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这年头有讲信用的吗?!

    猪价确实跌了。

    北安的猪价在16元/斤。

    熊贵清刚回到家,就接到了电话,让他去一趟农行。

    就在三分场开始春播的4月15号,熊贵清开车去了场部。

    这才地震,把南北河农场的好多房子震得开裂,有的成了危房。

    可那又怎样?

    很多人来查看,连电视台的都来录像了,可还是该住住,该吃吃。

    熊贵清停好车,一进农行的办公室,就见墙壁上出现了一道裂痕。

    “鞠行长,你们农行的房子也震裂了?”

    “可不咋的。等着上面拨款修缮呢,现在没钱啊!”

    鞠行长竟然哭起穷来。

    “行长啊,你们不应该啊?别人都找你们借钱,你还没钱?谁能有钱啊!”

    “唉,我们的钱不是储户的,就是国家的。银行本身哪有钱?!”

    “呵呵,倒也是。”

    两人说了阵闲话,熊贵清等着鞠行长起话头。

    “哎呀,小熊啊。我真是有点不好意思啊!”

    他起了个头,然后就说起了具体的事。

    “本来你的专项贷款是政策性贷款,还没到期,我们银行是不应提的。可是,现在政策有了变化。”

    鞠行长一起这个话头,熊贵清隐约明白了,他们是想提前收回贷款啊!

    “鞠行长,这不符合规矩吧?”

    “这個嘛,既然是政策性贷款,就得按照政策来。”

    鞠行长的脸色严肃了起来。

    “以前的政策是为了推广三江白,所以才有这个贷款。现在,总局的政策是发展奶牛养殖,所以,这个贷款要收回了。”

    “意思是,如果我养奶牛这个贷款就能继续用?”

    “不,收回是收回的,至于奶牛的贷款那又是另一回事。”

    熊贵清知道,说多了也没用。

    自己只能还钱。

    好在他的钱存进了北安的农行,要是在南北河,恐怕人家直接划款了。

    原先,熊贵清想着这个贷款是免息的,自己用上三年也好,至少在去年建猪舍的时候借力了,他还心怀感激呢。

    谁知道,转过年来就变了。

    熊贵清说道:“我没带存折,明天我来还吧。”

    “行。不过,你这个贷款账户钱不够,你把其他的补上。”

    “行。”

    熊贵清在南北河农行开的存折是放贷存折,当初也存进去了几笔钱。

    当然后面也花了不少。

    去年盖房子花了一大笔,买饲料也花了好几万。

    如今存折上只有一万多块钱。

    因为熊贵清当初为了用钱方便,就在北安开了个账户,那里有25万之多。

    从农行出来,熊贵清的心情不好。

    不是他不想还钱,而是觉得这些人有点翻脸不认人!

    根本没有信用可讲。

    不过,他坐在吉普车上冷静了一阵后,也就释然了。

    八十年代,正是野蛮生长的时候,哪有那些讲信用的?

    相互欠债,相互骗的事还少吗?

    这会儿正是“三角债”的高发期。

    熊贵清心里也生起了警醒。

    必须坚持原则,那些货到付款,先货后款,账期等等的事,自己是坚决不做的。

    不给钱,想拉猪,没门。

    回到家,熊贵清跟爸妈说了还贷款的事。

    老妈说道:“早就该还了,欠着钱,我心里不舒服。”

    “是啊,还就还吧,反正家里也不是没有。”

    “行,那就还了,省的闹心。”

    第二天,熊贵清开车去了城里。

    取了现金,这才去服装店见潘春梅。

    中午陪小妮子吃了午饭,他去加了油,这才往家跑。

    三点钟就赶到了场部。

    把农行的贷款还了,他也把存折销了户。

    他不想跟鞠行长打交道了。

    对于不讲诚信的人,他没有兴趣交往。

    回到家已经天色黑了。

    吃了饭,熊长禄抽烟看着电视,问道:“郑好应该打电话来了,咋还没联系你呢?”

    “呵呵,爸,还有点早,咋也得五一以后。”

    这几天,自来水工程又在继续。

    家属区中心位置的人家已经吃上自来水了。

    熊家的管子也铺设了,水龙头明天就安装了。

    余秀华从厨房出来,心满意足的说道:“明天自来水就通了,咱家再也不用挑水吃了。”

    一家人说起这个话题,又是一阵哄笑。

    熊贵清学挑水那年只有十二岁。

    挑着扁担,一会儿这头高,一会儿那头低。

    一桶水到家能剩半桶,还身上全是冰。

    糗事太多,难怪这么多年他们还记得。

    “那边新房咋样?自来水接上了吗?”

    熊贵清问的是学校那边的厢房。

    “接上了,养牛户在,能没水嘛。”

    老妈有点怨气的说道。

    “哎呀,早知道有养牛户住,我说啥也不去。”

    老妈后悔了。

    说起这个,熊贵清想起自家的猪场来。

    “爸妈,你们也别说人家养牛的,咱们还养猪呢,不一样臭啊!”

    “哎,你还别说,咱家的臭味就是少,也是奇了怪了。”

    熊贵清心里暗道:“要不是有自洁功能,还不臭死啊!”

    第二天,熊家的自来水通了。

    不仅猪场安装了水表,熊家两边的房子都安装了。

    着火的老房子,已经被夷为了平地。

    这是王福林默许的。

    这几家本来就把残垣断壁的好砖扒出来,想着重建的时候用。

    谁知道直接改造老校舍了。

    这些扒出来的砖也没糟尽,都用在了校舍的间隔上了。

    这样一扒,原来老房子的痕迹很快就被抹平了。

    原来熊家猪场西边的这栋砖房彻底的消失了。

    猪场孤零零的独悬在家属区的东侧,四周没有人家。

    最近的就是熊家在菜园建的宅院,那也隔着百十米开外。

    其他家属房离猪场都在一百五十米以外。

    味道还是能闻到,可已经小了很多。

    王福林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不明真相的还以为是你点的火呢!这下成全你了!”

    “哎呀,主任,这话可不能乱说,我哪有那个胆子啊!”

    “我想你也没这个胆子。”

    “分局已经有定论了,天灾。”

    王福林肯定的说道:“那个地基暂时不用了。再说,农场也没钱再建家属房了。”

    “那养牛户来了住哪儿?”

    “农场贷款让他们自建房。我打算还是让他们都集中在一起,最好在家属区的北边,这样也不影响场区里面的环境卫生。”

    “这个主意好。”

    熊贵清当然赞成了。

    “主任,最好把老学校的养牛户换出去,把其他人家换进来。你说,那地方也算是家属区中心,养牛也太影响卫生了。”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前段时间不是他们来的急嘛,临时让他们住了,别说,你的主意不错,让别人跟他们换换,把他们换到北边去。”

    这也就是两人在一起的闲聊。

    王福林要退了,他现在不太管事。

    谁知道,刚过五一,这三户养牛户就搬家了。

    他们走的时候,所有住户都欢欣鼓舞,当晚都喝了一杯。

    老校舍终于脱离苦海。

    东厢房熊家也终于不用闻牛屎味了。

    老弟也被熊贵清接回来了。

    让他们看了看老学校的房子。

    这里的老校舍曾经是熊家哥俩的学校。

    他们家的这栋房子就是他们小时候上幼儿班和一年级的教室。

    如今却成了他家。

    这栋房的户主挂在熊长禄的名下。

    实际是他们留给老儿子的。

    这个熊贵清知道。

    潘家也知道。

    要说,熊家在菜园盖房子,潘家一直有话没法问。

    那就是,以后熊贵亮住哪儿?

    当时熊家还有老房子在,潘家想当然的认为,这是留给老儿子的。

    结果一把火烧了。

    还在安置的时候,熊家又要了一栋,他们才算彻底放心了。

    其实,人都有私心。

    有私心不代表就坏。

    像潘家,他们没有啥坏心思,就是考虑的更长远点。

    这中间,潘春梅也回来过一次。

    她知道熊家又有了一栋厢房,爸妈都说这房子要的对。

    可她却觉得没有必要。

    菜园的房子空着多少呢?

    要那么多房子干啥?

    倪桂花指着闺女的鼻子说道:“你呀,就是年轻,啥也不懂!到时候小叔子要是结婚了,你们还住在一起?”

    “妈,那得啥时候啊?”

    “那还不快?几年的事。”

    潘春梅偷偷跟熊贵清提过,说老校舍这边的房子,地理位置好,要是能在这开个服装店挺好!

    虽然这是她随口一提,可熊贵清却上心了。

    这里就在王福林就的后面,距离供销社和机井都很近,相距不过百十米。

    正是家属区的中心。

    要是真在这开店,还真行!

    当然,这属于小情侣间的私房话,两人都没当真。

    因为潘春梅要到年底才出徒呢。

    五一刚过没几天,一直没动静的齐市郑好,打来了电话。

    电话里,郑好哈哈大笑。

    “哈哈,小熊啊,今年的猪价不错,我给你两块五,咋样?”

    “哟,那感情好啊!”

    熊贵清一听猪价,心里一咯噔。

    为啥?

    前久他打听了消息,猪价回落了。

    怎么郑好给这么高的价呢?

    “不过,我现在手头有点紧,我先拉猪,随后就把钱给你送来,没问题吧,兄弟?咱哥俩可不是打一天两天的交道了,啊?哈哈!”

    熊贵清一听,哦,高价赊账?你要是不给钱,我找鬼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