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收购重组
寒冬已至,长安城银装素裹,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博闻社主事李据身披厚皮大氅走出署衙,贪婪的深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瞬间心肺通畅、沁爽无比。
主事李据主持博闻社与各地民间报社展开论战,并且大获全胜,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如今已经是长安城内外的名人,其声望不下于朝中一、二品的高官,可谓是风头正盛。
此时,主事李据抖擞精神,登上了早已经等候在门外的马车,随车的车夫轻声问道:“主事,咱们去哪里?”
“走,去门下省官署。”
“诺!”
马车在车夫的驱赶下缓缓启动,朝着长安城北面的门下省官署。
一路上,主事李据坐在马车内沉吟思索着,似乎正在权衡着什么。
没过多久,马车便缓缓停了下来,车夫在外面唤道:“主事,门下省官署到了。”
门下省的官署并不只一处,而是分散在三个地方。长安城北面的这处是新闻部的所在地,而门下省的大部分机构官署在未央宫附近,而隶属于门下省的府库则是在长安城的东面。
主事李据走下马车,此时天空中晴空万里,对映着长安城内外的皑皑白雪,显得异常夺目,非常壮丽。
不过此时主事李据显然心中有事,长安城的壮丽美景和清新的空气也无法让其心情愉悦,反而更加衬托出心中的烦恼。
“你先回去吧,一个时辰之后来接我!”
“诺!”
说完,主事李据便出示了自己的印绶,大步走进了门下省新闻部官署。
官厅内,主事李据见到了正在新闻部处理公务的门下令萧望之。
身为门下令的萧望之平日里并不在新闻部处理公务,只是近来各地有关报社的事情非常多,可谓是此起彼伏、屡屡不绝,所以门下令萧望之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新闻部这边,这段时间基本上都在这边办公。
“哦?是守博(李据的字)来了!”
主事李据恭恭敬敬的拱手说道:“属下见过大人!”
门下令萧望之放下了手中的公文和各方奏报,笑着对主事李据说道:“说吧,你李主事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有什么事?”
主事李据苦笑着说道:“大人说笑了,属下可是已经无路可走了,今日特来向大人求援的!”
“走投无路?谁?你吗!”
门下令萧望之显然不相信,说道:“如今各地郡国的报社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哪一家也比不上博闻社,如今的博闻社可以说是大汉第一报社!而且,在之前的舆论战中,那些反对新政、与博闻社展开辩论的报社纷纷落败,如今几乎已经全部破败,博闻社的声望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汉帝国,我真不知道主事怎么会走投无路的?”
门下令萧望之说的的确是真实情况,如今博闻社出售的报纸已经确定了名称,谓之《长安月报》,出版日期也由一旬改为一月。不过即便如此,《长安月报》在大汉各地郡国销售量都是榜首。特别是在长安城和司隶各地,《长安月报》的销量几乎比其他所有报纸销量之和还要多!
而各地郡国报社出售的报纸也是有样学样,纷纷为自家出售的报纸命名,什么《光明月报》、《燕赵奇闻》、《并州往事》、《西域风云》等等,根据新闻部的统计,如今大汉各地的报社足足有上千家之多!
此时,主事李据苦笑起来,说道:“大人所言不错,如今博闻社的确风头正盛。可是属下也因此而发愁啊!”
“哦?”
门下令萧望之微微皱眉,说道:“详细说来!”
“诺!属下接到各地分社的上报,各地郡国有几十家报社因为此前的舆论战而破败,这几十家报社破败之后,数百编修无路可走,这些人可都是人才啊!属下想要将这些人招揽过来,可是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本,同时也没有足够的位置来安排这么多的人才。”
听到这里,门下令萧望之才恍然大悟,原来主事李据苦恼的是这个,于是笑骂道:“你这才叫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博闻社想要摘桃子,却突然发现没有合适的梯子、上不得树,却跑到我这里来想办法来了?”
主事李据有些尴尬的笑了笑,而后说道:“大人恕罪!属下是这么想的:如今博闻社虽然在各地郡国都成立了分社,可是相对于我大汉广袤的疆土而言,各地的分社还是太过分散,人手也太少了,以至于一下边远的郡县根本无法保证出售报纸的时效。所以,属下想要将那几十家破败的报社收购回来,连人带产业一并收下,全部作为博闻社增设的分社!”
此时,门下令萧望之已经完全听明白了,主事李据完全就是想要大举扩张,不过却没有足够的钱财来支持罢了。
于是,门下令萧望之沉吟了一会儿,而后说道:“此事倒是没有什么难的,我明日便从门下省的经费中筹集一部分划拨给你,先将那几十家破败的报社收购下来,至于人手,慢慢招揽便是!”
“诺!”
眼见门下令萧望之答应下来,主事李据长出了一口气,原本自己还担心门下令萧望之不愿意出这笔费用,在来的路上想了一肚子的说辞,可是此时却一句都没用上,让主事李据有些小失落。
可是就在主事李据心中暗喜的时候,门下令萧望之接着说道:“不过你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天家早就说过,博闻社要自负盈亏,门下省也不会平白无故的投入钱财。所以,此番门下省支援博闻社的钱财都算是赊借,博闻社要立下字据、契约,约定归还的日期和方式,以及这笔钱财的利息!”
听到这里,主事李据自然是愣住了,万万没想到大汉帝国的门下令,堂堂一品大员竟然开出这样的条件,完全是一副在商言商的架势。
看着主事李据吃惊的样子,门下令萧望之大笑了起来,说道:“不要用这样的眼神看我。如今天家新政日渐深入,门下省此番支援博闻社,也是看在博闻社是由朝廷开办的份上。不过亲兄弟都要明算账,博闻社可不能平白拿了钱财,否则在今年的上计之时,我可是没法向朝廷交代的!”
主事李据哪里还不明白,当即拱手说道:“属下明白,在此谢过大人!”
这一日,主事李据便在新闻部签下了契约,从门下省借出了二十万缗钱财。
当主事李据返回博闻社官署的时候,整个人都变得亢奋不已,立即召集了整个博闻社的编修、执事等人员,当众宣布了收购各地破败报社、大举招揽人手的想法,顿时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
就在这一年的年末,博闻社开始大张旗鼓的收购破败的报社,就连一些尚在勉强维持的报社也没能幸免,不少勉强维持的报社在面对丰厚条件的时候,都向博闻社低下了头。
很快,博闻社在各地郡国的分社便开始剧增,一时间博闻社的势力急剧扩大!
与此同时,各地郡国的民间报社原本还想要与博闻社一争高下,如今却眼见博闻社如日中天,击败博闻社已经无异于天方夜谭。
于是,绝大部分的民间报社为了不再亏钱、收回成本,为了避免与博闻社为敌、收到博闻社的刻意打压,这些民间报社背后的门阀士族、豪强大户纷纷收起心思,不再与博闻社争论新政的对错,而是纷纷开始转型。
就在新年、旧年交替之际,民间的报社也纷纷开始分化,有的报社出版的报纸侧重文学,有的报社则是将注意力侧重于奇闻异事,还有的报社将精力放到地方的政务上,专门针砭时弊,为朝廷广开言路,等等。
报纸行业的巨大变化,也通过门下令萧望之奏报给天子刘洵。
当天子刘洵看到奏章的时候,心中也不禁对报纸行业焕发出的巨大生机而感叹。
“谁说我华夏是一潭死水?谁说我华夏不曾广开言路?如今的华夏可不是后世的满清!”
天子刘洵感叹着,赞叹此时汉民族的开放并举,赞叹此时汉人对于新事物强大的接受能力、以及变通能力。
原本天子刘洵还担心报纸这种事物无法在大汉帝国扎根,现在看在自己的担心还是有些多余了。
以此时汉民族开放的胸襟和兼收并举的性格,完全能够很好的笑话报纸一列新鲜事物,并不会出现后世满清对待新鲜事物那样的笑话来。
按照天子刘洵的估计,现在唯一还能够限制报纸行业发展的,就是民间百姓的识字率而已!
想到这里,天子刘洵在批示完手中奏报之后,便对门下令萧望之勉励了一番。待到门下令萧望之告退之后,天子刘洵便思索道:“现在是不是将普及私塾之事提上日程了?”
可是就在此时,中常侍耿国脸色有些难看的走进来,直接跪在地上,说道:“启奏天家,仆有事奏报!”
博闻社主事李据身披厚皮大氅走出署衙,贪婪的深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瞬间心肺通畅、沁爽无比。
主事李据主持博闻社与各地民间报社展开论战,并且大获全胜,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如今已经是长安城内外的名人,其声望不下于朝中一、二品的高官,可谓是风头正盛。
此时,主事李据抖擞精神,登上了早已经等候在门外的马车,随车的车夫轻声问道:“主事,咱们去哪里?”
“走,去门下省官署。”
“诺!”
马车在车夫的驱赶下缓缓启动,朝着长安城北面的门下省官署。
一路上,主事李据坐在马车内沉吟思索着,似乎正在权衡着什么。
没过多久,马车便缓缓停了下来,车夫在外面唤道:“主事,门下省官署到了。”
门下省的官署并不只一处,而是分散在三个地方。长安城北面的这处是新闻部的所在地,而门下省的大部分机构官署在未央宫附近,而隶属于门下省的府库则是在长安城的东面。
主事李据走下马车,此时天空中晴空万里,对映着长安城内外的皑皑白雪,显得异常夺目,非常壮丽。
不过此时主事李据显然心中有事,长安城的壮丽美景和清新的空气也无法让其心情愉悦,反而更加衬托出心中的烦恼。
“你先回去吧,一个时辰之后来接我!”
“诺!”
说完,主事李据便出示了自己的印绶,大步走进了门下省新闻部官署。
官厅内,主事李据见到了正在新闻部处理公务的门下令萧望之。
身为门下令的萧望之平日里并不在新闻部处理公务,只是近来各地有关报社的事情非常多,可谓是此起彼伏、屡屡不绝,所以门下令萧望之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新闻部这边,这段时间基本上都在这边办公。
“哦?是守博(李据的字)来了!”
主事李据恭恭敬敬的拱手说道:“属下见过大人!”
门下令萧望之放下了手中的公文和各方奏报,笑着对主事李据说道:“说吧,你李主事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有什么事?”
主事李据苦笑着说道:“大人说笑了,属下可是已经无路可走了,今日特来向大人求援的!”
“走投无路?谁?你吗!”
门下令萧望之显然不相信,说道:“如今各地郡国的报社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哪一家也比不上博闻社,如今的博闻社可以说是大汉第一报社!而且,在之前的舆论战中,那些反对新政、与博闻社展开辩论的报社纷纷落败,如今几乎已经全部破败,博闻社的声望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汉帝国,我真不知道主事怎么会走投无路的?”
门下令萧望之说的的确是真实情况,如今博闻社出售的报纸已经确定了名称,谓之《长安月报》,出版日期也由一旬改为一月。不过即便如此,《长安月报》在大汉各地郡国销售量都是榜首。特别是在长安城和司隶各地,《长安月报》的销量几乎比其他所有报纸销量之和还要多!
而各地郡国报社出售的报纸也是有样学样,纷纷为自家出售的报纸命名,什么《光明月报》、《燕赵奇闻》、《并州往事》、《西域风云》等等,根据新闻部的统计,如今大汉各地的报社足足有上千家之多!
此时,主事李据苦笑起来,说道:“大人所言不错,如今博闻社的确风头正盛。可是属下也因此而发愁啊!”
“哦?”
门下令萧望之微微皱眉,说道:“详细说来!”
“诺!属下接到各地分社的上报,各地郡国有几十家报社因为此前的舆论战而破败,这几十家报社破败之后,数百编修无路可走,这些人可都是人才啊!属下想要将这些人招揽过来,可是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本,同时也没有足够的位置来安排这么多的人才。”
听到这里,门下令萧望之才恍然大悟,原来主事李据苦恼的是这个,于是笑骂道:“你这才叫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博闻社想要摘桃子,却突然发现没有合适的梯子、上不得树,却跑到我这里来想办法来了?”
主事李据有些尴尬的笑了笑,而后说道:“大人恕罪!属下是这么想的:如今博闻社虽然在各地郡国都成立了分社,可是相对于我大汉广袤的疆土而言,各地的分社还是太过分散,人手也太少了,以至于一下边远的郡县根本无法保证出售报纸的时效。所以,属下想要将那几十家破败的报社收购回来,连人带产业一并收下,全部作为博闻社增设的分社!”
此时,门下令萧望之已经完全听明白了,主事李据完全就是想要大举扩张,不过却没有足够的钱财来支持罢了。
于是,门下令萧望之沉吟了一会儿,而后说道:“此事倒是没有什么难的,我明日便从门下省的经费中筹集一部分划拨给你,先将那几十家破败的报社收购下来,至于人手,慢慢招揽便是!”
“诺!”
眼见门下令萧望之答应下来,主事李据长出了一口气,原本自己还担心门下令萧望之不愿意出这笔费用,在来的路上想了一肚子的说辞,可是此时却一句都没用上,让主事李据有些小失落。
可是就在主事李据心中暗喜的时候,门下令萧望之接着说道:“不过你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天家早就说过,博闻社要自负盈亏,门下省也不会平白无故的投入钱财。所以,此番门下省支援博闻社的钱财都算是赊借,博闻社要立下字据、契约,约定归还的日期和方式,以及这笔钱财的利息!”
听到这里,主事李据自然是愣住了,万万没想到大汉帝国的门下令,堂堂一品大员竟然开出这样的条件,完全是一副在商言商的架势。
看着主事李据吃惊的样子,门下令萧望之大笑了起来,说道:“不要用这样的眼神看我。如今天家新政日渐深入,门下省此番支援博闻社,也是看在博闻社是由朝廷开办的份上。不过亲兄弟都要明算账,博闻社可不能平白拿了钱财,否则在今年的上计之时,我可是没法向朝廷交代的!”
主事李据哪里还不明白,当即拱手说道:“属下明白,在此谢过大人!”
这一日,主事李据便在新闻部签下了契约,从门下省借出了二十万缗钱财。
当主事李据返回博闻社官署的时候,整个人都变得亢奋不已,立即召集了整个博闻社的编修、执事等人员,当众宣布了收购各地破败报社、大举招揽人手的想法,顿时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
就在这一年的年末,博闻社开始大张旗鼓的收购破败的报社,就连一些尚在勉强维持的报社也没能幸免,不少勉强维持的报社在面对丰厚条件的时候,都向博闻社低下了头。
很快,博闻社在各地郡国的分社便开始剧增,一时间博闻社的势力急剧扩大!
与此同时,各地郡国的民间报社原本还想要与博闻社一争高下,如今却眼见博闻社如日中天,击败博闻社已经无异于天方夜谭。
于是,绝大部分的民间报社为了不再亏钱、收回成本,为了避免与博闻社为敌、收到博闻社的刻意打压,这些民间报社背后的门阀士族、豪强大户纷纷收起心思,不再与博闻社争论新政的对错,而是纷纷开始转型。
就在新年、旧年交替之际,民间的报社也纷纷开始分化,有的报社出版的报纸侧重文学,有的报社则是将注意力侧重于奇闻异事,还有的报社将精力放到地方的政务上,专门针砭时弊,为朝廷广开言路,等等。
报纸行业的巨大变化,也通过门下令萧望之奏报给天子刘洵。
当天子刘洵看到奏章的时候,心中也不禁对报纸行业焕发出的巨大生机而感叹。
“谁说我华夏是一潭死水?谁说我华夏不曾广开言路?如今的华夏可不是后世的满清!”
天子刘洵感叹着,赞叹此时汉民族的开放并举,赞叹此时汉人对于新事物强大的接受能力、以及变通能力。
原本天子刘洵还担心报纸这种事物无法在大汉帝国扎根,现在看在自己的担心还是有些多余了。
以此时汉民族开放的胸襟和兼收并举的性格,完全能够很好的笑话报纸一列新鲜事物,并不会出现后世满清对待新鲜事物那样的笑话来。
按照天子刘洵的估计,现在唯一还能够限制报纸行业发展的,就是民间百姓的识字率而已!
想到这里,天子刘洵在批示完手中奏报之后,便对门下令萧望之勉励了一番。待到门下令萧望之告退之后,天子刘洵便思索道:“现在是不是将普及私塾之事提上日程了?”
可是就在此时,中常侍耿国脸色有些难看的走进来,直接跪在地上,说道:“启奏天家,仆有事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