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私塾退学
忽略顾氏奇怪的左右手,元昌和和元孟福都震惊在“一两二文”这个数字里。
是一两二文,而非三十文?三百文?
他们父子做了十几天也不过三百来文啊,他们这才做了几天?
若是真一直能这么挣钱的话,这倒也不失为获得收入的好办法。
只不过,对于能挣这么多钱的买卖,高兴归高兴,元昌和还是想着自己得去外面做工。
还是那句话,若是买卖失败了,好歹他在外还有个进项,虽然不及做买卖多。
总而言之,无论顾氏还元孟旺两兄弟如何劝他都不肯留在家中。
即便元孟旺说若是真必须有个人得在外面做工,那便让他去,反正他是做惯了的。
元昌和一瞪眼,“你去做工,这买卖谁来做?我才不会做什么买卖,只会干些力气活儿。”
聊天的最后,还是叮嘱着,若是家中银钱有富余,还欠下的债也尽快还上。虽然别人没有催,但自个儿不能不自觉。
远亲不如近邻。这村子里交好的每一户人家都是亲人,这种关系是万万不可磨灭的,特别是在自己艰难时也能给予援助的乡邻。
如此,这事儿也这般定下来了。
元孟旺心道,一定要尽快挣下银子,买回地来让爹种。
这一直让他这么大岁数的人在外,还真是不放心。
元昌和在家歇了几天,趁着无事儿也跟着元孟旺两兄弟去镇上瞧了瞧他们做的买卖,顺便帮帮忙。
这一瞧,还真是震惊得不得了。
他家老二什么时候嘴这么甜了,见了客人婶婶大姐兄弟的叫得人心花怒放的。
这客人竟也吃这一套?叫上几句就买了?
镇上的人什么时候这么有钱了?平民百姓也可以时常买这小吃吃了?
都说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元昌和这个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人,自然也只是对着这场热闹瞠目结舌了。
不过他也没闲着,帮着称菜,收钱,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这般忙碌了几天,牙人又给他寻到了一份活儿,背上包袱,在某个天色方露白的清晨踏上行程。
此次与他同行的还有村里的另外两个同伴,他们也是家中劳动力多的人家,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去外边挣些钱。
走时心情极好,毕竟眼下家中已无太大的困难需要他来操心。
家事安好,他在外边干活儿自然也安心。摸摸包袱中滚烫的饼,心中温软一片。
而盛糖这边,除了夜里进出空间调换吃食,在其他的事儿上,就成了甩手掌柜。和村子里和着小伙伴们上山下河的,俨然真成了这孩子中的一员。
玩了几天之后,她发现他们这个小团伙,啊呸不是,小团体的数量与日俱增。
不应该哪,或许是她魅力太大?
摸摸自己的小脸蛋,我的天,她的脸未免也太糙了吧,该回空间翻翻护肤品了,就是不知道有没有适合她用的。
以前,她的身体就是妥妥的黄皮,还非常顽固!
任她翻遍了某红书也没有找到能让她变白的方式,既然这具身体小时候白白嫩嫩的,那自然也要保护好的。
不说她日后能长成什么样儿,至少一白遮百丑。
眼下她更好奇的是,这突然多出来的萝卜丁。好吧,就算是萝卜丁也比她高。
私下里问了元溪,与元溪交好的赵芸对内情颇为明了。
这事儿还与他们扯上些关系,他们放风筝那日和私塾里的人闹了矛盾,孙登高以以后也让他们放风筝为契机,将他们喊走了。
只不过这承诺不仅并未实现,他还让私塾里的人一起凑钱买一个赠与他。
虽说这一个差一点的风筝只要一二十文,这么算下来,私塾里的人也要一人掏一两文钱了,且这掏出来买到的风筝还不能归他们,只能在孙登高高兴地时候说给谁放谁才能放,这是一贯的规矩。
以前没有元家作对比还好,现在元家没说什么也能给他们放风筝,而在孙登高那里,他们却得不断地讨好示弱。
久而久之,谁又愿意?
这不,大伙儿的心中的不满堆积到了最高点。
原本将念书视为高人一等的他们,也想和村里其他孩子上山下田、捉鸟翻老鼠。
于是,他们回家纷纷嚷着不要念书了。
家中长辈哪里能忍?他们累死累活送他们去私塾念书是为了啥?这说退学便退学?
在家中长辈的逼问下,他们将原因道了出来。
如此一来,他们也急了。
当初送孩子去念书可大部分都是因为给村长面子,且抱着万一孩子去念了真的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呢?
只是,这书念也念了几年,倒也没见他们念成什么样子。不说家中舍了多少粮食出去,如今竟然还诓上他们的钱了!
一怒之下,纷纷闹上门去。
嚷嚷着要还钱还粮食之类的,让孩子退学。
这一闹,便是村长也无法调解开来。
但这念书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儿,你将孩子送来学堂,别人教也教了,你的孩子学不了也怪不得夫子。如今要退学,哪有还钱的道理?
在双方都冷静之后,这事儿也便这么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那所谓的私塾,倒真成了摆设。
至于这些退学的娃娃,左不过回家种地便是,若是可以,等他们再长些力气送他们去镇上学门手艺,哪一项不比他们现在在学堂混日子强?还白白送出去那么多东西,跟低夫子他们家一头似的。
听赵芸说完,盛糖瞠目结舌,这几日竟还发生了这样的事儿?
这算不算是一面风筝引发的惨案?
也不知这风筝到底是救了他们还是毁了他们。
那个夫子也是奇怪,当了夫子不说好好教导学生,他自己的孩子也在私塾里上课呢,连自己孩子都不好好教?
看着面前这些满地打滚、上蹦下跳的孩子,她好怀念以前的教学时光。
深知孩子启蒙阶段重要性的盛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阵光。
唔,虽说这群孩子老了些,但也不算晚。
。
是一两二文,而非三十文?三百文?
他们父子做了十几天也不过三百来文啊,他们这才做了几天?
若是真一直能这么挣钱的话,这倒也不失为获得收入的好办法。
只不过,对于能挣这么多钱的买卖,高兴归高兴,元昌和还是想着自己得去外面做工。
还是那句话,若是买卖失败了,好歹他在外还有个进项,虽然不及做买卖多。
总而言之,无论顾氏还元孟旺两兄弟如何劝他都不肯留在家中。
即便元孟旺说若是真必须有个人得在外面做工,那便让他去,反正他是做惯了的。
元昌和一瞪眼,“你去做工,这买卖谁来做?我才不会做什么买卖,只会干些力气活儿。”
聊天的最后,还是叮嘱着,若是家中银钱有富余,还欠下的债也尽快还上。虽然别人没有催,但自个儿不能不自觉。
远亲不如近邻。这村子里交好的每一户人家都是亲人,这种关系是万万不可磨灭的,特别是在自己艰难时也能给予援助的乡邻。
如此,这事儿也这般定下来了。
元孟旺心道,一定要尽快挣下银子,买回地来让爹种。
这一直让他这么大岁数的人在外,还真是不放心。
元昌和在家歇了几天,趁着无事儿也跟着元孟旺两兄弟去镇上瞧了瞧他们做的买卖,顺便帮帮忙。
这一瞧,还真是震惊得不得了。
他家老二什么时候嘴这么甜了,见了客人婶婶大姐兄弟的叫得人心花怒放的。
这客人竟也吃这一套?叫上几句就买了?
镇上的人什么时候这么有钱了?平民百姓也可以时常买这小吃吃了?
都说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元昌和这个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人,自然也只是对着这场热闹瞠目结舌了。
不过他也没闲着,帮着称菜,收钱,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这般忙碌了几天,牙人又给他寻到了一份活儿,背上包袱,在某个天色方露白的清晨踏上行程。
此次与他同行的还有村里的另外两个同伴,他们也是家中劳动力多的人家,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去外边挣些钱。
走时心情极好,毕竟眼下家中已无太大的困难需要他来操心。
家事安好,他在外边干活儿自然也安心。摸摸包袱中滚烫的饼,心中温软一片。
而盛糖这边,除了夜里进出空间调换吃食,在其他的事儿上,就成了甩手掌柜。和村子里和着小伙伴们上山下河的,俨然真成了这孩子中的一员。
玩了几天之后,她发现他们这个小团伙,啊呸不是,小团体的数量与日俱增。
不应该哪,或许是她魅力太大?
摸摸自己的小脸蛋,我的天,她的脸未免也太糙了吧,该回空间翻翻护肤品了,就是不知道有没有适合她用的。
以前,她的身体就是妥妥的黄皮,还非常顽固!
任她翻遍了某红书也没有找到能让她变白的方式,既然这具身体小时候白白嫩嫩的,那自然也要保护好的。
不说她日后能长成什么样儿,至少一白遮百丑。
眼下她更好奇的是,这突然多出来的萝卜丁。好吧,就算是萝卜丁也比她高。
私下里问了元溪,与元溪交好的赵芸对内情颇为明了。
这事儿还与他们扯上些关系,他们放风筝那日和私塾里的人闹了矛盾,孙登高以以后也让他们放风筝为契机,将他们喊走了。
只不过这承诺不仅并未实现,他还让私塾里的人一起凑钱买一个赠与他。
虽说这一个差一点的风筝只要一二十文,这么算下来,私塾里的人也要一人掏一两文钱了,且这掏出来买到的风筝还不能归他们,只能在孙登高高兴地时候说给谁放谁才能放,这是一贯的规矩。
以前没有元家作对比还好,现在元家没说什么也能给他们放风筝,而在孙登高那里,他们却得不断地讨好示弱。
久而久之,谁又愿意?
这不,大伙儿的心中的不满堆积到了最高点。
原本将念书视为高人一等的他们,也想和村里其他孩子上山下田、捉鸟翻老鼠。
于是,他们回家纷纷嚷着不要念书了。
家中长辈哪里能忍?他们累死累活送他们去私塾念书是为了啥?这说退学便退学?
在家中长辈的逼问下,他们将原因道了出来。
如此一来,他们也急了。
当初送孩子去念书可大部分都是因为给村长面子,且抱着万一孩子去念了真的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呢?
只是,这书念也念了几年,倒也没见他们念成什么样子。不说家中舍了多少粮食出去,如今竟然还诓上他们的钱了!
一怒之下,纷纷闹上门去。
嚷嚷着要还钱还粮食之类的,让孩子退学。
这一闹,便是村长也无法调解开来。
但这念书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儿,你将孩子送来学堂,别人教也教了,你的孩子学不了也怪不得夫子。如今要退学,哪有还钱的道理?
在双方都冷静之后,这事儿也便这么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那所谓的私塾,倒真成了摆设。
至于这些退学的娃娃,左不过回家种地便是,若是可以,等他们再长些力气送他们去镇上学门手艺,哪一项不比他们现在在学堂混日子强?还白白送出去那么多东西,跟低夫子他们家一头似的。
听赵芸说完,盛糖瞠目结舌,这几日竟还发生了这样的事儿?
这算不算是一面风筝引发的惨案?
也不知这风筝到底是救了他们还是毁了他们。
那个夫子也是奇怪,当了夫子不说好好教导学生,他自己的孩子也在私塾里上课呢,连自己孩子都不好好教?
看着面前这些满地打滚、上蹦下跳的孩子,她好怀念以前的教学时光。
深知孩子启蒙阶段重要性的盛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阵光。
唔,虽说这群孩子老了些,但也不算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