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小道消息
饭后,熊贵清去了办公室,电话通知了收购站,他的猪要出栏了。
供销社收购站对三分场熊家是有印象的,尤其是这两年,连续交猪,帮助农场完成生猪交售任务,想不记住都难。
再说了,熊贵清作为养猪专业户获得了扶持贷款,在他们这儿是挂了号的。
听说,熊家的猪要出栏了,他们当即表示,明天组织车辆来拉。
第二天一早,从场部来了五辆高栏大解放。
收购站确实重视。
不仅来了人员车辆,还带来了大杆秤。
一头猪一头猪的过秤,现场记账开票。
熊贵清这次饲养了100头猪,到出栏还有98头。
只有2头死了,一个是刚做完阉割手术没挺过去,死了。
另一个是架子猪的时候死的。
这头架子猪,被熊长禄分了。
王兴初和于洪刚各得了五斤,送给何献超于慧勇各五斤,老潘五斤,剩下的自家吃了。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去年过年的时候,他家还是咬牙买了十斤肉呢,现在已经能五斤五斤的送人了。
这日子过的,真是如在梦中啊!
98头肥猪,拢共毛重18620斤,根据今年的行情特等0815元,熊家是重点扶持对象,按特等价格收购。
15175元。
小票一开,跟来的采购员签字盖章。
“咋的,熊贵清,跟我们走吧,去财务室办款。”
“行。”
熊贵清拾捣了一下,跟着大解放一路飞沙走石,往场部去了。
熊长禄和余秀华站在猪舍门前,望着远去的车队,两人激动的手脚都有点抖。
按照现在的价格看,这一栏他们家赚了5000多。
还银行贷款绰绰有余了。
余秀华眼中含着泪花。
她就跟做梦似的。
自家就这样翻身了?!
现在是真有钱了。
84年啊,谁家趁5000块?
这会儿广播上正在宣传争当万元户呢。
自家离万元户不远了。
严格来说,熊家已经是万元户了。
这一次性就是一万五,还不是万元户?
不,不是。
熊家绝不承认自己是万元户,成本啊,还没除掉成本呢!
熊贵清跟着大解放来到收购站。
财务室的出纳早就等着了。
她带着熊贵清一起去了农行储蓄所。
不是有存折嘛,直接存上。
存折刚添上金额,熊贵清的脑海中就响起了“叮咚”声。
这时候响起熟悉的“叮咚”声,让熊贵清一阵兴奋,难道又要升级了?
“叮咚,三级猪圈完成首次养殖任务,猪圈品质提升。”
“奖励一,临时缩短下一個养殖周期时间。”
“奖励二,下一个养殖周期成活率100。”
“请宿主把握机会。”
熊贵清眨眨眼,有这好事?
有啥犹豫的,赶紧抓猪去。
“那什么,先给我取三千。”
“好,稍等。”
当熊贵清身上带着厚厚几叠钞票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腰杆子也硬了。
有了上次抓猪的经验,熊贵清这回不再那么冒失了。
他得回去安排车辆和人手。
刚走出储蓄所,就见刚刚拉猪回来大解放从收购站驶了出来。
“这是要干嘛去?”
他回头问跟他一起来的出纳。
“这么多猪,我们要往北安送。”
“哦。”
熊贵清这才反应过来,南北河农场是消化不了这么多猪的,这是要往城里送啊。
北安市食品公司可是个大单位。
下属的屠宰厂和食品加工厂都是北安当地唯一的生猪收购单位。
北安各地的供销社收上来的生猪也是在他们这屠宰加工的。
市面上的红肠香肠,猪肉罐头也是他们做的。
南北河农场这几车猪拉到了食品公司,让他们很重视。
听说这些猪是一家养猪专业户饲养的,质量不错。
正在下属屠宰厂办业务的倪桂蕊无意中听到这猪是来自南北河农场的,就随口问了一句,“几分场的?”
送猪的人愣了一下,想了一下回道:“三分场老熊家的猪。”
一听南北河农场三分场,倪桂蕊能不知道吗?
她姐姐家就在三分场啊!
她也就记住了三分场老熊家这个事。
当天晚上,潘春梅来家里玩,她就提了一嘴,说我们单位收猪,三分场老熊家的猪送来了。
这个消息让潘春梅愣了下。
熊贵清家的猪送到老姨她们单位了?
这不是太巧了嘛。
“老姨,我认识熊贵清,他这两年专门养猪,伺候的可好了。”
“你们认识啊?”
“嗯,一个分场的,还是同学,关系挺好的。”
见外甥女这么说,倪桂蕊点点头。
“你们是同学啊?”
“是啊。”
“那我就得帮你一下了。”
老姨笑了笑。
“你让他养三江白吧,那是你们农场总局培育的瘦肉型猪,年初的时候有文件,每斤能多五分钱!”
“真的?”
“可不咋的,我还能骗你?!”
老姨剜了外甥女一眼。
这孩子!
这就是一个小插曲,倪桂蕊随口一说,没放在心上。
可潘春梅却着急了。
每斤五分钱,那就不少了!
再说,熊贵清的猪越养越多,这可是个重要消息。
这年头,很多文件老百姓是不知道的,也没有这个渠道。
比如这次。
如果不是倪桂蕊说,潘春梅哪里会知道?
熊贵清更是无从知晓了。
他只知道养猪,至于相关的国家政策,他也只能通过农场的渠道来了解。
像这个“三江白瘦肉猪”的事,他就不知道。
熊贵清刚到家,就被大喇叭喊去了办公室。
潘春梅从北安打来了电话。
电话里,潘春梅把“三江白”每斤加价五分钱的事说了。
这让熊贵清眼前一亮。
他想,自己的这栏猪,要养的是“三江白”,那就多卖近千元。
这好事自己都错过了,太可惜了。
“你知道去哪里买三江白吗?”
“这?我也不知道啊!”
潘春梅被问住了,她确实不知道。
“我帮你问问吧。”
“行,谢谢你及时通知我,本来我打算明天就去北安抓猪呢,差点错过了。”
“现在还来的及吧?”
潘春梅问。
“来的及。”
两人又说起了其他的闲话。
熊贵清这才问起,李映红怎么样了。
他已经发现店里只有两个人了,可他不能直接问,所以拐了个弯。
“哎,李映红已经走了。”
“啊!走了?去哪儿了?”
“好像是去花城了。”
潘春梅在电话里把李映红远走花城的事说了。
又犹豫了下,说了映红妈还为这事来店里闹呢。
原来,李映红走了之后,潘春梅还是给映红妈去了电话,把李映红出走的事说了。
映红妈是不相信的,就去服装店闹,让何红梅交人。
这事还惊动了派出所。
结果十几天后,李映红从花城打回了电话,映红妈这才老实回家了。
分场的人不知道李映红的情况,因此也没传出什么新闻来。
以熊贵清的忙碌程度,根本就没时间知道这些事。
他听了这个事,吃惊了半晌。
挂了电话,熊贵清回家跟老爸说了“三江白”的事。
熊长禄却说,他知道“三江白”。
这是农场总局在三江地区培育出的瘦肉型猪。
以前南北河农场的养猪场也参与过培育。
后来就撤了。
第二天,潘春梅又打来了电话,说北安农场局引进了一批,让他去管局畜牧公司问问。
得到了具体的消息。
熊贵清跟家里打了招呼,就往北安去。
他也不知道管局畜牧公司在哪儿,反正找管局就对了。
他在路口搭了个便车,送上一包烟,就愉快的进了城。
在八道街转盘道下车,往东走。
这里一条街都是北安管局的地盘。
管理局办公大楼就坐落在八道街南。
这是一栋三层楼,长方形,一看就是八十年代新建的办公楼。
办公楼外围了一圈的铁栅栏。
院里花池子里的鲜花早已枯萎凋谢,池子里落着薄薄的一层清雪。
办公楼前的地面铺着沙子。
此时已入深秋。
沙地变硬了,踩上去有些硌脚。
办公楼的大门,四四方方。
四根方柱支着一个雨搭。
门口进进出出的人,脚步匆匆。
熊贵清进门分不清各部门在哪儿,只能问。
别人一听畜牧公司就摇头,说你可以找畜牧处问问。
得到指点的熊贵清找到了畜牧处。
虽说是处,可就一间办公室。
一个中年妇女在里面办公。
“同志,这是畜牧处吗?”
“是啊,你找谁?”
“是这样,我想问问管局的畜牧公司在哪儿?”
“你有啥事?这也是畜牧公司。”
熊贵清看看这间办公室,里面就四张办公桌,还很破旧,这是畜牧公司?
中年妇女见熊贵清一脸吃惊的表情,笑了笑问道:“有什么事吗?”
“哦,我想问问,咱们有三江白吗?我想买小猪仔。”
“哦,你是养猪的还是……”
“我是南北河农场的职工,是养猪专业户,想养三江白。听说咱们这有?”
“你听谁说的?”
中年妇女有些好奇的问。
“食品公司说的。”
“你消息还挺灵通。”
那人示意熊贵清坐下,然后说道:“你想要多少?”
“100头。”
“这么多?”
“呃,多吗?”
熊贵清还真不知道100头猪很多。
他是不知道现在整个农场的情况。
很多农场的养猪专业户也也就十头二十头的,能养五十头就算是大户了。
像他这种,一上来就养100头的,少之又少。
供销社收购站对三分场熊家是有印象的,尤其是这两年,连续交猪,帮助农场完成生猪交售任务,想不记住都难。
再说了,熊贵清作为养猪专业户获得了扶持贷款,在他们这儿是挂了号的。
听说,熊家的猪要出栏了,他们当即表示,明天组织车辆来拉。
第二天一早,从场部来了五辆高栏大解放。
收购站确实重视。
不仅来了人员车辆,还带来了大杆秤。
一头猪一头猪的过秤,现场记账开票。
熊贵清这次饲养了100头猪,到出栏还有98头。
只有2头死了,一个是刚做完阉割手术没挺过去,死了。
另一个是架子猪的时候死的。
这头架子猪,被熊长禄分了。
王兴初和于洪刚各得了五斤,送给何献超于慧勇各五斤,老潘五斤,剩下的自家吃了。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去年过年的时候,他家还是咬牙买了十斤肉呢,现在已经能五斤五斤的送人了。
这日子过的,真是如在梦中啊!
98头肥猪,拢共毛重18620斤,根据今年的行情特等0815元,熊家是重点扶持对象,按特等价格收购。
15175元。
小票一开,跟来的采购员签字盖章。
“咋的,熊贵清,跟我们走吧,去财务室办款。”
“行。”
熊贵清拾捣了一下,跟着大解放一路飞沙走石,往场部去了。
熊长禄和余秀华站在猪舍门前,望着远去的车队,两人激动的手脚都有点抖。
按照现在的价格看,这一栏他们家赚了5000多。
还银行贷款绰绰有余了。
余秀华眼中含着泪花。
她就跟做梦似的。
自家就这样翻身了?!
现在是真有钱了。
84年啊,谁家趁5000块?
这会儿广播上正在宣传争当万元户呢。
自家离万元户不远了。
严格来说,熊家已经是万元户了。
这一次性就是一万五,还不是万元户?
不,不是。
熊家绝不承认自己是万元户,成本啊,还没除掉成本呢!
熊贵清跟着大解放来到收购站。
财务室的出纳早就等着了。
她带着熊贵清一起去了农行储蓄所。
不是有存折嘛,直接存上。
存折刚添上金额,熊贵清的脑海中就响起了“叮咚”声。
这时候响起熟悉的“叮咚”声,让熊贵清一阵兴奋,难道又要升级了?
“叮咚,三级猪圈完成首次养殖任务,猪圈品质提升。”
“奖励一,临时缩短下一個养殖周期时间。”
“奖励二,下一个养殖周期成活率100。”
“请宿主把握机会。”
熊贵清眨眨眼,有这好事?
有啥犹豫的,赶紧抓猪去。
“那什么,先给我取三千。”
“好,稍等。”
当熊贵清身上带着厚厚几叠钞票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腰杆子也硬了。
有了上次抓猪的经验,熊贵清这回不再那么冒失了。
他得回去安排车辆和人手。
刚走出储蓄所,就见刚刚拉猪回来大解放从收购站驶了出来。
“这是要干嘛去?”
他回头问跟他一起来的出纳。
“这么多猪,我们要往北安送。”
“哦。”
熊贵清这才反应过来,南北河农场是消化不了这么多猪的,这是要往城里送啊。
北安市食品公司可是个大单位。
下属的屠宰厂和食品加工厂都是北安当地唯一的生猪收购单位。
北安各地的供销社收上来的生猪也是在他们这屠宰加工的。
市面上的红肠香肠,猪肉罐头也是他们做的。
南北河农场这几车猪拉到了食品公司,让他们很重视。
听说这些猪是一家养猪专业户饲养的,质量不错。
正在下属屠宰厂办业务的倪桂蕊无意中听到这猪是来自南北河农场的,就随口问了一句,“几分场的?”
送猪的人愣了一下,想了一下回道:“三分场老熊家的猪。”
一听南北河农场三分场,倪桂蕊能不知道吗?
她姐姐家就在三分场啊!
她也就记住了三分场老熊家这个事。
当天晚上,潘春梅来家里玩,她就提了一嘴,说我们单位收猪,三分场老熊家的猪送来了。
这个消息让潘春梅愣了下。
熊贵清家的猪送到老姨她们单位了?
这不是太巧了嘛。
“老姨,我认识熊贵清,他这两年专门养猪,伺候的可好了。”
“你们认识啊?”
“嗯,一个分场的,还是同学,关系挺好的。”
见外甥女这么说,倪桂蕊点点头。
“你们是同学啊?”
“是啊。”
“那我就得帮你一下了。”
老姨笑了笑。
“你让他养三江白吧,那是你们农场总局培育的瘦肉型猪,年初的时候有文件,每斤能多五分钱!”
“真的?”
“可不咋的,我还能骗你?!”
老姨剜了外甥女一眼。
这孩子!
这就是一个小插曲,倪桂蕊随口一说,没放在心上。
可潘春梅却着急了。
每斤五分钱,那就不少了!
再说,熊贵清的猪越养越多,这可是个重要消息。
这年头,很多文件老百姓是不知道的,也没有这个渠道。
比如这次。
如果不是倪桂蕊说,潘春梅哪里会知道?
熊贵清更是无从知晓了。
他只知道养猪,至于相关的国家政策,他也只能通过农场的渠道来了解。
像这个“三江白瘦肉猪”的事,他就不知道。
熊贵清刚到家,就被大喇叭喊去了办公室。
潘春梅从北安打来了电话。
电话里,潘春梅把“三江白”每斤加价五分钱的事说了。
这让熊贵清眼前一亮。
他想,自己的这栏猪,要养的是“三江白”,那就多卖近千元。
这好事自己都错过了,太可惜了。
“你知道去哪里买三江白吗?”
“这?我也不知道啊!”
潘春梅被问住了,她确实不知道。
“我帮你问问吧。”
“行,谢谢你及时通知我,本来我打算明天就去北安抓猪呢,差点错过了。”
“现在还来的及吧?”
潘春梅问。
“来的及。”
两人又说起了其他的闲话。
熊贵清这才问起,李映红怎么样了。
他已经发现店里只有两个人了,可他不能直接问,所以拐了个弯。
“哎,李映红已经走了。”
“啊!走了?去哪儿了?”
“好像是去花城了。”
潘春梅在电话里把李映红远走花城的事说了。
又犹豫了下,说了映红妈还为这事来店里闹呢。
原来,李映红走了之后,潘春梅还是给映红妈去了电话,把李映红出走的事说了。
映红妈是不相信的,就去服装店闹,让何红梅交人。
这事还惊动了派出所。
结果十几天后,李映红从花城打回了电话,映红妈这才老实回家了。
分场的人不知道李映红的情况,因此也没传出什么新闻来。
以熊贵清的忙碌程度,根本就没时间知道这些事。
他听了这个事,吃惊了半晌。
挂了电话,熊贵清回家跟老爸说了“三江白”的事。
熊长禄却说,他知道“三江白”。
这是农场总局在三江地区培育出的瘦肉型猪。
以前南北河农场的养猪场也参与过培育。
后来就撤了。
第二天,潘春梅又打来了电话,说北安农场局引进了一批,让他去管局畜牧公司问问。
得到了具体的消息。
熊贵清跟家里打了招呼,就往北安去。
他也不知道管局畜牧公司在哪儿,反正找管局就对了。
他在路口搭了个便车,送上一包烟,就愉快的进了城。
在八道街转盘道下车,往东走。
这里一条街都是北安管局的地盘。
管理局办公大楼就坐落在八道街南。
这是一栋三层楼,长方形,一看就是八十年代新建的办公楼。
办公楼外围了一圈的铁栅栏。
院里花池子里的鲜花早已枯萎凋谢,池子里落着薄薄的一层清雪。
办公楼前的地面铺着沙子。
此时已入深秋。
沙地变硬了,踩上去有些硌脚。
办公楼的大门,四四方方。
四根方柱支着一个雨搭。
门口进进出出的人,脚步匆匆。
熊贵清进门分不清各部门在哪儿,只能问。
别人一听畜牧公司就摇头,说你可以找畜牧处问问。
得到指点的熊贵清找到了畜牧处。
虽说是处,可就一间办公室。
一个中年妇女在里面办公。
“同志,这是畜牧处吗?”
“是啊,你找谁?”
“是这样,我想问问管局的畜牧公司在哪儿?”
“你有啥事?这也是畜牧公司。”
熊贵清看看这间办公室,里面就四张办公桌,还很破旧,这是畜牧公司?
中年妇女见熊贵清一脸吃惊的表情,笑了笑问道:“有什么事吗?”
“哦,我想问问,咱们有三江白吗?我想买小猪仔。”
“哦,你是养猪的还是……”
“我是南北河农场的职工,是养猪专业户,想养三江白。听说咱们这有?”
“你听谁说的?”
中年妇女有些好奇的问。
“食品公司说的。”
“你消息还挺灵通。”
那人示意熊贵清坐下,然后说道:“你想要多少?”
“100头。”
“这么多?”
“呃,多吗?”
熊贵清还真不知道100头猪很多。
他是不知道现在整个农场的情况。
很多农场的养猪专业户也也就十头二十头的,能养五十头就算是大户了。
像他这种,一上来就养100头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