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诗人与唐朝——杜甫(完)

    【安稳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他的金大腿……哦,不,好朋友严武过世了,杜甫失去依靠,只好带着家人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辗转多地于代宗大历元年到达夔州。

    在这里,他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达到了**,不到两年就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杜甫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我在讲起杜甫幼年生活的时候,就说过杜甫五六岁的时候看过公孙大娘的舞,听过李龟年的歌。

    公孙大娘、李龟年这样的人是点缀大唐盛世的花朵,那大唐衰败的时候呢?

    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了剑器舞,他觉得这舞姿流畅飘逸,让他想起了昔年公孙大娘跳的《剑器》和《浑脱》。

    杜甫也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还能见到这样的舞,便询问舞者师从何人,舞者告诉他自己是公孙大娘的弟子。

    杜甫知道公孙大娘去世的消息后,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杜甫写的这首诗是在怀念公孙大娘,但好似又是在怀念盛世大唐……】

    “是阿离的原型吗”

    “是七秀”

    “我也想看看公孙大娘的剑舞”

    唐朝

    公孙大娘看着天幕,眼中渐渐模糊起来。自她成名后,备受追捧,她不知晓曾经有一个小孩来看过她的舞蹈。

    而那个孩子在几十年后依旧记得,还用手中的笔留下了自己存在的痕迹。

    她都已经埋进土里了,那个孩子竟然还记得自己啊!

    弟子们虽然看不懂什么“阿离”什么“七秀”,但是都在公孙大娘身边安慰她,“师傅您留名青史了,真好!”

    身边的小徒弟也在那里称赞着, “一舞剑器动四方,这个杜甫写的可真……真好!”

    大家都没有提安史之乱,就像天幕所说的,她们不过是点缀盛世的花朵,哪里有改变未来的能力呢?

    【 大历五年,杜甫辗转来到江南,遇见了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

    李龟年此时落魄不已,无比怀念曾经的宫廷生活,两人在一起回忆起了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相见的情景,感慨万千。

    杜甫便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两人相逢之际是落花时节,落花时节也在暗指唐朝的衰败景象。

    公孙大娘是教坊妓,李龟年是乐工,这样的身份都要在战乱之中挣扎,那么连这些人都不如的百姓还有什么活路呢?】

    “哎,唐朝……”

    “我不为唐朝的败落可惜,只是可怜了那些普通百姓”

    “百姓何辜?李隆基李亨该死啊!”

    “老杜的诗被称为诗史,从杜甫的诗中就可以看到大唐的兴衰史。”

    【曾经生活优渥,和贵族们有几分面子情的宫廷乐师和舞师都是这样的下场,普通百姓们会怎样呢?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天宝十三年,唐朝有906多万户,人口数为5288万左右。到了广德二年,唐朝官方记载了290多万户,人口数1690万。

    虽然说这期间死了3600万人是一种极为夸大的说法,但是那时候的大唐朝廷只能掌握这些人数是真的。

    这些人中,多少人成为了亡魂,多少人成为了隐户我们并不清楚,但我们知道的是,安史之乱不只是杜甫一个人的悲剧,同样是无数百姓的悲剧。】

    “李隆基你该死!”

    “该死该死该死”

    秦朝

    “人口少了三,三千六百万?”嬴政瞠目结舌,竟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大秦都没有三千六百万人,大唐一个叛乱就没了三千六百万?

    别说什么隐不隐户,唐朝只能统计到一千多万人,就代表着大唐的朝廷只能收到这些人的赋税和劳役!

    这对一个王朝来说,是多大的打击?

    唐朝

    幽幽转醒的李世民,怔怔地望着天幕,泪水静静地滑落,心中悲痛在此时达到了极致: “朕这些年也算是兢兢业业啊……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孙啊!”

    他当时听说这什么开元盛世的时候有多开心,现在就有多绝望!得到了,又失去!

    开元盛世好像就是一场镜花水月,让人痛苦的梦啊!

    【大历二年的重阳节,杜甫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他看着眼前萧瑟的秋江景色,想起了他飘零的人生,于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出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他在写出这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心中有多哀愁悲愤呢?】

    “老杜啊!从一览众山小到万里悲秋常作客,哭死我了”

    “是帝王对不起你”

    天幕下的众人听着天幕的讲述,仿佛看到了杜甫从活泼淘气的小儿到意气风发的少年,从豪放不羁的青年,再到抑郁不得志的中年,最后变成了如今孤愁困苦的老年人。

    “苍天不公啊!”一位老妇人不停的抹着泪,为这位诗圣大人不公,“杜郎君怎么就这么惨啊!”

    一个书生也是不停地叹气,“怎么会这样呢?杜大人为什么就这么惨呢?”

    【杜甫这一生的志向从《望岳》开始,从《登高》结束。

    年少之时他想着要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

    晚年之时他登上高台,看到的却是一生之悲苦。

    他怀才不遇之时,回忆起年少的梦想,该有多么怅然啊!

    比起浪漫潇洒的诗仙李白,杜甫的诗歌读来苦兮兮的,可这封建礼教的时代,苦才是现实啊!

    杜甫的诗是超前的,所以杜甫的诗在当时并不是很受欢迎,法国作家吉姆约·阿波利奈尔就曾经说过:\"由于诗人的探索本身的性质,他在他作为第一个发现者所进入的那个新世界里是孤独的。”

    姜姜觉得这是对杜甫一生境遇的诠释。】

    “那话怎么说的来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老杜是真的孤独了”

    【唐去宋来,沉寂百年的杜甫被重新推上了历史舞台,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千秋盛名。

    进入两宋,儒学经历了六朝隋唐的略微松弛期,迎来了它的又一复归**。

    宋朝的统治者为了强化**主义中央集权,打着儒学的大旗开始物色有利于自身统治的精神领袖,而杜甫就因其浓厚的儒家精神而被选中。

    但正如汉儒诠释《诗经》是以儒家思想贯穿始终一样,宋人也是戴着理学的有色眼镜来注解杜诗的。

    所以他们突出了杜甫温柔敦厚的儒者形象,淡化了他嫉恶如仇的刚勇个性。

    宋朝文人只要提及杜甫,必要说一说他每饭思君的忠爱,强调他身处困境不忘忧国的忠诚。

    因为这种精神是整个宋代必需的,也是浸润于儒教观念的封建知识分子所乐于接受的。

    在这一契机下,杜甫不仅仅再是一位诗人,还成为了诗圣。

    明人陈献章更是直言\"子美诗之圣\",最终把桂冠戴在众人瞩目已久的杜甫头上,完成了\"诗圣\"的真正定位。

    从此,杜甫在文学史上卓而不群,独尊后世。】

    “圣是个人品格可以达到的,但圣也是需要权威或是约定俗成来盖章的”

    “……”

    【文章憎命达,杜甫饱受苦难, 可他也保持着自己的乐观,他的诗文也写得更好了。

    大历五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所以杜甫只能又逃去了衡州,原本他打算着再去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他们一行还没有到耒阳,就遇到了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

    后来杜甫顺流而下,折回潭州,以图回乡,然而在这一年的冬天,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了,时年五十九。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这样死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再也没能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故乡。】

    “呜呜,故乡的花开了”

    “我的老杜啊!”

    视频播放到现在,天幕下的古人大多喜欢上了这位为国为民的诗圣,他们望着天幕中那个沧桑的老人到处辗转, 不由潸然泪下。

    为何,这个好人,这个能看见他们苦痛的人,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呢?

    难道是他们的命贱吗?所以连累的这位诗圣也不得好命吗?

    天道不公!为何不能怜惜他们?他们生来就该如蝼蚁一般,任人践踏吗?

    唐朝

    杜审言望着天幕,面色沉沉,他的宝贝大孙子未来居然过居然这么惨!

    他虽然自豪于家里出了一个流芳千古的诗圣, 可他也是这个孩子的祖父啊!他怎能坦然接受家里的小辈活得这般凄惨?

    如今天幕剧透了历史,很多事情都会发生改变,他的孙子未必会成为诗圣,不过这样也好,他的孙儿已经苦过一次了,这一次就做一个快活郎君吧!

    杜闲则有些恍惚,有一说一,他现在还没孩子呢,就已经知道了自己将会有一个诗圣儿子,这个儿子的一生还是那般落魄,他的内心很是复杂。

    杜闲只能下定决心要做个大官,多多攒钱,给儿子一个游山玩水的快乐人生!

    杜甫看着这个小娘子一口一个政治的说,不由得心里已一惊。

    虽然他对宋朝统治者和文人的做法有些不认同,但是他也管不到自己死后的事情。

    而对于他的死讯,他是有些遗憾的。

    他既没能谏于君王,也没能治理地方,他这一生竟然没能完成自己的抱负!

    哪怕是死去,恐怕也是极为不甘心地吧!

    【我记得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在同一课里,我们老师在讲这一课的时候,也是先给我们讲的背景故事,只是那时候我对历史没那么感兴趣,比起安史之乱,电视上热播的《杨贵妃传奇》更加吸引我。

    当我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那种大义的感觉一遍又一遍的震撼着我,从这一篇古诗中,我才想去了解杜甫这位诗人,折服于他的忧国忧民。

    我一直以为诗词是瑰丽的,是豪迈的,是婉约的,是恬淡的,读到这篇诗的时候才发现,诗也可以是这样的!是可以心怀大义的,是可以贴近人民的!】

    “好像是八下的”

    “不得不说,编辑是真的很会”

    “这算是小彩蛋吗?”

    “是给懂的历史的小朋友们的彩蛋!”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给我的震撼一点也不比茅屋那首要小”

    东汉末年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诸葛亮从这句诗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身无过冬衣的老人祈祷着上苍,让天气再冷点吧。只有天气寒冷,他才能尽快地把炭卖出去,卖一个好价钱呀。

    为什么买卖炭翁会如此?大概是因为朝廷的不作为或是朝廷势弱吧!

    这首诗讲的是卖炭翁呢?可这位卖炭翁身后的,还站着许许多多的农人、渔民、织工……

    他们也会因为各自的田租赋税流下辛酸的泪水,这不是百姓对王朝起了怨怼,而是王朝对百姓的无尽欺压与漠视啊!

    刘禅听到自家相父重复着这句诗,以为他是在担心蜀地的百姓也会遭遇这样的情况,安慰道:“相父你放心,我们蜀地气候宜人,不必担心卖炭翁会被冻死!”

    这是会不会被冻死的事吗?这孩子一点政治敏感度都没有的吗?

    看着刘禅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诸葛亮幽幽地叹了一口气,算了,自家孩子!好好教!

    【好啦!小伙伴们!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啦!

    下一次的直播还是在两天后,大家猜一猜下一次的目的地会是哪里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