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变通之法

    要说赵祯对于李皓是着实不错,在李皓去掉殿前司都虞侯一职之后,还特意把李皓给召进了宫。

    给了李皓能随时进宫的特权,让李皓有事便可以直接入宫,不受阻碍。

    当然这次让李皓进宫,也不光是为了这事,顺带着还把新任三司使的名字告诉了李皓。

    原来的知开封府陈升之升任三司使一职,对于这个人选,李皓还是挺满意的,

    毕竟陈升之也是变法一派,似乎又和欧阳修相熟。

    有他在任,虽说不可能会有欧阳修在任时的支持力度,但至少不至于拖自己后腿的吧。

    在之后,赵祯又勉励了李皓几句,便让李皓退下了。

    不过李皓离开了垂拱殿,还没走远,就被顾廷烨给叫住了。

    这时的顾廷烨,全然忘记当初让李皓帮忙的模样,大摇大摆的摆出了表姐夫的威风。

    气的李皓说道「你现在这得意什么,你和明兰可还没成亲呢,相不相信我现在就能把这事给搅黄了。」

    顾廷烨得意的说道「我当然相信你能把这事搅黄,但你敢吗!

    如今我和明兰聘书都已经下了,你在这个时候捣乱,只怕第一个要把你撕了的,会是我那姨母大人。」

    听到这个,李皓不得不承认顾廷烨说的是对的,再加上自己原先就掺和过,把这事给定下了。

    要是现在在捣乱,卫氏绝对是下得去手。

    一时无语,李皓转身就走,懒得再去和顾廷烨说话。

    不过顾廷烨来找李皓却是有正事,赶紧又把李皓拦了下来。

    说道「好了,不开玩笑了,我找你是有话要说。」

    说完打量了四周,见此李皓也认真了起来。

    两人还是和以前一样,走到了广场的空旷处说话。

    只听顾廷烨说道「你还记得赵策英的那个姨母吗,她要和忠敬侯的小郑将军定亲了。」

    听到这话,李皓有些愣了,这兜兜转转的,小沉氏还是嫁给了小郑将军,也真是缘分啊。

    不过赵策英怎么和忠敬侯家有了联系,李皓还真有些好奇。

    但这事最多也就是奇怪了些,其他也没什么,哪里值得这么郑重其事。

    于是问道「他们结亲就结呗,这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顾廷烨解释道「那如果我告诉你,这件婚事是官家让皇后娘娘给促成的,你觉得这事重不重要。」

    李皓说道「那这事就不一样了,你确定是官家让皇后娘娘安排的吗?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这个消息。」

    顾廷烨说道「消息我是从朱内官那里听来的,千真万确。

    两家已经说定了,只是暂时还没有对外公布而已,但也应该就是这几日,汴京城就有消息了。」

    李皓沉默了一会,说道「看来赵宗全的位子是越来越稳了,官家此举也是在为他助长声势。」

    顾廷烨说道「我也觉得应该是如此,正好你与赵策英相熟,日后可以多走动走动。」

    这话就让李皓想起了赵策英拜托自己的事,如果赵祯的态度有所转变,那帮着赵宗全挣一挣太子的位子,也未尝不可。

    李皓想了一下,便说道「好,这事我知道了,等我先回去想想再说。」

    之后与顾廷烨分别,等出宫后李皓直接便去了欧阳修府上,想请他给自己拿个主意。

    顺便再问问陈升之这位顶头上司的为人,看好不好相处。

    等李皓到了欧阳修家,还没说话呢。

    欧阳修就猜到李皓来的一个目的,说道「你这是知道了新任三司使是谁,所以过来打

    听情况的。」

    李皓笑道「叔父神机妙算,小侄真心佩服不已。

    我今天来确实也想问问陈升之的为人,正好叔父与他也很熟嘛。」

    欧阳修说道「我与他相熟不假,可你知道我当初是怎么认识陈升之的吗?」

    这个问题李皓自然回答不出,便问道「这个我还真不知道,莫非这其中有什么渊源。」

    欧阳修倒也没再卖关子,直接说道「我认识陈升之,还是那位韩大相公给引见的,他们两人才是相交莫逆。」

    对于李皓而言,这个消息还真是个不幸的消息,现在韩琦是敌是友,李皓都快分不清了。

    结果顶头上司成了他的人,那之后做事就得小心谨慎些了。

    欧阳修随后交代道「所以你接下来的步子要缓一缓,盐税变革这事暂时不要涉及过深,尤其是不要触及制度变革。

    先试探下陈升之的想法,之后再看该如何去做。」

    对于欧阳修的话,李皓自然明白意思,但对此李皓总归有些不甘心。

    欧阳修也是看出了这点,说道「这事你也暂时不要急,正好如今离你的婚期也近了,你可以多花些心思在这上面。

    你娶的是英国公独女,到时场面自然要办的尊贵隆重,不能失了体统。」

    李皓答道「这个我自然是知道的,所以我母亲请了宋大娘子帮忙操持,应该不会有问题的。

    不过说起婚事,我还真有一件事,要听听叔父的意见。」

    随后便将顾廷烨说的话,讲给了欧阳修听。

    随后便说道「官家既然有意扶持赵宗全,那赵策英说的事,我要不要找个机会与官家说说。

    毕竟看官家这态度,未必不会同意的。」

    欧阳修听后他一口否定,说道「在已经确立皇子位的情况下,再去逼迫官家奏立太子,这事不妥。

    否则韩大相公自己会去做的,还轮不上你。

    帮助赵宗全或许在日后会有不小的收益,但还不值得为此让官家疑心,别到时候两边都不讨好。」

    对于欧阳修的判断,李皓还是认同的,便也歇下了这个心思。

    等后面李皓再回到盐铁司,便对着急了所有下属,对盐税改革的方向进行了调整。

    因为榷卖制度的基础是各地的转运司,如今最重要的淮南东路转运使是褚东阳。

    对这位韩大相公的门下,李皓暂时不打算去硬碰硬。

    于是便把目标先定在了盐场管理及制盐方法上,其次是研究盐引制度。

    毕竟现在盐引的发放权已经归到了盐铁司,在尽量不触动地方的情况下,李皓不介意多做些尝试。

    所以李皓便组织起了人来,看能不能把后世的晒盐法直接研发出来。

    替代如今的煎煮法,以此来降低制盐成本,在保证利润的情况下将盐价降低。

    当然晒盐法的具体步骤,李皓不是完全清楚,但作为领导,李皓只需要提出想法,然后让别人来完善就是。

    反正后世的事实证明,这条方向是对的,最多就是过程曲折些。

    而且晒盐法本身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只要了解思路,总归不会太难办到。

    也就在李皓的思路转变完成之后,陈升之的成为三司使的消息便被公布了出来。

    同时在汴京中流传的,还有忠敬侯家小郑将军与赵宗全妻妺的结亲的消息,同时也说明了这门婚事是由皇后娘娘做主的。

    这一下子就让汴京城里面热闹了起来,又有不少人觉得赵宗全值得投靠,一时间来往他皇子府的人,络绎不绝。

    当然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品阶不高、没有什么实权的官员,至于其他人都还在观望之中。

    而且对于其他人而言,权知开封府的位置更让人眼热。

    毕竟接连两任权知开封府都直接升往三司,显然这个位置是个风水宝位啊。

    也就是他们为了权知开封府而努力的时候,李皓却突然有了新的想法。

    赵宗全想要自己出力,帮他往东宫太子的位子上努力,这自然是不能做的。

    但以如今的形势,他确实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那和赵宗全父子保持一个合适的关系,就很有必要了。

    既然太子之位过于敏感,不能去做的话,那换一个目标,也不是不行。

    反正赵宗全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要名正言顺,和掌握实权。

    那帮赵宗全抬上开封尹的位子,也能达到目的,反正这也是储位象征。

    而且执掌开封府,便也有了属官,也间接掌握了实权。

    另外最重要的是,欧阳修在开封府替换的一批官员小吏,如今大多还在,也方便了解赵宗全的动向。

    李皓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个想法很好,当即就决定要去和欧阳修商量。

    只是今天是陈升之初次来三司上任,于情于理李皓都不合适离开,而且要跑到枢密院去谈这事,好像也不太合适。

    于是就打算在放衙之后,去到欧阳修府上详说。

    正当李皓在心里想着措辞的时候,陈升之就坐着马车到了三司门外。

    这时得了消息,户部使隋滕和度支使迟澎赶紧就出门相迎,。

    而李皓这边突然看到旁边两人正在移动,反应过来后赶紧跟上。

    这时陈升之已经下了马车,三人便在府门外等着了。

    见此情形,陈升之和气说道「三位大人太客气了,怎么还到外面来站着了。」

    隋滕说道「大人是三司的主官,今日初来上任,我们这些做下属的,出来迎接也是应该的。」

    一旁的迟澎连声附和,搞得站在一旁的李皓,都觉得自己要是不说两句都不行。

    一阵俗套的吹捧之后,隋滕终于说道「大人这应该是第一次来三司吧,不如我们带着大人在这里转一圈,让宁熟悉一下这里的布局。」

    陈升之说道「这样也好,那就有劳三位大人了。」

    听到陈升之这话,隋滕说道「这本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大人不用客气。」

    转身便带着陈升之在三司里面转了起来,边转还边介绍,而且介绍的还真是绘声绘色。

    让李皓不由感慨,这家伙要是在现代,绝对是当导游的好苗子。

    不过这次也是李皓第一次把三司转完,虽然李皓已经在三司干了一个多月的活,但也只是熟悉了几个有用的地方。

    但这次看完之后,李皓的感觉就是这衙门还比不上开封府的气派,也不知道是不是管钱的都抠。

    不过李皓倒是感觉陈升之逛得挺开心的,就是不知道是为了这地方,还是为了这权利。

    等到众人回到三司正厅,已经过去了有一个时辰了。

    四人各自落座,李皓资历最浅,便做到了末位。

    休息了一会之后,陈升之说道「本官这初来乍到,对于三司事务也不太了解,便想请教了三位大人,不知可否。」

    三人对此自然是一口答应,随后陈升之便先问隋滕户部司的事情,由浅入深最后把隋滕问的哑口无言,显然是早就做足了准备。

    这就让李皓和迟澎犯了迷湖,不知道陈升之是单纯给个下马威,还是要做什么。

    但不管怎么样,两人还是做好了准

    备,迎接陈升之的询问。

    当然最后的结局迟澎也是仓皇落败,表现还不如隋滕呢。

    而李皓的表现则是最好的,毕竟前面为了清查盐税,李皓可是做足了功课。

    所以见确实问不倒之后,陈升之说道「看来李大人对于盐铁司之事了如指掌,怪不得前番能有如此成绩。

    当然其余两位大人也是国之栋梁,平常忙于公务,偶尔有些错漏也实属平常,本官也能理解。

    接下来,本官想查验下三司近三年的收支账簿,还请三位大人派人整理出来给我。」

    对于这个要求,刚刚已经失了分寸的隋滕和迟澎,自然也不好说什么,只是说账目太多,需要花些时间整理。

    对此陈升之倒是也没有苛责,便答应了下来。

    至于李皓嘛,这个要求没有一点难度,因为前面为了能方便掌握情况。

    在刚到任时,李皓便组织人对账目进行了清查核验,现在随时都能送来。

    当然在这事上,李皓没打算冒头,还是等其他人都准备好了,在一起往上送便是。

    不过很显然,即使李皓打算潜藏锋芒,但不代表陈升之就会这么轻易忽视李皓。

    在李皓三人要离去之时,陈升之单独叫住了李皓,说道「李大人先留一下,关于前面盐税清查一事,我有些情况想问一问。」

    听了这话,其余两人对视了一眼,又望了望李皓,便先行离开了。

    等两人走后,陈升之先夸讲道「你去年扬州一行,给朝廷巡回了大半年的赋税,可是令人刮目相看。」

    李皓谦虚道「大人过奖了,这绝非是我一人的功劳,若没有官家和大相公们的支持,没有下属的负责努力,我无论如何也做不成此事。」

    陈升之说道「李大人过谦了,首先也是你自己有能力,这事换成其他人就未必能做成。

    不过说起下属,当初你还从我那把蔡判官给借调走了,也不说给我还回来。」

    听着语气,李皓自然知道他是开玩笑的,毕竟蔡襄留任淮南的事,陈升之也不可能不知道。

    但既然陈升之说了,李皓便接道「大人,您这可就冤枉死我了。

    蔡判官,不对,现在应该叫蔡安抚使,他是入了官家法眼,被官家重用的人。

    我总不好拦人升官,直接把人带回来吧。」

    陈升之说道「这倒也是,人往高处走,他能有如今的结果,我也是替他高兴的。」

    两人谈笑了一番,倒是拉近了关系,随后陈升之说道「在我调任三司使之前,官家特意把我召进了宫中。

    与我说起来了你的事,官家说你这边还在研究盐税变革之事。

    让我好生支持,让你能把这件事能够做下去,不知道这段时间你可有了具体想法。」

    李皓回道「盐税的变革不像之前清查盐税那么简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难度着实太大。

    所以下官打算一步一步来,先行整顿各地盐场,针对如今盐户普遍遭受欺压情况,进行处理。

    借此恢复民生,同时让盐户能支持朝廷,再配以加强监管,从根源上断绝一部分私盐来源,减少市面上的私盐数量。

    另外针对官盐价格过高的情况,下官也在想办法降低制盐成本,以此在保障盐税收取的情况下,降低官盐价格,打击私盐贩售。

    等这两项初见成效,再来进行后续举措,保证盐税收取能不断增长,而不产生太大变动。」

    陈升之点了点头,说道「你这想法倒也不错,那就这么去做吧。

    若是有什么需要我来支持的,你可随时来找我。」

    李皓立马说道「下官在此多谢大人支持。」

    之后,陈升之又关怀了李皓几句,便让李皓离开了。

    等李皓出来了,还没走远,便看见了隋滕、迟澎二人。

    他们一发现李皓,便围了上来,问道「刚刚陈大人把你留下来说话,有说了什么?

    若是有什么好处,你可不能忘了我们两个老哥。」

    李皓说道「陈大人找我还能说什么,不就是问问盐税改革的事。

    毕竟这事官家也是在看着的,陈大人总得表现出态度,要不怎么说得过去。」

    听了李皓这话,两人也没有怀疑,隋滕说道「这倒也是,你是救驾功臣,在官家心目之中自然比陈大人都要重要。

    就李大人这几年的晋升之路,日后我们说不得也得李大人多多提携。」

    李皓赶紧说道「隋大人这说的就是玩笑话,我也只是运气好些,哪能说得上提携不提携的。」

    这两人知道了陈升之找李皓是干嘛的,既然和他们两个没有关系,也就松了口气。

    随后三人在外面聊了一会,便各自回到自己的衙门办公,毕竟这两人还得让人整理三年的账簿,这可是个大工程。

    而李皓就没有那么忙了,随意处理了些公文,就到了放衙的时间。

    李皓出了三司,便去到了欧阳修府上,和他商议下要不要推赵宗全接任开封府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