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举办了一个超棒的parti(法文)

    轻晃着爱丽丝的摇篮,便是伊莎贝拉也哼起歌谣。

    这是西比拉曾对她所唱过的,如今她唱给爱丽丝听。

    与西比拉那歌谣中的不安相比,伊莎贝拉要从容许多。

    爱丽丝也在这甜美的曲调里,渐渐平静不再哭嚎。

    见到这一幕,西比拉有些忍不住了,她捏住了一缕伊莎贝拉的秀发将之缠绕指尖。

    与盖里斯不同,伊莎贝拉的秀发并非纯正的淡金色,而是一种浅棕,这种发色能够在阳光下折射出金红色。

    伊莎贝拉话语中的坚定,即便是西比拉也为之被感染。

    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相信的力量。

    安东尼奥·葛兰西曾在他的“文化霸权”理论中提出一个观点:

    【一个社会阶层可以通过操纵社会文化,支配或统治整个多元文化社会;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会被强制作为唯一的社会规范,并被认为是有利于全社会的普遍有效的思想,但实际上只有统治阶级受益。】

    后世的某位西藏农奴就曾说过:

    【领主养活了我们,我们穷人种的地和吃的饭,穿的衣服是他们给的穷和富的原因是命运促成的,富是因为他们命好,穷是我们命不好。富是由于他们省吃俭用,会过日子,我们穷是由于好吃懒做,不会过日子。】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觉醒,并不是什么人都会去反抗。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里的宗教,其实亦是一种文化的具象。

    如果大多数人认为封建体系天然合理,无需改变。

    如果就连农奴都觉得日子过得下去,虽然自己活的很惨,但日后可以上天堂啊!

    那么时代就静滞了。

    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思想上的解放也是解放。事实上,很多时候,思想上的解放是肉体解放的前提。

    且不提如何提升生产力水平,要知道单纯的提升生产力水平,很多时候并不

    足以改变人的观念。

    是欧洲在14世纪有了雕版印刷,圣经能够向普通人普及的可能,才会有胡斯派争夺释经权。

    是15世纪德国改良了活字印刷术,引入了金属活字和机械印刷机,才真正大批量的印刷圣经,让北德人民有了宗教改革的思想基础。

    只有将人争取,吸引到地上天国这边来,那么才有实现地上天国的可能。

    光说天国必将到来,是没有用的,总要有人去做这个事。

    但是天国终究还未降临,因而需要说明天国的降临是值得人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

    因而“宗教”在这个过程里必然存在,无论是有神论或者无神论,只要他们愿意相信未来,愿意为之奋斗,都必然会形成某种文化层次上的“宗教”。

    这无关神的形象如何,而是人在世俗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是如此。

    【任何世界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运动,一种‘宗教’,一种‘信仰’的哲学。】

    ——安东尼奥·葛兰西

    爱丽丝睡着了,伊莎贝拉也轻声向西比拉讲述一个故事。

    “在主所定的日子,祂召唤了我们,引我们走向应许之地。”

    “我们行在崎岖的道路上,却心怀不灭的希望,因我们知道,天国才是我们必定的归宿。”

    “我们不拜任何偶像,也不畏惧此世威权,我们只服从那至高的上主,因祂是天地的造物主,万物的真王。”

    “凯撒虽得权势,却终将化为尘土;唯独主的国度长存不朽。”

    “我们得知生命之光已降临人间,天主之子成了肉身,使凡人的盼望成真。因这降生,黑夜已消退,黎明之光在天地间升起。”

    “这是欢庆之刻,是万代的喜悦,因圣言愿居于人间,与世人同在,昭示大地不再荒芜,生命不再虚无。”

    “主所赐的应许未曾落空,祂在时光中行事,成全一切。”

    “我们微笑前行,心中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