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开始打麦子

    父亲家的麦田分布在三个地方骆家湾、枧槽田、李家田。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骆家湾这地方因为土质较为瘦弱,田地里石块多而且都为梯田,沟渠流经的田地最为宽广,在水源方面最为差劲,常常要等到别人用完了,不要的水才能流到这里,导致这里的粮食产量很低,分田到户的时候,谁都不要这里的田地,后来队里便将这以产量分田,所以凡是分到这里田地的人家,在土地的面积上都有些出入,相对于后面的两个地方来说,分到这里的田地最划算;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枧槽田土质肥沃,水源好,粮食产量高,田地比骆家湾的大块些,是队里较好的田地,分田的时候,这里照面积分摊,一点出入都没有,但是大家都情愿分到这里的田地;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李家田是整个生产队里最上乘的田地,不仅田地大块,土质还非常肥沃,水源也是最好的,分田的时候,这里同样照面积分摊,这里成了每家每户都最想要的田地。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后来队里为了均衡分配,将最好的与最差的搭配,进行抓阄,父亲便抓到了这几个地方的田地。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由于土质瘦弱,导致每一季庄稼都是骆家湾后种先收,而土质肥沃的枧槽田和李家田都是先种后收。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我们最开始割麦子的地方就是骆家湾,离家远,从别人田埂上抄近路,都得走二十多分钟才能到田里,为避免浪费时间,每次去田里收种,都得提前将要用到的工具和吃喝的东西计划安排妥帖,一并带上。若是漏了啥,单是来回走路,得耽误不少时间。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父亲家在骆家湾这地方有四五亩麦田,我们三人早出晚归,整整割了两天,才将麦子割完晒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最先割的麦子已经晒得枯黄焦干的,接下来便可以开始打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趁着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凉快的时候,父亲就带着我们将打麦子所要用的拌桶、挡笆、簸箕、撮箕等等工具以及喝水的水壶,一起送到了地里,就等太阳出来,晒干麦秆上的露水,就可以打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拌桶是取结实的木头,用大锯分改的厚木板,采用榫卯的方式,拼在一起的,形似过去盛粮食的米斗,但是拌桶比米斗大得多,若是盛粮食的话,估计得盛个七八百斤没有问题。由于是实木做的,拌桶本身重量也很重的,再加上父亲为了能多用些时间,采用上好的木头制作成了他这张心爱的拌桶。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拌桶足有一百多斤,能将它扛到田里的话,得是一个力气大的壮劳力才行。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杂七杂八的家伙什太多,牛二娃不愿意拿,自然地这扛拌桶的任务就归他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第一次扛这东西,翻过来倒过去,都不合适,不是咯肩头了,就是抬不起头来,最后父亲只得找了一个背架子,放进拌桶底上,再把拌桶倒过来扣上,让牛二娃背上。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试了一下,牛二娃感觉不错,说这样背很好,能抬头也不咯肩头。看他背起来一溜烟就跑了的情形,能确定这是一个好办法。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挡笆用绳子捆起来,加上两个大簸箕,绑到背架子上,由父亲背。这大簸箕背在背上,路上若是遇到吹大风的话,定力不稳的人,足以被吹走,比较危险,所以这活只能给了父亲。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我则用背篼背了撮箕、盛麦子用的蛇皮袋子,手里拎了满满的一壶水。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一路上,遇到好些人,各自行色匆匆,都是早起忙着收割麦子的,大家互相点个头,打个招呼。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到了田边,牛二娃将拌桶放了下来,取了背架子,拌桶翻过来,正放在田边,等着我们。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这一路跑来,连气都没喘一下,牛二娃伸伸胳膊,抬抬腿,感觉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也许是那天的一番谈话,在牛二娃心里起了作用,这两天安分了许多,不再找茬闹意见了。无论做啥都听父亲安排和指导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对于他这样的表现,我也心安了不少。只要他踏踏实实的干活,学习经验,我便心满意足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父亲将田当头上的几把麦子挪开,腾了一空地出来,跟牛二娃合力将拌桶拖进了田里,然后麻利地打开挡笆,分开挡笆上的夹棍,插在了拌桶里,留下一方空位,便于拍打麦穗,拉了挡笆上的绳子,系在拌桶的拉手上面,并确认一下,是否绑牢实没有。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一切准备就绪,太阳已经出来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父亲让我们把风吹散了的麦子都收一下,理顺放好。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他则去地边的一棵小树上,折了一根锄把粗细的树枝下来,掰掉所有的丫枝树叶,留了差不多两尺来长的一截,拿在手里朝下试着拍拍,感觉不错,就放到了挡笆后的角落里。我知道这根木棒父亲是用来捶麦穗的,遇到那种断了的麦穗,用它一捶,麦粒就脱下来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围着麦田转了一圈下来,地里已经没有露水,父亲说可以开始打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没有手套可用,便空着手,在地里搂上一把麦穗,双手箍紧麦秆根部,麦穗头朝下,走到拌桶前面,将麦穗举过头顶,用力摔下,“啪”地一声拍在拌桶壁上,再抖几下,麦穗上的麦粒就纷纷落进拌桶里了,若是一次没有干净,再来第二下,或者第三下,一般情况下,只需三下,麦粒就完全脱落了,这样打的麦子麦壳少,扬麦的时候比较轻松。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假如是中午以后,整个麦穗都已经晒得脆脆的了,只需用力的拍那么一下,连穗头都会整个掉下来了,这时候就需要用那根木棒进行捶打,麦粒才会脱落,只是这样的话,扬麦会麻烦一些。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学着父亲的样子,牛二娃也很快就上手了。不一会儿,拌桶里已经装了大半桶,可以开始扬麦子了。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取了一些麦秆平铺在麦田里(防止麦桩戳坏簸箕),取了一个簸箕放在上面,用撮箕将拌桶里的麦子,撮了倒进簸箕里。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撮完以后,我开始扬麦子,父亲跟牛二娃将拌桶拖移到前面去,又开始打麦子,待拌桶要满了,便拿另一个簸箕,给盛来放着,我这边扬完了,再过去扬那一簸箕,如此循环下去。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我用撮箕将带着麦壳的麦子盛上,双手举过头顶,顺着风的方向,徐徐往下倒,麦壳随着风飞到簸箕外面去了,剩下的麦粒落到了簸箕里。

    &nbp;&nbp;&nbp;&nbp;&nbp;&nbp;&nbp;&nbp;天气很好,风力也正合适,不一会儿,麦壳都给扬干净了,剩下的麦粒,像一个小山头似的堆在簸箕里,金灿灿、圆鼓鼓的,粒粒饱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