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薛家父亲53

    忠顺王爷对薛淞好奇起来,这薛淞怎的就入了皇兄的眼呢,他出生薛家,那可是皇兄最不喜的武勋门第啊。就是皇兄没有吩咐,他也想去了解一番的。

    手下人把打听到的薛淞的生平报给了忠顺王,听完,忠顺王爷觉得薛淞其人有些特别,他不同于那些正宗的文臣,更不像惯常的武勋子弟的例子。薛淞不是那埋头苦读之人,尤其是在他少年时,很过了一段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的薛淞,大约就是个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可没想到最后能中进士当官。因为他聪明灵敏,那薛老爷不肯让他荒废,哄着他一路考上去了,这路途可谓顺畅。

    但薛淞也不是那孜孜于仕途的人,这不是说他视名利如浮云,像出家人一派超然物外的模样,薛淞做事也很认真敬业,在户部能力出众,不然也不会让皇兄赞许有加了。

    但他行事言谈的作风,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洒脱和自由,人家读书,从来也没有悬梁刺股,不像一些文臣说起来那么苦逼骇人。嗯,在某种方面,他与自己有些相像。只是,忠顺王心中有数,如果他不是生在皇家,未必能比薛淞做得更好,比如自己在他那个年纪,八成那功名就考不中的。

    而且,那薛淞也是挺有主意的,薛家分家,就是他的坚持。而且,他确实是按照规矩办,只拿了三成产业。那东南商号当时根本就是刚刚开设起来的,和薛家早就经营多年的商铺不一样。虽然有朝廷发放的海贸许可,但朝廷又没有下旨让他采买,那才是稳赚不赔的。可是,薛淞就是敢冒这个险,可见其人是有魄力的。而且,他运道不错,手下人心地好,善有善报,居然把那海贸生意红红火火地经营起来了。

    薛淞在江南等地的买卖忠顺王不知道,可薛家开在京城的‘芳华居’可确实打开了名头。忠顺王思忖了一番,回府后就让最近宠爱的齐侧妃去芳华居买些东西,回去后把那里的情形细细告诉他。

    齐侧妃带着丫鬟、嬷嬷,乘坐着华车,前呼后拥地去了芳华居。她想着自己虽然没透露身份,但那架势,那气派,谁看不出她是显赫贵人啊,芳华居的人还不把她恭恭敬敬地供起来

    谁知,到了芳华居,下了车后,芳华居里倒是有人来相迎,只是态度大方,笑语盈盈的欢迎她光临,并不像平常所见之人那般阿谀奉承。伸手不打笑脸人,齐侧妃也记着忠顺王的吩咐,不敢发火。

    齐侧妃进门后,发现这芳华居与其他店铺还真是大不一样,店面宽敞亮堂,货物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但摆放得错落有致,丝毫不显杂乱,可见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铺子里招待客人的和管事用的都是女子,齐侧妃一眼就能分出,盖因她们都穿着一样的天青色的衣裳,颜色雅致,那管事模样的另外再加件镶边的马甲。她们连头上的发饰都是差不离的,这装扮并不显奢华,但看上去就是清爽,十分齐整大方,很别致,做工讲究。

    再仔细一看,那芳华居分明是三家铺子,中间是打通开来,以疏朗的花木隔开。店铺的角落里还安放着座椅小几,管事的招待她们一行人坐下小歇,奉上精致的茶点。这时候,店里人不多,菊华管事亲自招待了她们一行人,微笑着先劝她们歇一歇,不必着急,尽可以慢慢地看,这里只招待女客,没有外男打扰。这茶点是她们自己在后面的厨房里做的,十分干净,请放心食用。

    菊华管事不卑不亢的,言行都很妥帖,齐侧妃心中暗暗赞叹。她喝了两口茶,就兴致勃勃地去看货物,王爷可说了,今天啊,可以任她买好东西,她虽升了侧妃,但只是一位中等官员家的女儿,嫁妆也不算多丰厚,王府里有侧妃名号的也有好几位,有机会多置办些名贵首饰、衣料,那总得去好生选一选。

    齐侧妃先去看首饰,那璀璨的宝光让她眼睛一亮。芳华居里的首饰用的是南洋来的各色宝石,送到京城和江南的都是选择了其中最好的,红宝石鲜艳夺目,蓝宝石剔透深邃,绿宝石绿意欲滴,让人一见之下,就移不开双目。

    南洋的宝石质量和数量本就比中原的高,而且薛淞又是高价从江南和东南一带请了手艺极好的工匠来制作。古代宝石往往东西是好的,但古代人不擅长切割打磨,上好的宝石打磨不好,展示不出那璀璨的光彩了。但芳华居里的首饰都是经过了那些能工巧匠精心打磨,虽然在人工和时间上花费不少,但也因此质量很高,深受客人们欢迎,能卖出几倍甚至更高的价格来。

    而且,芳华居还专门请了品味高的匠人来设计款式,那名贵的很多是一式一款,这让那些显贵的客户们很满意,谁不想自己的首饰是独一份的佩戴出去和旁人撞款了是挺没面子的,价格高些那也是能接受的。平常些的虽然是同样式样的有不少,但也是造型很简洁大方,和旁的铺子里的都不一样。

    薛淞做出这安排时,他是参考了现代社会奢侈品的经营诀窍的。东西自然要好,但让客人满意,觉得自己尊贵不凡,满足情绪价值,更是极有价值的。这一切,都会在真金白银上体现出来。

    ‘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所以,芳华居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不显山不露水的,着实赚钱。

    还有那江南和东南来的上好衣料,如缂丝、锦缎、雕花天鹅绒、哆嗦呢、各种花边、绒花等;多种多样的化妆物品等,齐侧妃看得都极有兴致。见齐侧妃这是笔大生意,菊华管事又邀请她去后院小坐,那才是芳华居招待贵客的地方。

    齐侧妃转了一圈,最后选择了在那潇湘馆歇息,那里翠竹青青,流水潺潺,看上去很是幽静。惬意地坐在雅致的院子里,齐侧妃悠闲地品着香茗,看着菊华带人把她看中的物品全送了来,放在旁边的长桌上一一给她展示,介绍。

    菊华很会说话,齐侧妃不知不觉中就消磨了一下午的时光,最后,买了下几大盒子的首饰、衣料、口脂香囊等回府。

    “啧啧,”忠顺王看了一眼面前的一堆东西,听着嬷嬷报上的价钱,也不禁惊叹了两声,不过,他又看了看,发现那些东西的确不错,也算物有所值。

    齐侧妃也不敢耽搁正事,把芳华居的情形仔细打听了一番。京城贵妇人们不但在芳华居大把花银子,那也是她们定期散心交际的所在。而且,大家约定俗成一般,文臣的女眷、勋贵的女眷和家中有钱,但没有官爵之家的女眷,都在各自固定的时间聚会,顺带着买下许多东西来。齐侧妃去的那日不是她们聚会的日子,不然,芳华居是极热闹繁忙的,菊华管事也没那么多时间来专门招待她。

    忠顺王府的长史估算了芳华居一年的收益,忠顺王吸了口凉气,如果那些勋贵宗室们都能像薛淞一般生财有道,那皇兄催还欠银的差事也不至于那么难办了!他没有窥觊皇位的心思,只想辅佐着忠孝王,自己也能过快意富贵日子便好。

    薛淞是个有本事的人啊!一向不羁小节的忠顺王对薛淞的兴趣更浓了,便索性找到了薛淞,直接和他叙话起来。

    忠顺王不摆架子,人也挺平易的,薛淞来到京城为官后,身份就自不同,座师吴尚书又愿意提携他,可谓’往来无白丁’,在现代社会里受到的熏陶,薛淞骨子里可从来没有奴性,他向上位者低头,给皇帝行礼,那是迫不得已的,他并不认为那些人就理所当然地比自己高贵。

    两人竟然说得挺投缘的,忠顺王在皇室里也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不愿受拘束,喜欢享受生活,对朝政兴趣不大。这样,永明帝反而对忠顺王很放心,对他的放纵不羁暗中纵然,朝廷中有些御史看不惯要弹劾他,永明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忠顺王知道薛淞是金陵人氏,兴致勃勃地和薛淞谈起江南的昆曲,江南的山水风俗、江南的繁华等等,说着,话题就转到了芳华居上。芳华居的收益连他这个皇子也挺动心的,忠顺王过得潇洒,府上的开销也是不小的。

    他手中没什么实权,皇兄又爱惜羽毛,不愿滥收旁人的孝敬。他们兄弟俩只有开府时应得的田庄、银钱和父皇的赏赐,忠顺王就琢磨着要寻些财路,自己过得舒坦些,也能帮着皇兄笼络些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么,皇兄如今也是醒悟过来了。

    薛淞心念一动,便也顺势谈起了海贸来。他自己人微言轻,忠孝王未必会听信。但忠顺王爷动心运作起来,如果效果好,忠孝王自然就会重视。

    薛淞毫不藏私,讲述起了海贸的详细情形。南洋离华夏比较近的地方还没有被西方人殖民,南洋的国家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相距华夏甚远,但因地势、气候得天独厚,百姓很容易生活下去,因此也比不得华夏之民勤劳耐苦。

    那里盛产各种宝石、香料,粮食也常年充足,而且价格很低廉。他们对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奢侈品很是喜欢,铁器等工具也很欢迎。与南洋贸易,只要能打通了商路,那后面运作起来还是不难的。

    小臣的家族并无特别深厚的根基,那海贸生意也经营得不错。大周比薛家强的人家多着呢,小臣不过是占了个胆子大些,对海外比旁人了解得深些的缘故。

    忠顺王被激起了好奇心:“哦,那是何故”

    “小臣少年时有幸遇到一位云游天下的高人,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南洋的情形就是他告诉小臣的。当时小臣与之十分投缘,他还勉励小臣不要囿于一地,有机会去看看这大千世界。”薛淞叹息道:“不过,父母在,不远游,小臣只能在心中向往一下了!”

    “但南洋如此落后又富庶,正好与华夏互补,这海贸生意开展起来,对双方都是极有利的。”薛淞忽然心中一动,他一直在让谢平留意高产的红薯有没有在南洋出现,但薛家商号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未必能及时打探到消息。

    就是找到了红薯,那最初的口味可没有后世那么甘甜可口,还要精心培育,在各地试着种植,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忠顺、忠孝王能对之感兴趣,那想必可以事半功倍。

    薛淞虽然没那么心怀天下,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还是想为百姓做些好事的。他记得,明朝中后期天灾**不少,运气不好,正进入了寒冷的‘小冰河时期’,百姓吃不上饭,明朝最后灭亡,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民以食为天啊!

    薛淞就借着那高士的口,说西洋人在新大陆寻找到了高产的粮食,西洋人似乎把这移种到了吕宋(菲律宾)一带,在与南洋海贸时,也可以查访一番,这可是利国利民,万家生佛的好事!

    见忠顺王闻言眼神一亮,薛淞便笑了笑,不再往下说了。如果真的能如愿达成,那这份功劳就是薛淞奉献给他们的,这皇家兄弟会记着这份情,这也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忽然想起书中的忠顺王很喜欢听戏,还养了不少戏子,其中一位还与贾宝玉交情不浅。薛淞就给忠顺王想出了个生财的点子,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财力,开设一个大戏园子啊。

    有些豪门高第家中养着个戏班子,那是为了家人消遣,招待宾客,就像贤德妃省亲时,贾家就高价买了十二名小戏子以供奉贵妃。那纯粹是奢侈的消费,但如果养个戏班子,在戏园子里营业,那就是能牟利的营生了。不,都不用养戏班子,戏园子打出名气后,就可以招揽天下有名的戏班子进京城来唱戏,根本都不用忠顺王养着。

    后世的徽班进京,才有伟大的京剧艺术的诞生。而忠顺王的地位和势力,只要他有这心思,足可以庇护地位低贱的戏班子,一定会让他们趋之若鹜的,一举两得。戏园子经营起来,来此消遣的都不缺银子,戏园子可以卖门票、订包间、进行各项消费,引入店家。还可以参照后世的经营手法,比如隔段时间,安排两个戏班子演出比赛,让观众评出输赢。

    怎么评当然不是看谁声音大!戏园子里准备各色精致的纱花,什么牡丹啦,芙蓉啦,桃花啦,标价不一,观众要花银子买下,投给他们心仪的戏班子和名角。最后一计算,哪个戏班子,角儿收到纱花价值最高,那就是优胜者。

    收到的银子,戏园子和戏班子四六或者五五分账。戏班子除了包银,还能平白得一笔外财,自然是兴高采烈,就会下力气琢磨着演出更好的戏来。这样,不断保持着竞争,戏园子的生意自然会长期保持着兴旺

    清朝时江南李渔大家,就是带着姬妾一家人编戏演戏,过得潇洒得很。

    忠顺王听得非常入神,这薛淞的脑子是真灵活啊,这套生意经侃侃谈来,却没有一丝商人的俗气。似乎,这前景也是不错的。

    忽然,忠顺王心中冒出一个念头。开戏园子好啊,赚钱是一层,把那戏园子里办得高档一些,来的人都是富贵人,人烟混杂,那也是最容易打探到各种消息的地界儿。

    “薛淞,你这想法,本王觉得很有道理!”忠顺王笑吟吟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