁回洛阳的百姓恢复生产。
如今的户籍重新编造成册,又送回了重建后的洛阳。只是相比于以前的洛阳,现在的洛阳规模小了许多,基本就是以前皇城的面积。
南北二宫在当初的大火之中勉强保存下来,按理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建筑,应该完好无存地保护起来。
但陈暮又不是建筑学或者考古学专家,作为实用主义者,留那么多金碧辉煌却无人敢住的大殿做什么?
因此统统下令拆除,只保留了当初汉孝康帝居住的西宫,将那些珍贵的建筑材料重新建造成了普通房屋来安顿百姓。
一时间,洛阳皇宫面积缩短了数倍,再也不复之前的壮丽。
只不过再怎么缩小,面积肯定还是很大,光保留下来的西宫,就已经相当于后世一半的紫禁城,足够承担它的历史意义。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想要恢复到战争之前的盛况肯定是不现实。目前刚刚完成的工作也就是将百姓重新迁回原地,编成户籍,然后紧锣密鼓地投入生产。
很多地方还是一片废墟的状态,需要等到秋粮收起来之后,才有余力重新建设。但即便如此,事态至少已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汉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无数的苦难,饱经沧桑,却在千百年之后,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因为无数年的传承在告诉我们,无论遭受过怎么样的折磨与痛苦,无论经历过怎么样的艰难与磨砺,只有能够活下去,就会依旧顽强地活着。
寒冬过后,就是暖春。
到了春天,万物生长,就有了希望,有了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
......
......
陈暮这一日到了卷县。
如今诸县的大小官员都已经重新任命,卷县县令、县丞、县尉早已经组织生产。
在官员的陪同下,陈暮视察了当地的粮食种植情况。
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去看看官员们有没有在认真负责,也不是来搞什么观察实验,培育新的农作物。
而是单纯地查看栽种情况,根据现有人口,以及当前土地面积,看看有没有荒废的土地,进行调研,计算出洛阳耕地面积需要多少人口,可以养育多少人口。
这个工作在青州早就已经展开了,几年下来,随着水利基础建设以及占城稻的普及,青州的粮食产量虽然不能说翻一番,但确实提高了不少。
主要也是因为青州的耕地面积其实绰绰有余,后世达一亿多亩,而在汉朝,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达七八千万亩。
再加上这些年各地都战乱,唯有青州十分稳定,逃难来的人口相当多,使得生产力提升,粮食自然也提高。
卷县位于黄河南岸,位于后世的原阳县一带。
也许有人奇怪,后世的原阳县不是在黄河北岸吗?怎么跑到黄河南岸来了?
然而黄河几经改道,后世的黄河与古代的黄河早就不是在同一个地理位置,所以古代的原阳县在黄河南岸也就不足为奇。
河内郡与河南尹划河而治,两郡隔着黄河相望,互不干涉。
就看到在黄河南岸的县外平原上,春日草长莺飞的季节,青草碧绿的丘陵起伏,参天大树生长,枝叶葳蕤垂下。
城外乡村的道路两侧,花草繁茂,田野阡陌无数,成群结队的百姓在田间劳作,还有许多新坟老坟紧挨着田野、山丘、森林,诉说着去年的往事。
汉末三国,十室九空这个成语可不是夸张句,而是一个陈述句。从黄巾之乱,到董卓之乱,仅仅只是开了个头,真正的大规模死人,是持续二十多年的诸侯混战,那才是重头戏。
陈暮骑着马,站在一处小山包上,身后数名官员以及十多名保镖加上赵云一起眺望远方。
更远一些的地方就是数公里的黄河,到了春季,河边蓬蒿芦苇开始疯长起来,芦苇荡比人还高,无数飞鸟在里面起跃,足有数公里宽的黄河波涛汹涌,水势浩荡,提醒着所有人,春日的讯潮就要来临了。
“再过一个多月到四五月份,雨季就要到了,大河虽然不至于泛滥,但雨水过多,必然造成洪涝灾害。我命你们在各乡野挖渠建池,蓄养雨水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陈暮四处扫视了片刻,抬起头看了眼天色,虽然是三月末,可四月份清明时节很快就会到来,大雨倾盆,可是会涝死粟苗的。
卷县县令是从长安迁回洛阳的一位世家子弟,今年三十多岁,颇为实干,听到陈暮的话,连忙回答道:“禀尚书令,全县目前十二个乡,俱都在挖渠建池,原有的水渠与蓄水池亦重新修整扩建,务必保证今年春耕顺利。”
“好。”
陈暮满意地点点头,夸赞道:“做得不错,除了水渠与蓄水池以外,还得鼓励百姓多生育,尽快恢复洛阳人口。”
“唯!”
县令点头应是。
古代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很差,但并不是完全没有。
暴雨天气如何防止粟苗涝死?
自然是在田园边上修建水渠和挖蓄水池,干旱的时候从蓄水池里打水浇灌,洪涝的时候将田里的水引入水渠,导入蓄水池里储存起来。
这些都是基础设施,包括现代农田样式,也都是如此,几千年传承下来,大体方式没有变。虽然在大旱和洪水当中作用不大,但只要是正常的天气,还是足以做到万无一失。
一行人下了小山坡,沿着官道继续往前行走,路过一个村庄,小桥流水,风景不错。
卷县的河流从黄河引入,最大的支流名字叫做阴沟水。
没骗人,确实是这个名字。
阴沟水横穿了卷县,乡野百姓就从阴沟水中修建了大量渠灌入各乡之中,卷县县令介绍说,这是从阴沟水取的蒗渠,上个月刚刚挖通,方便百姓种植蔬菜和农作物。
陈暮注意到,在蒗渠之中正有一个奇怪的水车嘎吱转动,旁边有几个儿童在摇晃手柄,那水车咕噜噜咕噜噜地汲水出来,汇入旁边小渠里自行流向菜地。
“这是何物?”
看到这东西,陈暮不由大感兴趣。
卷县县令也不知,看向一旁的县丞,县丞又看向县尉,县尉则看向乡有秩.....
有秩也是官员,地位相当于乡长,见上官好奇,连忙解释道:“禀尚书令,这是乡里一位年轻人制作的汲水之物,名叫翻车。此物里外都可以转动,效率大大超过平常水车,我正欲推广乡里,让乡民皆用此物。”
“哦?”
陈暮立即问道:“这年轻人叫什么?”
有秩答道:“他叫马钧,字德衡,是扶风人。扶风去年遭了兵灾,家乡被毁,他的族人就跟着我们迁徙到了洛阳,此地就是分配给他们的田土和村庄,现在此村就叫马家村。”
“马钧?”
陈暮肃然起敬,这可是个宝贝人物,汉末有名的大发明家,曹魏时期不得重用,现在居然落到了自己手里,可不能错过。
当下,陈暮便让有秩去叫马钧出来。
有秩一头扎入了村子里,先去找了马家村的村长,其实也就是族长,在族长的带领下,来到了马钧家。
马钧这个时候正在家中菜园种地,听到有贵人相召,一头雾水,但还是听从族长的话,在父母和几个兄妹的簇拥下,急急忙忙走出来,村子拢共也就那么一百多人,很快都聚集在了村外,偷偷摸摸地观看。
“这是名动天下的尚书令。”
有秩低声向马钧介绍。
马钧低着头,略微惶恐地来到陈暮面前拱手道:“钧钧钧钧....见见见见见见.....过过过过....尚......”
好家伙,是个口吃。
陈暮上下打量,马钧大概十七八岁,很年轻,并不是想象中的中年人。
历史上马钧一直到魏明帝时期都还在,这说明他要么出生很晚,年龄比较小,要么特别长寿,活得比较久。
但关于马钧的记载,在三国之前就有,而且《三国志》也曾经说过,诸葛亮发明了诸葛连弩,已经十分苍老的马钧见到诸葛连弩之后,非常惊奇,并且加以强化改造。
这说明在公元230年左右,马钧的年龄就已经很大,而且关于他的记载,也多数在226-239年之间,也就是曹睿当政的时期,在那之后就不见记载。
可见马钧并不是出生晚,而是比较长寿。
不然如果他这两年才出生的话,那公元230年的时候,也不过才40岁,不会用苍老来形容。
现在这个年纪就很合理,191年十七八岁,到230年左右,就是年近六旬。
“好了,免礼吧。”
陈暮见他说句话太费劲了,摆摆手道:“马钧,可愿入仕否?”
这开场白确实不太一样。
马钧和他的家人都傻了,瞪着眼睛不知所措。
还是马家族长在后面轻轻推了一下,马钧才反应过来:“钧钧钧......不不不不......”
陈暮皱起了眉头,自己亲自邀请他入仕,居然还拒绝?
“不......胜......荣幸。”
好家伙。
口吃就算了,说话还喜欢大喘气。
见他答应,陈暮便点点头道:“你是个人才,先去泰山学宫读两年书吧。那里也有很多喜欢钻研墨家机械之道的学子,毕业之后,我会安排你往匠造方面发展,将来会专门为你们这些能工巧匠设立一些官职,我期待你有一天能制造出比鲁班的木鸢还要厉害的东西。”
“唯!”
马钧拱手行礼。
他家境贫困,现在有贵人相识,一步登天,进入传说中的泰山学宫读书,自然是十分愿意。
陈暮微微一笑,对身边的人道:“好好安顿马氏族人,物资不得短缺。”
“明白。”
卷县县令认真将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点头表示明白。
听到陈暮的话,周围的人顿时觉得匪夷所思。
入仕就算了,安排个小官职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
现在这世道,当官都朝不保夕,哪有什么真正保一世富贵的职业?
但去泰山学宫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随着太学鸿都馆等藏着大批书籍的地方被付之一炬,泰山学宫已经成了天下学子心中的圣地。
先不说从这里毕业,立即就能在青州为官的问题。
单说泰山学宫丰富的藏书以及那独特的印刷书本,就足以让所有读书人为之痴狂。
最主要的是现在青州已经成了天下最安稳的地方,没有战乱也没有危险。很多世家子弟,都愿意去那里读书,甚至为了名额打破了脑袋。
马钧不过是个农家子,家境贫困,身份低微,居然因为制造出了一个翻车而受到尚书令青睐,确实令人疑惑。
不过古代发明创造者地位低下也是事实,包括马钧如此了得,在曹魏也一直没有得到过重用,可见古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古人不明白,陈暮自然很清楚,他还想找马钧让他发明蒸汽机来着,毕竟蒸汽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只是对于陈暮自己本人不太懂,只知道蒸汽是动力源,不清楚怎么具体制作而已。
有了蒸汽机,才有工业革命的能力嘛。
当然。
这是很多年后的事情,天下未平,要是一门心思搞科研上,肯定是个大问题。
即便是新中国,那也是驱除日寇,恢复中华之后才有这个能力。
吩咐人安排好马钧之后,陈暮继续巡视地方。
在卷县待了一天,第二日准备去阳武。
却在此时,有一骑西来,找到陈暮下榻的官舍,进门便急吼吼地喊道:
“四将军,打起来了!”
举世瞩目的关中之战,正如《讨董记》里所宣传的那样,董贼残暴嗜血,敌军势大,关东军虽浴血奋战,但终究是寡不敌众,只能暂时休整,以待来日。
司隶洛阳,正是春耕之时,陈暮带着大小官员,巡视河南各地。
目前司隶七郡,关东军与董卓各占三郡,董卓治下为右扶风左冯翊以及京兆尹,关东军则是河东河南以及弘农三郡,还有一个河内郡则在河内太守王匡手里。
历史上王匡现在已经死了,被曹操以及胡母班的亲属联手攻击而败亡。只是现在因为历史的改变而并没有发生,王匡依旧掌控着河内。
洛阳盆地虽然不至于沃野千里,但也是良田无数。春日暖暖的和风吹拂,北方还微微感觉到寒冷,在黄河两岸,无数田野阡陌纵横,农夫百姓光着膀子,穿着犊鼻裈在田间卖力地干活。
去年不仅仅是兵灾,司隶还发生了蝗灾、瘟疫、干旱、洪涝等等灾难,百姓亡者无数,为了治理这些问题,陈暮也是下了大力气,组织后方辅兵进行整顿,勉强平息。
今年谈不上风调雨顺,但小麦和粟本来就比较耐干旱,不像水稻那样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关东军出人出力出粮出种子,帮助迁回洛阳的百姓恢复生产。
如今的户籍重新编造成册,又送回了重建后的洛阳。只是相比于以前的洛阳,现在的洛阳规模小了许多,基本就是以前皇城的面积。
南北二宫在当初的大火之中勉强保存下来,按理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建筑,应该完好无存地保护起来。
但陈暮又不是建筑学或者考古学专家,作为实用主义者,留那么多金碧辉煌却无人敢住的大殿做什么?
因此统统下令拆除,只保留了当初汉孝康帝居住的西宫,将那些珍贵的建筑材料重新建造成了普通房屋来安顿百姓。
一时间,洛阳皇宫面积缩短了数倍,再也不复之前的壮丽。
只不过再怎么缩小,面积肯定还是很大,光保留下来的西宫,就已经相当于后世一半的紫禁城,足够承担它的历史意义。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想要恢复到战争之前的盛况肯定是不现实。目前刚刚完成的工作也就是将百姓重新迁回原地,编成户籍,然后紧锣密鼓地投入生产。
很多地方还是一片废墟的状态,需要等到秋粮收起来之后,才有余力重新建设。但即便如此,事态至少已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汉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无数的苦难,饱经沧桑,却在千百年之后,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因为无数年的传承在告诉我们,无论遭受过怎么样的折磨与痛苦,无论经历过怎么样的艰难与磨砺,只有能够活下去,就会依旧顽强地活着。
寒冬过后,就是暖春。
到了春天,万物生长,就有了希望,有了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
......
......
陈暮这一日到了卷县。
如今诸县的大小官员都已经重新任命,卷县县令、县丞、县尉早已经组织生产。
在官员的陪同下,陈暮视察了当地的粮食种植情况。
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去看看官员们有没有在认真负责,也不是来搞什么观察实验,培育新的农作物。
而是单纯地查看栽种情况,根据现有人口,以及当前土地面积,看看有没有荒废的土地,进行调研,计算出洛阳耕地面积需要多少人口,可以养育多少人口。
这个工作在青州早就已经展开了,几年下来,随着水利基础建设以及占城稻的普及,青州的粮食产量虽然不能说翻一番,但确实提高了不少。
主要也是因为青州的耕地面积其实绰绰有余,后世达一亿多亩,而在汉朝,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达七八千万亩。
再加上这些年各地都战乱,唯有青州十分稳定,逃难来的人口相当多,使得生产力提升,粮食自然也提高。
卷县位于黄河南岸,位于后世的原阳县一带。
也许有人奇怪,后世的原阳县不是在黄河北岸吗?怎么跑到黄河南岸来了?
然而黄河几经改道,后世的黄河与古代的黄河早就不是在同一个地理位置,所以古代的原阳县在黄河南岸也就不足为奇。
河内郡与河南尹划河而治,两郡隔着黄河相望,互不干涉。
就看到在黄河南岸的县外平原上,春日草长莺飞的季节,青草碧绿的丘陵起伏,参天大树生长,枝叶葳蕤垂下。
城外乡村的道路两侧,花草繁茂,田野阡陌无数,成群结队的百姓在田间劳作,还有许多新坟老坟紧挨着田野、山丘、森林,诉说着去年的往事。
汉末三国,十室九空这个成语可不是夸张句,而是一个陈述句。从黄巾之乱,到董卓之乱,仅仅只是开了个头,真正的大规模死人,是持续二十多年的诸侯混战,那才是重头戏。
陈暮骑着马,站在一处小山包上,身后数名官员以及十多名保镖加上赵云一起眺望远方。
更远一些的地方就是数公里的黄河,到了春季,河边蓬蒿芦苇开始疯长起来,芦苇荡比人还高,无数飞鸟在里面起跃,足有数公里宽的黄河波涛汹涌,水势浩荡,提醒着所有人,春日的讯潮就要来临了。
“再过一个多月到四五月份,雨季就要到了,大河虽然不至于泛滥,但雨水过多,必然造成洪涝灾害。我命你们在各乡野挖渠建池,蓄养雨水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陈暮四处扫视了片刻,抬起头看了眼天色,虽然是三月末,可四月份清明时节很快就会到来,大雨倾盆,可是会涝死粟苗的。
卷县县令是从长安迁回洛阳的一位世家子弟,今年三十多岁,颇为实干,听到陈暮的话,连忙回答道:“禀尚书令,全县目前十二个乡,俱都在挖渠建池,原有的水渠与蓄水池亦重新修整扩建,务必保证今年春耕顺利。”
“好。”
陈暮满意地点点头,夸赞道:“做得不错,除了水渠与蓄水池以外,还得鼓励百姓多生育,尽快恢复洛阳人口。”
“唯!”
县令点头应是。
古代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很差,但并不是完全没有。
暴雨天气如何防止粟苗涝死?
自然是在田园边上修建水渠和挖蓄水池,干旱的时候从蓄水池里打水浇灌,洪涝的时候将田里的水引入水渠,导入蓄水池里储存起来。
这些都是基础设施,包括现代农田样式,也都是如此,几千年传承下来,大体方式没有变。虽然在大旱和洪水当中作用不大,但只要是正常的天气,还是足以做到万无一失。
一行人下了小山坡,沿着官道继续往前行走,路过一个村庄,小桥流水,风景不错。
卷县的河流从黄河引入,最大的支流名字叫做阴沟水。
没骗人,确实是这个名字。
阴沟水横穿了卷县,乡野百姓就从阴沟水中修建了大量渠灌入各乡之中,卷县县令介绍说,这是从阴沟水取的蒗渠,上个月刚刚挖通,方便百姓种植蔬菜和农作物。
陈暮注意到,在蒗渠之中正有一个奇怪的水车嘎吱转动,旁边有几个儿童在摇晃手柄,那水车咕噜噜咕噜噜地汲水出来,汇入旁边小渠里自行流向菜地。
“这是何物?”
看到这东西,陈暮不由大感兴趣。
卷县县令也不知,看向一旁的县丞,县丞又看向县尉,县尉则看向乡有秩.....
有秩也是官员,地位相当于乡长,见上官好奇,连忙解释道:“禀尚书令,这是乡里一位年轻人制作的汲水之物,名叫翻车。此物里外都可以转动,效率大大超过平常水车,我正欲推广乡里,让乡民皆用此物。”
“哦?”
陈暮立即问道:“这年轻人叫什么?”
有秩答道:“他叫马钧,字德衡,是扶风人。扶风去年遭了兵灾,家乡被毁,他的族人就跟着我们迁徙到了洛阳,此地就是分配给他们的田土和村庄,现在此村就叫马家村。”
“马钧?”
陈暮肃然起敬,这可是个宝贝人物,汉末有名的大发明家,曹魏时期不得重用,现在居然落到了自己手里,可不能错过。
当下,陈暮便让有秩去叫马钧出来。
有秩一头扎入了村子里,先去找了马家村的村长,其实也就是族长,在族长的带领下,来到了马钧家。
马钧这个时候正在家中菜园种地,听到有贵人相召,一头雾水,但还是听从族长的话,在父母和几个兄妹的簇拥下,急急忙忙走出来,村子拢共也就那么一百多人,很快都聚集在了村外,偷偷摸摸地观看。
“这是名动天下的尚书令。”
有秩低声向马钧介绍。
马钧低着头,略微惶恐地来到陈暮面前拱手道:“钧钧钧钧....见见见见见见.....过过过过....尚......”
好家伙,是个口吃。
陈暮上下打量,马钧大概十七八岁,很年轻,并不是想象中的中年人。
历史上马钧一直到魏明帝时期都还在,这说明他要么出生很晚,年龄比较小,要么特别长寿,活得比较久。
但关于马钧的记载,在三国之前就有,而且《三国志》也曾经说过,诸葛亮发明了诸葛连弩,已经十分苍老的马钧见到诸葛连弩之后,非常惊奇,并且加以强化改造。
这说明在公元230年左右,马钧的年龄就已经很大,而且关于他的记载,也多数在226-239年之间,也就是曹睿当政的时期,在那之后就不见记载。
可见马钧并不是出生晚,而是比较长寿。
不然如果他这两年才出生的话,那公元230年的时候,也不过才40岁,不会用苍老来形容。
现在这个年纪就很合理,191年十七八岁,到230年左右,就是年近六旬。
“好了,免礼吧。”
陈暮见他说句话太费劲了,摆摆手道:“马钧,可愿入仕否?”
这开场白确实不太一样。
马钧和他的家人都傻了,瞪着眼睛不知所措。
还是马家族长在后面轻轻推了一下,马钧才反应过来:“钧钧钧......不不不不......”
陈暮皱起了眉头,自己亲自邀请他入仕,居然还拒绝?
“不......胜......荣幸。”
好家伙。
口吃就算了,说话还喜欢大喘气。
见他答应,陈暮便点点头道:“你是个人才,先去泰山学宫读两年书吧。那里也有很多喜欢钻研墨家机械之道的学子,毕业之后,我会安排你往匠造方面发展,将来会专门为你们这些能工巧匠设立一些官职,我期待你有一天能制造出比鲁班的木鸢还要厉害的东西。”
“唯!”
马钧拱手行礼。
他家境贫困,现在有贵人相识,一步登天,进入传说中的泰山学宫读书,自然是十分愿意。
陈暮微微一笑,对身边的人道:“好好安顿马氏族人,物资不得短缺。”
“明白。”
卷县县令认真将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点头表示明白。
听到陈暮的话,周围的人顿时觉得匪夷所思。
入仕就算了,安排个小官职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
现在这世道,当官都朝不保夕,哪有什么真正保一世富贵的职业?
但去泰山学宫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随着太学鸿都馆等藏着大批书籍的地方被付之一炬,泰山学宫已经成了天下学子心中的圣地。
先不说从这里毕业,立即就能在青州为官的问题。
单说泰山学宫丰富的藏书以及那独特的印刷书本,就足以让所有读书人为之痴狂。
最主要的是现在青州已经成了天下最安稳的地方,没有战乱也没有危险。很多世家子弟,都愿意去那里读书,甚至为了名额打破了脑袋。
马钧不过是个农家子,家境贫困,身份低微,居然因为制造出了一个翻车而受到尚书令青睐,确实令人疑惑。
不过古代发明创造者地位低下也是事实,包括马钧如此了得,在曹魏也一直没有得到过重用,可见古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古人不明白,陈暮自然很清楚,他还想找马钧让他发明蒸汽机来着,毕竟蒸汽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只是对于陈暮自己本人不太懂,只知道蒸汽是动力源,不清楚怎么具体制作而已。
有了蒸汽机,才有工业革命的能力嘛。
当然。
这是很多年后的事情,天下未平,要是一门心思搞科研上,肯定是个大问题。
即便是新中国,那也是驱除日寇,恢复中华之后才有这个能力。
吩咐人安排好马钧之后,陈暮继续巡视地方。
在卷县待了一天,第二日准备去阳武。
却在此时,有一骑西来,找到陈暮下榻的官舍,进门便急吼吼地喊道:
“四将军,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