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乱局(四)
一直哭个不停的姜颢,在听到姜韶华的声音后,不敢嚎啕大哭,改为小声的啜泣。
八岁男童,个头约莫到姜韶华的腰腹处。不过,姜颢白胖圆润,颇有分量。
姜韶华今日拼尽全力厮杀,不知杀了多少逆贼,力气已经耗尽。抱着姜颢其实有些吃力。
只是,她面上依然镇定,不让任何人窥出端倪。
她安抚住姜颢后,目光扫了一圈,掠过李尚书李博元祖孙两个的尸首,掠过另外几个被射杀的倒霉鬼,再掠过奄奄一息的王丞相和受伤颇重的包大将军。
至于伤势较轻的几位武将,至少暂时无性命之忧。
礼部的徐侍郎早已瑟缩着跪下了,当姜韶华目光掠过来的时候,徐侍郎面色惨白,颤抖着为自己辩白:“之前逆贼气焰嚣张,臣挺身而出,是为了麻痹逆贼,免得逆贼再对诸位同僚动杀心。臣一片忠心,日月可鉴!”
董侍郎第一个听不下去,用力呸了徐侍郎一口:“不知廉耻的腌臜货!”
徐侍郎涨红了脸,不甘被钉在耻辱柱上,又拉上之前几个一并“投诚”过逆贼的同僚,一同向郡主磕头告饶。
姜韶华冷冷道:“现在乱局未定,无暇处置你们几个。都给本郡主老老实实地待在这里,再敢有异动,本郡主立刻要你们的命!”
徐侍郎等人哪里还敢动弹。
南阳郡主今日闯进昭和殿里,诛杀逆贼,这份勇武凶悍早已超越了常人所能想象。高凉王世子姜颐就这么被一枪刺死了,为了苟活,他们还是低头为好。
姜韶华的目光落在郑宸身上:“郑舍人!”
郑宸强自镇定,站了起来,和姜韶华四目相对:“臣为了保全众臣性命,不得不和逆贼周旋。大家都看在眼底!”
姜韶华目中满是讥讽:“郑舍人枪头调转得这么快,令本郡主佩服。”
众臣里不知是谁高声附和:“这个郑宸,和逆贼眉来眼去,说不定早就是合谋。郡主决不能轻易饶了他!”
郑宸大怒,转头寻说话之人:“是谁血口喷人!”
众臣中立刻站起来一个。此人正是刑部杨侍郎。杨侍郎今日还算幸运,除了惊吓过度之外,没有受什么伤。
杨侍郎冷笑着怒回击:“是与不是,以后一查就知。今日宫中忽起叛乱,只凭高凉王府,根本没那么大能耐。等擒住所有逆贼后,我亲自用刑审问,保准将逆贼同党查个水落石出。”
郑宸同样冷笑一声:“那就等杨侍郎查出确凿证据了,再来抓我下牢狱。现在无凭无据,休想捕风捉影陷害我。”
“都住口!”
姜韶华皱眉:“现在平乱要紧,本郡主无暇听你们废话。”
杨侍郎立刻住口,再次坐了回去。
郑宸也想坐回去,不知为何,却弯不下腰。
他和她前世今生,纠缠不休几十年。一直都是他占着主导和上风。现在情势逆转,他终于尝到了被人牢牢压制的滋味。
姜韶华却未再看他,转头吩咐道:“马将军,你现在去殿外,将所有逆贼叛军绑了,再找几个问一问叛乱情形。”
马将军拱手应是,领命退下。
姜韶华看向宋渊:“宋统领,你立刻去收拢清点人手,让他们立刻到我身边来。”
宋渊抬起头:“郡主,我们的人都在这儿了。”
秦虎和孟三宝各领了一些人手去军营搬救兵,剩下一百六十亲兵随她闯进宫中。这一路上,他们拼死保护她,死伤极多。
现在还能站在昭和殿内的,一眼可见,绝不会超过三十人。
姜韶华的心似被重重刺了一下,痛不可当。
他们都是她最忠诚的亲卫,在她身边数年。不管她在何方何地,都忠心相随。可今日,却纷纷死在这场动乱中……
姜韶华眼眶发热,鼻间阵阵酸涩。
她将头转到一旁,过了片刻才回转:“清点还能动手的,聚拢过来,听我号令。”
宋渊拱手领命,迅速清点。很快,便有二十多人聚拢过来。
姜韶华目光一掠:“我现在要去救太皇太后和太后她们,你们可愿随我同去。”
话音刚落,便有一个声音响起:“我们的命都是郡主的。今日愿随郡主赴汤蹈火。”
这个说话的亲卫,年约二十七八,身高力壮,面容黝黑坚定,正是孙安。
孙安身上受了三处轻伤,身上血迹斑驳。不过,他还能站着还能握刀,已算幸运了。
其余亲卫慷慨激昂地附和:“愿为郡主效死。”
姜韶华鼻间愈发酸楚,面上迅速冷静下来:“好,你们随我同去。”
“平定叛乱后,活着的有重赏。不幸战死的,你们的妻儿家眷自有王府供养。”
众亲卫轰然应诺。
这一幕落在众臣眼中,竟有汹涌激昂之感。
文臣们不知这其中的分量,武将们诸如包大将军左大将军刘将军等人,却纷纷为之唏嘘感慨。
有这等悍不畏死的亲兵猛将,南阳郡主想做什么大事都能成!
马将军匆匆迈步进来,冲姜韶华拱手:“启禀郡主,末将问了两个逆贼,他们招供说,景阳宫也被围住了。领头的是韦雄。”
韦雄是御林军里的武将,同样自诩郁郁不得志。在几年前就被郑家拉拢,知道此事的人颇有几个。
听闻韦雄叛逆,包大将军目中闪过怒意,转头看向安国公。
安国公心里一颤,强做镇定,甚至主动张口呼喊:“韦雄这个逆贼,竟敢行谋逆之举,请郡主斩杀此恶贼。”
姜韶华目光一扫:“郑尚书一身正气,令人敬佩。且随本郡主同去景阳宫,诛杀逆贼。”
安国公:“……”
众目睽睽之下,安国公根本无法拒绝,更不能认怂。
几个武将都受了伤,他这个兵部尚书,此时便得顶上。
更何况,郑太皇太后是郑家最大的靠山。一旦郑太皇太后有个闪失,郑家也就彻底完了。
“是,老臣这就随郡主同去。”安国公咬咬牙,站了起来。
姜韶华淡淡道:“郑舍人一并同去。”
八岁男童,个头约莫到姜韶华的腰腹处。不过,姜颢白胖圆润,颇有分量。
姜韶华今日拼尽全力厮杀,不知杀了多少逆贼,力气已经耗尽。抱着姜颢其实有些吃力。
只是,她面上依然镇定,不让任何人窥出端倪。
她安抚住姜颢后,目光扫了一圈,掠过李尚书李博元祖孙两个的尸首,掠过另外几个被射杀的倒霉鬼,再掠过奄奄一息的王丞相和受伤颇重的包大将军。
至于伤势较轻的几位武将,至少暂时无性命之忧。
礼部的徐侍郎早已瑟缩着跪下了,当姜韶华目光掠过来的时候,徐侍郎面色惨白,颤抖着为自己辩白:“之前逆贼气焰嚣张,臣挺身而出,是为了麻痹逆贼,免得逆贼再对诸位同僚动杀心。臣一片忠心,日月可鉴!”
董侍郎第一个听不下去,用力呸了徐侍郎一口:“不知廉耻的腌臜货!”
徐侍郎涨红了脸,不甘被钉在耻辱柱上,又拉上之前几个一并“投诚”过逆贼的同僚,一同向郡主磕头告饶。
姜韶华冷冷道:“现在乱局未定,无暇处置你们几个。都给本郡主老老实实地待在这里,再敢有异动,本郡主立刻要你们的命!”
徐侍郎等人哪里还敢动弹。
南阳郡主今日闯进昭和殿里,诛杀逆贼,这份勇武凶悍早已超越了常人所能想象。高凉王世子姜颐就这么被一枪刺死了,为了苟活,他们还是低头为好。
姜韶华的目光落在郑宸身上:“郑舍人!”
郑宸强自镇定,站了起来,和姜韶华四目相对:“臣为了保全众臣性命,不得不和逆贼周旋。大家都看在眼底!”
姜韶华目中满是讥讽:“郑舍人枪头调转得这么快,令本郡主佩服。”
众臣里不知是谁高声附和:“这个郑宸,和逆贼眉来眼去,说不定早就是合谋。郡主决不能轻易饶了他!”
郑宸大怒,转头寻说话之人:“是谁血口喷人!”
众臣中立刻站起来一个。此人正是刑部杨侍郎。杨侍郎今日还算幸运,除了惊吓过度之外,没有受什么伤。
杨侍郎冷笑着怒回击:“是与不是,以后一查就知。今日宫中忽起叛乱,只凭高凉王府,根本没那么大能耐。等擒住所有逆贼后,我亲自用刑审问,保准将逆贼同党查个水落石出。”
郑宸同样冷笑一声:“那就等杨侍郎查出确凿证据了,再来抓我下牢狱。现在无凭无据,休想捕风捉影陷害我。”
“都住口!”
姜韶华皱眉:“现在平乱要紧,本郡主无暇听你们废话。”
杨侍郎立刻住口,再次坐了回去。
郑宸也想坐回去,不知为何,却弯不下腰。
他和她前世今生,纠缠不休几十年。一直都是他占着主导和上风。现在情势逆转,他终于尝到了被人牢牢压制的滋味。
姜韶华却未再看他,转头吩咐道:“马将军,你现在去殿外,将所有逆贼叛军绑了,再找几个问一问叛乱情形。”
马将军拱手应是,领命退下。
姜韶华看向宋渊:“宋统领,你立刻去收拢清点人手,让他们立刻到我身边来。”
宋渊抬起头:“郡主,我们的人都在这儿了。”
秦虎和孟三宝各领了一些人手去军营搬救兵,剩下一百六十亲兵随她闯进宫中。这一路上,他们拼死保护她,死伤极多。
现在还能站在昭和殿内的,一眼可见,绝不会超过三十人。
姜韶华的心似被重重刺了一下,痛不可当。
他们都是她最忠诚的亲卫,在她身边数年。不管她在何方何地,都忠心相随。可今日,却纷纷死在这场动乱中……
姜韶华眼眶发热,鼻间阵阵酸涩。
她将头转到一旁,过了片刻才回转:“清点还能动手的,聚拢过来,听我号令。”
宋渊拱手领命,迅速清点。很快,便有二十多人聚拢过来。
姜韶华目光一掠:“我现在要去救太皇太后和太后她们,你们可愿随我同去。”
话音刚落,便有一个声音响起:“我们的命都是郡主的。今日愿随郡主赴汤蹈火。”
这个说话的亲卫,年约二十七八,身高力壮,面容黝黑坚定,正是孙安。
孙安身上受了三处轻伤,身上血迹斑驳。不过,他还能站着还能握刀,已算幸运了。
其余亲卫慷慨激昂地附和:“愿为郡主效死。”
姜韶华鼻间愈发酸楚,面上迅速冷静下来:“好,你们随我同去。”
“平定叛乱后,活着的有重赏。不幸战死的,你们的妻儿家眷自有王府供养。”
众亲卫轰然应诺。
这一幕落在众臣眼中,竟有汹涌激昂之感。
文臣们不知这其中的分量,武将们诸如包大将军左大将军刘将军等人,却纷纷为之唏嘘感慨。
有这等悍不畏死的亲兵猛将,南阳郡主想做什么大事都能成!
马将军匆匆迈步进来,冲姜韶华拱手:“启禀郡主,末将问了两个逆贼,他们招供说,景阳宫也被围住了。领头的是韦雄。”
韦雄是御林军里的武将,同样自诩郁郁不得志。在几年前就被郑家拉拢,知道此事的人颇有几个。
听闻韦雄叛逆,包大将军目中闪过怒意,转头看向安国公。
安国公心里一颤,强做镇定,甚至主动张口呼喊:“韦雄这个逆贼,竟敢行谋逆之举,请郡主斩杀此恶贼。”
姜韶华目光一扫:“郑尚书一身正气,令人敬佩。且随本郡主同去景阳宫,诛杀逆贼。”
安国公:“……”
众目睽睽之下,安国公根本无法拒绝,更不能认怂。
几个武将都受了伤,他这个兵部尚书,此时便得顶上。
更何况,郑太皇太后是郑家最大的靠山。一旦郑太皇太后有个闪失,郑家也就彻底完了。
“是,老臣这就随郡主同去。”安国公咬咬牙,站了起来。
姜韶华淡淡道:“郑舍人一并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