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全天下

    <sript><sript>

    汴京皇城中,&bsp&bsp勤政殿内,官家赵顼收到吕大忠急报,当即召了几名重臣入觐商议此事。

    首相冯京此刻站在天子面前,&bsp&bsp很有些战战兢兢,似乎背心都渗着黏糊糊的汗。他自知是守成之才,&bsp&bsp是天子为了缓和新旧党之间的激烈矛盾,抚平朝堂上的裂痕,才提擢他做的宰相。

    可谁能想到在自己的任期之内竟然遇上了这等大事——

    辽国太子,换燕云十六州?

    天下竟会有这等好事?

    冯京原本商户人家出身,&bsp&bsp不用想也知道便宜无好货。两国邦交应也是如此,越是诱人的条件,&bsp&bsp背后可能便藏着越是危险的陷阱。

    但若是错过了这个机会,燕云失而复得的机会还有可能再出现吗?

    此刻冯京终于感觉到自己才具有欠——这么大的事,&bsp&bsp他哪里能够决断?最多只能抠抠细节。

    于是冯京转向站在下首的吕大忠,&bsp&bsp命他将出使辽国的所见所闻,一切详情,全部从头说来。

    吕大忠早有准备,&bsp&bsp事无巨细,将此次使辽的一切细节从头到尾详述一遍。谁知反倒又添了不少枝节,&bsp&bsp令人越发难以决断。

    但最后吕大忠奏道“副使蔡京说此前他曾查到线索,辽国太子耶律浚,应当在宋境之中。因事情紧急,他来不及上表请旨,擅自做主,直接追踪辽国太子的线索去了。请陛下恕罪。”

    赵顼对此倒是无所谓的,&bsp&bsp挥挥手道“事急从权,&bsp&bsp此事不必再提……但那辽国太子,&bsp&bsp真的在我大宋境内?”

    辽国太子耶律浚于皇后萧观音蒙冤而死那年失踪——此事辽国从来不曾大肆宣扬,但是曾经私下向各国打听要人,所以几个邻国应该都知道。

    但是耶律浚的确实行踪却从来无人能打听得。

    蔡京这次说他掌握了耶律浚的行踪,勤政殿中君臣都很吃惊。

    但赵顼的神色不止是吃惊,他眼中甚至流露出几分狂热——

    这一刻,殿上大臣便全都清楚天子心中的倾向了。

    ——燕云!

    那可是燕云啊!

    教中华之人朝思暮想了百年,始终未能回归正统的燕云十六州——赵顼如今听说,他竟有机会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此地收回,作为一名心怀大志、一直想要光复故土的皇帝,赵顼怎可能不动心?

    冯京心中一动,便想要顺着赵顼的心意往下说。

    他正要开口,不防吕惠卿先浇了一瓢冷水,只听这位副相开口道“陛下,辽人狡诈,不可不防。万一我国真的交出了人,对方却又反过来责问我国,为何插手对方内事,甚至借此兴兵,这又如何是好?”

    赵顼一凛,也觉得有这个可能,脸色顿时一沉。

    王珪这时也犹犹豫豫地开口“此事若真是辽主召太子还朝,倒也罢了。但听起来像更是魏王耶律乙辛自作主张,辽国太子一旦还朝,万一遭逢不测,反倒是我大宋,会被赖上一个‘不义’之名。”

    王珪说得很委婉,但是在座之人都能听懂。

    当年澶渊之盟,名义上宋辽两国结为兄弟之邦,按辈分算,赵顼是现辽主耶律洪基的侄子,也就是太子耶律浚的兄长。如果耶律浚回辽国等同于跳火坑,那么便是赵顼这个做人兄长的推兄弟进火坑……这,听起来确实不太好听。

    这时,站在一众宰执们下首的章惇开口了。此人曾平息荆南路的叛乱,因此被认为是有领兵经验的“帅才”而被召上勤政殿商议此事。

    只听章惇开口奏道“辽人心思诡谲,耶律乙辛又是凭谗上位,的确不可不防。”

    就在众人都以为他说的会持与吕惠卿一样的观点时,章惇却突然伸手比了一个像是刀锋一样的手势,道“如今既然已知辽国太子在我宋境,就应直接将其诛灭,对外声称是耶律乙辛故意所为……”

    一时间,勤政殿上人人都白了脸。

    谁也没想到,章惇提的竟会是这么一个提议——刚才王珪担心送还辽国太子是“不讲兄弟之义”,现在章惇提的,则完全是毫无人性,痛下杀手。

    但是两国交锋,边境争端既在,又几时需要讲“仁义”了?

    只听章惇继续说“辽主既然病重,听到这消息或许就此大限到来,一命呜呼。而耶律乙辛谋反之心则路人皆知,辽国境内各宫帐精兵必定不再听凭耶律乙辛约束。”

    “待到辽国境内内乱四起,我大宋再发兵,高举为兄弟平叛之帜,大举北攻,届时不仅是燕云,就连辽国上京,也未必不能纳入我宋境!”

    章惇说得掷地有声,这大饼也是画得突破天际,不止燕云十六州,连辽国上京都画到大宋版图中了。

    他话音既落,勤政殿中一时十分安静,人人都被章惇描绘的情景震住,以至于无法接口。

    赵顼沉吟片刻,觉得章惇这番进取之心确实是好的,但是未免也忒不靠谱。于是他抬头问坐在宰执中末位的枢密副使王韶“王卿所见是……”

    王韶是勤政殿在座所有重臣中,所立军功最重的。与王韶在熙河路拓边两千里的功勋相比,章惇在荆南平叛那点功劳实在是不值一提。

    因此勤政殿中所有目光都汇聚在王韶面上。

    王韶也颇为沉稳,冲上首赵顼那里拱手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近年来河北禁军较少接战,相比西军少了历练。若要与辽国骑兵精锐相抗衡,至少还需数年的练兵之功。”

    王韶的精明在于,他完全没有就辽国要求送回太子这件事发表意见;

    他只表达了一点大宋的河北军很弱啊,根本不堪一战!万一此事不成,大宋既未能谋得燕云,又惹来辽国铁骑南下——届时天子用什么来防御。

    事实也确实如此。大宋北方的军队,因为多年来与辽国没有大规模的战事,且不说军纪懈怠军心萎靡这些,但是吃空饷和军粮亏空,就够他大宋天子头疼一阵的。

    而大宋西军因为多年来与党项人你来我往,战斗力一直保持在中上水平。如今熙河战略成功,西军士气正盛,是河北禁军根本不能比拟的。

    王韶一言出,众人便都沉默了。

    赵顼也知兹事体大,不能草率决定。

    想了半天,赵顼想起了冯京,偏头问“首相是何意见?”

    冯京并没有什么意见,使起忽悠**,只说此事必须谨慎云云,其实什么都没说。

    赵顼听了,心下不喜。

    他以前习惯了有王安石在身边。纵使他与王安石君臣有时意见不同,但王安石在任何事上都有自己明确的政见,与冯京的风格截然不同。

    至此赵顼也终于对自己亲手拔擢上来取代王安石的首相有些烦了,便道“那朕是否应当修书一封,往江宁去问政呢?”

    冯京……

    蔡京以王雱之名,将明远骗到京兆府府署中与他见面。

    种建中当时便觉得不对,暗中跟去,拿住了蔡京。

    此时此刻,种建中一手抓住蔡京的后领,他身材高大,手长脚长,顿时将蔡京整个人提起,拎在空中。

    蔡京涨红了脸,不能呼吸,双手奋力去拉扯自己脖颈中的衣物,双脚乱蹬——

    四年前,几乎一模样的场面曾在丰乐楼的閤子里上演。当时蔡京即便极端狼狈,竟也还想出了挑拨明种两人的法子。

    只可惜,纵然蔡京挑拨,明远和种建中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此刻,蔡京在种建中的控制之下,毫无还手之力。明远正站在他面前,扁着嘴,双手极其嫌弃地拍打蔡京刚才握过的位置,看那表情,仿佛蔡京碰过的衣物他都不想要了。

    “师兄,将他放下来。”

    种建中虽然不愿,但明远的话他还是得听,于是,手一松,蔡京扑倒在明远面前,双手抚着脖子,涨红了脸,一面大咳,一面拼命呼吸。

    明远来到种建中身边,师兄弟两人一道,站在蔡京身边,仿佛看着一个小丑。

    “萧扬是我手下的人,我不会拿他去做任何交易。”

    明远不带任何感情地陈述这一件事实。

    种建中在旁有些发愣……竟然是为了萧扬?

    蔡京拼命咳嗽了几声,总算缓过来。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转向种建中,用求恳的语气道“种彝叔,请你帮帮忙劝劝远之,此事事关攻辽大计,事关燕云十六州啊!”

    “想想看,只要将辽国太子交还给辽国,就能换回燕云十六州!”

    “这可是燕云啊!”

    种建中在一旁完全听懵了。

    他不明白辽国太子的事为什么要让萧扬知道。

    种建中最早是从种师中的信中得知,明远身边又多了个跟班“表弟”萧扬。从种师中的书信里看,这小孩对萧扬刚开始时还有些抵触与敌意,后来渐渐又好了。

    但种建中与明远心心相印,一直没把这人当回事。后来他与明远在汴京相聚,那萧扬他也见了一两面,不觉得有何特别。

    但此刻蔡京一提,种建中又想了一会儿,才睁大双眼,面露难以置信的震惊

    这个萧扬……这个萧扬,竟然是他当初在山阳镇见过的辽国太子,耶律浚。

    但细细回想那时在山阳镇的经历,种建中忽然觉得耶律浚在落难之后会来投奔他家明远,一点儿也不奇怪。

    蔡京絮絮叨叨地说完,见种建中并没有多说一句的意思,赶紧又转向明远“远之贤弟,算是我求你——这件事,你至少应告知辽国太子。”

    “辽主病危弥留,身为人子,不能侍于病榻前,此为有违人伦之道……远之,你至少应当……”

    蔡京说到这里,只见明远嘴唇微微一动。

    ……有希望?

    蔡京当即闭嘴,任由明远陷入沉思。

    “这件事,应当告诉萧扬!”

    片刻后,明远抬起头,这时他已经完全想通,并做出了决定。

    蔡京闻言大喜过望,手脚并用地向明远扑过去,攥住了明远的袍角。看他那副激动的样子,快要将明远当成一尊大佛来拜了。

    “远之,我就知道远之是最明事理的……”

    蔡京捧着明远的袍角嘶声道。

    但是明远,既然帮着萧扬隐姓埋名,在宋境内躲了这么长时间,为何如今又突然愿意把辽国的消息告诉萧扬呢?

    “小远,这……这又是为何?”

    种建中急急忙忙地问,“不会你也受了这厮的蛊惑,相信用一个人就能换回燕云吧!”

    这是种建中的观点两国之间,寸土必争,为区区数里的土地,可以牺牲成千上万的性命。若说辽国可以为了一个人而交换燕云——这鬼话说出来谁信呢?

    明远却已经拿定了主意——

    辽国皇帝唯一的继承人,太子耶律浚逃到宋境,这件事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走向无法预测。这可能就是一起试验方所定义的“偶然”。

    而历史上所有的“偶然”,都是由“人”创造的。

    在这个时空里生活的“人”所作出的“选择”,最终将决定事件的走向和结果。

    那么,究竟谁有资格作出这“选择”呢?

    虽然明远不会去听信蔡京说的什么父子亲情孝道,但是他认为这件事至少应该让萧扬知道。

    ——父子之间,种种问题都是外人无法领会且无法插手的。就像他与明高义之间,他与本时空的那位“亲人”之间……

    因此他选择将此事告诉萧扬,让当事人自己做决定。

    明远异常严肃地对蔡京开口“我的意思是,这件事该由萧扬自己决定。”

    “他愿意去还是留,我不会干涉。”

    “但在他做出任何决定之前,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我师兄知……”

    “如果你敢有走漏半点风声,我就让我师兄把你剁碎了扔太液池喂王八!”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