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007
武清月:……
她到底是不是这个福星,她不是很确定。
但她可以确定一点,这对未来的天皇天后夫妻玩起套路来,真是一点也不给人活路。
要不是她在这殿中并无多少存在感,也没人觉得她这个婴儿能听得懂大人言语,她大概也得觉得——
皇帝行籍田礼,皇后行亲蚕礼,乃是绝配一对。
但以李治所言,他竟是将其作为支开皇后和萧淑妃的理由,自己得以顺理成章地离开长安,前往万年宫去?
那万年宫是什么地方,唐宫之中人人皆知。武清月作为后世之人也多有听闻。
此地乃是开皇十三年由建筑大家宇文恺设计督建的隋朝避暑行宫。传至唐朝后在唐太宗的手中得以修缮扩建,继续承担起作为避暑离宫的作用。
其彼时的名字,还叫做九成宫。
九成便是九层,殿阙之巨已不消多言。
永徽二年,李治将此地改名为万年宫。
万年宫并非年年要用,就像唐太宗于贞观年间也只来过五次,但将其先作为天子行籍田礼的暂居之地,后作为避暑之用,却无人会怀疑个中调令别有用心。
一想到王皇后此刻还满心觉得,自己若能将那亲蚕礼给举办妥当,就能在李治心中扳回一城,武清月就忍不住想给对方掬一把同情泪。
她输得不冤枉啊……
不过这份同情并未持续多久。
无论是出于支持偶像的想法,还是因她此时的身份乃是武昭仪的女儿,她都天然该当站在与王皇后敌对的立场上。
母亲和王皇后的对立,也早就已跳出了所谓情敌的范畴,而是政敌!
政敌之间,是没什么留手可言的!
——————
“我进宫来便听说,皇后殿下又想寻你的错处了?我这趟入宫的查验随身物事,可要比之前严格得多。”
武媚娘抬眸朝着母亲看去,见方进宫来的杨氏一面逗弄着这安仁殿中一大一小两个孩子,一面朝着她开口,脸上不无几分忧心之色,对于母亲此刻所想不难猜测。
她低声回道:“阿娘不必如此担忧,籍田礼转道岐州乃是陛下指令,皇后虽有怨怒,也不敢将其明言。”
当然了,王皇后可不只是“怨怒”而已。
当这出“帝后各司其职”以明文下达的时候,王皇后但凡不是个傻子,就能猜到李治的用意。
偏偏这举办亲蚕礼,乃是在安仁殿众人面前她亲口答应下来的,若是在此时突然反悔,对她来说全无半点好处。
可一想到彼时武媚娘上前来接过小公主的时机,着实像是来挑衅的,李治的从旁安抚挑唆,则是将她直接推进坑里,这二人真是好一番默契十足的配合,王皇后心中便说不出的苦闷烦躁。
唯独能够做的,竟只是在武媚娘的母亲入宫之时,对其明里暗里限制一番。
这限制也没甚花样和难度可言,纯属事后闹脾气,否则杨氏也没这个心情逗弄孙儿了。
也不知道是身体康健的底子太强,还是她早年间礼佛修心所带来的影响,今年已有七十六岁高龄的杨氏,若乍一眼从外表看去,也就只有五六十岁的模样。
她何止是在这冬春交际之时入宫谒见脚步稳健,近来在长安城中走动,也从未有过病态疲乏之时。
而高寿之人登门,多的是人愿意沾一沾喜气。
故而除却弘农杨氏之名,这倒是另一个敲开门户的理由。①
可惜……
“年初的时候你同我说,方今宰相之中并非均出自关陇六镇,便如中书侍郎来济乃是扬州江都人士,前隋左翊卫大将军之子,或能做个突破口。”
杨氏的眉头皱了皱,牵带着脸上的皱纹也有些加重,“我登门拜谒,也如你所说,只讲我多年未回长安,今次随意走动,不讲其他。可此人言谈之间依然多有冷淡,不似能从中接洽。”
“另一面,南阳韩氏与弘农杨氏之间,因世家多成姻亲之故,早年间还有些往来,但那位黄门侍郎韩瑗以抱病为由,已辞了我两次拜帖了。”
她话说得很轻巧,武媚娘却不由心中一沉。
母亲年岁已不小了,但为了此刻这不进则退,甚至是不进则死的局面,还要在外走动,实在是让她心中不安。②
不过这份焦虑并未表现在她的脸上,甚至并未让她开口的语气里有所迷茫,“在我预料之中。”
“长孙无忌大权在握已有数年,与其说他和柳奭等人所结成的乃是关陇联盟,倒不如说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组成的朋党。”
朋党比之简单的地域聚合,在利益诉求的提出上,意见还要集中得多。
这对武媚娘来说,既是一个坏消息,也是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倘若长孙无忌不松口,她要想继续上位,哪怕只是封妃,难度也要远比她当年入宫大得多。
若要长孙无忌改变想法,也不知要用多少说客和利诱才能达成。
倘在李治和长孙无忌的争权博弈之中,长孙无忌始终不肯后退一步,那么唯独剩下的一条路,也就是彻底将这位权臣扳倒了。
这必然会是长安城里的一场地动山摇!
好消息则是——
长孙无忌拉拢的人手过多,形成了关陇六镇之中他一人独大的局面,总会有人看他不顺眼,想要打破这局面的。
对他们来说,反正听从于长孙无忌的安排,也得不到多大的利益,那么还不如试试,让自己成为这个新贵!
这倒是给武媚娘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了。
她沉吟了片刻,朝着杨氏说道:“我想再请阿娘尝试两件事。”
杨氏并未拒绝:“你说说看。”
她的政治敏感度不高,但她起码知道一件事,自己的命运是同这位二度入宫的女儿联系在一起的。
若要晚年声名更进一步,便需先成全女儿的“拼杀”。
因不便带信笺笔墨出入,耳闻媚娘再度开口,她连忙让自己的精神头再集中一些,以防漏记了什么。
听得女儿说道:“其一便是,试试拜访固安县公崔敦礼。此人乃是博陵崔氏出身,那博陵崔氏自魏晋之间转徙关中,自此长居,重成气候,但比之李唐嫡系仍显单薄。”
“我看他深谙明哲保身之法,虽为图在长孙无忌手下保全,涉足于吴王李恪一事,陛下近来还是有对其再进一步擢拔之意,不妨有所走动。”
“阿娘不必与之诉说请托,只向其传达一个意思便好。他这套生存之道,是该继续奉行的。”
让他该闭嘴的时候闭嘴。
若是在陛下提出移驾万年宫之前,这出旁敲侧击或许不能奏效,现在却有了机会。
杨氏应道:“我知道了。”
“另一件事……倒不急于去做。”武媚娘的目光有一瞬的闪烁,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一般坚定下来。
身边那两个加起来都不到两周岁的孩子或许不会明白,她想要做出何种突破性的一步,将她养大的母亲杨氏却能看出她目光之中的破釜沉舟之意。
“请母亲先稍待一阵,最迟到三月末,我想争取一件事。”
“此事如能成,阿娘就不用四处走动了,且看看有哪些人能上门来访,哪怕只是送礼也无妨。劳烦阿娘将这些人的名字都给记下,告知于我,或许能在往后有大用。”
她并未打算告知于杨氏,这个试图争取的到底是什么。
但杨氏思忖,能让人上门道贺的,绝不可能是寻常之事。
只是不知道达成此事,是否过于艰难。
但媚娘好像并没有跟她多说的意思,就算追问,可能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倒不如就先这样了。
想到这几年间的起起落落,和女儿近来虽是荣宠在身却步步危机,杨氏在应下了这第二件事后,不由拉着女儿的手感慨道:“当年先帝召你入宫,我便心中忧虑,不想你还能有今日造化,可……”
她话未说完,便见女儿将其中一只手抽出,用更加有力的姿态盖在了她的手背上,打断了她的话茬。
“当年我劝慰于您,说了一句话——见天子焉知非福,今日也用这话回您,此番争斗困境重重,但焉知非福呢?我心中有数,必不教母亲再历往日狼狈。”
杨氏敏锐地意识到,当媚娘说到“往日狼狈”四字的时候,在话中暗藏几分凛冽之意。
可这份杀机稍纵即逝,已很快变成了这张端庄秀美的面容上的笑意,“行啦,该交代的都交代了,今日我为主,阿娘为客,也该让我好生招待您一番才是。”
李治有推行节俭之意,虽还未明文诏令,时常随侍的武媚娘却看得很明白。
故而说是盛宴款待,其实也并未超出昭仪份额,甚至还小有削减。
不过饶是如此,这也要比之宫外的饮食,不知费心多少。
武清月被宫人抱在怀中,也在席中就坐,便见这桌案之上位居正中的乃是一小队鼓吹女乐形状的面点,好看到不忍将其吃掉。
再看周围,热荤有通花软牛肠,乳酿鱼,箸头春,冷盘有缠花云梦肉,醋芹,清凉膳碎……在桌子的边缘,甜点金铃炙早已摆在了鹿纹十二瓣银碗之中。
武媚娘和杨氏的面前,还各自摆着一份黄米饭。
这米饭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御黄王母饭。
五皇子李弘年岁还小,倒不吃这饭,而是放了一小碗长生粥。好在这桌上的菜肴他也已有不少能吃了,此刻乖乖等着宫人给他夹菜。
武清月有点想哭。
这么一算,最惨的大概就是她了。
面前的菜肴出自尚食局御厨之手,真是色香味俱全,还与现代的美食在品类上大有不同,她看得都要眼馋死了。
结果下一刻,她的面前就多了一个小碗,里面只放着半碗羊奶。
许是因为小婴儿眼巴巴的神情太过明显,加之眼前乃是家宴,令人心情放松不少,武媚娘在将这碗递过来时,笑着调侃:“阿菟若要尝遍这桌上美食,还得再长大些才好,今日且喝上两勺,也算不只是个陪客了。”
“……”武清月的脸顿时拧巴成了一团。
宫中的羊奶经过特殊的烹煮,腥味并不重。但和其余各菜一比,那连饮料都算不上了。
她确实是没当个一口都吃不得的陪客,却还不如没看见这满桌子好菜呢!
可恶!她到底什么时候能长大!
她到底是不是这个福星,她不是很确定。
但她可以确定一点,这对未来的天皇天后夫妻玩起套路来,真是一点也不给人活路。
要不是她在这殿中并无多少存在感,也没人觉得她这个婴儿能听得懂大人言语,她大概也得觉得——
皇帝行籍田礼,皇后行亲蚕礼,乃是绝配一对。
但以李治所言,他竟是将其作为支开皇后和萧淑妃的理由,自己得以顺理成章地离开长安,前往万年宫去?
那万年宫是什么地方,唐宫之中人人皆知。武清月作为后世之人也多有听闻。
此地乃是开皇十三年由建筑大家宇文恺设计督建的隋朝避暑行宫。传至唐朝后在唐太宗的手中得以修缮扩建,继续承担起作为避暑离宫的作用。
其彼时的名字,还叫做九成宫。
九成便是九层,殿阙之巨已不消多言。
永徽二年,李治将此地改名为万年宫。
万年宫并非年年要用,就像唐太宗于贞观年间也只来过五次,但将其先作为天子行籍田礼的暂居之地,后作为避暑之用,却无人会怀疑个中调令别有用心。
一想到王皇后此刻还满心觉得,自己若能将那亲蚕礼给举办妥当,就能在李治心中扳回一城,武清月就忍不住想给对方掬一把同情泪。
她输得不冤枉啊……
不过这份同情并未持续多久。
无论是出于支持偶像的想法,还是因她此时的身份乃是武昭仪的女儿,她都天然该当站在与王皇后敌对的立场上。
母亲和王皇后的对立,也早就已跳出了所谓情敌的范畴,而是政敌!
政敌之间,是没什么留手可言的!
——————
“我进宫来便听说,皇后殿下又想寻你的错处了?我这趟入宫的查验随身物事,可要比之前严格得多。”
武媚娘抬眸朝着母亲看去,见方进宫来的杨氏一面逗弄着这安仁殿中一大一小两个孩子,一面朝着她开口,脸上不无几分忧心之色,对于母亲此刻所想不难猜测。
她低声回道:“阿娘不必如此担忧,籍田礼转道岐州乃是陛下指令,皇后虽有怨怒,也不敢将其明言。”
当然了,王皇后可不只是“怨怒”而已。
当这出“帝后各司其职”以明文下达的时候,王皇后但凡不是个傻子,就能猜到李治的用意。
偏偏这举办亲蚕礼,乃是在安仁殿众人面前她亲口答应下来的,若是在此时突然反悔,对她来说全无半点好处。
可一想到彼时武媚娘上前来接过小公主的时机,着实像是来挑衅的,李治的从旁安抚挑唆,则是将她直接推进坑里,这二人真是好一番默契十足的配合,王皇后心中便说不出的苦闷烦躁。
唯独能够做的,竟只是在武媚娘的母亲入宫之时,对其明里暗里限制一番。
这限制也没甚花样和难度可言,纯属事后闹脾气,否则杨氏也没这个心情逗弄孙儿了。
也不知道是身体康健的底子太强,还是她早年间礼佛修心所带来的影响,今年已有七十六岁高龄的杨氏,若乍一眼从外表看去,也就只有五六十岁的模样。
她何止是在这冬春交际之时入宫谒见脚步稳健,近来在长安城中走动,也从未有过病态疲乏之时。
而高寿之人登门,多的是人愿意沾一沾喜气。
故而除却弘农杨氏之名,这倒是另一个敲开门户的理由。①
可惜……
“年初的时候你同我说,方今宰相之中并非均出自关陇六镇,便如中书侍郎来济乃是扬州江都人士,前隋左翊卫大将军之子,或能做个突破口。”
杨氏的眉头皱了皱,牵带着脸上的皱纹也有些加重,“我登门拜谒,也如你所说,只讲我多年未回长安,今次随意走动,不讲其他。可此人言谈之间依然多有冷淡,不似能从中接洽。”
“另一面,南阳韩氏与弘农杨氏之间,因世家多成姻亲之故,早年间还有些往来,但那位黄门侍郎韩瑗以抱病为由,已辞了我两次拜帖了。”
她话说得很轻巧,武媚娘却不由心中一沉。
母亲年岁已不小了,但为了此刻这不进则退,甚至是不进则死的局面,还要在外走动,实在是让她心中不安。②
不过这份焦虑并未表现在她的脸上,甚至并未让她开口的语气里有所迷茫,“在我预料之中。”
“长孙无忌大权在握已有数年,与其说他和柳奭等人所结成的乃是关陇联盟,倒不如说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组成的朋党。”
朋党比之简单的地域聚合,在利益诉求的提出上,意见还要集中得多。
这对武媚娘来说,既是一个坏消息,也是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倘若长孙无忌不松口,她要想继续上位,哪怕只是封妃,难度也要远比她当年入宫大得多。
若要长孙无忌改变想法,也不知要用多少说客和利诱才能达成。
倘在李治和长孙无忌的争权博弈之中,长孙无忌始终不肯后退一步,那么唯独剩下的一条路,也就是彻底将这位权臣扳倒了。
这必然会是长安城里的一场地动山摇!
好消息则是——
长孙无忌拉拢的人手过多,形成了关陇六镇之中他一人独大的局面,总会有人看他不顺眼,想要打破这局面的。
对他们来说,反正听从于长孙无忌的安排,也得不到多大的利益,那么还不如试试,让自己成为这个新贵!
这倒是给武媚娘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了。
她沉吟了片刻,朝着杨氏说道:“我想再请阿娘尝试两件事。”
杨氏并未拒绝:“你说说看。”
她的政治敏感度不高,但她起码知道一件事,自己的命运是同这位二度入宫的女儿联系在一起的。
若要晚年声名更进一步,便需先成全女儿的“拼杀”。
因不便带信笺笔墨出入,耳闻媚娘再度开口,她连忙让自己的精神头再集中一些,以防漏记了什么。
听得女儿说道:“其一便是,试试拜访固安县公崔敦礼。此人乃是博陵崔氏出身,那博陵崔氏自魏晋之间转徙关中,自此长居,重成气候,但比之李唐嫡系仍显单薄。”
“我看他深谙明哲保身之法,虽为图在长孙无忌手下保全,涉足于吴王李恪一事,陛下近来还是有对其再进一步擢拔之意,不妨有所走动。”
“阿娘不必与之诉说请托,只向其传达一个意思便好。他这套生存之道,是该继续奉行的。”
让他该闭嘴的时候闭嘴。
若是在陛下提出移驾万年宫之前,这出旁敲侧击或许不能奏效,现在却有了机会。
杨氏应道:“我知道了。”
“另一件事……倒不急于去做。”武媚娘的目光有一瞬的闪烁,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一般坚定下来。
身边那两个加起来都不到两周岁的孩子或许不会明白,她想要做出何种突破性的一步,将她养大的母亲杨氏却能看出她目光之中的破釜沉舟之意。
“请母亲先稍待一阵,最迟到三月末,我想争取一件事。”
“此事如能成,阿娘就不用四处走动了,且看看有哪些人能上门来访,哪怕只是送礼也无妨。劳烦阿娘将这些人的名字都给记下,告知于我,或许能在往后有大用。”
她并未打算告知于杨氏,这个试图争取的到底是什么。
但杨氏思忖,能让人上门道贺的,绝不可能是寻常之事。
只是不知道达成此事,是否过于艰难。
但媚娘好像并没有跟她多说的意思,就算追问,可能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倒不如就先这样了。
想到这几年间的起起落落,和女儿近来虽是荣宠在身却步步危机,杨氏在应下了这第二件事后,不由拉着女儿的手感慨道:“当年先帝召你入宫,我便心中忧虑,不想你还能有今日造化,可……”
她话未说完,便见女儿将其中一只手抽出,用更加有力的姿态盖在了她的手背上,打断了她的话茬。
“当年我劝慰于您,说了一句话——见天子焉知非福,今日也用这话回您,此番争斗困境重重,但焉知非福呢?我心中有数,必不教母亲再历往日狼狈。”
杨氏敏锐地意识到,当媚娘说到“往日狼狈”四字的时候,在话中暗藏几分凛冽之意。
可这份杀机稍纵即逝,已很快变成了这张端庄秀美的面容上的笑意,“行啦,该交代的都交代了,今日我为主,阿娘为客,也该让我好生招待您一番才是。”
李治有推行节俭之意,虽还未明文诏令,时常随侍的武媚娘却看得很明白。
故而说是盛宴款待,其实也并未超出昭仪份额,甚至还小有削减。
不过饶是如此,这也要比之宫外的饮食,不知费心多少。
武清月被宫人抱在怀中,也在席中就坐,便见这桌案之上位居正中的乃是一小队鼓吹女乐形状的面点,好看到不忍将其吃掉。
再看周围,热荤有通花软牛肠,乳酿鱼,箸头春,冷盘有缠花云梦肉,醋芹,清凉膳碎……在桌子的边缘,甜点金铃炙早已摆在了鹿纹十二瓣银碗之中。
武媚娘和杨氏的面前,还各自摆着一份黄米饭。
这米饭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御黄王母饭。
五皇子李弘年岁还小,倒不吃这饭,而是放了一小碗长生粥。好在这桌上的菜肴他也已有不少能吃了,此刻乖乖等着宫人给他夹菜。
武清月有点想哭。
这么一算,最惨的大概就是她了。
面前的菜肴出自尚食局御厨之手,真是色香味俱全,还与现代的美食在品类上大有不同,她看得都要眼馋死了。
结果下一刻,她的面前就多了一个小碗,里面只放着半碗羊奶。
许是因为小婴儿眼巴巴的神情太过明显,加之眼前乃是家宴,令人心情放松不少,武媚娘在将这碗递过来时,笑着调侃:“阿菟若要尝遍这桌上美食,还得再长大些才好,今日且喝上两勺,也算不只是个陪客了。”
“……”武清月的脸顿时拧巴成了一团。
宫中的羊奶经过特殊的烹煮,腥味并不重。但和其余各菜一比,那连饮料都算不上了。
她确实是没当个一口都吃不得的陪客,却还不如没看见这满桌子好菜呢!
可恶!她到底什么时候能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