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戊戌殿试

    八月十二,洛都,太极殿,戊戌科举殿试。

    西厢房中,七百多名士子济济一堂,连座位都撤了,都站着等候。

    来自燕国的十五名新科进士自觉聚集在一起,只是都不太有聊天的兴致,看着气色也都不太好。

    “科举这东西,不仅是个心力活儿,竟还是个体力活?”

    燕国周小宝最擅插科打诨,这一路全靠他提振心气,所以众人还蛮喜欢他。

    周小宝出身很寻常的辽东周姓书香门第,算是勉强能读书的那种。

    “这一路,果真是叫人欲仙欲死。”

    燕国方文举也感慨了一句。

    他们这一行,七月二十七一大早就从友谊关出发,马不停蹄南下。

    沿途郡县备好车马、吃食等候,七天至于平原县。

    搭乘一艘快帆船,借着东南风的尾巴,扬帆西进。

    八月初十夜,抵达洛都。

    这一遭,不仅陆路行进差点颠散架,那艘帆船快则快矣,但也晕得人想死。

    “平日里只听闻南朝繁华,友谊关那里也只是马马虎虎,但这洛都,果真是不同凡响。”

    “当初我去襄都游学,深叹其繁华,不曾想襄都与洛都竟差了这许多。”

    “呵呵,咱们这也算襄都梦、洛都圆了吧?”

    此言一出,十五名燕国士子神色各异。

    有的对燕国的不作为愤愤然,有的则颇有种出轨被抓的心虚感,还有的波澜不惊。

    “今年的术算太难了,压轴题我竟毫无思路,只能瞎写一通。”

    “是极,是极,上届术算压轴题还可取巧,本届那是半点花哨没有,不会就是不会,笨办法都没得。”

    听到旁边周国士子议论,燕国士子们相视苦笑,术算压轴题,他们讨论了好几次,都没有结果。

    看起来燕国士子也是被难倒了一大片,这叫他们心理熨帖了许多。

    “今年的国学也够喝一壶的,听说易经是大宗正出的题,诗经是几位夫子合出的。”

    “那是,上届周易和周律就跟白送分一样,这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只不知四大学派之外,别家科目何时纳入科举大纲?如何纳入?”

    “不管了,不管了,反正我等已经上岸了。”

    众人正三五成群闲聊着。

    叮叮叮!

    一个小黄门敲着铜磬进来,吸引了众人注意力后,扯着尖利的嗓音道:

    “进士老爷们,抓紧出恭,一刻钟后上殿。”

    半数的人闻言赶紧去努力出个恭。还有不少,早晨都没有喝水。

    叮叮叮!

    一刻钟后,小黄门又喊道:

    “进士老爷们,上殿了!”

    “笔试前十先进!”

    笔试前十的进士们都自觉昂首挺胸,又是骄傲又是矜持地率先往太极殿中而去。

    “笔试十一到二十的跟上。”

    十人一组,次第鱼贯而入。

    花了两刻钟,七百多名新科进士终于排好次序。

    少顷,在洛三千石以上文武重臣从东厢出来,在太极殿丹墀下站成两列。

    新科进士皆是好奇地审视着大周的重臣们,毕竟大部分人都是头一次见。便是先前见过的,也没机会见得这么齐。

    其中最醒目的那个,穿着蟒袍的那个,年轻得不像话的那个,唯一冲着众人微微笑的那个,吸引了最多的目光停留。

    大周士子心中感慨:这就是明相么?

    燕国士子也心中感慨:这就是那位南朝小相么?

    在这位年轻的大佬面前,新科进士们所有的骄傲与矜持荡然无存。

    虽然他没考过科举,但科举都是他一手开创的。

    当当当!

    当当当!

    当当当!

    辰时初刻,庄严肃穆的钟声终于响起。

    皇帝姬十三进入太极殿中,中常侍刘德柱紧随侧后虚扶。

    大礼参拜过后,殿试正式开始。

    姬十三从龙椅上起身,往前走了几步,俯视着下方众人,朗声道:

    “太祖立大周国祚之前,虞夏商三朝,虽方方面面都与大周大不相同,但三朝,乃至前周,皆盛极而衰。

    朕自幼饱读诗书,晓人间正道是沧桑,幸得先帝青睐,自当上承二世之余烈,开万世之太平。

    今日殿试,朕已深思熟虑,就以历史周期律为题,赋文一篇,以一个时辰为限。”

    听到殿试题目,众人反应不一。

    姜云逸神色微动,意外也不意外,皇帝还是不死心,希望能跳出历史周期律。

    但这东西根本没有完美解。

    太祖在窑洞对里,给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一个答案:

    人民监督。

    实践证明,这过于理想化了,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一是,官僚集团绝对不会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二是,人民七嘴八舌的,怎么可能有效监督?

    于是,宣宗又给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

    自我革命。

    有效果,确实有效果。

    事实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一条路。

    但绝非完美解题思路,其至少存在三大弊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一是,如果不纯不廉是普遍性的,那么该从谁开始呢?

    地方上已经出现了:“反谁不反谁,关键看站队”的乱象。

    二是,官僚集团普遍性懒政、怠政。过去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一大批又贪婪又能干的官员。

    现在不让捞了,那还费那劲干啥?躺平不舒服么?

    三是,也是最关键的前置条件,自我革命依赖强有力的中央,尤其是强有力又公而忘私的核心。

    但凡后继者稍有弱势,何以为继?

    尤其是利益集团逐步成型后,再想正本清源,难上加难。

    这个问题,开挂都没有完美解。

    权贵们也心思复杂,那竖子所谓的历史周期律,主要责任是不是都要怪到他们头上?

    凭什么都要怪在咱头上?

    世家大族、豪门望族里竞争也是极为激烈的好吧?大多数都是混日子的,只有极少数才能扶持着往上爬。

    只有世家领袖赵氏,才出了一位相国,一位州牧。其他世家,能争到一个九卿就极好了。

    卫相生了八个儿子,虽说都入朝为官了,但只有世子到了两千石,其他几个儿子最多六百石,不成器的还在二百石混日子。

    不要光说俺们,你们皇家才是最大的世家好吧?

    反应快的已经回过味来,先前姜云逸给皇室开支厘定了固定比例,虽说还允许后宫开公司创收,但大大限制后代皇帝挥霍无度的能力。

    与之配套的,就是皇室远支自谋生路。

    这两条,显然不是突发奇想、无的放矢,而是使皇室轻装上阵,为整顿天下利益集团做准备。

    与重臣们的复杂心思不同,新科进士们惊惧更多一些,这题有多敏感就不说了,关键是谁能有解?

    喜欢大周神相:不信东风唤不回不信东风唤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