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办报初构

    这时,右相韦见素和新任礼部尚书王缙也匆匆赶来了,李邺给他们赐了坐。

    两人和高适打了招呼,便坐在一旁不再说话,他们显然知道是什么事情,天子事先和他们谈过了。

    李邺这才从御案取过一卷文书,韦皋连忙上前接过,交给高适。

    高适接过文书慢慢展开,他愣住了,这份文书竟然是《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的报纸,但它是一份通报,将每天的朝廷动态,比如天子旨意、任免名单以及奏章等等编撰印刷出来,分发给都台的各地进奏院官员,进奏院官员又派人骑马送往各州。

    《开元杂报》可以说是大唐盛世的象征,但没几年便停止了,一直就没有恢复过。

    高适忽然明白了,天子是想让自己恢复《开元杂报》。

    “陛下是想恢复《开元杂报》?”

    李邺微微一笑,“也对,也不对!”

    高适不敢说话,李邺又缓缓道:“朕不仅仅想恢复《开元杂报》,更是要超过它,不管是给官员们看,也要给天下百姓看,

    高适松口气,看了一眼韦见素,韦见素笑着向他点点头,高适连忙表态道:“卑职愿为陛下分忧!”

    李邺点点头,“你听朕慢慢说,你不要打断,朕先把一些想法告诉你。”

    高适连忙点头,李邺沉吟一下道:“首先是这份报纸属于中书省,朕也会任命你出任谏议大夫官职,其次这是旬报,初定每次印刷一千份,朕希望内容要丰富一些,不仅有政论,还有文学,然后朕希望你多培养年轻的办报骨干,以后为各种报纸的发行创造条件。”

    李邺说完,笑问道:“有什么想法?”

    高适沉思片刻道:“陛下说的三点微臣都铭记于心,微臣只是在考虑印刷的问题。”

    李邺笑了起来,“这个问题王尚书会帮你解决,另外,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解,可以直接向韦相国提出来!”

    李邺就是很明确地告诉了高适,韦相国是你的顶头上司。

    韦见素起身笑道:“高使君跟我们走吧!我们去官房好好商讨一下具体办报的事情。”

    李邺是天子,他只管方向,具体怎么做,那是

    办报是李邺早就想做的事情,在兰州金城他就在考虑了,当时是想让李白来办报,后面这个计划取消,并非是李白能力的问题,而是李邺发现它是一把双刃剑,伤人更伤己,简单说,如果当时朝廷跟他学会了办报,那么凭着朝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小小的河陇节度使肯定会在舆论战中被打得落花流水。

    尤其朝廷动用舆论的力量狠批河陇军对巴蜀和关中的占领,很可能就不会有现在了。

    所以在想通这一层后,李邺果断放弃了办报的想法,改成让李白去蜀中办学去了。

    现在办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李邺和政事堂商议时,一致想到了恢复《开元杂报》,《开元杂报》不仅是大唐盛世的标志,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沟通朝廷和地方,让地方官府能更好的了解朝廷的动态,从而加大朝廷对地方官府的管控。

    但李邺想把报纸办得更好,不仅官员们看,还要学生们也看,那就要加入文学内容。

    一位有朝官经验,而且还要是名动天下的诗人,李邺首先想到了李白和杜甫,但李白稳重性不够,坐不住,杜甫为官经验不足,李邺随后又想到了王维,但王维身体不好,还是父亲李岱给李邺推荐了高适。

    李邺当即下旨,封高适为左谏议大夫,主管《嘉兴旬报》的编撰发行。

    礼部尚书王缙带着高适乘坐马车前往朝廷的印刷馆参观。

    王缙和高适很熟悉,也是因为兄长王维的缘故。

    马车内,王缙笑道:“本来我是想争取把报纸放在礼部,可惜最终没有成功,颇为遗憾!”

    高适也笑道:“我也觉得报纸由礼部来承办似乎更合适,为什么会没有成功呢?”

    王缙苦笑一声,“当时裴尚书对办报兴趣不大,我向他提几次,他只是询问了一下韦相国,韦相国说天子还在考虑,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然后前几天我又主动向天子申请,天子答复我,他并不是想办《嘉兴旬报》,天子希望由一个独立的官署来负责。”

    高适一怔,连忙问道:“天子并不想办《嘉兴旬报》,这话是什么意思?”

    王缙淡淡道:“天子已经给了说了三个原则,第三个原则就是这个意思,你还记得吗?“

    高适想了想道:“培养骨干,办很多报纸?”

    王缙点点头道:“《嘉兴旬报》其实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只是一个试验,天子给我说过,他想办好几份报纸,每天都有新报纸,给文人看的报纸,给官员们看的报纸,给普通百姓看的报纸等等,所以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官署来做,放在礼部

    高适沉吟一下问道:“天子有没有说过让私人来办报?”

    王缙摇摇头,“目前应该没有这个想法,以后会不会有不知道,因为这涉及到舆论,

    不过大唐总得来说比较宽容,只要划下几条红线,比如不准攻击天子等等,我个人觉得,将来可能会放开民间办报。”

    高适长叹一声,“每天发行报纸,刻板子怎么来得及?”

    王缙神秘一笑,“这就是我带你去看印刷馆的缘故,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他们来的印刷作坊就叫长安印刷馆,是一家官办印刷工坊,位于城西颁政坊内,长安的官办印刷馆有好几家,但今天这家是最大的一座,占地五亩的大型作坊。

    目前的印刷还是以雕版为主,像文学著作、四书五经、佛经,以及考试试卷,不需要排版,内容不会改变,一下子印刷几十万份,雕版印刷当然非常合适。

    但活字印刷又永远替代不了雕版印刷,就说一套《三字经》,还有佛经,内容上千年不变,当然是刻一套板子,能用几十年上百年,又方便保存,当然比活字印刷更实用。

    两人走进印刷馆,看见工人们在刷油墨,覆纸印刷,每一张桌前都十分忙碌。

    他们一直走到后院,这里是刻板处了,管事打开门,里面坐着数十名雕刻工匠,每个都在聚精会神地雕刻木板。

    管事带着他们来到隔壁小房间内,他指着桌上的印刷雕版道:“两位大人要看的,就是这个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