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章 把御膳坊当食堂
“燕王殿下勒令周王将所有侵吞的良田归还百姓,并且将作奸犯科,残害良民的护卫千户斩杀,又从周王府拿出五万两白银赔偿。”
“之后,请开封布政使司将周王所得赐田悉数充公为官田,燕王殿下说,周王乃是首罪,资产充公后要带到南京,在洪武皇帝陵前听候陛下发落。”
“周王府中存粮六十万石,悉数充入了开封仓。”
蒋献禀报道。
“不错不错……”
“四叔真不愧是讲究人,这一番釜底抽薪虽说狠了点,但好歹周王保住了命。”
朱允炆撇着嘴,他对于周王没什么特别大的恨也谈不上喜欢,毕竟在这个时代,王侯将相就是特权阶级,生杀予夺皆不加身,他们就是天龙人。
要说混账,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里,岷王,湘王这几个干的混账事儿就不少,如今最离谱的是代王朱桂,他生性跋扈,喜欢穿着便衣在街上行走,袖子里藏着一对儿双锤,看见不爽的人就是一锤子砸的人头破血流。
至于劫掠民女,这类更是基操,他府中有许多美貌女子,都是劫掠而来。
对于代王朱桂,朱允炆没啥好脸色,等他来了直接拿下。
玛德,我穿越来的,你比老子还拽!?
大明,不允许有比我还拽的存在!
朱允炆洗了洗手,又拿起桌子上的馒头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对蒋献问道:“朕交代你做的事怎么样了?”
几日前,朱允炆按照后世情报机构的雏形,给蒋献讲述了一遍,不仅要在王公大臣身边发展暗谍,还要在各行各业广泛的安插谍子,给朝廷张耳目。
其实朱元璋时期,明朝的谍报机构就十分强大了,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完整的,拥有许多精干情报机构的锦衣卫,但朱允炆觉得这还不够,圣天子垂拱而治,眼睛不能瞎,嘴巴不能哑,耳朵不能聋。
蒋献忙道:“陛下,臣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将锦衣卫扩大了一倍,如今我朝锦衣卫,除去大汉将军,仪鸾司等护卫,专办秘密差事的提骑已有两千余人。”
“各部官员身边,也大多安插了坐探,有新有旧。”
朱允炆嗯了一声。
得益于皇爷爷朱元璋给自己留下的好底子,锦衣卫的势力如今很庞大,尤其是南直隶一代,这一片靠近朝廷中央,快马一日可以传递出许多消息,所以朝廷在这一片的掌控力度很大,政策实施也十分便捷。
这也是为什么,夏原吉说,江南赋税好收。
朝廷就坐镇江南,自然好收……
可是,北方就够呛了,尤其是产粮大省河南,山东,还有河北。
这些地方沃野千里,本来粮食产量很高,但是朝廷收不起来多少赋税,当地的世家豪族多修建堡垒,门阀林立。
朱允炆觉得,要想推广一条鞭法,就得加大对基层的掌控力度,起码能够掌控到县城吧,锦衣卫这个情报机构就尤为重要了。
“前世大明的靖难之役,说白了属于大明的南北战争,北方长期需要南方赋税支持,南方日益增长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爆发……”
“前世四叔朱棣篡位后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北方倒是能守住了,可是南方的赋税就把控不住,到了崇祯的时候南方赋税都进不了京师,整个国家也就……”
朱允炆忧心忡忡。
“四叔啊,朕为了老朱家的江山可真是呕心沥血啊!”
摇摇头,朱允炆看向蒋献:“你要加大锦衣卫的投入,楚王献给朕内库的十万两银子,悉数给你,投去招揽谍子,重点培养医匠,厨子这类,能够在各地长期潜伏的,尤其是北方各地,现如今锦衣卫能掌控的也就南方诸省,北方……不知下了县城,那些百姓知不知道朕这个皇帝叫什么名儿?”
朱允炆轻轻摇头。
蒋献则是略带激动的点点头,他现如今本来就掌握许多人,又能够手握重金的话,那他的权势就真到达了顶点。
“朕觉得马帮,货脚郎,医匠,商队,漕帮这些就不错,你可以在退伍的老卒里找一些老军,拿着朕投的本钱去做着买卖,一边做这些买卖一边打探消息,具体怎么做朕也给你说过,锦衣卫早先也多有经商,好好干,朕要锦衣卫的谍子遍布天下每个角落!”
“是!”
蒋献连忙点头。
如今,大明朝廷每年主要任务,一个是镇压各地叛乱,一个就是收税。
但就这两件事,都做的磕磕绊绊,拿收税来说,南方诸省因为南京应天府有天子坐镇,监察比较严,北方的监管山高皇帝远,不仅赋税弄虚作假,卫所吃空饷也极其严重。
这两件事,其实说起来是一件事。
收取赋税。
甚至收取赋税这件事,贯穿前世大明王朝始终,朱由校用太监到处搜刮矿产,刮有钱大地主的财产,充实皇帝内库,勉强保证了皇帝有备用金能够随时支援朝廷各地,也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文臣的疯狂扩张侵吞天下良田。
而崇祯朱由检把锦衣卫废了,把太监废了,导致权力失衡,收不起来税,失败是难免的……
这其中,北方诸省尤其以河北和山东赋税难收,山东和河北地界,自从南宋神州沉沦之后,落入金人手中,地方宗族堡垒林立。
老百姓大多以宗族为单位抱团群居,而以前朱元璋的策略是,选择当地的族老担任粮长,里长,由他们负责收税。
人都会有私心,这些粮长里长当然不会胳膊肘朝外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各地选取生员去参与收税,丈量土地,做鱼鳞册。
如今要改革税制,虽说也可以把这些粮长里长收编继续收取赋税,但是换汤不换药,同时新税制难免会让他们的既得利益受损,说不定会搞事……
而且山东河北许多地方官吏常常勾结起来欺上瞒下,搞得河北和山东起义不断,至今还有红巾军余孽在太行山打游击,四处劫掠。
仅洪武年间,天下各地的起义就有一百余次,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失天下,所以出台了很严的户籍路引制度,老百姓都编撰户籍,出行需要凭借路引,没有路引不出百里之乡。
同时,将赋税收取的很精确,这就让以前元朝时候的粮长不爽了,元朝搞得是包税制度,类似于西方领主制,朝廷将这一片包给地主,你交多少都算。
至于你会不会剥削搜刮百姓,元朝政府根本不管。
于是元朝出现了一个地主负责这一片区域,但是把税收到了一百多年后,并且巧立名目,收一大堆花样的情况。
“我要是免除了天下的人头税,再搞摊丁入亩,这事实上动了地主乡绅的一部分蛋糕,北宋王安石的下场历历在目,还有汉朝的王莽……”
免了人头税,难道地方上的族老乡绅粮长就乖乖听话不收人头税了?别做梦了,现如今大明朝廷能掌控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南直隶,其他地方全靠地方官吏自觉,他们有各种办法拖延,懒政怠政,甚至打着新皇登基的旗号,收更重的税,反正山高皇帝远。
朱允炆想到这里打了个寒颤。
“四叔啊,你快来吧,朕不仅决定封你为大将军王,还准备封你为摄政王,这激起民变的锅你背……哦不是,这为国为名的大义给你,操劳过度给我……”
看向蒋献,朱允炆语重心长地道:“蒋献啊,北方各省收税的粮官儿弄虚作假,地方县官和当地大族沆瀣一气,北方是重中之重,你可得好好办呀。”
蒋献也心中一凌,天子如此反复交代,他哪里还敢不尽心,深吸一口气凝重地咬了咬牙,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托。”
“去吧!”
朱允炆挥了挥手示意他下去,一边吃着早午饭,一边踱步到了一边,望着墙壁上的地图出神,实际上早在宋朝,地图就很普遍了,而且朝廷官方大量有地图,元朝时候,因为蒙古人南征北战,俘获了许多色目人,那些色目人将西方绘制地图的技术带了回来,中西合璧,在明代,绘制地图的技艺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代远不像是后世那般封闭。
大明知道西方有许多大国,也知道走海洋贸易可以去到西方各国,有个叫做汪大渊的元朝人,乘船走马六甲,一路游览西方各国,最远还到过澳大利亚,写了一本书叫做《岛夷志略》。
这里的百姓彪悍又开明,知晓世界之大,眼界开阔,他们也积极进取,乐于学习各种技艺,此时程朱理学还没有发展到巅峰,没有裹小脚,老百姓的思想也没被禁锢。
如火箭飞天第一人,陶成道,他是浙江人,喜欢钻研火箭火器火药,给朱元璋献上自己研制的火药屡立战功,被封为“万户”,他在一次实验中将自己捆绑在火箭上,飞上空中……
他是第一个想到要利用火箭飞天的人物,用风筝和火箭的推力,堪称是洪武年代的科学狂人。
“皇爷爷留给咱的,真是块儿宝地啊,这么好的国家和子民,咱得对得起他们。”
朱允炆心中说完,马皇后带着人又回来了。
“陛下,这莲子羹都凉了。”
马皇后吩咐几个宫女前去为朱允炆热一热莲子羹,朱允炆却摆手说道:“不用了,朕去前朝转转,皇后你也累了一夜,休息休息吧。”
马皇后脸颊一红:“我不累……”
……
换上常服,朱允炆在王中和蒋献的跟随下,朝着前朝走去。
如今虽说已经是六月,实际上天色还是有点冷,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多人口,气温偏低,南京应天府这个紫禁城皇城大半又是池塘填的,所以凉飕飕的,几只硕大无比的大象,正在池塘边缘嬉戏。
“大象?”
朱允炆傻眼了。
随即脑海中想起,这不是锦衣卫驭象司么,紫禁城皇宫中,也的确是有六只大象的。
大明的大象,来自于安南云南一代,当年忽必烈攻下缅甸,安南,缅甸和安南的土族头人给忽必烈进献大象,他的象撵要用十几头大象来拉,而每次朝会也要用大象撑场面。
到了大明,大象也十分重要。
大朝会时,六头大象,分别站在午门两边,充当依仗,威武巨硕。
锦衣卫有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饲养这些大象。
“蒋献,王中,你们说南京的普通老百姓,见过大象么?”
朱允炆皱了皱眉。
“陛下,兴许是没见过的。”
蒋献说道。
朱允炆咧嘴笑了笑,道:“自古以来,国库空虚,要么掠之于民,要么掠之于富,那都是昏君的行径,朕就不同了,朕决定自力更生。”
“朕的御苑有许多珍兽,什么老虎,大象,麋鹿,豹子,豺狼,这些东西放在御苑,真是可惜了……”
“你说,如果朕把它们放在那里,然后收取门票,让老百姓花点钱来参观,是否会有老百姓来看?”
王中和蒋献面面相觑。
自古真龙不落凡尘,天子的珍惜玩物,怎么能给百姓贱民赏玩呢?
“这……”
王中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嗯,朕真是个小天才,刚刚花出去十万两银子,这不就补上了么!”
朱允炆心情瞬间愉悦起来,只要办法多,哪里不是搞钱的地方,除了御膳坊,他决定再开放一个御兽园类似后世的动物园,将皇家的珍奇异兽,悉数放在其中,诸多百姓,购买门票就能够进来参观,朱允炆将运营模式,买票模式告诉王中,听得王中咂舌,忙夸赞陛下真神人也。
身后跟着的一干锦衣卫,太监,也都宛如敬仰天神一般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志得意满,四叔啊,当皇帝我可能比你差点,但是论道搞钱,朕可是有几把刷子的,面带笑意,他迈着愉悦的步子走进了文渊阁。
这里就在午门边上,自从内阁出现之后,大明朝廷的政事快了许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决策机构经过前世那个时空大明数百年验证可行,其次是王中这个司礼监太监不懂政治,他又刚刚上台政治野心没有那么膨胀,所以从不敢卡奏折,在朱允炆大手一挥下化身盖章狂魔,整个大明仅仅几天时间,风貌完全不同。
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大臣们行走在内阁,向着内阁大臣们禀报政务。
而诸内阁大臣,全都进入状态,权利会让人快速成长,他们都在各自的办公室,没日没夜的批阅处理奏折。
大明初期的朝臣十分悲催,假日不多。
全年只有三个假期,过年,冬至,朱元璋生日。
老百姓一年忙到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有许多官员一年忙到头纯为收税,还只能收个半成,洪武朝时,浙江钱繆的后人担任知县,就是因为税收任务没能完成,按照大明律法当斩,钱繆的后人便拿着一块儿唐朝的免死金牌前去求见朱元璋。
朱元璋亲自接见,验明了免死金牌真假,最后这位钱繆后人知县免了一死,因为他虽说没有完成全部税收任务,但是收回来了大半。
洪武十八年的郭恒案,郭恒一年忙到头,也只收回来六成赋税,为了躲避责任,就开始弄虚作假,其实这是官场一贯作风,最后形成了窝案。
可见这时代的官员行政效率,其实并不高……
望着一个个年轻的面孔,朱允炆也感觉有欣欣向荣之意,琢磨怎么才能提高大明的行政效率,起码让这些朝臣都能有个休息。
方法错了,再努力也没用。
但是方法用对,可以事半功倍。
已经被升职为礼部侍郎的杨士奇,刚刚处理完政务,浑身酸痛,于是就摘下一只葫芦,在门口的鱼缸里喂养金鱼。
“咳咳!”
王中和这些大臣关系还不错,见到杨士奇没注意到天子架临,连忙咳嗽一声。
杨士奇转过身,见是朱允炆亲临,忙放下葫芦,拜道:“陛下,您来了。”
前几日他得到天子青睐,和方孝孺,夏原吉三人,分别管理天下财政之事,而且皇帝给了他们许多特权,大小诸事,除了紧急要事,需要审批花钱,全都可以自决。
这种程度的权利下放,在洪武朝想都不敢想。
京官有将近千人,他杨士奇一跃成为在应天府京官中最得宠的那几个人之一,如今对朱允炆是五体投地的拜服。
“免礼免礼,夏原吉和方孝孺呢?”
朱允炆问道。
“陛下,我们按照您的思路,准备在南京城选择一些店面开办便利社,官方经营柴米油盐,夏大人和方大人,正在南京各处选址。”
前几日,夏原吉和杨士奇,方孝孺给朱允炆递了一些奏折,详细的讲了讲他们搞官方海贸的建议,他们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海禁。
其实海禁并非完全是坏事,这个海禁,是因为在现如今的生产力水平,现如今的基层管控力度下,防止地方百姓通过海贸积累了大量财富,割疆裂土,自立为王。
这是洪武皇帝朱元璋,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得出的结论。
元末明初,和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枭雄,除了陈友谅那几个之外,海边的,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几乎都是靠着海贸,贩卖私盐,茶叶,这些发家致富,他们的原始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当地的官府完全成为虚设。
朱允炆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其实如果有一家具有强大吸储能力,又足够安全的银行,放开海禁也无所谓,钱多了之后,朝廷有的是办法让这帮有钱人把钱存在朝廷的银行里。
因为现如今大明开银行的条件不成熟,简单点说,没钱……
朱允炆明年改元永乐,要铸造新钱,都缺铜……
前世那个时空,永乐大帝之所以被称为永乐盛世,还有个原因是四叔朱棣人家到处海贸搞回来许多白银和黄铜,铸造了永乐大钱。
永乐朝代,民间和官府,都不缺钱,真正意义上满足了钱的流通,各类物品的供需。
这些年大明倒是发出去几千万贯的宝钞,不过宝钞不值钱,真正值钱的贵重金属钱是铜钱和白银,黄金,大明官方储备不足,所以在和夏原吉他们几个商议之后,他们觉得还是参考朱允炆所说的供销社模式,先在整个大明朝,搞官府开办的粮铺,布铺,争取在每个城市都定点开办,朝廷官府在县城,要专门任用吏员担任主管,开办各种官府粮铺,稳定物价。
这也是给政府搞财政税收。
同时,各地也要开官府的布铺,销售麻布,鞋子等日常必需品。
朱允炆直接下令,这种商铺就叫便利社。
朱允炆有点职业情节,前世他就是个在便利店打工的打工仔,穿越而来之后,如果能在这个时代开创属于自己的便利店,开遍全国,那也不失为一个壮举。
我踏马,来过!
“嗯,先在南京试点,南京有富户十余万户,富商众多,米铺,布铺也多,如果南京运营得当,就逐步推广,先在南直隶诸省开起来,前期不准过度扩张,先试试能不能自给自足。”
朱允炆道。
杨士奇对于搞经济有自己的看法,他犹豫了片刻,说道:“陛下,恕我直言……”
“如今南京的米商,布商,竞争激烈,朝廷官办,反而斗不过他们,倒不如重点关注九边卫所,还有云贵川等省份,这些地方但凡有卫所的地方,都需要米面柴油,若是将便利社开在这些地方,才是真正的便利。”
“开在南京,陛下不过多了一玩物而,兴许耗费颇多,最终赚点小钱。”
杨士奇也是胆大心细,主要是他这段时间摸透了朱允炆的心性,但凡是涉及到了民生和赚钱,尤其是赚钱这块儿,这位新登基的皇帝陛下就会很感兴趣。
“你这话也对……”
朱允炆砸吧嘴,摸了摸下巴,自己还是看法有些片面了,前世那个时空,但凡是大型的便利店,只要在大城市能开下去,就能过的很好。
也会很赚钱。
实际上,便利店这东西如果开在最需要的地方,如九边卫所,可能效果反而更佳。
他还记得前世看明朝那些事儿,崇祯末年,朝廷每年要给辽东官兵五百多万两辽饷,那边的官兵不缺金银,缺各种物资。
山西商人,靠着倒卖各种物资,赚了许多钱。
而左宗棠征讨西域也是,一大堆贩夫走卒,跟着大部队往那边走,沿途给官兵贩卖生活物资。
“杨士奇你也去换身衣裳,咱们今天微服私访,去找夏原吉和方孝孺,朕有点别的想法。”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出了文渊阁。
回到紫禁城,朱允炆没有急着换衣服,而是让王中拿出笔墨纸砚来,给四叔朱棣写了一封信。
“四叔啊,朝廷如今紧缺金银,各地边关的将士,尤其是那帮开国老卒,其实多有金银,朕考虑组建一个公司,叫做皇家便利社,由皇家控股,拉拢各藩王,还有各大王公勋贵们入股,组建商队,在各地边关卫所和边城,销售柴米油盐等物资,一来可以保证各地边关卫所将士们的生存,其次是我皇家能够掌控国民经济命脉。”
“我朱明皇族,若想要掌控天下,有两件事情一定得攥在手里,一是枪杆子,朕准备以四叔你为大将军王,以后皇家学院建立起来,皇族全都要去领军,都得知军,最能打的部队,始终要掌握在咱们朱明皇族手里。”
“第二件事,那就是钱袋子。”
“这钱袋子,是赋税,也是金银,也是民生,和民生配套相关的一切,朕今日突发奇想,我朝有许多驿站,能否在驿站中开办存取钱款业务,开办一家大明皇家银行,开遍全国,提高利息,让各地有钱的富户僧侣地主‘主动’存钱,如此一来可以吸储做本金,用这些钱搞卖柴米油盐的皇家便利社。”
“驿站驻扎有兵丁,而且驿卒还要送书信,也能担任保镖业务,送钱财,让驿站自己赚点钱财自给自足,减少朝廷的兵饷供给。”
“若是大明皇家银行,大明皇家学院,大明皇家便利社开起来,将枪杆子和钱袋子还有饭碗牢牢掌控在手中,我朱明皇族可长治久安矣。”
“四叔你觉得朕这些想法怎么样?”
“对了,楚王六叔感念朕为国事操劳,主动捐献出了大半家产,朕觉得他还不错,他有些才能,还是常年带兵的,朕觉得可以把皇家便利社交给他来管,至于大明皇家银行,朕觉得四叔你比较妥当。”
“哦还有件事,湘王朱柏着实有点过分,痛骂朕,还说四叔你助纣为虐,是诸王之耻!”
“朕这人脸皮厚,骂我无所谓的,但是四叔你是谁?那是朕的偶像,朕一向将你视为楷模,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朕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十二叔被我的真心感化,痛改前非,竟然自己在皇爷爷灵前把自己给打死了。”
“哎,湘王十二叔可真是个狠人啊。”
“他临死前说自己罪大恶极,无颜面对皇爷爷,主动要求把所有财产捐献给朝廷,朕含泪收了下来……”
“哦对了,他说葬在长沙路途遥远,他想在南京和皇爷爷做伴,因为国库没钱,丧事从简,等你来时,他应当已经下葬了。”
写完之后,朱允炆吹了吹书信。
一边的王中听的嘴角抽搐,因为朱允炆一边写一边念,最后几句实在是……
“王中,湘王朱柏还活着吗?”
朱允炆扭头问道。
王中连忙说道:“陛下,他被仗刑四十余下,就主动求饶了,臣还没来得及向您禀报。”
“禀报什么?他不是说要把他打死嘛,你不完成他的心愿,别人怎么看我啊!”朱允炆怒了,满脸怒容,吓了王中一跳。
“可,可是,他已经献上了大部分财产……”
王中傻眼了,这可是陛下您的亲叔叔啊。
朱允炆翻了个白眼:“朕都说了他自觉罪大恶极,无颜面对皇爷爷自己把自己打死了,如今他身受重伤动不了手,你就帮他一把啊,真的是,尊老爱幼会不会啊?朕怎么有你这么个大伴,一点都不懂礼貌的。”
“学学朕,彪悍不求回报,迷人更无所需!”
王中连忙点头。
……
穿戴上了寻常的衣衫,朱允炆在蒋献和王中的陪伴下,出了南京紫禁城。
他特意叫上了徐辉祖李景隆。
要想将大明便利社推广到诸多边关卫所,还有九边城镇,必须得有军方大佬的同意,前几年在皇爷爷朱元璋的大清洗下,许多国公王侯陨落,现如今最强的就是徐辉祖和李景隆,搞定了他们,也就搞定剩余的。
朱允炆决定给他们通通气,剩下的具体事宜,让四叔朱棣去管。
朕要是把事情都管完了,得累死。
南京紫禁城在紫金山旁边,依山傍水,周围垂柳绿荷,春意盎然,这个时代的夏天似乎要晚那么一个月,而且夏季来的十分迅猛,一下就热了。
紫禁城门前,是东西直卫的营房。
他们是朱元璋的亲兵,专门负责保护皇宫的安全。
但是朱允炆不太放心这帮人,他更加信任孝陵卫,因为东西直卫里头有很多将领,在洪武皇帝朱元璋后期,被换成了吕太后的亲族担任卫所将官。
其实这很好理解。
这是为了保护朱允炆的前身……
但是现在的朱允炆,觉得还是有孝陵卫保护安全些,朕只想安安稳稳过点小日子,不想哪天和嘉靖皇帝一样,皇宫突然冲进来个疯子,对着他就一顿猛揍。
“陛下,您已经六年没有出过宫了……”
司礼监大太监王中跟在朱允炆身侧,十分的感慨。
就连他也一样。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陨后,朱允炆被立太孙多年,朱元璋意识到朱允炆将会是大明后面的接班人,于是就将他保护在宫里,不准他乱跑。
也是担心他和朱标一样,偶感风寒身体出毛病。
朱允炆听到他这句话,眸子闪了闪,看向蒋献和王中,吩咐他们都退走远一些,随后对李景隆问道:“曹国公,朕有件事想问问……”
“当年我父皇去西安考察迁都,结果路上遇到了事情,皇爷爷多次发圣旨让他注意护卫安全,回程路上他就感染风寒,最后暴毙。”
朱允炆登基之后,就追封朱标为皇,所以可以称为父皇。
“这其中是否是有人在阻挠迁都?”
朱允炆的话让徐辉祖和李景隆一愣。
朱允炆又道:“洪武十七年,岐阳王生病,我皇爷爷说他是被淮安侯华中毒死的,真的是这样嘛……”
李景隆额头冒汗。
他父亲的死,至今也是个谜团,而太子朱标考察西安身陨,也是疑点重重,但是毫无疑问,一旦迁都,会使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受损,他们不想迁都……
“朕看了宫中秘闻,洪武十七年,皇爷爷也考虑过迁都,曾经咨询过岐阳王,岐阳王就病倒了,洪武二十五年,派我父皇去考察西安看看迁都事宜,我父皇就身陨,这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
朱允炆摇摇头,朱元璋在洪武初期多次考虑过迁都,开封,西安,洛阳都曾经是备选,主要就是北方赋税收不上来,而且用南方的赋税养北方,需要有个强大的行政机构坐镇北方,方便转运物资。
“陛下,君不密,则失臣……”
徐辉祖忍不住说道,对于朱允炆这个青年天子,徐辉祖是很有好感的。
朱允炆看向李景隆,见李景隆欲言又止,咧嘴淡笑道:“放心,朕也就是好奇心一时起来了,朕叫你们来,其实是有一桩天大的买卖找你们一起做。”
“朕知道你们很有钱,家里田地银子大把……”
朱允炆这句话刚说出口,李景隆以为朱允炆要对他怎么样,他消息灵通,早就知道楚王和湘王的下场,慌忙道:“陛下,臣愿意捐献财产,为国库渡过难关,臣家产不多,十万两白银还是拿得出来的。”
朱允炆皱眉怒道:“曹国公说什么呢,朕岂是那种讹诈国臣的昏君,我国库无钱,多收赋税就好了,实在不行杀几个贪官污吏,比如吃空饷,用运军粮的漕运船做买卖,霸占卫所田的这种贪官污吏,捉几只硕鼠,就够朝廷国库开支一年呢!”
说着拍了拍李景隆的肩膀:“曹国公乃是国之栋梁,到时候朕就让曹国公亲自执行!”
此言一出,李景隆和徐辉祖对视一眼,皆是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李景隆趁机摸了摸额头上的汗水。
“陛下,臣说错了,其实是二十万两白银!?”
“二十万两!?嚯嚯,朕可是有资料的,去年茶马贸易进马八千多匹,其中三千多匹马漂没,折损白银将近十万两,云南铜矿运送来江南宝泉局铸造钱币,结果中途少了十几艘铜胚,折合铜钱数百万贯,还有茶叶,福建有人一次性以官府的茶票收了五十万斤茶,偷偷卖给了北元蒙古人,通敌叛国,侵吞国财……”
“陛下,臣说错了,是,是五十万两白银!”
李景隆咬了咬牙,他这些年靠着西番茶马贸易没有少赚钱,主要集中在盐巴和茶叶这两项,至于购买军马的漂没,这就更简单了,大明有许多驿站,每年都有大量的驿站站马,在骑乘过程中死了或者被权贵直接带走了,这种就叫做漂没,驿站需要自己补充,而朝廷定额给他们发马。
漂没是不成文的捞钱手段,其他的侵占卫所兵的官田,吃空饷更是司空见惯小儿科。
李景隆有一段时间跟父亲李文忠掌握铸币,铸造铜钱输送给边关卫所,他趁着朱元璋年迈无法管控,偷偷留了许多铜胚,自己私铸了一批铜钱……
其实这样做的大明藩王,权贵很多,多以开国勋贵为主。
以前的李景隆也不这样,在朱元璋抓了几次印刷假币案,牵涉到了权贵之后才算开了眼,等朱元璋老迈,他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五十万两,是他现如今能拿出的所有现银了。
朱允炆很满意地看向徐辉祖。
徐辉祖也忙投诚,“主动”捐献出了白银二十万两,他没有李景隆管的地方多,所以捞钱手段不太够,主要靠着吃空饷,还有在军械,火药,这方面的采购搞钱。
拿到七十万两白银,朱允炆合计了一下,再加上湘王朱柏的财产,搞大明皇家便利社的本钱应该够了,他嘿嘿笑着拍了拍徐辉祖和李景隆的肩膀:“两位国公真是国之重臣,朕心甚慰。”
“朕问岐阳王和我父皇旧事,其实是想拉着诸位勋贵一起做笔买卖,既然曹国公和魏国公率先入股,朕就多算你们一份股本,朕说的这桩买卖,叫做便利社,乃是……”
朱允炆将便利社的原理讲了讲,其实就是前世的供销社模样。
同时,大明皇家银行的事情也告诉了他们。
“岐阳王和我父皇当年,背后兴许真有黑手,说到底还是为了利,利字当头,乃是刀刃,亲兄弟都会残杀……朕不会为了利害人杀人,也不愿看到诸朝臣为了点蝇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朕愿意带着诸勋贵共同发财,你们以前搞茶马贸易,侵吞田地,都是偷偷摸摸的,现如今朕让这合法化,给你们股份,朝廷出人出力,供养九边。”
“你们再也不需要藏着掖着,每年赚取的银钱,按照股份分红,一部分存入国库,一部分存入朕的内库,一部分拿出来分红,相信朕,跟着朕,有肉吃。”
李景隆和徐辉祖两个人眼睛一亮。
与国同休,与国同戚,古往今来,又有几个王侯勋贵能做到呢?
……
南京城中。
小贩云集,叫卖不断。
今日正好是集市,南京城有许多小摊小贩,都是周遭的农民,在朝廷宣布解除人头税,盛世之丁永不加赋后,南京城忽然多出了许多人口。
其实这很好理解。
以往朝廷要查验传,证,路引,户籍。
如今放开人头税,你去其他地方不需要查询户籍,只要路引,看你是否是有正当职业,不是乱窜的罪犯什么的。
而江南地区自古富庶,商业较多。
因为人太多,朱允炆没办法在街上行走,在李景隆和徐辉祖的强烈要求下,和方孝孺,夏原吉,以及跟随而来的杨士奇一道,在街边一家酒楼上吃酒。
“这座酒楼占地如此广阔,又地处繁华要道,不是普通人开的吧?”
朱允炆站在栏杆边上,望着川流不息的人流,感慨原来南京自古就如此富庶繁华了。
李景隆脸颊一红,道:“陛下,这处酒楼,实则是臣的私产……”
“嗯,难怪做的一手好淮扬菜,尤其是淮西菜式。”
朱允炆点点头。
“朕觉得这里不错,想跟你合股做点买卖,朕出人出力,你出地方,我们在这里开一家酒楼,就叫御膳坊,专门卖宫廷御膳,宫廷御酒,到时候朕从宫里派些太监和宫女来,把这里搞得高大上些。”
“如今朕内库空虚,御花园后面养着的珍奇异兽都准备搞个动物园了,实在拿不出银钱作本,曹国公不会怪罪吧!?”
朱允炆似笑非笑。
“陛下开玩笑了,臣马上安排。”
“不急,不急,你回头去宣传宣传,朝中比较有钱的大臣,以后但凡聚餐聚会都必须放在这御膳坊,朕正愁找不到地方呢,你这里如此宽阔,想来朝中有钱的大臣每日拖家带口全家来吃几顿是够坐的吧?”
“听说户部的肥缺,一年少说十万两银子呢,吃几顿饭钱总不可能给不起钱,再说了天子的霸王餐他们敢不给钱?”
“吃,吃几顿?拖家带口?”
李景隆有些懵逼,陛下您这是不是过了点啊。
把这御膳坊当食堂啊。
“之后,请开封布政使司将周王所得赐田悉数充公为官田,燕王殿下说,周王乃是首罪,资产充公后要带到南京,在洪武皇帝陵前听候陛下发落。”
“周王府中存粮六十万石,悉数充入了开封仓。”
蒋献禀报道。
“不错不错……”
“四叔真不愧是讲究人,这一番釜底抽薪虽说狠了点,但好歹周王保住了命。”
朱允炆撇着嘴,他对于周王没什么特别大的恨也谈不上喜欢,毕竟在这个时代,王侯将相就是特权阶级,生杀予夺皆不加身,他们就是天龙人。
要说混账,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里,岷王,湘王这几个干的混账事儿就不少,如今最离谱的是代王朱桂,他生性跋扈,喜欢穿着便衣在街上行走,袖子里藏着一对儿双锤,看见不爽的人就是一锤子砸的人头破血流。
至于劫掠民女,这类更是基操,他府中有许多美貌女子,都是劫掠而来。
对于代王朱桂,朱允炆没啥好脸色,等他来了直接拿下。
玛德,我穿越来的,你比老子还拽!?
大明,不允许有比我还拽的存在!
朱允炆洗了洗手,又拿起桌子上的馒头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对蒋献问道:“朕交代你做的事怎么样了?”
几日前,朱允炆按照后世情报机构的雏形,给蒋献讲述了一遍,不仅要在王公大臣身边发展暗谍,还要在各行各业广泛的安插谍子,给朝廷张耳目。
其实朱元璋时期,明朝的谍报机构就十分强大了,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完整的,拥有许多精干情报机构的锦衣卫,但朱允炆觉得这还不够,圣天子垂拱而治,眼睛不能瞎,嘴巴不能哑,耳朵不能聋。
蒋献忙道:“陛下,臣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将锦衣卫扩大了一倍,如今我朝锦衣卫,除去大汉将军,仪鸾司等护卫,专办秘密差事的提骑已有两千余人。”
“各部官员身边,也大多安插了坐探,有新有旧。”
朱允炆嗯了一声。
得益于皇爷爷朱元璋给自己留下的好底子,锦衣卫的势力如今很庞大,尤其是南直隶一代,这一片靠近朝廷中央,快马一日可以传递出许多消息,所以朝廷在这一片的掌控力度很大,政策实施也十分便捷。
这也是为什么,夏原吉说,江南赋税好收。
朝廷就坐镇江南,自然好收……
可是,北方就够呛了,尤其是产粮大省河南,山东,还有河北。
这些地方沃野千里,本来粮食产量很高,但是朝廷收不起来多少赋税,当地的世家豪族多修建堡垒,门阀林立。
朱允炆觉得,要想推广一条鞭法,就得加大对基层的掌控力度,起码能够掌控到县城吧,锦衣卫这个情报机构就尤为重要了。
“前世大明的靖难之役,说白了属于大明的南北战争,北方长期需要南方赋税支持,南方日益增长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爆发……”
“前世四叔朱棣篡位后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北方倒是能守住了,可是南方的赋税就把控不住,到了崇祯的时候南方赋税都进不了京师,整个国家也就……”
朱允炆忧心忡忡。
“四叔啊,朕为了老朱家的江山可真是呕心沥血啊!”
摇摇头,朱允炆看向蒋献:“你要加大锦衣卫的投入,楚王献给朕内库的十万两银子,悉数给你,投去招揽谍子,重点培养医匠,厨子这类,能够在各地长期潜伏的,尤其是北方各地,现如今锦衣卫能掌控的也就南方诸省,北方……不知下了县城,那些百姓知不知道朕这个皇帝叫什么名儿?”
朱允炆轻轻摇头。
蒋献则是略带激动的点点头,他现如今本来就掌握许多人,又能够手握重金的话,那他的权势就真到达了顶点。
“朕觉得马帮,货脚郎,医匠,商队,漕帮这些就不错,你可以在退伍的老卒里找一些老军,拿着朕投的本钱去做着买卖,一边做这些买卖一边打探消息,具体怎么做朕也给你说过,锦衣卫早先也多有经商,好好干,朕要锦衣卫的谍子遍布天下每个角落!”
“是!”
蒋献连忙点头。
如今,大明朝廷每年主要任务,一个是镇压各地叛乱,一个就是收税。
但就这两件事,都做的磕磕绊绊,拿收税来说,南方诸省因为南京应天府有天子坐镇,监察比较严,北方的监管山高皇帝远,不仅赋税弄虚作假,卫所吃空饷也极其严重。
这两件事,其实说起来是一件事。
收取赋税。
甚至收取赋税这件事,贯穿前世大明王朝始终,朱由校用太监到处搜刮矿产,刮有钱大地主的财产,充实皇帝内库,勉强保证了皇帝有备用金能够随时支援朝廷各地,也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文臣的疯狂扩张侵吞天下良田。
而崇祯朱由检把锦衣卫废了,把太监废了,导致权力失衡,收不起来税,失败是难免的……
这其中,北方诸省尤其以河北和山东赋税难收,山东和河北地界,自从南宋神州沉沦之后,落入金人手中,地方宗族堡垒林立。
老百姓大多以宗族为单位抱团群居,而以前朱元璋的策略是,选择当地的族老担任粮长,里长,由他们负责收税。
人都会有私心,这些粮长里长当然不会胳膊肘朝外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各地选取生员去参与收税,丈量土地,做鱼鳞册。
如今要改革税制,虽说也可以把这些粮长里长收编继续收取赋税,但是换汤不换药,同时新税制难免会让他们的既得利益受损,说不定会搞事……
而且山东河北许多地方官吏常常勾结起来欺上瞒下,搞得河北和山东起义不断,至今还有红巾军余孽在太行山打游击,四处劫掠。
仅洪武年间,天下各地的起义就有一百余次,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失天下,所以出台了很严的户籍路引制度,老百姓都编撰户籍,出行需要凭借路引,没有路引不出百里之乡。
同时,将赋税收取的很精确,这就让以前元朝时候的粮长不爽了,元朝搞得是包税制度,类似于西方领主制,朝廷将这一片包给地主,你交多少都算。
至于你会不会剥削搜刮百姓,元朝政府根本不管。
于是元朝出现了一个地主负责这一片区域,但是把税收到了一百多年后,并且巧立名目,收一大堆花样的情况。
“我要是免除了天下的人头税,再搞摊丁入亩,这事实上动了地主乡绅的一部分蛋糕,北宋王安石的下场历历在目,还有汉朝的王莽……”
免了人头税,难道地方上的族老乡绅粮长就乖乖听话不收人头税了?别做梦了,现如今大明朝廷能掌控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南直隶,其他地方全靠地方官吏自觉,他们有各种办法拖延,懒政怠政,甚至打着新皇登基的旗号,收更重的税,反正山高皇帝远。
朱允炆想到这里打了个寒颤。
“四叔啊,你快来吧,朕不仅决定封你为大将军王,还准备封你为摄政王,这激起民变的锅你背……哦不是,这为国为名的大义给你,操劳过度给我……”
看向蒋献,朱允炆语重心长地道:“蒋献啊,北方各省收税的粮官儿弄虚作假,地方县官和当地大族沆瀣一气,北方是重中之重,你可得好好办呀。”
蒋献也心中一凌,天子如此反复交代,他哪里还敢不尽心,深吸一口气凝重地咬了咬牙,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托。”
“去吧!”
朱允炆挥了挥手示意他下去,一边吃着早午饭,一边踱步到了一边,望着墙壁上的地图出神,实际上早在宋朝,地图就很普遍了,而且朝廷官方大量有地图,元朝时候,因为蒙古人南征北战,俘获了许多色目人,那些色目人将西方绘制地图的技术带了回来,中西合璧,在明代,绘制地图的技艺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代远不像是后世那般封闭。
大明知道西方有许多大国,也知道走海洋贸易可以去到西方各国,有个叫做汪大渊的元朝人,乘船走马六甲,一路游览西方各国,最远还到过澳大利亚,写了一本书叫做《岛夷志略》。
这里的百姓彪悍又开明,知晓世界之大,眼界开阔,他们也积极进取,乐于学习各种技艺,此时程朱理学还没有发展到巅峰,没有裹小脚,老百姓的思想也没被禁锢。
如火箭飞天第一人,陶成道,他是浙江人,喜欢钻研火箭火器火药,给朱元璋献上自己研制的火药屡立战功,被封为“万户”,他在一次实验中将自己捆绑在火箭上,飞上空中……
他是第一个想到要利用火箭飞天的人物,用风筝和火箭的推力,堪称是洪武年代的科学狂人。
“皇爷爷留给咱的,真是块儿宝地啊,这么好的国家和子民,咱得对得起他们。”
朱允炆心中说完,马皇后带着人又回来了。
“陛下,这莲子羹都凉了。”
马皇后吩咐几个宫女前去为朱允炆热一热莲子羹,朱允炆却摆手说道:“不用了,朕去前朝转转,皇后你也累了一夜,休息休息吧。”
马皇后脸颊一红:“我不累……”
……
换上常服,朱允炆在王中和蒋献的跟随下,朝着前朝走去。
如今虽说已经是六月,实际上天色还是有点冷,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多人口,气温偏低,南京应天府这个紫禁城皇城大半又是池塘填的,所以凉飕飕的,几只硕大无比的大象,正在池塘边缘嬉戏。
“大象?”
朱允炆傻眼了。
随即脑海中想起,这不是锦衣卫驭象司么,紫禁城皇宫中,也的确是有六只大象的。
大明的大象,来自于安南云南一代,当年忽必烈攻下缅甸,安南,缅甸和安南的土族头人给忽必烈进献大象,他的象撵要用十几头大象来拉,而每次朝会也要用大象撑场面。
到了大明,大象也十分重要。
大朝会时,六头大象,分别站在午门两边,充当依仗,威武巨硕。
锦衣卫有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饲养这些大象。
“蒋献,王中,你们说南京的普通老百姓,见过大象么?”
朱允炆皱了皱眉。
“陛下,兴许是没见过的。”
蒋献说道。
朱允炆咧嘴笑了笑,道:“自古以来,国库空虚,要么掠之于民,要么掠之于富,那都是昏君的行径,朕就不同了,朕决定自力更生。”
“朕的御苑有许多珍兽,什么老虎,大象,麋鹿,豹子,豺狼,这些东西放在御苑,真是可惜了……”
“你说,如果朕把它们放在那里,然后收取门票,让老百姓花点钱来参观,是否会有老百姓来看?”
王中和蒋献面面相觑。
自古真龙不落凡尘,天子的珍惜玩物,怎么能给百姓贱民赏玩呢?
“这……”
王中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嗯,朕真是个小天才,刚刚花出去十万两银子,这不就补上了么!”
朱允炆心情瞬间愉悦起来,只要办法多,哪里不是搞钱的地方,除了御膳坊,他决定再开放一个御兽园类似后世的动物园,将皇家的珍奇异兽,悉数放在其中,诸多百姓,购买门票就能够进来参观,朱允炆将运营模式,买票模式告诉王中,听得王中咂舌,忙夸赞陛下真神人也。
身后跟着的一干锦衣卫,太监,也都宛如敬仰天神一般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志得意满,四叔啊,当皇帝我可能比你差点,但是论道搞钱,朕可是有几把刷子的,面带笑意,他迈着愉悦的步子走进了文渊阁。
这里就在午门边上,自从内阁出现之后,大明朝廷的政事快了许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决策机构经过前世那个时空大明数百年验证可行,其次是王中这个司礼监太监不懂政治,他又刚刚上台政治野心没有那么膨胀,所以从不敢卡奏折,在朱允炆大手一挥下化身盖章狂魔,整个大明仅仅几天时间,风貌完全不同。
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大臣们行走在内阁,向着内阁大臣们禀报政务。
而诸内阁大臣,全都进入状态,权利会让人快速成长,他们都在各自的办公室,没日没夜的批阅处理奏折。
大明初期的朝臣十分悲催,假日不多。
全年只有三个假期,过年,冬至,朱元璋生日。
老百姓一年忙到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有许多官员一年忙到头纯为收税,还只能收个半成,洪武朝时,浙江钱繆的后人担任知县,就是因为税收任务没能完成,按照大明律法当斩,钱繆的后人便拿着一块儿唐朝的免死金牌前去求见朱元璋。
朱元璋亲自接见,验明了免死金牌真假,最后这位钱繆后人知县免了一死,因为他虽说没有完成全部税收任务,但是收回来了大半。
洪武十八年的郭恒案,郭恒一年忙到头,也只收回来六成赋税,为了躲避责任,就开始弄虚作假,其实这是官场一贯作风,最后形成了窝案。
可见这时代的官员行政效率,其实并不高……
望着一个个年轻的面孔,朱允炆也感觉有欣欣向荣之意,琢磨怎么才能提高大明的行政效率,起码让这些朝臣都能有个休息。
方法错了,再努力也没用。
但是方法用对,可以事半功倍。
已经被升职为礼部侍郎的杨士奇,刚刚处理完政务,浑身酸痛,于是就摘下一只葫芦,在门口的鱼缸里喂养金鱼。
“咳咳!”
王中和这些大臣关系还不错,见到杨士奇没注意到天子架临,连忙咳嗽一声。
杨士奇转过身,见是朱允炆亲临,忙放下葫芦,拜道:“陛下,您来了。”
前几日他得到天子青睐,和方孝孺,夏原吉三人,分别管理天下财政之事,而且皇帝给了他们许多特权,大小诸事,除了紧急要事,需要审批花钱,全都可以自决。
这种程度的权利下放,在洪武朝想都不敢想。
京官有将近千人,他杨士奇一跃成为在应天府京官中最得宠的那几个人之一,如今对朱允炆是五体投地的拜服。
“免礼免礼,夏原吉和方孝孺呢?”
朱允炆问道。
“陛下,我们按照您的思路,准备在南京城选择一些店面开办便利社,官方经营柴米油盐,夏大人和方大人,正在南京各处选址。”
前几日,夏原吉和杨士奇,方孝孺给朱允炆递了一些奏折,详细的讲了讲他们搞官方海贸的建议,他们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海禁。
其实海禁并非完全是坏事,这个海禁,是因为在现如今的生产力水平,现如今的基层管控力度下,防止地方百姓通过海贸积累了大量财富,割疆裂土,自立为王。
这是洪武皇帝朱元璋,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得出的结论。
元末明初,和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枭雄,除了陈友谅那几个之外,海边的,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几乎都是靠着海贸,贩卖私盐,茶叶,这些发家致富,他们的原始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当地的官府完全成为虚设。
朱允炆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其实如果有一家具有强大吸储能力,又足够安全的银行,放开海禁也无所谓,钱多了之后,朝廷有的是办法让这帮有钱人把钱存在朝廷的银行里。
因为现如今大明开银行的条件不成熟,简单点说,没钱……
朱允炆明年改元永乐,要铸造新钱,都缺铜……
前世那个时空,永乐大帝之所以被称为永乐盛世,还有个原因是四叔朱棣人家到处海贸搞回来许多白银和黄铜,铸造了永乐大钱。
永乐朝代,民间和官府,都不缺钱,真正意义上满足了钱的流通,各类物品的供需。
这些年大明倒是发出去几千万贯的宝钞,不过宝钞不值钱,真正值钱的贵重金属钱是铜钱和白银,黄金,大明官方储备不足,所以在和夏原吉他们几个商议之后,他们觉得还是参考朱允炆所说的供销社模式,先在整个大明朝,搞官府开办的粮铺,布铺,争取在每个城市都定点开办,朝廷官府在县城,要专门任用吏员担任主管,开办各种官府粮铺,稳定物价。
这也是给政府搞财政税收。
同时,各地也要开官府的布铺,销售麻布,鞋子等日常必需品。
朱允炆直接下令,这种商铺就叫便利社。
朱允炆有点职业情节,前世他就是个在便利店打工的打工仔,穿越而来之后,如果能在这个时代开创属于自己的便利店,开遍全国,那也不失为一个壮举。
我踏马,来过!
“嗯,先在南京试点,南京有富户十余万户,富商众多,米铺,布铺也多,如果南京运营得当,就逐步推广,先在南直隶诸省开起来,前期不准过度扩张,先试试能不能自给自足。”
朱允炆道。
杨士奇对于搞经济有自己的看法,他犹豫了片刻,说道:“陛下,恕我直言……”
“如今南京的米商,布商,竞争激烈,朝廷官办,反而斗不过他们,倒不如重点关注九边卫所,还有云贵川等省份,这些地方但凡有卫所的地方,都需要米面柴油,若是将便利社开在这些地方,才是真正的便利。”
“开在南京,陛下不过多了一玩物而,兴许耗费颇多,最终赚点小钱。”
杨士奇也是胆大心细,主要是他这段时间摸透了朱允炆的心性,但凡是涉及到了民生和赚钱,尤其是赚钱这块儿,这位新登基的皇帝陛下就会很感兴趣。
“你这话也对……”
朱允炆砸吧嘴,摸了摸下巴,自己还是看法有些片面了,前世那个时空,但凡是大型的便利店,只要在大城市能开下去,就能过的很好。
也会很赚钱。
实际上,便利店这东西如果开在最需要的地方,如九边卫所,可能效果反而更佳。
他还记得前世看明朝那些事儿,崇祯末年,朝廷每年要给辽东官兵五百多万两辽饷,那边的官兵不缺金银,缺各种物资。
山西商人,靠着倒卖各种物资,赚了许多钱。
而左宗棠征讨西域也是,一大堆贩夫走卒,跟着大部队往那边走,沿途给官兵贩卖生活物资。
“杨士奇你也去换身衣裳,咱们今天微服私访,去找夏原吉和方孝孺,朕有点别的想法。”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出了文渊阁。
回到紫禁城,朱允炆没有急着换衣服,而是让王中拿出笔墨纸砚来,给四叔朱棣写了一封信。
“四叔啊,朝廷如今紧缺金银,各地边关的将士,尤其是那帮开国老卒,其实多有金银,朕考虑组建一个公司,叫做皇家便利社,由皇家控股,拉拢各藩王,还有各大王公勋贵们入股,组建商队,在各地边关卫所和边城,销售柴米油盐等物资,一来可以保证各地边关卫所将士们的生存,其次是我皇家能够掌控国民经济命脉。”
“我朱明皇族,若想要掌控天下,有两件事情一定得攥在手里,一是枪杆子,朕准备以四叔你为大将军王,以后皇家学院建立起来,皇族全都要去领军,都得知军,最能打的部队,始终要掌握在咱们朱明皇族手里。”
“第二件事,那就是钱袋子。”
“这钱袋子,是赋税,也是金银,也是民生,和民生配套相关的一切,朕今日突发奇想,我朝有许多驿站,能否在驿站中开办存取钱款业务,开办一家大明皇家银行,开遍全国,提高利息,让各地有钱的富户僧侣地主‘主动’存钱,如此一来可以吸储做本金,用这些钱搞卖柴米油盐的皇家便利社。”
“驿站驻扎有兵丁,而且驿卒还要送书信,也能担任保镖业务,送钱财,让驿站自己赚点钱财自给自足,减少朝廷的兵饷供给。”
“若是大明皇家银行,大明皇家学院,大明皇家便利社开起来,将枪杆子和钱袋子还有饭碗牢牢掌控在手中,我朱明皇族可长治久安矣。”
“四叔你觉得朕这些想法怎么样?”
“对了,楚王六叔感念朕为国事操劳,主动捐献出了大半家产,朕觉得他还不错,他有些才能,还是常年带兵的,朕觉得可以把皇家便利社交给他来管,至于大明皇家银行,朕觉得四叔你比较妥当。”
“哦还有件事,湘王朱柏着实有点过分,痛骂朕,还说四叔你助纣为虐,是诸王之耻!”
“朕这人脸皮厚,骂我无所谓的,但是四叔你是谁?那是朕的偶像,朕一向将你视为楷模,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朕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十二叔被我的真心感化,痛改前非,竟然自己在皇爷爷灵前把自己给打死了。”
“哎,湘王十二叔可真是个狠人啊。”
“他临死前说自己罪大恶极,无颜面对皇爷爷,主动要求把所有财产捐献给朝廷,朕含泪收了下来……”
“哦对了,他说葬在长沙路途遥远,他想在南京和皇爷爷做伴,因为国库没钱,丧事从简,等你来时,他应当已经下葬了。”
写完之后,朱允炆吹了吹书信。
一边的王中听的嘴角抽搐,因为朱允炆一边写一边念,最后几句实在是……
“王中,湘王朱柏还活着吗?”
朱允炆扭头问道。
王中连忙说道:“陛下,他被仗刑四十余下,就主动求饶了,臣还没来得及向您禀报。”
“禀报什么?他不是说要把他打死嘛,你不完成他的心愿,别人怎么看我啊!”朱允炆怒了,满脸怒容,吓了王中一跳。
“可,可是,他已经献上了大部分财产……”
王中傻眼了,这可是陛下您的亲叔叔啊。
朱允炆翻了个白眼:“朕都说了他自觉罪大恶极,无颜面对皇爷爷自己把自己打死了,如今他身受重伤动不了手,你就帮他一把啊,真的是,尊老爱幼会不会啊?朕怎么有你这么个大伴,一点都不懂礼貌的。”
“学学朕,彪悍不求回报,迷人更无所需!”
王中连忙点头。
……
穿戴上了寻常的衣衫,朱允炆在蒋献和王中的陪伴下,出了南京紫禁城。
他特意叫上了徐辉祖李景隆。
要想将大明便利社推广到诸多边关卫所,还有九边城镇,必须得有军方大佬的同意,前几年在皇爷爷朱元璋的大清洗下,许多国公王侯陨落,现如今最强的就是徐辉祖和李景隆,搞定了他们,也就搞定剩余的。
朱允炆决定给他们通通气,剩下的具体事宜,让四叔朱棣去管。
朕要是把事情都管完了,得累死。
南京紫禁城在紫金山旁边,依山傍水,周围垂柳绿荷,春意盎然,这个时代的夏天似乎要晚那么一个月,而且夏季来的十分迅猛,一下就热了。
紫禁城门前,是东西直卫的营房。
他们是朱元璋的亲兵,专门负责保护皇宫的安全。
但是朱允炆不太放心这帮人,他更加信任孝陵卫,因为东西直卫里头有很多将领,在洪武皇帝朱元璋后期,被换成了吕太后的亲族担任卫所将官。
其实这很好理解。
这是为了保护朱允炆的前身……
但是现在的朱允炆,觉得还是有孝陵卫保护安全些,朕只想安安稳稳过点小日子,不想哪天和嘉靖皇帝一样,皇宫突然冲进来个疯子,对着他就一顿猛揍。
“陛下,您已经六年没有出过宫了……”
司礼监大太监王中跟在朱允炆身侧,十分的感慨。
就连他也一样。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陨后,朱允炆被立太孙多年,朱元璋意识到朱允炆将会是大明后面的接班人,于是就将他保护在宫里,不准他乱跑。
也是担心他和朱标一样,偶感风寒身体出毛病。
朱允炆听到他这句话,眸子闪了闪,看向蒋献和王中,吩咐他们都退走远一些,随后对李景隆问道:“曹国公,朕有件事想问问……”
“当年我父皇去西安考察迁都,结果路上遇到了事情,皇爷爷多次发圣旨让他注意护卫安全,回程路上他就感染风寒,最后暴毙。”
朱允炆登基之后,就追封朱标为皇,所以可以称为父皇。
“这其中是否是有人在阻挠迁都?”
朱允炆的话让徐辉祖和李景隆一愣。
朱允炆又道:“洪武十七年,岐阳王生病,我皇爷爷说他是被淮安侯华中毒死的,真的是这样嘛……”
李景隆额头冒汗。
他父亲的死,至今也是个谜团,而太子朱标考察西安身陨,也是疑点重重,但是毫无疑问,一旦迁都,会使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受损,他们不想迁都……
“朕看了宫中秘闻,洪武十七年,皇爷爷也考虑过迁都,曾经咨询过岐阳王,岐阳王就病倒了,洪武二十五年,派我父皇去考察西安看看迁都事宜,我父皇就身陨,这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
朱允炆摇摇头,朱元璋在洪武初期多次考虑过迁都,开封,西安,洛阳都曾经是备选,主要就是北方赋税收不上来,而且用南方的赋税养北方,需要有个强大的行政机构坐镇北方,方便转运物资。
“陛下,君不密,则失臣……”
徐辉祖忍不住说道,对于朱允炆这个青年天子,徐辉祖是很有好感的。
朱允炆看向李景隆,见李景隆欲言又止,咧嘴淡笑道:“放心,朕也就是好奇心一时起来了,朕叫你们来,其实是有一桩天大的买卖找你们一起做。”
“朕知道你们很有钱,家里田地银子大把……”
朱允炆这句话刚说出口,李景隆以为朱允炆要对他怎么样,他消息灵通,早就知道楚王和湘王的下场,慌忙道:“陛下,臣愿意捐献财产,为国库渡过难关,臣家产不多,十万两白银还是拿得出来的。”
朱允炆皱眉怒道:“曹国公说什么呢,朕岂是那种讹诈国臣的昏君,我国库无钱,多收赋税就好了,实在不行杀几个贪官污吏,比如吃空饷,用运军粮的漕运船做买卖,霸占卫所田的这种贪官污吏,捉几只硕鼠,就够朝廷国库开支一年呢!”
说着拍了拍李景隆的肩膀:“曹国公乃是国之栋梁,到时候朕就让曹国公亲自执行!”
此言一出,李景隆和徐辉祖对视一眼,皆是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李景隆趁机摸了摸额头上的汗水。
“陛下,臣说错了,其实是二十万两白银!?”
“二十万两!?嚯嚯,朕可是有资料的,去年茶马贸易进马八千多匹,其中三千多匹马漂没,折损白银将近十万两,云南铜矿运送来江南宝泉局铸造钱币,结果中途少了十几艘铜胚,折合铜钱数百万贯,还有茶叶,福建有人一次性以官府的茶票收了五十万斤茶,偷偷卖给了北元蒙古人,通敌叛国,侵吞国财……”
“陛下,臣说错了,是,是五十万两白银!”
李景隆咬了咬牙,他这些年靠着西番茶马贸易没有少赚钱,主要集中在盐巴和茶叶这两项,至于购买军马的漂没,这就更简单了,大明有许多驿站,每年都有大量的驿站站马,在骑乘过程中死了或者被权贵直接带走了,这种就叫做漂没,驿站需要自己补充,而朝廷定额给他们发马。
漂没是不成文的捞钱手段,其他的侵占卫所兵的官田,吃空饷更是司空见惯小儿科。
李景隆有一段时间跟父亲李文忠掌握铸币,铸造铜钱输送给边关卫所,他趁着朱元璋年迈无法管控,偷偷留了许多铜胚,自己私铸了一批铜钱……
其实这样做的大明藩王,权贵很多,多以开国勋贵为主。
以前的李景隆也不这样,在朱元璋抓了几次印刷假币案,牵涉到了权贵之后才算开了眼,等朱元璋老迈,他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五十万两,是他现如今能拿出的所有现银了。
朱允炆很满意地看向徐辉祖。
徐辉祖也忙投诚,“主动”捐献出了白银二十万两,他没有李景隆管的地方多,所以捞钱手段不太够,主要靠着吃空饷,还有在军械,火药,这方面的采购搞钱。
拿到七十万两白银,朱允炆合计了一下,再加上湘王朱柏的财产,搞大明皇家便利社的本钱应该够了,他嘿嘿笑着拍了拍徐辉祖和李景隆的肩膀:“两位国公真是国之重臣,朕心甚慰。”
“朕问岐阳王和我父皇旧事,其实是想拉着诸位勋贵一起做笔买卖,既然曹国公和魏国公率先入股,朕就多算你们一份股本,朕说的这桩买卖,叫做便利社,乃是……”
朱允炆将便利社的原理讲了讲,其实就是前世的供销社模样。
同时,大明皇家银行的事情也告诉了他们。
“岐阳王和我父皇当年,背后兴许真有黑手,说到底还是为了利,利字当头,乃是刀刃,亲兄弟都会残杀……朕不会为了利害人杀人,也不愿看到诸朝臣为了点蝇头小利争得你死我活,朕愿意带着诸勋贵共同发财,你们以前搞茶马贸易,侵吞田地,都是偷偷摸摸的,现如今朕让这合法化,给你们股份,朝廷出人出力,供养九边。”
“你们再也不需要藏着掖着,每年赚取的银钱,按照股份分红,一部分存入国库,一部分存入朕的内库,一部分拿出来分红,相信朕,跟着朕,有肉吃。”
李景隆和徐辉祖两个人眼睛一亮。
与国同休,与国同戚,古往今来,又有几个王侯勋贵能做到呢?
……
南京城中。
小贩云集,叫卖不断。
今日正好是集市,南京城有许多小摊小贩,都是周遭的农民,在朝廷宣布解除人头税,盛世之丁永不加赋后,南京城忽然多出了许多人口。
其实这很好理解。
以往朝廷要查验传,证,路引,户籍。
如今放开人头税,你去其他地方不需要查询户籍,只要路引,看你是否是有正当职业,不是乱窜的罪犯什么的。
而江南地区自古富庶,商业较多。
因为人太多,朱允炆没办法在街上行走,在李景隆和徐辉祖的强烈要求下,和方孝孺,夏原吉,以及跟随而来的杨士奇一道,在街边一家酒楼上吃酒。
“这座酒楼占地如此广阔,又地处繁华要道,不是普通人开的吧?”
朱允炆站在栏杆边上,望着川流不息的人流,感慨原来南京自古就如此富庶繁华了。
李景隆脸颊一红,道:“陛下,这处酒楼,实则是臣的私产……”
“嗯,难怪做的一手好淮扬菜,尤其是淮西菜式。”
朱允炆点点头。
“朕觉得这里不错,想跟你合股做点买卖,朕出人出力,你出地方,我们在这里开一家酒楼,就叫御膳坊,专门卖宫廷御膳,宫廷御酒,到时候朕从宫里派些太监和宫女来,把这里搞得高大上些。”
“如今朕内库空虚,御花园后面养着的珍奇异兽都准备搞个动物园了,实在拿不出银钱作本,曹国公不会怪罪吧!?”
朱允炆似笑非笑。
“陛下开玩笑了,臣马上安排。”
“不急,不急,你回头去宣传宣传,朝中比较有钱的大臣,以后但凡聚餐聚会都必须放在这御膳坊,朕正愁找不到地方呢,你这里如此宽阔,想来朝中有钱的大臣每日拖家带口全家来吃几顿是够坐的吧?”
“听说户部的肥缺,一年少说十万两银子呢,吃几顿饭钱总不可能给不起钱,再说了天子的霸王餐他们敢不给钱?”
“吃,吃几顿?拖家带口?”
李景隆有些懵逼,陛下您这是不是过了点啊。
把这御膳坊当食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