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水深火热中的多尔衮

    有人欢喜有人忧,宁远城上,飞雪漫天,小太监就差翩翩起舞,可远在五百里外有人却焦头烂额,望着外边嘶吼的狂风暴雪,眉头拧成一团,出师不利啊!

    阜新往西十里山中有谷,谷中有村,村四面环山,莽莽群山叠嶂不见边际,村子四周帐篷旌旗林立,骡马成群,多尔衮集结的十三万大军行军至此,遇风雪止于此临时扎营。

    连续三天飞雪,地上积雪已快没膝,可恨的是老天爷还没有收手的意思,一直飘呀飘,飘呀飘。

    村子已被占为多尔衮等将领的下榻之地,每日除了看明城关图商议入关战事外,便是饮酒观雪,等待雪停进军,从阜新直奔西南朝阳,承德,直至京城正北密云处寻机入关,这一程近千里全是山路,预计半个月可达,至于粮草和辎重几无,因为他们是去抢劫的,走着抢着,抢着吃着。

    两年前松锦大战,多尔衮一举击溃明军俘虏洪承畴,祖大寿等明将,蚕食大明国土数百里,成了大清国建国以来开疆辟土第一人,战功赫赫不说,还是摄政王,此时的清帝福临还是个小娃娃,朝政大权皆为他一手把控。

    而如今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兵强马壮,按捺不住心中野心,加上此时大明境内形势混乱不堪,正是浑水摸鱼之际,从半年前就开始筹备再次入关的多尔衮,在月前闻贼军东征时,果断集结各部大军,这时贼军攻打太原的消息已传来,太原是大城,京城西大门,若失则后果不堪,明军定然集结大军前去应战,京城周边必然空虚,此时当真是入关大好时机,于是立刻发兵。

    可就在动身之际,又一消息送来,闯贼在太原折戟,调头逃往东边潞安府大闹中原,很显然清军的情报有些迟缓,毕竟相隔几千里。

    多尔衮和诸将商议之下,果断继续行军,闯军大败与大局无太多紧要,他胜了固然明廷是首尾难顾,他败了明军同样自伤八百,疲于应付,且必然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肆虐中原,还要去剿匪。

    所以多尔衮毅然进军,大举入侵。

    只是貌似出门没看黄历,老天爷给脸色看,连续几天风雪把他堵在这山窝中,多尔衮实是窝火,若是耽搁太久,所带粮草不足供应到大明边境,则会引发一系列困境。

    困境之后对他来说极有可能就是一击杀局!

    因为这次出兵入关对多尔衮自身来说也极其重要,不得出任何闪失,这其中事关他在大清国的一切身家性命。

    后世拍宫斗戏主要都是清宫戏,可后宫那点争宠龌龊事比之大清国的亲王郡王的权斗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甚至可以说历朝历代无出其右。

    去年皇太极突然暴毙,没留下任何遗嘱,国不可一日无君,按理说应该是长子豪哥袭位,但多尔衮此时战功赫赫,权势滔天,他也想做!

    于是立刻变成了明初差不多的叔侄争皇位,朝中文武也各自站了队,原本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加上豪格本身的正蓝旗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的镶蓝旗都拥护豪格登基,但多尔衮同母的两个战功赫赫,实力强大的兄弟多铎和阿济格极力拥护多尔衮上位。

    这两拨人为争皇位差点兵戎相见,最终谈判各自退一步,取其中让六岁的福临登基,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同时摄政。

    最终看似握手言和,实则凶潮暗涌,毕竟只是文斗已经搞死了好几个,比如代善的二儿子硕讬和孙子阿达礼。

    皇权跟前哪来的父子情深,兄弟手足,说杀就杀,汉人的皇家如此,清人亦如此,努尔哈赤当年杀长子褚英可是眼皮也没眨一下。

    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把持朝政俨然太上皇,实则他也心中清楚的很,此时如暴风雨中的一叶扁舟,说翻就翻。

    虽说他有几个战功赫赫的亲兄弟拥护,但反对他的也不少,同辈的有济尔哈朗和代善自不用说,子侄辈的以豪格为首,更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因为这些侄子辈,如豪格,尼堪,博洛,岳讬如今都是清军中的中坚力量,个个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在军中影响力极大。

    有趣的是这些子侄辈分虽然比多尔衮小一辈,但大多都和他年纪相当,甚至比他还大,比如代善家的老二,岳讬就比多尔衮大十三岁。

    没办法,努尔哈赤老婆多,儿子也多,一共十六个皇子,最大的褚英比老小费杨果整整大了四十岁,而老二代善也比老十四多尔衮大了近三十岁!

    古代早婚早孕,十五六岁当爹一点都不稀奇,大户人家孙子比儿子大的更是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在威胁势力,多尔衮必须以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当然他也知道若是出师不利,找他秋后算账的能从沈阳排到长白山。

    清军军营外,四个明军特使被清军团团围住,然后被狠狠的掼在地上,尔后一人从其身上搜出一封密信,匆匆往大营跑去了。

    半盏茶后,大营诸将皆收到摄政王的口谕,大帐议事!

    清军此番入侵,以摄政王多尔衮为大将军统领满蒙汉八旗军另外还有二鬼子朝鲜兵共计十余万,麾下全是战功赫赫有名的悍将,除了满蒙诸将,多铎,阿巴泰,阿济格,豪格,尼堪,岳讬等外还有三顺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可以说除了济尔哈朗和代善在沈阳监国外,大清国的悍将几乎全部出动,其野心可见一斑。

    当然带这么多大将出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多尔衮不放心!

    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我特么的在外打天下,转眼回来时,你却偷偷登了基岂非没天理了。

    帅帐中,诸将已集齐正在传阅吴三桂送来的那封乞师信。

    闯贼在中原刀锋无人可挡,势如疾风一路北上至保定府,京城岌岌可危,山海关总兵高第趁机拥兵作乱,本欲入关进京勤王的吴三桂不得以前来乞师,求清军发兵相助。

    帐内喧哗声四起,一时间吐沫横飞吵的不开交,就事论事逐渐分为两派,一可能是诈,二极有可能是事实,但大部分偏向明廷此时极有可能已危在旦夕!

    依据很简单,贼军东征时本就兵分两路,闯贼主力已让明廷调集所有兵力到太原去应对,结果中原空了,反倒让刘芳亮大杀四方无人可挡,而闯贼败后直奔中原会师,刀锋更利,明廷应对不及被他们打到京城南大门保定府也极有可能一点都不意外。

    至于高第造反虽说意外但又一点不意外,大明此时各地盗贼四起,南有张献忠,西北李自成,江南白旺,在看明廷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军阀割地拥兵自重,不听号令早已不是新鲜事,所以高第造反一点都不意外。

    至于认为有诈的则是怀疑,清军入关数次围过北京城,都没打下来,那帮泥腿子凭什么,而且此时不过尚在保定还未围城,吴三桂急个毛!

    但是你若一定说是诈吧谁也有说不上个实际理由,毕竟古往今来,国内出现动乱,借外军镇压的事比比皆是,此时明廷应对闯贼已是无力,关外的吴三桂是唯一可调人马,但却有被高第给堵在外边,此时求清军相助,不是没可能!

    此事若是真,绝对有暴利可图,最不济也可让明廷把宁远割让,把大清国土扩到山海关跟前,一想到如此,多尔衮就忍不住的浑身起鸡皮疙瘩,开疆扩土,大清第一人啊!那时候谁他们的还敢不服,还敢给我掰手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