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家掏一回心窝子:关于这本书的来源和后续
向大家,尤其是一直追读到这里支持作者的兄弟姐妹们,掏一回心窝子:交待关于这本书的来源和后续。
一百五十万字了,早就一直想跟在追着的兄弟姐妹们说说这本书的来源和后续,作者一直就真的懒,拖拖拉拉的,但到这里就不能再耽搁了。
别哪天突然说要完本了,什么交代都没有,对得起追书的兄弟姐妹吗?
作者本来是在写一部翻覆憋屈的整个南明史的书,动这个念头还是十多年前了,那时写了个三十万的开头,自己一看觉得实在不忍卒读,就放下了,后来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这个念头就只能在心底发酵。
十年之后,眼光、境界都不一样了,也许是成长了吧,得闲时就把那个开头改了一下,自己一看,哎,还行,是我想要的味道了。
然后一发不可收,就码下去了。
而这本书,其实就是作为那一本书的外传来写的。
因为在打算发书的时候犹豫了一下,觉得自己在这行当一窍不通,还是先试试水吧。
主干剧情就没舍得拿出来。
怎么办呢,这时发现关于西部抗清这段,作者有盲点,而且本来也很想有机会能写一写刘文秀、李来亨,要不干脆就写一本短的,先练练手、试试水。
不管怎样,多少为自己先招徕几个喜欢作者风格的读者,这样发正传的时候才不至于单机吧。
于是真的是抱着为自己找读者的目的,开始写这本书。
写着写着发现因为同处一个时代的历史舞台背景,只是地理上暂时东西阻隔,书中人物关系难免就会发生奇妙的互动,史实人物如此,虚构人物同样如此。
干脆就当是另一本书的外传来写吧。
于是有了这本书发书之前的七十万字初稿。
原计划写到一百八二百就收尾了,还是要拿出时间和精力死磕那一本。
但是既然有书友在追着看,作者又是把这本作为主干的分支来写,那就不能随随便便创作和收尾了,只能按着同样的精神和力度来写,而且节奏也要合得上才行。
然后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物创作不能冲击主线,不能雷同,这才有了**离和朱媅媺的人设。
**离和朱媅媺,都有作者经历过的身边人的影子,而且不是理想化的那种,更不是龙傲天,不讨每个人的喜是难免的。
结果是喜的自然喜、不喜的真不喜。
一百五十万字了,早就一直想跟在追着的兄弟姐妹们说说这本书的来源和后续,作者一直就真的懒,拖拖拉拉的,但到这里就不能再耽搁了。
别哪天突然说要完本了,什么交代都没有,对得起追书的兄弟姐妹吗?
作者本来是在写一部翻覆憋屈的整个南明史的书,动这个念头还是十多年前了,那时写了个三十万的开头,自己一看觉得实在不忍卒读,就放下了,后来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这个念头就只能在心底发酵。
十年之后,眼光、境界都不一样了,也许是成长了吧,得闲时就把那个开头改了一下,自己一看,哎,还行,是我想要的味道了。
然后一发不可收,就码下去了。
而这本书,其实就是作为那一本书的外传来写的。
因为在打算发书的时候犹豫了一下,觉得自己在这行当一窍不通,还是先试试水吧。
主干剧情就没舍得拿出来。
怎么办呢,这时发现关于西部抗清这段,作者有盲点,而且本来也很想有机会能写一写刘文秀、李来亨,要不干脆就写一本短的,先练练手、试试水。
不管怎样,多少为自己先招徕几个喜欢作者风格的读者,这样发正传的时候才不至于单机吧。
于是真的是抱着为自己找读者的目的,开始写这本书。
写着写着发现因为同处一个时代的历史舞台背景,只是地理上暂时东西阻隔,书中人物关系难免就会发生奇妙的互动,史实人物如此,虚构人物同样如此。
干脆就当是另一本书的外传来写吧。
于是有了这本书发书之前的七十万字初稿。
原计划写到一百八二百就收尾了,还是要拿出时间和精力死磕那一本。
但是既然有书友在追着看,作者又是把这本作为主干的分支来写,那就不能随随便便创作和收尾了,只能按着同样的精神和力度来写,而且节奏也要合得上才行。
然后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物创作不能冲击主线,不能雷同,这才有了**离和朱媅媺的人设。
**离和朱媅媺,都有作者经历过的身边人的影子,而且不是理想化的那种,更不是龙傲天,不讨每个人的喜是难免的。
结果是喜的自然喜、不喜的真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