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拜占庭贵族

    反动势力的许多攻讦,总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共产共妻”可不是什么19世纪的发明,每当身为从属的妇女伸伸腰,站起来大声说话,总是会有铺天盖地的污水泼来。

    无非是想要摆脱身为财物的属性,想当个人,却又被泼上种种污水。

    什么三从四德、教会法规、沙里亚……统统涌上来。

    否决婚姻圣事,并非否决婚姻,这二者不可一概而论。

    只不过在教会的语境里,他们往往将这两者强相关起来。

    当然,妇女也非是一块铁板,既有身为劳动者的妇女,也有作为统治阶级附属的妇女,两者不可混同。

    佐伊是被亚历山德罗斯背走的,毕竟她腿仍旧没好利索。

    在他们离开村落不久后,回过头张望,便能见到一小支队伍走进了村落。

    远远眺望过去,能看到领头的人骑着马,其身旁大致还有四五个随从。

    “那是约安尼斯?”

    “约安尼斯?不,那不过是他麾下的一个奴隶打手罢了。”趴着亚历山德罗斯背上佐伊,如此答道。

    “他本人是特拉比松城里的大贵族,怎么会因为我的事来这边跑一趟。”

    东帝国的贵族与西欧的领主,并非一回事。

    在这点上亚历山德罗斯,并不是很清晰明确。

    但随着佐伊的解释,他才渐渐有了概念。

    旧耶路撒冷时期其实便是比较典型的法兰克人分封体制,当然也没那么传统就是了。

    毕竟耶路撒冷王国领主绝嗣的概率太高,由此王室中央掌握大量土地,加上王室自己绝嗣太高,贵族议会又掌握强大的权利,能影响王位……

    最后其实变成了非典型的“贵族共和国”。

    法兰克人分封体制,是经典的“权责匹配体系”。

    君主授予土地给领主,从而换取领主的纳税与服役。

    领主将土地授予给骑士,从而换

    取骑士的纳税与服役。

    骑士将土地租佃给自由农,要求自由农跟着他参战。

    但拜占庭不是这么整的,拜占庭的很多情况,都更贴合天朝人的经验。

    拜占庭封建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土地兼并的长期斗争所造成的结果。

    土地兼并、央地矛盾……

    农兵群体的不断破产,本身就是与农兵体制成型相伴而成的。

    只不过往常的时候,许多皇帝会想办法遏制一下,可当帝国到生死存亡危机的时候,就顾不上许多了。

    在曼奇科特战役之后,短时间内,帝国近乎失去了对安纳托利亚地区全部土地的控制。

    帝国的拯救者阿莱克修斯是带着大批量的军功贵族群体,将帝国从一个衰亡边缘拯救了回来。

    由此,当他们进入君士坦丁堡的时候,轻易便取代了原先的官僚家族,一跃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

    而作为对这些“勋贵”们的赏赐,大片的土地权益,被让渡出去。

    这并非是什么封建义务的构架,而是作为一种赏赐存在。

    换言之,勋贵们认为那些土地是自己应得的,根本不存在同中央的权责契约。

    只存在皇帝作为罗马人保护者对罗马土地的保护义务,不存在地方家族领地对皇帝的尽忠义务。

    一群不被限制的大贵族,通过各种方式从帝国手中夺取地产,却又不需要向帝国担负责任,他们甚至以此为荣。

    科穆宁家族是其中最大的那个,帝国的税收则依赖于科穆宁家族运转。

    在这个时期,拜占庭成了一个贵族联盟的所有物。

    正所谓有样学样,一如那些真正的大贵族是居住在君士坦丁堡,通过管家派遣私人仆役管辖地方上的庄园。

    在特拉比松这里,由于比较远离君士坦丁堡,也诞生了自己的一套机制。

    约安尼斯这样的贵族,住在城中的豪宅,向城外不断兼并土地,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