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故人姓许名阿瞒

    “哎,朕也不想这样的,但是朕的内库太穷了。”

    “朕准备从宫里放出去一千五百名宫女,她们为皇宫贡献多年,朕得给她们一笔安家费,这又是一大笔支出,皇爷爷留下的老妃嫔们都觉得皇宫清苦,主动请求出宫居住,又得一大笔银子安置。”

    “再加上,诸王公大臣在宫里吃饭,那都是朕内库出的银子。”

    “朕现如今真是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啊……”

    “皇宫里的安全,都只能靠着几条老狗护卫,皇爷爷见了都要流泪,哎……”

    朱允炆一本正经的胡扯,李景隆等人都知道他在说反话,朱允炆要放宫女出去,结果搞起了强买强卖,蒋献带着锦衣卫在南京的富户挨家挨户推销收钱,一名宫女收一万两到三万两不等的“彩礼钱”,搞得富户们天怒人怨。

    好在,如今是洪武朝,商人地位并不高。

    而且,江南最富有的富商刺头,如捐献了许多财产修建南京城的沈万三家族,都被洪武皇帝给收拾了,剩下的商人们不敢当刺头,个个捏着鼻子认栽。

    这般下来,朱允炆不知道捞了多少钱。

    至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老妃嫔主动要求出宫居住就更扯淡了……分明是他将人家赶了出去,全都赶走居住在紫禁城边上的皇家寺庙香山寺。

    望着满面忧愁的朱允炆,李景隆咳嗽了一声道:“咳咳,一切听陛下安排。”

    他们倒不担心言官喷人,这个时代的言官还没有正德,嘉靖,万历那时候权势大,谁都逮着喷,在朱元璋的屠刀滚滚下,言官们很会审时度势。

    朱允炆很满意李景隆的表态,当即让夏原吉,方孝孺,杨士奇,还有李景隆和徐辉祖,在这里协商大明皇家便利社,还有大明第一次海商事宜。

    “这件事情很重要的,如今大明各处经商,处处都离不开军方协助,便利社要好好搞,供销天下,北方,西南方向的茶马贸易,乃是重中之重,要用茶叶,控制北元和西番诸部落,朕要你们在几年之内,把北元和西番所有经济命脉全部掌握,他们买一把盐,买一块砖茶,都得经过大明皇家便利社的手,用赚来的钱养军,到了那时……”

    朱允炆咧咧嘴,到了那时,朕的征北大将军就上去嘎嘎杀。

    “便利社不仅卖各种商物,也捎带卖一些药物,如专门治疗风寒感冒的,咱大明得多多培养点医匠,如今医者太少了,可惜没钱建医学院……”

    朱允炆自言自语。

    现如今他手里有一百多万两现银,但是这笔钱等于没有,因为组建大明皇家便利社,大明海贸公司,这笔钱仅仅能打起来水漂,很简单,商队的人员,骡马,货物,船只,吃喝拉撒,沿途的漂没,远途商队人员会给一笔安家费,各种各样的支出,是天文数字……

    这还是靠着大明朝廷官方组织。

    “呼,除了陆上的便利社,海上也很重要。”

    “关于大明海贸,朕提议组建一家公司,就叫大明海贸公司,由皇家牵头,各位勋贵大臣皆可入股,朕的内库,有皇爷爷攒下来的蜀绣,云锦,吴布,还有宫中自己烧制的各类瓷器,全都可以拿去卖,你们各家有什么东西,也能装进去,一并凑些大商船,曹国公和魏国公协调商队的护卫,夏原吉你们协调商队的货物。”

    “去了南洋,多给朝廷换取金银铜铁,还有高产作物。”

    早在唐朝,下南洋的商路已经成熟了,宋代达到了巅峰,元代时候,东西方的商船络绎不绝,泉州更是有十余万天方教徒和色目人定居,在元朝末年,出卖宋末帝的蒲氏家族就是泉州巨富,那时候东西方商船来往密切,如今组建官方的商队,对朝廷来说很简单。

    不过,能找到的高产作物,基本上都找的差不多了。

    朱允炆想了想,红薯这玩意儿,在明朝被叫做番薯,它在前世那个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传入的,初期这个东西的产量受限于土壤肥力,并不高。

    而且红薯只能作为备荒粮,不能做主粮。

    他想到了另外一个东西,木薯。

    木薯,在前世那个时空可是救了非洲十几亿人,这种作物种植很简单,在非洲甚至都不需要种植,有一根藤它自己就会长,虽说有微毒,但是煮熟之后,用处巨大。

    酿酒,作饲料,做粮食……

    耐种,不吃太多肥料,一般土地都能种。

    “有个东西,叫做木薯,原产于遥远之地,南洋的港口岸边多有生长,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攻打爪哇岛的时候,此物就已经被发现,但是不煮熟有毒,此物十分高产,方便种植,这次官方组织的海贸商队,你们重点要找找这个,带回来大量推广种植,此物煮熟后可以吃,高产耐种,如果种在南方诸多卫所,可以解决不少卫所缺少粮食的问题。”

    朱允炆做出了指示,他又问王中:“四叔燕王还有多久到?”

    王中忙道:“陛下,燕王殿下最多还有一日就到南京。”

    朱允炆点点头。

    “燕王手下有个和尚,叫做姚广孝的,此人据说十分有才能,这大明第一次官方海贸,就由他来做带队主官。”

    朱允炆的话让大家一惊。

    找个和尚当海贸主官?陛下您还不如找个太监,朱元璋在的时候,就多次派遣太监担任泉州市舶司监官,负责朝廷和琉球等王国的贸易。

    朱允炆倒不是乱点鸳鸯谱,前世那个时空,不仅郑和屡次带队下南洋,姚广孝自己也曾经亲自下过南洋,还去过印度一代,那时候姚广孝都六七十了。

    还有个主要原因,姚广孝这和尚浑身都是反骨,朱允炆不想被他看出自己的昏君本质,免得他天天怂恿四叔朱棣造反……

    “朕已经定下了大方向,你们好生商议吧,尽快拿出章程推行。”

    朱允炆说完,打了个哈欠就站起身,开始在酒楼里转悠,给李景隆他们说话的空间,老板在的时候员工都比较紧张,何况是赚钱的事情,朱允炆走了之后,大家果然积极起来。

    尤其是李景隆。

    你可以说他不会打仗,但是你不能说李景隆不会捞钱赚钱,无论是大明皇家便利社,还是大明海贸公司,朱允炆都明确表态允许勋贵参股,也就是说这是自家买卖,而且方孝孺,夏原吉,杨士奇这几个主要政策执行者,朱允炆表态会按照业绩给他们分红。

    这一下大家积极性瞬间提起来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暴击。

    朱元璋在的时候,朝廷这些官儿别说是分红,不让你闸刀见红剁了脑袋都算好。

    如今新君登基,这般坦诚对待,他们各个打起鸡血,快速地将便利社和海贸公司的事情定下来。

    其实通济渠,大运河,本身就是黄金商道,元代时候就很繁荣,大明朝廷一直用大运河来运送漕粮支援九边,如今开个便利社,不过是将之前官方的商队,粮队,固定开在九边,而且半公开的允许勋贵们之前利用职务之便偷偷摸摸搞得商队被收编进入朝廷,成为皇家便利社。

    北方诸省的商道还好,南方山路难行,需要组建茶马队。

    此时的大明南方很苦,有些在云贵的卫所官兵,宁愿冒着叛乱被砍头的危险,也要逃走,而且屡有发生……

    如今组建大明皇家便利社,也能够巩固边防。

    大明对西南,尤其是云贵川这几个地方,云南,贵州,川西,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持续到如今,从山西,江西,广东等地移民填湖广行省,云贵川,在当地有大量的卫所,他们半兵半农,戍边种地,保家卫国。

    但是朝廷的物资供应,并不能跟上。

    主要体现在医疗和教育……

    海贸早就有成熟的海商富户,朝廷可以征用收编,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仅江南一地的物产,吴布,瓷器,就能够撑得起一次海贸的商品,如果再加上湖广行省的茶叶等物,南洋根本吃不下,要卖去印度,还有遥远的西方……

    李景隆等人便开始协商如何分配物资,还有商队的路线,他们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南洋,还有朝鲜,日本,北元……

    如今的大明朝,有足够的底气通商四周。

    东亚范围,当之无愧的超级帝国。

    当年胡惟庸案爆发,胡惟庸有个主要罪责,就是私通倭寇,私通北元蒙古。

    他这个私通,其实是瞒着朱元璋和北元蒙古,还有日本的倭寇搞贸易,陆地贸易,海洋贸易,偷偷赚钱……

    如今,朝廷已经可以半公开,甚至说明目张胆的讨论和周边国家贸易了,甚至李景隆还提议,和锦衣卫合作,搞一些商队专门和北元诸部贸易,不仅要搞贸易,还要搞医药,潜移默化,徐徐图之……

    “陛下,南京的富户咱们捞的差不多了,若是宫女全都嫁出去,也捞不出多少银子。”

    “淞沪之地,苏州府,还有泉州,广州,这些地方多有巨富,陛下要搞海贸公司,不若也在泉州和广州给宫里这些宫女找找婆家?”

    王中跟着朱允炆在一边,低声说道。

    朱允炆正在四处闲逛,闻言眼睛闪了闪,咧嘴笑道:“王大伴不愧是朕的好大伴,此事可行,皇爷爷派去泉州市舶司的镇守太监是谁?让他物色物色,还有广州市舶司,也一并物色,早听说那边有钱人多。”

    “对外就说是大将军王,摄政王燕王殿下下令做的,跟朕没有任何关系,你知道,朕做好事一向不喜欢留名。”

    “江南各地也要统一口风,明白了吗?”

    “陛下,奴晓得的。”

    “嗯……”朱允炆左右看了看,骂道:“李景隆这什么破酒楼,连一点攒劲的节目都没有,这如何做大做强?”

    “空占着这么好的繁华地段,真是没一点商业头脑。”

    说着他神神秘秘地探头,靠近王中小声问道:“此间可有青楼乎?”

    “今日无事,勾栏听曲。”

    “朕绝不是那种人,只是朕有个姓许名阿瞒的故人相约!”

    朱允炆一本正经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