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明朝——蛐蛐成化(三)

    【其实我们仔细去看成化时期的历史,就会发现那个时期的很多问题都不是成化一朝造成的,而是所有的事情逐渐堆积,最后在成化一朝爆发了。

    不只是刚才说的女真,土达、蒙古还有荆襄流民都是这个样子的。】

    “爹不管爷不管,然后在他上位第一年起义”

    永乐时期

    朱棣:“朕就知道,土达绝不是安分的货色!”

    朱高炽:“嗯嗯嗯!”

    朱棣:“他们现在之前出现叛逃的时候,朕就应该狠狠的惩罚他们!让他们知道背叛大明的代价!”

    朱高炽:“嗯嗯嗯!”

    朱棣狐疑的看向自家儿子,眼睛里写着“你不对劲!”

    朱高炽微笑着看回去。

    朱棣觉着老大可能是得知了不打仗的后果才支持他的,也不在细想了,直接表明态度:“朕要御驾亲征!”

    朱高炽不知道这怎么就扯到御驾亲征上了,不过他还是微笑点头:“嗯嗯嗯!”

    他老爹最近被天幕刺激到了,从打蛮夷、打日本到打蒙古人、打女真,现在就是吹一个打土达而已……

    说吧说吧,能开心点比什么都强!

    【荆襄山区在陕西、四川、河南、湖的交界处,这里山林较多,难以控制,所以明朝初年是对这个地区加以封禁的。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明朝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活的土地,他们中的一部分在无奈之下,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而这个被封禁的地方就成为了绝佳的去处。

    首先这里没有官府,就不用交税也不用徭役,中间的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很适于农耕,而且四周群山环绕,方便躲藏。

    成化上位的时候,从各地来到荆襄山区聚集的流民几乎超过了百万。】

    朱元璋:“这个也记上!”

    他辛辛苦苦在这发政策安抚百姓,那些个贵族竟敢拖老朱的后腿,这是活腻歪了吧!

    全都给他……不行,他还要改政策的!

    那就等政策改完,洪武一朝谁再敢动百姓的土地,就全给他死!

    【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人性更是难以估量的,有些人善良,有些人邪恶,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大量的流民聚集在一起,鱼龙混杂,这里面不乏心术不正的人。

    那么,那些本该由官府拿的好处,就会由强盗来收!他们甚至会做的比官府更过分,毕竟官府好歹要在身上裹层人皮,而强盗不需要!

    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中,总会有人被养大了野心想要称孤道寡,也总会有人被逼到极致振臂一挥。】

    唐朝

    李世民说道:“其实这种流民,没什么战斗力。”

    拿不到武器,没有经过训练,甚至连命令都不一定会听,这样的人上战场怎么对抗平叛的军队呢?

    但是流民的基数太大,按下去一波还会再起一波,循环往复。

    【成化元年,荆襄流民领袖刘通聚众4万人起义。

    明廷派朱永前去平定叛乱,而所谓的起义军多半是赤手空拳的乌合之众,明军很快就解决了此次暴动。

    朱永让流民们在附籍和发回原籍之间二选一,选择附籍的流民相对多一些。

    周围几个府的官员不想花那些时间精力去编排里甲,所以互相推诿,这就使矛盾一直没能解决。

    于是成化六年,流民领袖李原揭竿而起,“流民附贼者至百万”。】

    这话一出,各朝的百姓群情激愤,怒骂天幕所说的狗官,尤其是景泰年间的荆襄流民。

    他们是有机会安定下来的,居然就被这样轻易的毁掉了!

    “他们为什么不想耗费精力,不就是不把咱们当人看!”

    荆襄地区没有官府辖制,很多长居于此的流民对外面的官府并没有那样的敬畏。

    不管这些人想不想做编民,心中都无法接受官府对他们的蔑视。

    【明廷这一次派项忠征讨叛军,项忠一边进攻起义军,一边派人入山到处宣传,说官府会对流民开垦的耕地予以承认,只要自愿出山,一律不予追究。

    其实流民们的愿望大多也只是好好活着而已,眼见不拼命也能实现这个愿望,自然是愿意听从官府安排的,他们纷纷出山。

    但是项忠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他将流民们一概遣回原籍,而不服从的流民,直接杀掉。】

    “啊……这”

    “政治信誉不要了”

    “后面的官员不得死命的弹劾他”

    “弹劾了,但是成化一直不管前线将领的”

    “这还挺好的”

    宋朝武将:羡慕……羡慕两个字,臣已经说倦了!

    别的怎么改他们管不了,但是能把阵图这个事给改掉,他们绝对是心满意足了!

    朱瞻基对此也是满意的,经历了“土木之变”的打击,他非常推崇“术业有专攻”这个观点。

    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干就行了!

    【但即使是在军事镇压和强制遣返原籍的双重打击下,荆襄山区的流民问题也只是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毕竟这些流民之所以会往荆襄跑,很大的原因是他们在原籍失去了土地,这样的他们返回原籍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不久之后,流民们再度进入荆襄山区。】

    对此,百姓们表示:要不是活不下去了,谁愿意背井离乡,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讨生活?

    荆襄山区乱是乱了点,但是好歹有一丝活下来的希望不是吗?

    【针对荆襄山区的这个问题,国子监祭酒周洪谟写下了一篇《流民说》。

    他在文章中建议明朝可以效仿东晋,侨置郡县,任命官吏,允许流民就地落户,让他们可以安身立命。

    而朱见深看见这篇文章之后,也是觉得可行。

    成化十二年,朱见深派遣原杰前往荆襄地区抚治流民,用实践来检验《流民说》的正确性。】

    荆襄山区的流民们不再吵闹,他们也想看看,这个方法有没有用。

    他们也许不聪明,但是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智慧,光是看山下那群人的日子就知道,自从天幕出现,大明其实改变了很多。

    如果这个方法有用的话,也许就能被用在现在荆襄山区,他们就能因此受益了!

    流民之中的大部分人此刻无比的期盼着,天幕能够给他们一个好消息。

    【原杰到任后,直接进了山区去考察民情,他在那里设置郧阳府,用来安置这些流民。

    流民们愿意附籍就直接入籍,做郧阳府人,要是不愿意附籍,那就直接遣返回乡。

    最后绝大部分的流民都选择了附籍,于是荆襄山区的大部分流民都转化成了编民。

    原杰带领地方官员大力建设郧阳府,广大军民们用心协力改造良田,单成化十三年就开垦了一万四千三百多顷的农田。

    荆襄地区逐渐从明朝的隐疾变成了一张好牌。】

    “原杰:看好了,官是这么做的”

    “这才是好官”

    “项忠之荡定者,一时之功,而原杰之经略者,百世之利也”

    一张……好牌……

    这是说荆襄变好了的意思吗?

    【原杰因功绩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在上任途中因病去世,荆襄百姓听说这件事,“无不流泣者”。

    虽然原杰为了荆襄贡献很多,但是同样不能忽视那些底层的百姓们,正是有这些流民们的辛勤劳作,才使荆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才会有天下皆知的“湖广熟,天下足”。】

    “郧阳古城因为南水北调工程沉入江底,郧阳人重建了郧县新城”

    “是湖北十堰的郧县”

    “感谢先祖们的勤劳耕作,改变了荆襄”

    荆襄山区的流民们开始沉默,原来在后人眼中,是……那些流民的辛勤耕作……才改变了荆襄吗?

    那么,他们这些人可不可以呢?

    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