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和村主任的交谈
张耀华他们回到家,就看到村主任也来了。
来得有点早呀!这种大人物,不应该是压轴出场的吗通常情况下,都是快要吃的时候才到的呀!
“华仔,回来得正好。”村主任笑道。
张耀华坐过去,问道:“主任,什么事”
“你呀!有出息了,我们村第一大船。不过呀!是非也多,有人跟村委反映,你们船太占位置,具体是谁,我也就不在这里透露了。”村主任说道。
好家伙!
张耀华早有预料,肯定会有人有意见,没想到意见来得那么快。
具体是谁反映的,其实张耀华一家人都心里有底,无非就是那几个人。
“村委怎么考虑”张耀华想了想,问道。
“不是村委怎么考虑,是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长期这样下去,确实不是办法。昨晚,张老三家的渔船回来,都不知道停哪里好。”
虽然张耀华邀请他们来吃大餐,但也不能太偏袒张耀华一家,毕竟他是村干部,要服众。
水旺无所谓地插嘴道:“要不,我们干脆停到镇里的渔人码头,省得有些人说三道四。”
不过,这么一来,就没那么方便了。每次出海,都要先去镇里。
“能不能扩建一下我们出钱。”张耀华不想麻烦。
另外,镇上的渔人港口,渔船也多,很挤的。
村主任沉吟了几秒钟:“你们出钱的话,那问题应该不大,村委去报备一下。”
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村委肯定乐见其成。
小码头扩建,不需要村里出钱,他们相信,其他村民也无话可说了吧
张耀华接着说:“现在的码头也有点破,干脆顺便翻新一下,谁家有船的,都凑一凑。”
村主任一听,有些意动。
“这事,我回头跟大家讨论、讨论。”
每次涉及到钱的事,都不是小事情,肯定要召集大家一起开个会。
随后,村主任还跟张耀华聊到要铺设自来水管的事。
“什么时候开始”
张耀华发现,隔壁村已经在搞,估计不用很久就轮到他们这里。
“下个星期,这两三天应该就会把水管等材料拉进村。到时候,水管要从你家的田经过,得挖一挖,都理解一下。”村主任说道。
张耀华点头,他们家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
“埋水管的时候,最好埋深一点,起码不能影响到我们耕种。”张耀华还是提醒一句。
以前村里架设电线,在他家的田里竖了一根电线杆,严重影响了耕种。那种情况,就真的很让人讨厌。
“放心吧!我们到时候会跟施工方谈的,埋半米深。”
实际上,施工方也有经验教训,在其他村也碰到这种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阿九已经炸好了一大盆的扣肉,正在切芋头。
旁边有几个妇女围观,都在夸阿九的扣肉做得好。
阿九是一边忙,一边跟大家说些诀窍,比如要用竹签扎洞,才能更加入味等等。
大伯娘也来帮忙,一起摘菜、洗菜。
“我大伯呢”张耀华问她。
“去养殖场了,晚一点再过来,过些天还要收鱼,忙着呢!”大伯娘笑道。
今年养殖场的收益应该不错,他们估计可以赚二十万左右。正是这样,大伯娘的心情相当好。
自从大侄子回来,老二家发迹了。
她虽然也羡慕,但还不至于眼红。他们虽然分家了,但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矛盾。不仅他们那一代没有,张耀华这一代的兄弟姐妹同样相处得很融洽,相亲相爱。
而且他也相信,华仔作为他们老张家年轻一代的领军人,他发迹了,也一定会带兄弟姐妹一起。
“阿华呀!等你四弟毕业,我想让他也跟你。”大伯娘顺势把想法提出来。
张耀华沉吟片刻说道:“也行!但我原本计划是让他跟大伯学,学会了之后,他们两父子自己办养殖场,别跟其他人合作,赚多少都是自己的。”
“啊!我们家没那么大本钱呀!搞养殖的成本很高。”大伯娘连忙说道。
“钱不够的话,可以先从我这里拿去用,等赚到钱再说。这事,我跟四弟也说过。”
自家兄弟,不可能不支持。。
如果是关系特别差的,那就另说。但不管是亲弟弟,还是堂弟,都很听他的话,作为大哥,肯定要照顾他们。
听到张耀华这话,大伯娘不说话了,心里琢磨起来。
搞养殖还是有前途的,行情好的时候,一年挣几十万都不成问题。主要是养殖比捕捞更安全,更稳定一些。
“有你这個当大哥的,那几个臭小子有福气了。那么大的事,他是一点都不跟我透露。”大伯娘感慨道,最后还有点郁闷。
张耀华的老妈在边上说道:“他们几兄弟的事,我们就别管那么多了。”
都是儿大不由娘的。
比如儿子刚才说的这些,同样没跟她这个当妈的谈过。
另外一个妇女插话道:“要我说,有钱的话,承包一片海养生蚝,或者种海带也不错。我家老表就是养生蚝的,去年挣了六十多万。”
“种海带好,虽然价格不高,但产量高,有人挣上百万的。”
张耀华笑而不语。
别那个例说事呀!每一个行业,都会有那么一小撮人是发财的。大部分没赚到钱的,怎么不说
福建那边种海带的很多,市场早就饱和了。
至于生蚝,确实可以养。他们这里的海水干净,养出来的生蚝品质估计不错。
在广东,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生蚝都贴上湛江的标签,所有的烤生蚝摊都标注湛江生蚝,好像其他产地的卖不出去似的。
就像猪脚饭都是隆江的、牛肉丸全是潮汕的,柚子一定要是沙田的一样。
荔枝就有点乱,高州、湛江、广西灵山等都在争夺正宗权。
除此之外,桂味、妃子笑、糯米糍、挂绿等也在争得你死我活,战况堪比豆腐脑和粽子的甜咸之战。
快开席的时候,远在珠海的三叔一家也打电话回来祝贺一番。
来得有点早呀!这种大人物,不应该是压轴出场的吗通常情况下,都是快要吃的时候才到的呀!
“华仔,回来得正好。”村主任笑道。
张耀华坐过去,问道:“主任,什么事”
“你呀!有出息了,我们村第一大船。不过呀!是非也多,有人跟村委反映,你们船太占位置,具体是谁,我也就不在这里透露了。”村主任说道。
好家伙!
张耀华早有预料,肯定会有人有意见,没想到意见来得那么快。
具体是谁反映的,其实张耀华一家人都心里有底,无非就是那几个人。
“村委怎么考虑”张耀华想了想,问道。
“不是村委怎么考虑,是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长期这样下去,确实不是办法。昨晚,张老三家的渔船回来,都不知道停哪里好。”
虽然张耀华邀请他们来吃大餐,但也不能太偏袒张耀华一家,毕竟他是村干部,要服众。
水旺无所谓地插嘴道:“要不,我们干脆停到镇里的渔人码头,省得有些人说三道四。”
不过,这么一来,就没那么方便了。每次出海,都要先去镇里。
“能不能扩建一下我们出钱。”张耀华不想麻烦。
另外,镇上的渔人港口,渔船也多,很挤的。
村主任沉吟了几秒钟:“你们出钱的话,那问题应该不大,村委去报备一下。”
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村委肯定乐见其成。
小码头扩建,不需要村里出钱,他们相信,其他村民也无话可说了吧
张耀华接着说:“现在的码头也有点破,干脆顺便翻新一下,谁家有船的,都凑一凑。”
村主任一听,有些意动。
“这事,我回头跟大家讨论、讨论。”
每次涉及到钱的事,都不是小事情,肯定要召集大家一起开个会。
随后,村主任还跟张耀华聊到要铺设自来水管的事。
“什么时候开始”
张耀华发现,隔壁村已经在搞,估计不用很久就轮到他们这里。
“下个星期,这两三天应该就会把水管等材料拉进村。到时候,水管要从你家的田经过,得挖一挖,都理解一下。”村主任说道。
张耀华点头,他们家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
“埋水管的时候,最好埋深一点,起码不能影响到我们耕种。”张耀华还是提醒一句。
以前村里架设电线,在他家的田里竖了一根电线杆,严重影响了耕种。那种情况,就真的很让人讨厌。
“放心吧!我们到时候会跟施工方谈的,埋半米深。”
实际上,施工方也有经验教训,在其他村也碰到这种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阿九已经炸好了一大盆的扣肉,正在切芋头。
旁边有几个妇女围观,都在夸阿九的扣肉做得好。
阿九是一边忙,一边跟大家说些诀窍,比如要用竹签扎洞,才能更加入味等等。
大伯娘也来帮忙,一起摘菜、洗菜。
“我大伯呢”张耀华问她。
“去养殖场了,晚一点再过来,过些天还要收鱼,忙着呢!”大伯娘笑道。
今年养殖场的收益应该不错,他们估计可以赚二十万左右。正是这样,大伯娘的心情相当好。
自从大侄子回来,老二家发迹了。
她虽然也羡慕,但还不至于眼红。他们虽然分家了,但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矛盾。不仅他们那一代没有,张耀华这一代的兄弟姐妹同样相处得很融洽,相亲相爱。
而且他也相信,华仔作为他们老张家年轻一代的领军人,他发迹了,也一定会带兄弟姐妹一起。
“阿华呀!等你四弟毕业,我想让他也跟你。”大伯娘顺势把想法提出来。
张耀华沉吟片刻说道:“也行!但我原本计划是让他跟大伯学,学会了之后,他们两父子自己办养殖场,别跟其他人合作,赚多少都是自己的。”
“啊!我们家没那么大本钱呀!搞养殖的成本很高。”大伯娘连忙说道。
“钱不够的话,可以先从我这里拿去用,等赚到钱再说。这事,我跟四弟也说过。”
自家兄弟,不可能不支持。。
如果是关系特别差的,那就另说。但不管是亲弟弟,还是堂弟,都很听他的话,作为大哥,肯定要照顾他们。
听到张耀华这话,大伯娘不说话了,心里琢磨起来。
搞养殖还是有前途的,行情好的时候,一年挣几十万都不成问题。主要是养殖比捕捞更安全,更稳定一些。
“有你这個当大哥的,那几个臭小子有福气了。那么大的事,他是一点都不跟我透露。”大伯娘感慨道,最后还有点郁闷。
张耀华的老妈在边上说道:“他们几兄弟的事,我们就别管那么多了。”
都是儿大不由娘的。
比如儿子刚才说的这些,同样没跟她这个当妈的谈过。
另外一个妇女插话道:“要我说,有钱的话,承包一片海养生蚝,或者种海带也不错。我家老表就是养生蚝的,去年挣了六十多万。”
“种海带好,虽然价格不高,但产量高,有人挣上百万的。”
张耀华笑而不语。
别那个例说事呀!每一个行业,都会有那么一小撮人是发财的。大部分没赚到钱的,怎么不说
福建那边种海带的很多,市场早就饱和了。
至于生蚝,确实可以养。他们这里的海水干净,养出来的生蚝品质估计不错。
在广东,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生蚝都贴上湛江的标签,所有的烤生蚝摊都标注湛江生蚝,好像其他产地的卖不出去似的。
就像猪脚饭都是隆江的、牛肉丸全是潮汕的,柚子一定要是沙田的一样。
荔枝就有点乱,高州、湛江、广西灵山等都在争夺正宗权。
除此之外,桂味、妃子笑、糯米糍、挂绿等也在争得你死我活,战况堪比豆腐脑和粽子的甜咸之战。
快开席的时候,远在珠海的三叔一家也打电话回来祝贺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