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讨董之盟

    辽东王刘倦最终选择以曹氏之名起兵,毕竟曹操为了组建这支军队掏空了家底,而军中的将领也出自他的人脉关系,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人,都是曹操的同族兄弟。

    各路群雄,皆携兵马往关东而去。董卓闻讯,于洛阳迁都至长安。

    ……

    初平二年,二月。

    上万带甲之士从沛国谯县而来,赶赴关东。

    袁绍站在城门前等待许久,看到大军赶来后大为欢悦:“打着曹氏的旗号,这定然是阿瞒的军队没错了。”

    其弟袁术立于身侧,不解的问道:“兄长,当年在洛阳的时候,他曹操不过是跟着你鞍前马后的无名小卒,何至于让我们亲自出城迎接?”

    袁绍却摇了摇头,语重心长的说道:“我与阿瞒同为辽东王的旧部,曾并肩作战,一同受封侯爵,加为九卿。”

    “只不过...后来王上离开洛阳,阿瞒自愿辞去职务,追随王上。倘若当年阿瞒和我一样愿意留在洛阳,凭辽东王旧部的这个身份,他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

    “这些年来,他一直与王上形影不离。如今他既然率兵前来助我,必然也是王上授意。”

    闻言,袁术的面色微变:“兄长的意思是...辽东王也来了?”

    他虽然与辽东王素未谋面,但天下人谁没听过靖祖后人的名号?

    袁术一直以袁氏嫡子的身份而自傲,但纵然显赫如袁氏,在辽东王面前也显得黯然无光。

    寻常世族哪怕只是出了一位三公级别的人物,便可引以为傲,后世子孙多受其庇荫。譬如汝南辽东,族中四世三公,让其他的世家大族望尘莫及,披靡关中。

    然而对于辽东刘氏来说,三公只是辽东王最基础的身份罢了。

    十七世辽东王,十七世受封三公之首的太师。纵观古今,未曾有过这般奇景!

    “来了。”袁绍望向远方,忽然说道。

    袁术随之望去,千军万马在远处宛如翻腾的黑色浪花。

    “记住,待会儿无论情况如何,都莫要失礼。”袁绍叮嘱道。

    袁术点了点头,心中难免生出好奇之意。

    须臾之后,大军抵至城外,为首者正是袁绍的熟人曹操。

    “本初兄,许久不见,近来可好?”曹操翻身下马,面带笑意走了过来。

    “若无你曹阿瞒,我袁本初又怎么能睡得踏实呢?”袁绍笑着相迎,道:“阿瞒好魄力啊,八面威风杀气飘,只待你与我一同勤王保驾,匡扶汉室!”

    “这又算得了什么,不过尔尔罢了。”

    曹操摆了摆手,神秘兮兮的说道,“本初兄,你猜今日谁与我一同来了?”

    袁绍想都不用想便知道,是谁跟曹操一起来的。

    果不其然,有一人从马车上走了下来,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一袭白衣胜雪,模样俊俏。

    少年微微一笑,拱手行礼:“袁绍叔,好久不见。”

    “王上这可真是折煞臣了。”袁绍又怎敢受礼,连忙俯身说道,“洛阳一别,臣与王上已相别数载,这些年来臣一直在心中挂念着先王的恩情,思念着当年追随先王征战四方时的酣畅淋漓。如今再见王上,臣依旧初心不改,愿世代为辽东王效死!”

    袁绍此言,倒也不是客套,他确实在心中怀念当初跟随先代辽东王刘寒的时光。

    当时的刘寒或许已经意识到,大汉已为冢中枯骨无可救药,于是决定殊死一搏,率领大汉的边军与异族敌国一同赴死。

    袁绍、曹操等边军将随,追随先王踏碎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征途漫漫何止千里,没有任何一位边军的士卒不怀念当年的时光。

    即使大汉已经微末,却依然能荡平诸国,威慑四方!

    “王上,国贼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威胁天下。”袁绍正色道,“吾等既食君禄,便不可妄为汉臣。今臣于关中召集天下英雄,风云汇聚之时,正待明公主持大义以行匡汉之事。如今既然您来了,我等便也有了主心骨,请您率领我等,共谋大业!”

    闻言,袁术不由侧首看向了兄长,欲言又止。

    袁绍这番言论,是在尊崇辽东王的身份,甚至是自愿让贤。可此次举事,倾尽汝南袁氏之力,又如何能够甘于让贤呢?

    但袁术观兄长说话时的语气,不似有假,他好像真的愿意让辽东王来担任这盟主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