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工人、农民还有女人

    1886年5月1日,清晨,旧金山。

    朝阳从海平面上升起,将阳光洒向这座海边的城市。

    往常的这个时间点,这座城市已经从沉睡中醒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可今天不一样。

    码头上听不见船只的汽笛,它们静静地停在港口的泊位中;街道上听不到电车的叮铃铃声,只是偶尔有马车经过。

    建筑工地上一片安静,看不见一个工人;所有的工厂也是一样,机器不再轰鸣,烟囱中也没像往常一样冒出白烟或者黑烟。

    商店都贴上了封条,不再营业。

    街道上行人寥寥。

    即使是完全不知情的人,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行色匆匆地赶路。

    整座城市似乎都摈住了呼吸。

    在旧金山市区最高塔楼的天台上,州长斯通曼、旧金山市市长以及反罢工联盟的几个老板们,站在那里,向着远处眺望。

    “布兰南怎么没来?”斯通曼扭过头,环视了一圈,发现那位反罢工联盟的牵头人并没有到场。

    “布兰南有些私事要处理,暂时没法来。”一个鞋厂的老板说道。

    至于是什么私事,毋须多言,现在全旧金山的人都知道。

    “真是烂泥巴扶不上墙。”州长嘀咕了一声。

    在场的所有商人,面色都很凝重。

    他们非常担心自己的工厂和商铺,生怕工人们游行之余搞个“零元购”什么的,把他们那点家底砸个干净。

    为此,他们中很多人付了高价给边境侦探社,雇佣他们保护自己厂区的安全。

    而此时,边境侦探社的老板,正站在他们的身边,悠闲地看着旧金山的风景。

    “斯通曼,你说那些工人如果真的铁了心要搞破坏怎么办?”市长忧心忡忡地问道,“我真的不愿意看见这种事情发生!”

    “米勒,如果他们真的想要效仿十年前巴黎的那帮人,我的民兵随时都可以集结,让他们知道厉害!”

    州长连看都没看市长一眼。

    他现在说话的态势,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自己在亚利桑那军区当指挥官的时候。

    这也是米勒担任州长后一直遭到诟病的一点。

    他更像一个军人,而不是政客。

    斯通曼看向了伏在栏杆上的陈剑秋,笑着对大家说道

    “届时,陈老板将会为我的战士赞助所有的弹药!他是西部最大的军火商人,所以,各位请放心!”

    陈剑秋挥了挥手

    “州长先生您这么做也是为了我们,我出点钱也是应该的。”

    一听陈剑秋和州长出手了,在场的各位商人顿时放了心。

    “陈老板愿意把他仓库里的枪支和弹药拿出来,顿时感觉安全多了!”

    “陈老板不愧是西部军火界第一人!”

    这些老板们开始和陈剑秋称兄道弟起来,一点也不在乎他是一个华人了。

    “你们看,那边!”

    市长突然指向了前方。

    远处的街道的尽头,出现了黑压压的一群人。

    从他们穿着的各式各样的工服,可以看出他们从事的行业和身份。

    鞋工、纺织工人、房屋装修工人

    他们举着牌子,拉着横幅,正向着联合广场的方向进发。

    口号的声音由远及近,若隐若现地传了过来

    “缩短工时!提高待遇!给我们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这看起来也没有多少啊。”一个商人嘀咕道。

    “恐怕未必。”市长目不转睛地盯着游行的队伍。

    果然,随着队伍的前进,时不时会有工人和市民从道路两边涌出来,加入游行的队伍中来。

    这让队伍变得越来越庞大。

    “诶,你们看,那边是什么。”一个商人指着另一个方向。

    那里又出现了一支队伍。

    这支队伍的规模,比正前方那支要小一点,不过也是浩浩荡荡。

    不过从衣着打扮上看,这支队伍的成员并不是工人,他们看起来更像是农场主或者农民

    “反对垄断!拒绝银行家的无耻!我们也要生存!”

    这是他们的口号。

    这帮人的出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茫然的状态。

    “不是说今天只是工人游行吗?”

    一位商人问起了州长。

    州长眉头紧锁。

    他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布兰南和海尔曼给他的信息,今天也只是工人的罢工游行而已。

    天台上的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又有一人指着他们正下方的那条路惊呼了起来

    “还有!”

    众人急忙走到栏杆边向下望去。

    又一支游行的队伍出现了!

    和工人和农民们不同,这支队伍的中间有一辆大篷车,队伍的成员有的坐在大篷车上,其他人跟随在大篷车的周围,手里挥舞着小旗子。

    最重要的是,这支队伍的成员,是清一色的女性!

    “我的天呐!”市长的脸突然间胀成了猪肝色。

    那个站在大篷车上,高呼着口号的女孩他再熟悉不过了。

    那是他女儿!

    “我们要投票权!我们要平等的工作机会!我们要参政!”

    市长的女儿穿着绿色的连衣裙,头上扎着头巾,振臂高呼。

    如果不是身边的陈剑秋拦着,市长恨不得立马从楼顶跳下去把自己的女儿从大篷车上拖下来。

    “人呢?快来人!该死的!去把我女儿弄回家!”市长一边咳嗽,一边寻找着自己的下属。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陈剑秋,拉着市长的胳膊,云淡风轻地劝道

    “市长,不要心急,这是好事,我故乡有句老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大洞’,令千金必是从小受到先生您的熏陶,立志从政,今日一见,巾帼不让须眉,将来必然大有可为。”

    市长又急又气,已经完全听不出陈剑秋话里的讥讽之意。

    他的宝贝闺女最好的归宿应该是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乘龙快婿,如今抛头露面的搞女权运动,算什么?

    “快去查下,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急切地对着下属说道。

    怎么回事?

    陈剑秋是知道的。

    他干的。

    搞罢工游行,光是工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没有农民的参与怎么行?

    这时候美利坚的农民团体,是工业革命的牺牲品,在垄断资本家和大银行家的双重挤压下毫无生存空间。

    而农民们的斗争,也从来没间断过。

    从之前在新墨西哥州陈剑秋遇到的“格兰其”组织到,到现在的“全国农民联盟”。

    关于他们在加州活动的资料,在边境侦探社那摞成了山。

    所以,陈剑秋动了心思之后,很快就找到了全国农民联盟在加州的负责人。

    很巧,这个人他也认识,也是个常年游行的主。

    两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g友谊。

    陈剑秋还救了他的命。

    他的名字叫奥利弗·邓利维,前格兰其新墨西哥州的负责人。

    两人一拍即合。

    “工人兄弟们搞活动,还是全国性的,我们一定要帮帮场子!”邓利维如此说道。

    至于那些女权运动者,则是自己找到霍利的。

    市长的女儿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得知了罢工的行动,便联系上了霍利。

    陈剑秋倒是从来没想到过会有这么一茬。

    女权组织的结构较为松散,但从目前看来,这些女人战斗力一点也不弱。

    陈剑秋一边拽着身旁接近崩溃的市场,一边向下看去,摸了摸下巴,用低到身边人听不到的声音自言自语道

    “来了也好,女人能顶半边天呢。”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