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背着女儿回娘家
过了年,大年初二一早,弟弟就回酒店上班了,都没有等大姐他们回来。
初三那天,大姐带着俩娃回来,呆了两天,初五就走了。
正月初六这天,是我坐月子满四十天的日子,也是回娘家的日子。
一大早,母亲就兴高采烈地拿着一个新背带来接我们了,让我们去家里吃早饭,然后上街给孩子打疫苗。
我们当地人叫这背带为瓮裙,是背婴幼儿用的。
一般用于出门或者要做事的时候,将孩子裹在里面,抓住带子,甩到背上,然后将带子从胸前交叉至后面,一上一下勒住孩子的屁股和腰,又从大人的腰前部缠绕一圈,再在孩子的屁股下面打个结,这样背起来,就会安全多了。
这个新背带,是我坐月子这段时间,母亲买了布,亲手裁剪,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另外还扯了一丈长的一段帆布带子,说是要我自己给缝上去的。其中的讲究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
背带的面子,是红色的大花图案,上面印着凤凰和牡丹。
足以可见,这背带母亲是用了心思的,她希望我女儿将来大富大贵。
背带的里子,是一块蓝色的棉布,棉布吸汗暖和,选择棉布做里子,母亲也是经过考量的;
背带顶端的围带,是用一节白色的棉布,对折拼接缝上去的,两端各自长出背带大约一卡的样子,孩子睡着以后,将围带拉起来,两端卡在帆布带子下面,兜住孩子的头部,避免孩子受伤。
我找出针线,坐在饭桌边缝带子,母亲俯身在床边逗弄女儿。
女儿一双黑宝石似的眼珠,定定地看着母亲,继而忽然间笑了。
母亲也开心地笑了,嘴里边念叨边逗弄女儿。
帆布带子缝好了,母亲将背带接过去,面子朝下,里子朝上平铺开来,在上面铺一个婴儿毯,再把女儿抱起来放进去,拉了婴儿毯包裹起来,再收起背带,抓住两边的帆布带子,把女儿抱起来,放在我背上,并教我系上带子。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可想而知,当年母亲背我们姐弟几人的时候,那个娴熟度是怎样得了。
女儿嘟着小嘴,发出呜啊呜啊的声音,似乎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到了母亲家,爷爷、姑婆和父亲都在廊檐下等着了,一见我们进去,都围了过来,逗弄女儿。
女儿一双黑黑的眸子,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粉嘟嘟的嘴唇一张一合得发出啊啊的声音,似乎也在跟几位老人打着招呼。
在母亲家吃完早饭,母亲跟你二娃我们一起带着女儿上街了,今天得去给女儿办疫苗证打疫苗。
因为正值春节,许多人都出门拜年去了,街上赶场的人不多。
穿过市场,往上走不到一百米的左手边,便是公社卫生院了。
进得卫生院的大门,对面是大厅,左手边是药房;
左转过药房隔壁,便是疫苗室,里面没有人,专管疫苗的黄医生是母亲的远房亲戚,他上街买菜去了,我们在疫苗室的椅子上坐下来,耐心地等着;
疫苗室的对面,是一间诊疗室,这是医院给我们生产队王医生安排的看诊台,王医生只是医院的一个普通医生,在这里找他看病的人很少,他每当集日就来这报个到而已,到下午两点就下班回家,经营家里的生意;
右手边是诊疗室,坐诊的是卫生院的刘院长,他年纪比其他两位医生大一些,擅长中医,治各种病症。诊室里,稀稀拉拉的有几个病人在里面等着刘院长看病。
我们整个公社接近三十个生产队,总人口不到一万,远远近近就这么一个卫生院,其它的都是私人医疗室,街上有四家,另外还有分布在各个生产队的医疗室。
平时村民们有个小病小痛的,一般都去私人医疗室看看买点药,就解决了;稍严重一点的病会去卫生院看看;遇到大病都会选择去城里医院,所以这卫生院的生意不算好。
等了一会儿,黄医生提着菜篮子回来了。
母亲见到他,笑呵呵地跟他打了个招呼,并跟他说明我们是带孩子来打疫苗的。
黄医生听了母亲的话,将菜篮子放在医诊台下面的角落里,让我们先坐一下,他去洗个手再回来。
黄医生回来,从诊台下面的抽屉里拿出来一个红色的小本本,翻开第一页,一边询问一边在上面填写着。
黄医生填写完将本子合起来递给我,让我交四十块钱的疫苗费用,并嘱咐我一定要按照规定准时进行疫苗注射,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打疫苗的时候,女儿的哭声响彻整个卫生院。
黄医生笑着跟母亲说:“你这个外孙女儿,以后脾气不得了!”
母亲笑呵呵的回道:“不要说以后了,现在都脾气大得很,动不动就哭。”
打完疫苗回来,母亲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让我狠狠地解了一顿馋。
整个月子四十天,上顿鸡汤,下顿鸡汤,喝得我都想吐了。
这终于解禁了,好不容易盼来一桌子好菜,我是再也控制不住了。
可才吃到一半的时间,母亲告诫我,让我少吃一点嘛辣的,不然奶会回了的,要是没奶了,那麻烦可大了。
可我哪忍得住呀,心想吃一顿应该不碍事,不顾母亲的劝诫,吃个不亦乐乎。
不知道是母亲的话应验了,还是咋回事,下午时分真的是没奶了。
女儿用力地吮吸着**,吮一下哭一下,我用手指挤一下**,一滴奶水也没有。
我和牛二娃瞬间慌了,根本不知道咋办,跟母亲一说,她也慌了,不住地埋怨我:“跟你说少吃点麻辣的,不相信,还以为我舍不得给你吃,这哈好了吧?没奶了咋果搞?让她饿啊?”。
我也很委屈的说:“我哪晓得这么灵呢?想倒吃一顿也不关事,竟然这么灵验!”
正当我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在旁边烤火的姑婆,想起了一个好办法。
姑婆跟母亲说:“雪芳她妈,俩年轻人不懂,你也忙昏了呀?以前这些娃儿没奶吃的时候,你给他们吃的啥子,都搞忘记了么?”
母亲这才一拍脑门,连声说道:“咳!真把这个给搞忘了哦!”
初三那天,大姐带着俩娃回来,呆了两天,初五就走了。
正月初六这天,是我坐月子满四十天的日子,也是回娘家的日子。
一大早,母亲就兴高采烈地拿着一个新背带来接我们了,让我们去家里吃早饭,然后上街给孩子打疫苗。
我们当地人叫这背带为瓮裙,是背婴幼儿用的。
一般用于出门或者要做事的时候,将孩子裹在里面,抓住带子,甩到背上,然后将带子从胸前交叉至后面,一上一下勒住孩子的屁股和腰,又从大人的腰前部缠绕一圈,再在孩子的屁股下面打个结,这样背起来,就会安全多了。
这个新背带,是我坐月子这段时间,母亲买了布,亲手裁剪,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另外还扯了一丈长的一段帆布带子,说是要我自己给缝上去的。其中的讲究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
背带的面子,是红色的大花图案,上面印着凤凰和牡丹。
足以可见,这背带母亲是用了心思的,她希望我女儿将来大富大贵。
背带的里子,是一块蓝色的棉布,棉布吸汗暖和,选择棉布做里子,母亲也是经过考量的;
背带顶端的围带,是用一节白色的棉布,对折拼接缝上去的,两端各自长出背带大约一卡的样子,孩子睡着以后,将围带拉起来,两端卡在帆布带子下面,兜住孩子的头部,避免孩子受伤。
我找出针线,坐在饭桌边缝带子,母亲俯身在床边逗弄女儿。
女儿一双黑宝石似的眼珠,定定地看着母亲,继而忽然间笑了。
母亲也开心地笑了,嘴里边念叨边逗弄女儿。
帆布带子缝好了,母亲将背带接过去,面子朝下,里子朝上平铺开来,在上面铺一个婴儿毯,再把女儿抱起来放进去,拉了婴儿毯包裹起来,再收起背带,抓住两边的帆布带子,把女儿抱起来,放在我背上,并教我系上带子。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可想而知,当年母亲背我们姐弟几人的时候,那个娴熟度是怎样得了。
女儿嘟着小嘴,发出呜啊呜啊的声音,似乎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到了母亲家,爷爷、姑婆和父亲都在廊檐下等着了,一见我们进去,都围了过来,逗弄女儿。
女儿一双黑黑的眸子,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粉嘟嘟的嘴唇一张一合得发出啊啊的声音,似乎也在跟几位老人打着招呼。
在母亲家吃完早饭,母亲跟你二娃我们一起带着女儿上街了,今天得去给女儿办疫苗证打疫苗。
因为正值春节,许多人都出门拜年去了,街上赶场的人不多。
穿过市场,往上走不到一百米的左手边,便是公社卫生院了。
进得卫生院的大门,对面是大厅,左手边是药房;
左转过药房隔壁,便是疫苗室,里面没有人,专管疫苗的黄医生是母亲的远房亲戚,他上街买菜去了,我们在疫苗室的椅子上坐下来,耐心地等着;
疫苗室的对面,是一间诊疗室,这是医院给我们生产队王医生安排的看诊台,王医生只是医院的一个普通医生,在这里找他看病的人很少,他每当集日就来这报个到而已,到下午两点就下班回家,经营家里的生意;
右手边是诊疗室,坐诊的是卫生院的刘院长,他年纪比其他两位医生大一些,擅长中医,治各种病症。诊室里,稀稀拉拉的有几个病人在里面等着刘院长看病。
我们整个公社接近三十个生产队,总人口不到一万,远远近近就这么一个卫生院,其它的都是私人医疗室,街上有四家,另外还有分布在各个生产队的医疗室。
平时村民们有个小病小痛的,一般都去私人医疗室看看买点药,就解决了;稍严重一点的病会去卫生院看看;遇到大病都会选择去城里医院,所以这卫生院的生意不算好。
等了一会儿,黄医生提着菜篮子回来了。
母亲见到他,笑呵呵地跟他打了个招呼,并跟他说明我们是带孩子来打疫苗的。
黄医生听了母亲的话,将菜篮子放在医诊台下面的角落里,让我们先坐一下,他去洗个手再回来。
黄医生回来,从诊台下面的抽屉里拿出来一个红色的小本本,翻开第一页,一边询问一边在上面填写着。
黄医生填写完将本子合起来递给我,让我交四十块钱的疫苗费用,并嘱咐我一定要按照规定准时进行疫苗注射,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打疫苗的时候,女儿的哭声响彻整个卫生院。
黄医生笑着跟母亲说:“你这个外孙女儿,以后脾气不得了!”
母亲笑呵呵的回道:“不要说以后了,现在都脾气大得很,动不动就哭。”
打完疫苗回来,母亲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让我狠狠地解了一顿馋。
整个月子四十天,上顿鸡汤,下顿鸡汤,喝得我都想吐了。
这终于解禁了,好不容易盼来一桌子好菜,我是再也控制不住了。
可才吃到一半的时间,母亲告诫我,让我少吃一点嘛辣的,不然奶会回了的,要是没奶了,那麻烦可大了。
可我哪忍得住呀,心想吃一顿应该不碍事,不顾母亲的劝诫,吃个不亦乐乎。
不知道是母亲的话应验了,还是咋回事,下午时分真的是没奶了。
女儿用力地吮吸着**,吮一下哭一下,我用手指挤一下**,一滴奶水也没有。
我和牛二娃瞬间慌了,根本不知道咋办,跟母亲一说,她也慌了,不住地埋怨我:“跟你说少吃点麻辣的,不相信,还以为我舍不得给你吃,这哈好了吧?没奶了咋果搞?让她饿啊?”。
我也很委屈的说:“我哪晓得这么灵呢?想倒吃一顿也不关事,竟然这么灵验!”
正当我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在旁边烤火的姑婆,想起了一个好办法。
姑婆跟母亲说:“雪芳她妈,俩年轻人不懂,你也忙昏了呀?以前这些娃儿没奶吃的时候,你给他们吃的啥子,都搞忘记了么?”
母亲这才一拍脑门,连声说道:“咳!真把这个给搞忘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