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元璞文集 放羊的二婶
秋风萧瑟的傍晚,我像往常一样从村外的水库野钓归来。走到村口小桥的时候,我又看到了桥边几只散放的小山羊,小桥上也依旧坐着村里的二婶。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今年第几次在这里看到她和这些羊儿了。
我只记得她始终像石雕一样呆坐在那里,远望着西面的那条进村的大道,那迷惘的眼神、惆怅的深情,那淡淡的哀怨和根本无法听不到的一声声的伤感的叹息,让人不禁的沉思……
二婶是我同学的母亲,和我并不是什么本家,只是按村里的大致辈分这样称呼的。
据说她在娘家做姑娘的时候,就很优秀,不仅人长得漂亮得体,而且也很积极上进,听说还是当时的高中生。
当时,在她村里就担任过共青团支部书记,后来他嫁到了我们村,嫁给了当教师的二叔。
当时在的大家的眼里,他们两个人可算得上是非常的般配,一个漂亮能干,一个青年才俊。
婚后他们过得甜甜蜜蜜恩恩爱爱,据说他们在一起的这些年从来都没红过脸。
不知不觉的二十多年过去了,二叔努力的工作,二婶辛勤的劳作,一家人幸福而又快乐的生活着。
慢慢的二叔调任成了镇里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两个儿子也争气陆续考上了大学,在那些日子里,二婶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村里人根据二婶的“命好”,而且为人处世公道得体,自发的让他担任了村里的“女知客”。要知道,在当时村里的女知客选择是非常严格的,不像后来慢慢变质的那些知客。
当时,女知客是要凭着全村人的“眼光”选择的,绝非其他的物质条件所能左右。
虽然,只是在村里的红白事上担任女方司职,末了主家送一点象征性的谢礼。但女知客的身份,是一份相当的尊崇。
作为女知客,不仅要大方得体,而且还要上有体面的父母、中有能干的男人、下有争气的孩子。
这就是农村,尤其是喜庆的红事所必须要求的“全活人”。
只是不记得,二婶这个女知客究竟当了多久,反正感觉有几年吧,而且村里的口碑极佳。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突然有一天,不幸的命运无情的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她丈夫在一次的查体中,被检查出得了急性食道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
幸福的生活顿时被蒙上了昏暗的阴影,感觉天一子要塌下来了。
她虽然几乎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但最后还是没能保住丈夫的命。
据说她丈夫死的时候很痛苦,不知是病痛的的折磨,还是对生活的不舍,对家人的牵挂……
经历漂泊的我,像大多数无根的游子一样,在现实中一次次的无情碰撞后默默的回到了家乡。
或许是太累了需要休息,或许是畏惧了选择了逃避,抑或是正视了现实开始了平庸的生活……
总之,我风尘仆仆灰头土脸的回来了!
在家闲居的日子里,我喜欢去村外的水库河汊一个人野钓,借以消磨无味的生活,又似乎是在反思那些苦涩的过去。
反正在那段日子里,可能是我的钓技太差,几乎就没怎么钓上过鱼。
但是那段时间我的心镜却是平淡了很多,少了往日的浮躁,或许这也正是很多野钓者的本心吧。
那段时间,每次黄昏归来的时候,我几乎都可以看到二婶和她的小羊,一开始我还以为只是偶然的相遇。
但是时间长了,我慢慢注意到了她那僵板的面容和那空洞的眼神。
偶尔的听到从西面传来的一声摩托车的鸣笛声时,她那无神的眼睛重会忽现一丝的光亮,但随着车上的人影渐渐的靠近,她的眼神又出现了灰色的哀怨。
我好像明白了,原来她每天呆坐在这里,其实就是借着放羊的幌子,在这里苦苦的等候“丈夫”的归来。
听村里人讲,从她丈夫死后,她也就自然的不再做村里的女知客了。但仍然和原先一样辛勤劳作着,努力的供养着两个上大学的儿子。
只是从那以后,她几乎天天都这样,到傍晚就到那里放羊,等候。
有一次,下了很大的雨,还有人发现,她还在那里抱着雨衣呆呆的坐着。
被好心的邻居拉回家时,发现已经分不清她满脸的泥水,究竟是雨水还是泪水了。
黄昏的村边小桥边,一个孤独的石雕般女人,几只散放的羊儿。
一声声的摩托车汽笛声,伴随着一次次的失望和哀怨的叹息,构成了一幅凄美的黄昏画卷
偶尔的,我又想起了村里的另外的一些中老年寡妇,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中年的时候就失去了丈夫。
姑且不论她们原来是否恩爱,但她们都在丈夫走后没有选择改嫁。
可能更多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们,她们默默的留在了孤独冷寂的家中,含辛茹苦的把孩子们拉扯成人。
有人说她们是为了封建的名节,但更多人认为她们自己可怜的孩子,而选择沉重而又艰辛的守寡生活。
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不可得知,也不愿深究,但我深深地为她们这种执着和坚韧而感动。
不经意间,我又发现了一个她们的共同习惯。
那就是在孩子们长大成家之后,她们便默默的自动淡出孩子们的生活,买上几只小羊,开始自由散漫的“放羊”生活。
我个人感觉,她们应该并不只是把羊儿当成一种单纯的赚钱牲畜,而是把它们当成了一种灵魂的寄托和沉重的慰籍。
她们在空旷的田野里与羊儿相伴,与羊儿交谈,把自己孤闷的心扉对羊儿敞开。羊儿默默的看着、听着,偶尔还会似懂非懂的依偎在主人的身边,像是寻求彼此的温暖……
诚然,关于“寡妇”一词,在民间更多是这样那样的流言恶语。
比如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寡妇多是害人精”等等的无聊话语,也正是由于这些“真理”的流传,直接导致了“寡妇”这个劣势群体的极度苦闷与压抑。
所以她们很多人,默默选择了孤独的生活下去。
但我隐隐的感觉像二婶这些“寡妇”和她们借以慰籍的羊儿,恰恰与禅宗的“佛”和修真人的“道”,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姑且不论,我这荒诞不经的醉后昏话。
她们那一张张的褪色发黄的男人照片,不正是她们心中的“佛”和“道”吗?她们那一只只寄托情感和灵魂的羊儿,不正是她们执念中的……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今年第几次在这里看到她和这些羊儿了。
我只记得她始终像石雕一样呆坐在那里,远望着西面的那条进村的大道,那迷惘的眼神、惆怅的深情,那淡淡的哀怨和根本无法听不到的一声声的伤感的叹息,让人不禁的沉思……
二婶是我同学的母亲,和我并不是什么本家,只是按村里的大致辈分这样称呼的。
据说她在娘家做姑娘的时候,就很优秀,不仅人长得漂亮得体,而且也很积极上进,听说还是当时的高中生。
当时,在她村里就担任过共青团支部书记,后来他嫁到了我们村,嫁给了当教师的二叔。
当时在的大家的眼里,他们两个人可算得上是非常的般配,一个漂亮能干,一个青年才俊。
婚后他们过得甜甜蜜蜜恩恩爱爱,据说他们在一起的这些年从来都没红过脸。
不知不觉的二十多年过去了,二叔努力的工作,二婶辛勤的劳作,一家人幸福而又快乐的生活着。
慢慢的二叔调任成了镇里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两个儿子也争气陆续考上了大学,在那些日子里,二婶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村里人根据二婶的“命好”,而且为人处世公道得体,自发的让他担任了村里的“女知客”。要知道,在当时村里的女知客选择是非常严格的,不像后来慢慢变质的那些知客。
当时,女知客是要凭着全村人的“眼光”选择的,绝非其他的物质条件所能左右。
虽然,只是在村里的红白事上担任女方司职,末了主家送一点象征性的谢礼。但女知客的身份,是一份相当的尊崇。
作为女知客,不仅要大方得体,而且还要上有体面的父母、中有能干的男人、下有争气的孩子。
这就是农村,尤其是喜庆的红事所必须要求的“全活人”。
只是不记得,二婶这个女知客究竟当了多久,反正感觉有几年吧,而且村里的口碑极佳。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突然有一天,不幸的命运无情的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她丈夫在一次的查体中,被检查出得了急性食道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
幸福的生活顿时被蒙上了昏暗的阴影,感觉天一子要塌下来了。
她虽然几乎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但最后还是没能保住丈夫的命。
据说她丈夫死的时候很痛苦,不知是病痛的的折磨,还是对生活的不舍,对家人的牵挂……
经历漂泊的我,像大多数无根的游子一样,在现实中一次次的无情碰撞后默默的回到了家乡。
或许是太累了需要休息,或许是畏惧了选择了逃避,抑或是正视了现实开始了平庸的生活……
总之,我风尘仆仆灰头土脸的回来了!
在家闲居的日子里,我喜欢去村外的水库河汊一个人野钓,借以消磨无味的生活,又似乎是在反思那些苦涩的过去。
反正在那段日子里,可能是我的钓技太差,几乎就没怎么钓上过鱼。
但是那段时间我的心镜却是平淡了很多,少了往日的浮躁,或许这也正是很多野钓者的本心吧。
那段时间,每次黄昏归来的时候,我几乎都可以看到二婶和她的小羊,一开始我还以为只是偶然的相遇。
但是时间长了,我慢慢注意到了她那僵板的面容和那空洞的眼神。
偶尔的听到从西面传来的一声摩托车的鸣笛声时,她那无神的眼睛重会忽现一丝的光亮,但随着车上的人影渐渐的靠近,她的眼神又出现了灰色的哀怨。
我好像明白了,原来她每天呆坐在这里,其实就是借着放羊的幌子,在这里苦苦的等候“丈夫”的归来。
听村里人讲,从她丈夫死后,她也就自然的不再做村里的女知客了。但仍然和原先一样辛勤劳作着,努力的供养着两个上大学的儿子。
只是从那以后,她几乎天天都这样,到傍晚就到那里放羊,等候。
有一次,下了很大的雨,还有人发现,她还在那里抱着雨衣呆呆的坐着。
被好心的邻居拉回家时,发现已经分不清她满脸的泥水,究竟是雨水还是泪水了。
黄昏的村边小桥边,一个孤独的石雕般女人,几只散放的羊儿。
一声声的摩托车汽笛声,伴随着一次次的失望和哀怨的叹息,构成了一幅凄美的黄昏画卷
偶尔的,我又想起了村里的另外的一些中老年寡妇,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中年的时候就失去了丈夫。
姑且不论她们原来是否恩爱,但她们都在丈夫走后没有选择改嫁。
可能更多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们,她们默默的留在了孤独冷寂的家中,含辛茹苦的把孩子们拉扯成人。
有人说她们是为了封建的名节,但更多人认为她们自己可怜的孩子,而选择沉重而又艰辛的守寡生活。
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不可得知,也不愿深究,但我深深地为她们这种执着和坚韧而感动。
不经意间,我又发现了一个她们的共同习惯。
那就是在孩子们长大成家之后,她们便默默的自动淡出孩子们的生活,买上几只小羊,开始自由散漫的“放羊”生活。
我个人感觉,她们应该并不只是把羊儿当成一种单纯的赚钱牲畜,而是把它们当成了一种灵魂的寄托和沉重的慰籍。
她们在空旷的田野里与羊儿相伴,与羊儿交谈,把自己孤闷的心扉对羊儿敞开。羊儿默默的看着、听着,偶尔还会似懂非懂的依偎在主人的身边,像是寻求彼此的温暖……
诚然,关于“寡妇”一词,在民间更多是这样那样的流言恶语。
比如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寡妇多是害人精”等等的无聊话语,也正是由于这些“真理”的流传,直接导致了“寡妇”这个劣势群体的极度苦闷与压抑。
所以她们很多人,默默选择了孤独的生活下去。
但我隐隐的感觉像二婶这些“寡妇”和她们借以慰籍的羊儿,恰恰与禅宗的“佛”和修真人的“道”,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姑且不论,我这荒诞不经的醉后昏话。
她们那一张张的褪色发黄的男人照片,不正是她们心中的“佛”和“道”吗?她们那一只只寄托情感和灵魂的羊儿,不正是她们执念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