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刘如意:我四弟居然还有这样一
第308章刘如意:我四弟居然还有这样一面?
大汉二十七年。
庚酉年,生肖属鸡。
离太祖高皇帝驾崩,恰好过去一纪。
离孝惠帝驾崩,亦已过去了两年七个月。
而这也是燕王刘恒进京为帝的第三个年头。
这一年里从年初开始,就有不少喜事,将前些年里笼罩在大汉天空上的阴霾一扫而空。
于是长安的朝臣感受到气象一新,自发上书,细数天子近年来的功绩,用华丽的文辞写成一篇赋文,进行赞颂,述说着刘恒的功绩与作为。
在他登基方才十个月的时候,河南郡出现蝗灾,大量百姓辛苦耕作半年,却只能望着颗粒无收的田地痛哭。
处理若稍有不慎,那么演变成饥荒,大量受灾的百姓要么饿死,要么流亡他乡。
刘恒决定将关中仓廪内的储备粮运送过去,并且派出信任的臣子全程监督,若有人敢将这批救济粮中饱私囊,不仅自己人头落地,他三代以内的亲族都得高声痛骂那人。
而刘恒问询工匠,得知修建露台需要百两黄金时,感慨出声:“修建这么一座露台,居然要花费十户普通人家全部的财产,实在是太过奢靡,先帝留下来的宫殿颇新,朕不该再新修建筑了。”
刘如意无奈叹了口气说:“国相我懂,我知道自己差四弟有些远。”
刘恒很懂其中的分寸。
这点就很耐人寻味了。
忽略颂文上整顿吏治、减轻赋税等杂事,时间来到大汉二十七年。
不过陈洛没有切实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刘如意那时听完讲解,当场目瞪口呆。
当然,渭水桥立威仅是刘恒的第一步动作。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刘恒的心计恐怕远远超出绝大部分人的想象。
四弟居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以前我觉得四弟沉默寡言,现在想来,难不成他是不想与傻子交流?
留在军中的这段时间里,刘恒主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大范围地消除周勃的影响力。
刘恒入主长安前,就在渭水桥边给周勃来了一个下马威。
第一件喜事,窦皇后在三月份诞下刘恒嫡长子,取名为启。
刘如意最初感觉不解:太尉乃朝廷重臣,四弟尚未登上帝位,就这样得罪他,难道不怕出现意外吗?
看着四弟这三年来走过的痕迹,哪怕是意想不到的一些行为,都没有任何一步走错。
行文风格陡然一变。
因此三河地区的粮食丰收,完全填补上了大汉二十五年动用关中储备粮以及大汉二十六年发动战争所产生的粮食损耗。
当时陈洛听到这个想法,笑着说他只看到了第一层。
在代城内,陈洛诵读完这篇文章,接着侧过头去,望向刘如意。
刘如意揉揉下巴,端起杯子默默饮茶。
毕竟刘邦可不止打天下和治天下,北拒匈奴和南征南越同样是非常拿得出手的功绩。
毕竟周勃并非曹操和司马昭,甚至比起霍光,亦有本质上的差别。
刘恒得知消息后,当即宣布亲征。
甚至周勃都没有意识到这点。
刘恒同样如此。
这是他继位之后首次决定新修建筑,臣子们自然会选择支持。
这般操作,刘如意觉得自己能够轻松做到。
吕产和吕禄可谓是明升暗降。
刘如意听完陈洛的这段分析后,满头问号。
在刘恒刚刚继位的那段日子里,刘如意分外关注长安的情况,事事都想暗戳戳地比较一番。
反倒从后续的发展来看,他们卸任的职位由刘恒从燕地来带的亲信张武和宋昌接替。
直到七月初,刘恒才回到长安。
最终的结果是匈奴单于选择退让,送信请和,言明边境之事乃是右谷蠡王擅自做主,有伤两国情谊,已经对其降下责罚。
他现在愈发觉得国相当初真有先见之明。
燕地乃刘恒入主长安前的封国,现在虽然改设为郡,但地方上的官吏大多还是曾经刘恒手底下的那一批人。
还有细思恐极的一点,陈洛并未提出。
虽然他没有明确表示什么,不过意思已经很明显。
至于颂文中记载的第二件重要事情,乃是大汉二十六年二月,匈奴进犯燕地,刘恒率军亲征,历时五月而反。
但是刘恒在大汉二十六年,亲征匈奴,理由用的乃是关中无储备粮。
在入主长安后第三个月,吕产和吕禄就光荣升迁。
作为天子的刘恒以身示范,推崇简朴,乃是对国家,对百姓,都有莫大的好事啊。
他这样做,莫非喜爱是军旅生活吗?
自然不是。
但是匈奴这次进攻燕地,只是其中右谷蠡王部族的行为,并非像大汉六年那样,举国压上,在得知大汉的正规军到来后,他们在三月底就选择退走。
如果这是刘恒早就设计好的,借关中储备粮少,需要亲征安稳军心为由,继而扩大自己在大汉军队中的影响力
故而刘恒的打算,根本不是借他们对抗功臣派。
他俩原本为禁军统帅,掌握着京畿地区最精锐的一支部队,要知道吕氏家族和功臣派对抗的最大底气,就在于此。
尤其是在第二个阶段,刘邦更加信任沛县元老,韩信有最高指挥权,但与底下的士卒算不上亲近,反倒那些从第一个阶段就掌军的将领,与士卒更加熟悉。
要知道当初刘盈没有嫡子的事情,急坏了多少朝臣,现在刘恒方才登基三年,就有了嫡长子,让长安众臣不由得放下心来。
那就是根据墨家弟子的调查,匈奴之所以会入侵燕地,乃是燕地的官员先行向外挑衅,最终引发的矛盾。
大汉二十六年,匈奴进犯燕地是在二月。
陈洛笑了笑说:“你四弟是个好皇帝,甚至是罕见的好皇帝,比不过他,也没必要懊恼。”
而在敌人退走后,刘恒没有第一时间选择班师回朝。
一名将领影响力太高,并不是什么好事。
毕竟修建露台又不算大兴土木,耗费的人力物力恐怕不到一座行宫的十分之一,他们没有理由反对。
第三件喜事,则是刘恒前日在早朝时,决定修建一座观测天象的露台。
这事过后,他尚且觉得自己若是坐在那个位置上,一定会注意到这些,不算被四弟拉过大差距。
要知道南方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大汉征收粮食最重要的两个地方,一是关中,另外一处则是三河地区。
可谓是一环扣一环。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刘启就是未来大汉的太子。
在大汉军队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皆有周勃的身影。
二人升上去后,看似位置更高,但实际的权势比起功臣派的整体来说,如同蚂蚁见大象。
刘邦出行和居住方面非常简朴,但是在设宴招待他人的时候,讲究排场。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平平无奇,陈洛神色凝重地给自己解释完毕后,刘如意才知道自己这个四弟有多离谱。
但要知道,大汉二十五年蝗灾,调用京畿地区的储备粮,就是大汉二十六年刘恒亲征的理由。
而刘盈在设宴和居住上同样简朴,但出行巡猎时候,调动并跟随的人员不少。
于是他便当众宣布放弃修建露台。
而且有些自己看不懂的操作,需要经过陈洛的讲解,方才能恍然大悟。
刘恒后续的操作,更是让他叹为观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
这说明刘恒不想借助其他势力,牢固自己的根基才是他的选择。
原本描绘面临苦难的艰辛,使用的词句沉郁顿挫,而诸多喜事接连发生,自然是欢快起来。
这是刘邦、刘盈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最开始,刘如意还觉得自己是没有想到那一层,可随着后面不懂的操作越来越多,不少甚至是“草蛇灰线”,伏笔甚至在数月乃至一年以前,这就让他深感震惊。
因此现在的汉军之中,他的影响力达到一个非常恐怖的境地,绝大部分士卒都知道,并且认可这位周老将军。
如果说处理蝗灾仅仅算是文治,那么在朝臣眼中,这就可以称得上是“武功”了。
上一任皇帝刘盈在位的那些年间,天下安稳,但没有什么对外的战功,让人潜意识里就觉得与刘邦存在差距。
因此他想要借机削弱周勃在军中影响力,完全可以特意安排这么一场“意外”,让燕地的官吏前去挑衅边关的匈奴人,引发这场争端。
任期最长者,并非名气最大,带领汉军北拒匈奴的韩信,而是从大汉十年开始,便长时间担任该职位的周勃。
经过立威后,长安城中一批想要进步的官员瞅准时机,选择投靠,这大大丰盈了刘恒的羽翼。
刘如意被陈洛点拨之后,觉得自己虽然想不到这点,但代国内可以带去的优秀臣子本就比燕国更多,不用另辟蹊径,就能在长安站稳脚跟。
要知道曹操、司马昭这几位遇见这样的情况,哪怕不直接向刘恒动手,同样会用他身边人来立威,窦皇后大概率就将成为牺牲品。
刘如意看到这项决议的第一瞬间,以为自己这个四弟是打算用吕氏对抗功臣派,玩权术平衡之道。
这便是应当赞颂当今天子的又一个理由啊。
第三个阶段则是稳定阶段,大汉正式建立,代表着军队的统帅不会产生剧变,在军中最具影响力的人,自然就是太尉。
或许……这次匈奴南下并非一次意外。
现在刘恒虽登上帝位才短短三载,但仅凭亲征匈奴,在群臣眼中便有了比肩刘邦的可能,颂文中对此事则是大书特书。
加上周勃他们从根本上来说,就没有叛逆的心思,忠于大汉与刘氏。
当时他刚率军抵达边地,得知匈奴退走,以“提防匈奴再度来犯”“整顿边军,巩固边防”“查漏补缺”等七八条理由,在军中待了足足五月。
因此刘恒这么做后,没有被报复,反而得到了肉眼可见的好处。
第一个阶段即是草创阶段,当时以沛县乡民为主要组成部分,军队总人数不过三五千,根本核心乃是刘邦,曹参、周勃、夏侯婴、吕泽这批沛县元老同样重要。
大汉军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换谁来看,都会自愧不如。
于是这段时间内,他在安插了无数自己的亲信,做到初步掌握住了大汉的军队。
匈奴这些年里颇为安分,他们试图靠着与大汉通商来积蓄力量,没有理由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骤然发动一场战争。
有着这样的决心,河南郡那场蝗灾造成的损失可谓是减到最小,没有什么人选择背井离乡,等到来年开春,新一茬的麦子长起来后,那片土地上的百姓又重新焕发了活力。
他原本从燕国带过去的亲信,数量不多,有能力者不过三四人。
周勃不一样的点,在于他是权势极大的臣子,而非权臣,别说他在朝堂上做不到说一不二,功臣派同样没有这样的能力。
除了李世民那种自己亲自领兵打天下,声望无人能比的皇帝,其他人或多或少都会忌惮周勃这样的存在。
大汉二十五年,河南郡蝗灾,刘恒从关中调粮,成功安抚百姓。
第二个阶段乃是壮大阶段,这个时候汉军的规格迅速扩大,军队总人数超过二十万,主要的统帅变成了韩信,曹参、周勃、夏侯婴等经验丰富的将领,靠着自身本领统御一军。
第二件喜事,则是三河地区种下春小麦丰收。
关于他的疑问,陈洛当时解释道:“刘恒拒绝周勃是言之有理,而他又是功臣派在朝堂上正式宣布请来的继承大统的人选,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拒绝让他入主长安。”
当然,要论权术和手段,刘恒在历史上能排进前十,但他之所以谥号为“文”,绝非是因为耍弄那些手段。
毕竟嘉靖同样是因为巧合继位,同样心思深沉,单纯靠着权术但个人风评比起刘恒来说,却是天差地别。
从不修露台这一事来看,刘恒的手段仅仅是术,对百姓的仁义才是他的道。
大汉二十七年。
庚酉年,生肖属鸡。
离太祖高皇帝驾崩,恰好过去一纪。
离孝惠帝驾崩,亦已过去了两年七个月。
而这也是燕王刘恒进京为帝的第三个年头。
这一年里从年初开始,就有不少喜事,将前些年里笼罩在大汉天空上的阴霾一扫而空。
于是长安的朝臣感受到气象一新,自发上书,细数天子近年来的功绩,用华丽的文辞写成一篇赋文,进行赞颂,述说着刘恒的功绩与作为。
在他登基方才十个月的时候,河南郡出现蝗灾,大量百姓辛苦耕作半年,却只能望着颗粒无收的田地痛哭。
处理若稍有不慎,那么演变成饥荒,大量受灾的百姓要么饿死,要么流亡他乡。
刘恒决定将关中仓廪内的储备粮运送过去,并且派出信任的臣子全程监督,若有人敢将这批救济粮中饱私囊,不仅自己人头落地,他三代以内的亲族都得高声痛骂那人。
而刘恒问询工匠,得知修建露台需要百两黄金时,感慨出声:“修建这么一座露台,居然要花费十户普通人家全部的财产,实在是太过奢靡,先帝留下来的宫殿颇新,朕不该再新修建筑了。”
刘如意无奈叹了口气说:“国相我懂,我知道自己差四弟有些远。”
刘恒很懂其中的分寸。
这点就很耐人寻味了。
忽略颂文上整顿吏治、减轻赋税等杂事,时间来到大汉二十七年。
不过陈洛没有切实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刘如意那时听完讲解,当场目瞪口呆。
当然,渭水桥立威仅是刘恒的第一步动作。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刘恒的心计恐怕远远超出绝大部分人的想象。
四弟居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以前我觉得四弟沉默寡言,现在想来,难不成他是不想与傻子交流?
留在军中的这段时间里,刘恒主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大范围地消除周勃的影响力。
刘恒入主长安前,就在渭水桥边给周勃来了一个下马威。
第一件喜事,窦皇后在三月份诞下刘恒嫡长子,取名为启。
刘如意最初感觉不解:太尉乃朝廷重臣,四弟尚未登上帝位,就这样得罪他,难道不怕出现意外吗?
看着四弟这三年来走过的痕迹,哪怕是意想不到的一些行为,都没有任何一步走错。
行文风格陡然一变。
因此三河地区的粮食丰收,完全填补上了大汉二十五年动用关中储备粮以及大汉二十六年发动战争所产生的粮食损耗。
当时陈洛听到这个想法,笑着说他只看到了第一层。
在代城内,陈洛诵读完这篇文章,接着侧过头去,望向刘如意。
刘如意揉揉下巴,端起杯子默默饮茶。
毕竟刘邦可不止打天下和治天下,北拒匈奴和南征南越同样是非常拿得出手的功绩。
毕竟周勃并非曹操和司马昭,甚至比起霍光,亦有本质上的差别。
刘恒得知消息后,当即宣布亲征。
甚至周勃都没有意识到这点。
刘恒同样如此。
这是他继位之后首次决定新修建筑,臣子们自然会选择支持。
这般操作,刘如意觉得自己能够轻松做到。
吕产和吕禄可谓是明升暗降。
刘如意听完陈洛的这段分析后,满头问号。
在刘恒刚刚继位的那段日子里,刘如意分外关注长安的情况,事事都想暗戳戳地比较一番。
反倒从后续的发展来看,他们卸任的职位由刘恒从燕地来带的亲信张武和宋昌接替。
直到七月初,刘恒才回到长安。
最终的结果是匈奴单于选择退让,送信请和,言明边境之事乃是右谷蠡王擅自做主,有伤两国情谊,已经对其降下责罚。
他现在愈发觉得国相当初真有先见之明。
燕地乃刘恒入主长安前的封国,现在虽然改设为郡,但地方上的官吏大多还是曾经刘恒手底下的那一批人。
还有细思恐极的一点,陈洛并未提出。
虽然他没有明确表示什么,不过意思已经很明显。
至于颂文中记载的第二件重要事情,乃是大汉二十六年二月,匈奴进犯燕地,刘恒率军亲征,历时五月而反。
但是刘恒在大汉二十六年,亲征匈奴,理由用的乃是关中无储备粮。
在入主长安后第三个月,吕产和吕禄就光荣升迁。
作为天子的刘恒以身示范,推崇简朴,乃是对国家,对百姓,都有莫大的好事啊。
他这样做,莫非喜爱是军旅生活吗?
自然不是。
但是匈奴这次进攻燕地,只是其中右谷蠡王部族的行为,并非像大汉六年那样,举国压上,在得知大汉的正规军到来后,他们在三月底就选择退走。
如果这是刘恒早就设计好的,借关中储备粮少,需要亲征安稳军心为由,继而扩大自己在大汉军队中的影响力
故而刘恒的打算,根本不是借他们对抗功臣派。
他俩原本为禁军统帅,掌握着京畿地区最精锐的一支部队,要知道吕氏家族和功臣派对抗的最大底气,就在于此。
尤其是在第二个阶段,刘邦更加信任沛县元老,韩信有最高指挥权,但与底下的士卒算不上亲近,反倒那些从第一个阶段就掌军的将领,与士卒更加熟悉。
要知道当初刘盈没有嫡子的事情,急坏了多少朝臣,现在刘恒方才登基三年,就有了嫡长子,让长安众臣不由得放下心来。
那就是根据墨家弟子的调查,匈奴之所以会入侵燕地,乃是燕地的官员先行向外挑衅,最终引发的矛盾。
大汉二十六年,匈奴进犯燕地是在二月。
陈洛笑了笑说:“你四弟是个好皇帝,甚至是罕见的好皇帝,比不过他,也没必要懊恼。”
而在敌人退走后,刘恒没有第一时间选择班师回朝。
一名将领影响力太高,并不是什么好事。
毕竟修建露台又不算大兴土木,耗费的人力物力恐怕不到一座行宫的十分之一,他们没有理由反对。
第三件喜事,则是刘恒前日在早朝时,决定修建一座观测天象的露台。
这事过后,他尚且觉得自己若是坐在那个位置上,一定会注意到这些,不算被四弟拉过大差距。
要知道南方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大汉征收粮食最重要的两个地方,一是关中,另外一处则是三河地区。
可谓是一环扣一环。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刘启就是未来大汉的太子。
在大汉军队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皆有周勃的身影。
二人升上去后,看似位置更高,但实际的权势比起功臣派的整体来说,如同蚂蚁见大象。
刘邦出行和居住方面非常简朴,但是在设宴招待他人的时候,讲究排场。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平平无奇,陈洛神色凝重地给自己解释完毕后,刘如意才知道自己这个四弟有多离谱。
但要知道,大汉二十五年蝗灾,调用京畿地区的储备粮,就是大汉二十六年刘恒亲征的理由。
而刘盈在设宴和居住上同样简朴,但出行巡猎时候,调动并跟随的人员不少。
于是他便当众宣布放弃修建露台。
而且有些自己看不懂的操作,需要经过陈洛的讲解,方才能恍然大悟。
刘恒后续的操作,更是让他叹为观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
这说明刘恒不想借助其他势力,牢固自己的根基才是他的选择。
原本描绘面临苦难的艰辛,使用的词句沉郁顿挫,而诸多喜事接连发生,自然是欢快起来。
这是刘邦、刘盈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最开始,刘如意还觉得自己是没有想到那一层,可随着后面不懂的操作越来越多,不少甚至是“草蛇灰线”,伏笔甚至在数月乃至一年以前,这就让他深感震惊。
因此现在的汉军之中,他的影响力达到一个非常恐怖的境地,绝大部分士卒都知道,并且认可这位周老将军。
如果说处理蝗灾仅仅算是文治,那么在朝臣眼中,这就可以称得上是“武功”了。
上一任皇帝刘盈在位的那些年间,天下安稳,但没有什么对外的战功,让人潜意识里就觉得与刘邦存在差距。
因此他想要借机削弱周勃在军中影响力,完全可以特意安排这么一场“意外”,让燕地的官吏前去挑衅边关的匈奴人,引发这场争端。
任期最长者,并非名气最大,带领汉军北拒匈奴的韩信,而是从大汉十年开始,便长时间担任该职位的周勃。
经过立威后,长安城中一批想要进步的官员瞅准时机,选择投靠,这大大丰盈了刘恒的羽翼。
刘如意被陈洛点拨之后,觉得自己虽然想不到这点,但代国内可以带去的优秀臣子本就比燕国更多,不用另辟蹊径,就能在长安站稳脚跟。
要知道曹操、司马昭这几位遇见这样的情况,哪怕不直接向刘恒动手,同样会用他身边人来立威,窦皇后大概率就将成为牺牲品。
刘如意看到这项决议的第一瞬间,以为自己这个四弟是打算用吕氏对抗功臣派,玩权术平衡之道。
这便是应当赞颂当今天子的又一个理由啊。
第三个阶段则是稳定阶段,大汉正式建立,代表着军队的统帅不会产生剧变,在军中最具影响力的人,自然就是太尉。
或许……这次匈奴南下并非一次意外。
现在刘恒虽登上帝位才短短三载,但仅凭亲征匈奴,在群臣眼中便有了比肩刘邦的可能,颂文中对此事则是大书特书。
加上周勃他们从根本上来说,就没有叛逆的心思,忠于大汉与刘氏。
当时他刚率军抵达边地,得知匈奴退走,以“提防匈奴再度来犯”“整顿边军,巩固边防”“查漏补缺”等七八条理由,在军中待了足足五月。
因此刘恒这么做后,没有被报复,反而得到了肉眼可见的好处。
第一个阶段即是草创阶段,当时以沛县乡民为主要组成部分,军队总人数不过三五千,根本核心乃是刘邦,曹参、周勃、夏侯婴、吕泽这批沛县元老同样重要。
大汉军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换谁来看,都会自愧不如。
于是这段时间内,他在安插了无数自己的亲信,做到初步掌握住了大汉的军队。
匈奴这些年里颇为安分,他们试图靠着与大汉通商来积蓄力量,没有理由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骤然发动一场战争。
有着这样的决心,河南郡那场蝗灾造成的损失可谓是减到最小,没有什么人选择背井离乡,等到来年开春,新一茬的麦子长起来后,那片土地上的百姓又重新焕发了活力。
他原本从燕国带过去的亲信,数量不多,有能力者不过三四人。
周勃不一样的点,在于他是权势极大的臣子,而非权臣,别说他在朝堂上做不到说一不二,功臣派同样没有这样的能力。
除了李世民那种自己亲自领兵打天下,声望无人能比的皇帝,其他人或多或少都会忌惮周勃这样的存在。
大汉二十五年,河南郡蝗灾,刘恒从关中调粮,成功安抚百姓。
第二个阶段乃是壮大阶段,这个时候汉军的规格迅速扩大,军队总人数超过二十万,主要的统帅变成了韩信,曹参、周勃、夏侯婴等经验丰富的将领,靠着自身本领统御一军。
第二件喜事,则是三河地区种下春小麦丰收。
关于他的疑问,陈洛当时解释道:“刘恒拒绝周勃是言之有理,而他又是功臣派在朝堂上正式宣布请来的继承大统的人选,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拒绝让他入主长安。”
当然,要论权术和手段,刘恒在历史上能排进前十,但他之所以谥号为“文”,绝非是因为耍弄那些手段。
毕竟嘉靖同样是因为巧合继位,同样心思深沉,单纯靠着权术但个人风评比起刘恒来说,却是天差地别。
从不修露台这一事来看,刘恒的手段仅仅是术,对百姓的仁义才是他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