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薛家父亲52
忠孝王爷不是不懂人情冷暖的书呆子,之前只不过是有着自己的坚持,但永明帝的所为给了他沉重的打击,让他心中的信念都有些崩塌。
他对催还欠银的差事那么尽心竭力,固然有自己的私心,想要立功建业,在父皇眼中增加分量,让朝臣信服,但也实在存着一片为国为民的心。没料到,自己的心血在转瞬之间就能被父皇弃若敝履,任凭自己留下了个刻薄寡恩的名头。
他倏地醒悟了,在朝廷中,是非对错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的,更要紧是利益得失。在父皇眼中,最看重的是朝臣的拥戴,史书上的好名声,而不是百姓和律法规则,自己这个儿子也不重要。
所以,他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抱负和意向深埋在心中,压抑着自己去和光同尘。因此,笼络人心对他来说,是必须要补上的短板。
一向不怎么徇私情的忠孝王借着永明帝要安抚他的时机,主动提出要给那些朝廷派出随他进行催交欠银工作的官吏们恩典。
他恳切地对永明帝道,这些人运道不济,跟着他办事,吃尽了辛苦不说,还落得一身的埋怨,名声都坏了不少,这都是受了他的连累。他是不怕小人们挟私报复的,但对那些无辜的官吏们有些不忍!他希望这些人能得到些补偿,以示朝廷不会亏待了尽忠职守的臣子!
忠孝王还坦然地表示,请永明帝来施这个恩,这样也能彰显父皇的仁义宽容,只要能稍稍弥补自己对他们的亏欠就好。
永明帝想了一想,这法子不错,这样一来,那好名声岂不是自己得了么,可见忠孝皇儿还是对自己孝顺忠心的,并未记恨,于是欣然答应下来。
忠孝恭敬地谢恩,垂下眼帘,心中一片冷意。他眼中闪过一丝讥讽,父皇啊,这圣旨虽然是你下的,但他难道不会想法把这真相让他们知道么施恩,这谁不会啊,他的心机、手腕都不缺的,只不过以前是他太爱惜羽毛,相信自己的忠诚,苦干就会让父皇器重的。现在,他会改变自己的!
在忠孝王的推动下,那些参与催缴欠银的大小官吏们都得到了奖赏,只是并不都是一样的。那些被派去,迫于无奈,只是应付差事的,是拿到了赏赐的银钱,数额还算丰厚。从这点也能看出了忠孝王的改变,放在从前,那不要说赏赐了,不罚就是开恩的了。
而其中勤勉地、积极做事的几个官员,除了赏银之外,更得到了明旨褒奖,当年的考评被列为上等,还有两人得到了晋升,比如户部派出的员外郎薛淞,因办事仔细认真,由精于计算之术,官升一级,晋为郎中,成为户部最年轻的郎中。
这引来了一片艳羡,同僚们在向薛淞贺喜时,心中不免有些酸酸的。只是,也只能是羡慕了,谁叫自己当初没眼光呢,忠孝王在要求户部也要出几个人手帮助催缴欠银时,他们都视为苦差事,推三阻四的,寻出无数借口来躲避此事。
而薛员外郎,却对上司交代下的任务一口答应下来,跟随忠孝王也是尽心尽责,十分的敬业,让一向严格的忠孝王爷对其表示了赞许,没给户部丢脸。现在忠孝王论功行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得到晋升消息的那天,薛家又隆重庆祝了一回,薛家下人又得到了两个月钱的赏赐,各个欢喜不已。薛家虽然理家严格,但京城里各府下人们之间也是免不了联系的,他们认定薛家确实是不错的主子,值得忠心追随。
比起老牌勋贵之家,比如贾家、王家,那些和薛家有些联系的人家,似乎薛家下人们过得没那么惬意,听说贾家的陪房赖家、周家等,都是跟着沾了许多光,穿金戴银不说,自己还置办了不小的家业家当产业。
但是吧,薛家主家为人公正,也算宽和大方的,从不苛刻下人。有本事的就给出头机会,比如那菊华姑娘,如今就成了芳华居的女管事。老爷太太也不拿捏她,还给脱了奴籍,如今菊华管事出入也是有头有脸的,还拿着不菲的月钱、分红,过得非常舒心。
像赖家、周家,那都是有着裙带关系的家生子,普通的下人如何企及但在薛家,只要忠诚能干,老爷太太都不会亏待的。两下衡量,那自然还是薛家最好。如今听到薛淞升官的消息,下人越发对着主家忠心耿耿,他们不就希望主家能够安稳又兴旺么!
有眼力的下人们也看得出,老爷和太太并不愿意和贾家、王家打交道的,便也从来避讳着不提。
王家毕竟还有一层姻亲关系,老爷不好完全不来往,也只是逢年过节备一份礼物送过去就完事了,其余时间并无联系。王家也送来过请帖,像老太太寿宴什么的那是没办法,太太去贺一回寿,其余的赏花听戏的邀请,那都是婉言谢绝的,虬哥儿和舒辰姐儿更是从没踏足过。对比着,太太经常去参加文臣女眷的集会,舒辰姐儿都是带着一起去的。
至于贾家,薛家更是与之几乎没来往的。不过,那贾家的政二老爷倒是上门来拜访过,他的太太和老爷的大嫂是姐妹,政二老爷就表现得与薛家很亲近的样子。政二老爷与老爷套近乎,道两人都是文臣嘛,为了朝廷办事的,又有这层亲戚关系,越发该亲近些。还特地要见虬哥儿,对虬哥儿赞叹有加,给了丰厚的见面礼,邀请虬哥儿去家中做客,和自己的儿子们交个朋友。政老爷还隐隐约约地透出层意思,希望让自己的儿子贾珠拜入老爷名下。最后这事儿好像是不了了之的了
薛淞心中明白,贾政满口里赞叹自己的学问如何出众,简直把他说得仿佛是当世奇才大儒,不过是另有所图罢了。他是希望薛淞能和贾家、王家保持着老亲的亲密关系。
和书中不同,如今薛老太爷还在世,薛家的家势可一点没有败落,生意还很兴旺,再加上身上有了个爵位,京城里有个官运不错的进士儿子,薛家的地位可不仅仅是有钱的皇商了,进入了上等的官宦门第行列,贾家和王家也要笼络几分的。也因为着薛家薛老太爷还在,他辈分可高,两家人对着薛老太爷也是有些束手束脚,不能像对待薛霖一般的自在放纵。
再有,贾政更是看重了自己座师的关系。礼部尚书,当朝有名的大儒,贾珠拜了自己为师,那不就是成了吴尚书的徒孙了么,那关系可就近了,间接就成了吴尚书的门下弟子,会给贾珠的求学和前程带来不尽的好处!别说贾家现在只是个空头国公府,就是贾代善在世时,贵为尚书的文臣也未必会买他的帐,不然贾政为何不能拜个名师,他不是酷爱读书的么
薛淞看穿了贾政的心思,自然就不肯答应下来。吴尚书也不肯同意的啊,他可看不上贾家,自己也是年少就中了举人,才入了吴尚书的眼,呃,当时吴尚书还仅仅是个侍郎呢。
薛淞只作不知,他只是感叹公事繁忙,案牍劳形,唉,整日的与那账册、数字打交道,以前谙熟于心的经义文章早就忘得差不多了。就连虬儿的功课,自己指导起来,也是有些陌生了。所以啊,他就为其精心挑选了好的私塾读书。打好了基础之后,就他送去了青檀书院去读书。半个月才能回家一趟,住上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赶回去了。
儿子一回来,就被他的母亲、妹妹围着问寒嘘暖,给他准备各种好吃食,他都挤不进去。孩子难得回来一趟,也要叙叙亲情,何必还板着脸考教学问呢他啊,就是把孩子交给书院的先生教导了,反正他这人就是个散漫惯了的,在金陵城时,薛老太爷也没怎么逼着读书的呢。哈哈,叫政兄见笑了!
咦,政兄何不效法我,也给珠哥儿寻一间好书院去读书,自己也好省些心薛淞一本正经地劝说道,见着贾政一脸被噎住的神色,心中想着,自己这一番凡尔赛加推脱的话,贾政会不会在心里暗暗骂他呢啧啧,也是贾政要面子,脸皮薄,恨不得自己起个头儿,薛淞就不好意思推脱呢!
可惜啊,贾政可错看了自己呢,他薛淞可不是那等驳不开脸面的人,他躲着贾家还来不及呢,还肯凑上去至于贾政回去会不会和薛王氏抱怨,大嫂王秀云会不会因此而觉着自己不帮着外甥而生气,他薛淞才不在意呢。他如今的身份,在薛家也是举足轻重的,而且他对亲侄子、侄女还是很关心的,为他们的未来做了不少规划。
有个当官,而且前程可期的嫡亲叔父,对于薛蟠和薛瑾萱,那是很重要的,薛淞相信兄嫂在这一层上能拎得清。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世事人情。
薛淞又升了官职,郎中是五品官了,而他还很年轻。当然,接下来,朝廷再给他升官就要缓缓了,侍郎这一道坎要迈过去很难,但真的薛淞也算官路顺畅,前程可期,他还年轻嘛,等得起!
王子腾和贾政听到这传闻后,心中也自感慨。贾政有些嫉妒薛淞的好运道,本觉得他跟着忠孝王胡闹,必是得罪人的,会耽搁了自己的前程。贾政为之惋惜,但心底却也夹杂着几分无法言说的欢悦。咳咳,那不是他贾存周心地不正啊,确实是他们威逼着勋贵宗室们的行径,斯文扫地,有失仁义!
王子腾却是看出了些门道,他看出了薛淞要和武勋们划清界限的决绝,看来他是一心要以文臣自居的,但不知这只是他个人的选择,还是整个薛家的立场,现在看来还不打紧,只是日后
他还看出了薛淞对忠孝王似乎格外的看好,不然纵使被派到了差事,也无须那么卖力。旁人都称道那是薛淞本就做事勤勉,但王子腾却感觉其人心中自有沟壑,如果他想置身事外,也不是没有法子敷衍过去的。
更让他觉得惊异的是,忠孝王经此一事,也在不动声色地改变。以往以他那严格待人的风格,怎么也不会让那应付差事的官员也雨露均沾的,但这次他的做法却大不一样。圣旨是永明帝下的不假,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其中必有忠孝王的推动,否则谁只拿赏银,谁该升官,永明帝怎么会知道
忠孝王爷转了性子,也开始笼络人心,示恩了,这朝堂,越来越热闹,也越来越不可预料了!王子腾陷入沉思。
另一边,忠孝王对薛淞的为人处事很满意,生出了收拢他的心思,他思忖了后,不想做得那么明显,示意忠顺王先行与薛淞结交一二他,也是借此仔细考量一下。
他对催还欠银的差事那么尽心竭力,固然有自己的私心,想要立功建业,在父皇眼中增加分量,让朝臣信服,但也实在存着一片为国为民的心。没料到,自己的心血在转瞬之间就能被父皇弃若敝履,任凭自己留下了个刻薄寡恩的名头。
他倏地醒悟了,在朝廷中,是非对错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的,更要紧是利益得失。在父皇眼中,最看重的是朝臣的拥戴,史书上的好名声,而不是百姓和律法规则,自己这个儿子也不重要。
所以,他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抱负和意向深埋在心中,压抑着自己去和光同尘。因此,笼络人心对他来说,是必须要补上的短板。
一向不怎么徇私情的忠孝王借着永明帝要安抚他的时机,主动提出要给那些朝廷派出随他进行催交欠银工作的官吏们恩典。
他恳切地对永明帝道,这些人运道不济,跟着他办事,吃尽了辛苦不说,还落得一身的埋怨,名声都坏了不少,这都是受了他的连累。他是不怕小人们挟私报复的,但对那些无辜的官吏们有些不忍!他希望这些人能得到些补偿,以示朝廷不会亏待了尽忠职守的臣子!
忠孝王还坦然地表示,请永明帝来施这个恩,这样也能彰显父皇的仁义宽容,只要能稍稍弥补自己对他们的亏欠就好。
永明帝想了一想,这法子不错,这样一来,那好名声岂不是自己得了么,可见忠孝皇儿还是对自己孝顺忠心的,并未记恨,于是欣然答应下来。
忠孝恭敬地谢恩,垂下眼帘,心中一片冷意。他眼中闪过一丝讥讽,父皇啊,这圣旨虽然是你下的,但他难道不会想法把这真相让他们知道么施恩,这谁不会啊,他的心机、手腕都不缺的,只不过以前是他太爱惜羽毛,相信自己的忠诚,苦干就会让父皇器重的。现在,他会改变自己的!
在忠孝王的推动下,那些参与催缴欠银的大小官吏们都得到了奖赏,只是并不都是一样的。那些被派去,迫于无奈,只是应付差事的,是拿到了赏赐的银钱,数额还算丰厚。从这点也能看出了忠孝王的改变,放在从前,那不要说赏赐了,不罚就是开恩的了。
而其中勤勉地、积极做事的几个官员,除了赏银之外,更得到了明旨褒奖,当年的考评被列为上等,还有两人得到了晋升,比如户部派出的员外郎薛淞,因办事仔细认真,由精于计算之术,官升一级,晋为郎中,成为户部最年轻的郎中。
这引来了一片艳羡,同僚们在向薛淞贺喜时,心中不免有些酸酸的。只是,也只能是羡慕了,谁叫自己当初没眼光呢,忠孝王在要求户部也要出几个人手帮助催缴欠银时,他们都视为苦差事,推三阻四的,寻出无数借口来躲避此事。
而薛员外郎,却对上司交代下的任务一口答应下来,跟随忠孝王也是尽心尽责,十分的敬业,让一向严格的忠孝王爷对其表示了赞许,没给户部丢脸。现在忠孝王论功行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得到晋升消息的那天,薛家又隆重庆祝了一回,薛家下人又得到了两个月钱的赏赐,各个欢喜不已。薛家虽然理家严格,但京城里各府下人们之间也是免不了联系的,他们认定薛家确实是不错的主子,值得忠心追随。
比起老牌勋贵之家,比如贾家、王家,那些和薛家有些联系的人家,似乎薛家下人们过得没那么惬意,听说贾家的陪房赖家、周家等,都是跟着沾了许多光,穿金戴银不说,自己还置办了不小的家业家当产业。
但是吧,薛家主家为人公正,也算宽和大方的,从不苛刻下人。有本事的就给出头机会,比如那菊华姑娘,如今就成了芳华居的女管事。老爷太太也不拿捏她,还给脱了奴籍,如今菊华管事出入也是有头有脸的,还拿着不菲的月钱、分红,过得非常舒心。
像赖家、周家,那都是有着裙带关系的家生子,普通的下人如何企及但在薛家,只要忠诚能干,老爷太太都不会亏待的。两下衡量,那自然还是薛家最好。如今听到薛淞升官的消息,下人越发对着主家忠心耿耿,他们不就希望主家能够安稳又兴旺么!
有眼力的下人们也看得出,老爷和太太并不愿意和贾家、王家打交道的,便也从来避讳着不提。
王家毕竟还有一层姻亲关系,老爷不好完全不来往,也只是逢年过节备一份礼物送过去就完事了,其余时间并无联系。王家也送来过请帖,像老太太寿宴什么的那是没办法,太太去贺一回寿,其余的赏花听戏的邀请,那都是婉言谢绝的,虬哥儿和舒辰姐儿更是从没踏足过。对比着,太太经常去参加文臣女眷的集会,舒辰姐儿都是带着一起去的。
至于贾家,薛家更是与之几乎没来往的。不过,那贾家的政二老爷倒是上门来拜访过,他的太太和老爷的大嫂是姐妹,政二老爷就表现得与薛家很亲近的样子。政二老爷与老爷套近乎,道两人都是文臣嘛,为了朝廷办事的,又有这层亲戚关系,越发该亲近些。还特地要见虬哥儿,对虬哥儿赞叹有加,给了丰厚的见面礼,邀请虬哥儿去家中做客,和自己的儿子们交个朋友。政老爷还隐隐约约地透出层意思,希望让自己的儿子贾珠拜入老爷名下。最后这事儿好像是不了了之的了
薛淞心中明白,贾政满口里赞叹自己的学问如何出众,简直把他说得仿佛是当世奇才大儒,不过是另有所图罢了。他是希望薛淞能和贾家、王家保持着老亲的亲密关系。
和书中不同,如今薛老太爷还在世,薛家的家势可一点没有败落,生意还很兴旺,再加上身上有了个爵位,京城里有个官运不错的进士儿子,薛家的地位可不仅仅是有钱的皇商了,进入了上等的官宦门第行列,贾家和王家也要笼络几分的。也因为着薛家薛老太爷还在,他辈分可高,两家人对着薛老太爷也是有些束手束脚,不能像对待薛霖一般的自在放纵。
再有,贾政更是看重了自己座师的关系。礼部尚书,当朝有名的大儒,贾珠拜了自己为师,那不就是成了吴尚书的徒孙了么,那关系可就近了,间接就成了吴尚书的门下弟子,会给贾珠的求学和前程带来不尽的好处!别说贾家现在只是个空头国公府,就是贾代善在世时,贵为尚书的文臣也未必会买他的帐,不然贾政为何不能拜个名师,他不是酷爱读书的么
薛淞看穿了贾政的心思,自然就不肯答应下来。吴尚书也不肯同意的啊,他可看不上贾家,自己也是年少就中了举人,才入了吴尚书的眼,呃,当时吴尚书还仅仅是个侍郎呢。
薛淞只作不知,他只是感叹公事繁忙,案牍劳形,唉,整日的与那账册、数字打交道,以前谙熟于心的经义文章早就忘得差不多了。就连虬儿的功课,自己指导起来,也是有些陌生了。所以啊,他就为其精心挑选了好的私塾读书。打好了基础之后,就他送去了青檀书院去读书。半个月才能回家一趟,住上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赶回去了。
儿子一回来,就被他的母亲、妹妹围着问寒嘘暖,给他准备各种好吃食,他都挤不进去。孩子难得回来一趟,也要叙叙亲情,何必还板着脸考教学问呢他啊,就是把孩子交给书院的先生教导了,反正他这人就是个散漫惯了的,在金陵城时,薛老太爷也没怎么逼着读书的呢。哈哈,叫政兄见笑了!
咦,政兄何不效法我,也给珠哥儿寻一间好书院去读书,自己也好省些心薛淞一本正经地劝说道,见着贾政一脸被噎住的神色,心中想着,自己这一番凡尔赛加推脱的话,贾政会不会在心里暗暗骂他呢啧啧,也是贾政要面子,脸皮薄,恨不得自己起个头儿,薛淞就不好意思推脱呢!
可惜啊,贾政可错看了自己呢,他薛淞可不是那等驳不开脸面的人,他躲着贾家还来不及呢,还肯凑上去至于贾政回去会不会和薛王氏抱怨,大嫂王秀云会不会因此而觉着自己不帮着外甥而生气,他薛淞才不在意呢。他如今的身份,在薛家也是举足轻重的,而且他对亲侄子、侄女还是很关心的,为他们的未来做了不少规划。
有个当官,而且前程可期的嫡亲叔父,对于薛蟠和薛瑾萱,那是很重要的,薛淞相信兄嫂在这一层上能拎得清。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世事人情。
薛淞又升了官职,郎中是五品官了,而他还很年轻。当然,接下来,朝廷再给他升官就要缓缓了,侍郎这一道坎要迈过去很难,但真的薛淞也算官路顺畅,前程可期,他还年轻嘛,等得起!
王子腾和贾政听到这传闻后,心中也自感慨。贾政有些嫉妒薛淞的好运道,本觉得他跟着忠孝王胡闹,必是得罪人的,会耽搁了自己的前程。贾政为之惋惜,但心底却也夹杂着几分无法言说的欢悦。咳咳,那不是他贾存周心地不正啊,确实是他们威逼着勋贵宗室们的行径,斯文扫地,有失仁义!
王子腾却是看出了些门道,他看出了薛淞要和武勋们划清界限的决绝,看来他是一心要以文臣自居的,但不知这只是他个人的选择,还是整个薛家的立场,现在看来还不打紧,只是日后
他还看出了薛淞对忠孝王似乎格外的看好,不然纵使被派到了差事,也无须那么卖力。旁人都称道那是薛淞本就做事勤勉,但王子腾却感觉其人心中自有沟壑,如果他想置身事外,也不是没有法子敷衍过去的。
更让他觉得惊异的是,忠孝王经此一事,也在不动声色地改变。以往以他那严格待人的风格,怎么也不会让那应付差事的官员也雨露均沾的,但这次他的做法却大不一样。圣旨是永明帝下的不假,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其中必有忠孝王的推动,否则谁只拿赏银,谁该升官,永明帝怎么会知道
忠孝王爷转了性子,也开始笼络人心,示恩了,这朝堂,越来越热闹,也越来越不可预料了!王子腾陷入沉思。
另一边,忠孝王对薛淞的为人处事很满意,生出了收拢他的心思,他思忖了后,不想做得那么明显,示意忠顺王先行与薛淞结交一二他,也是借此仔细考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