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君子之泽

    此刻朱绫做出这样的保证,他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往死里干就行了。

    果然,如上一期对比盘点那样。

    朱绫坐上皇帝宝座,就有一群大臣跳出来反对,认为朱绫假借遗诏,弑君夺位。

    朱绫也不跟他们废话,一挥手,凤辰奕和蓝玉就立刻干了起来。

    不服者,杀无赦!

    新大明。

    “啧啧,大侄女的确够猛的,看着真特么痛快。”

    朱棣忍不住赞叹。

    作为行伍出身,他也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

    能动手就别瞎逼逼。

    此外,他也贼反感文官左一个礼法,右一个规矩的说教,真是烦死了。

    不服直接砍了就是,哪来那么多废话?

    朱元璋也是粗人一个。

    极其厌恶官员的冠冕堂皇,一堆大道理说教。

    对于朱绫的行事作风,只要不是对亲人动手,他都是极为认同的。

    马皇后和朱标看着龙椅上威风凛凛的朱绫,也是笑容满面。

    抛开朱绫对亲人痛下杀手不论,这孩子就是优秀,很有皇帝的范儿。

    文官们此刻心里却是一万头羊驼呼啸而过。

    他们这群人最喜欢用圣人大道理绑架皇帝,让皇帝听从。

    原以为朱元璋蛮不讲理,就已经够奇葩了。

    没想到朱绫比朱元璋还离谱。

    朱绫笑眯眯表示:“只要我没有道德,谁也绑架不了我!”

    天幕中。

    通过一轮血腥清洗,朱绫算是坐稳了皇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头一把烧到官员头上。

    第二把,就是上期盘点的,对以秦王朱樉为代表作恶多端的几个藩王痛下杀手。

    第三把火,就是彻底改革藩王制度。

    御书房内。

    朱绫叫来朱棣,又把几个朝中重臣叫来一块,细细和他们阐述藩王的危害。

    几个大臣一听,几乎是想都不想,要皇帝赶紧改革藩王制度。

    为何是改革藩王,而不是削藩?

    很简单,藩王差不多都被朱绫杀光了。

    只剩下朱棣这棵独苗苗,自然不用削。

    朱绫缓缓道:“藩王制度虽危害极大,时间一长,很容易掏空国家财政,但想要改革,办法却非常简单,无非就一句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众人闻言,均是心头一震。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什么意思,他们心里自然明白不过。

    一个人再怎么牛逼,打拼下来的事业,最多延续五代就基本消耗殆尽了。

    ‘五世而斩’正好对应‘创业、守成、挥霍、败落、灭亡’,这五个过程。

    天幕外。

    新大明。

    朱棣喃喃道:“这么简单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父皇为何想不到?”

    朱元璋黑着一张脸没有回答。

    朱绫冷笑道:“他不是想不到,而是不愿去想,汉朝同样分封诸侯王,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后被汉武帝一招‘推恩令’给解决了。推恩令一代接着一代推下去,后面的子孙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差,刘备刘皇叔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明明是皇家血脉,最后只能沦落到去卖草鞋,他那么爱惜儿孙,怎么可能干这样的事?”

    第2/2页)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朱绫扫了一眼众官员:“满朝文武,人才济济,我就不信没人发现藩王制度存在的弊端。在场的不少人都发现了问题,也知道推恩令能够解决,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皇帝重视子孙,藩王制度是皇帝的逆鳞,谁敢触碰,下场就是满门抄斩、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个问题才迟迟得不到解决。”

    这话一出,就有好几个官员流露出异色。

    正如朱绫所说的那样,藩王制度的弊端,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的。

    发现却没人敢吱声,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太重视子孙后代了。

    原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听着另一个世界朱绫的讽刺,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朱标开口道:“父皇,汉朝的推恩令已经被证实可以解决藩王问题,不如我们……”

    这话还没说完,就把朱元璋摆手打断:“不行!藩王乃是拱卫大明的核心力量,岂能轻易动摇?要是实行推恩令,藩王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弱,如何能戍守大明各地的疆土?”

    “父皇……”

    “别再说了!”

    朱元璋眸光阴沉,心乱如麻。

    藩王制度是他对于大明江山未来构想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绝不能轻易改动。

    朱标还想再说:“父皇……”

    “够了,此事容后再议!”

    朱元璋相当固执,低吼道。

    天幕中。

    朱绫叹道:“汉武帝的推恩令虽能化解藩王制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该制度经过千年时间,已经不大符合大明国情了,若是照搬照抄,只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推恩令是把诸侯王的财富和封地给推小了,原有的爵位并没有什么变化。

    就好比刘备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爵位是中山王,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依旧袭王爵。

    皇帝的儿子封王,越生越多,意味着王爵也越来越多。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在爵位本身做文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把原本世袭罔替的爵位变成世袭递降。

    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清朝。

    清朝虽烂得跟狗屎一样,但在宗室问题上,处理的相当完美。

    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世袭罔替变成世袭递降,爵位代代降等,有效避免了宗室人口膨胀,掏空国家财政。

    朱绫借鉴清朝的经验,制定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政策,爵位世袭递降。

    爵位分为五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

    以硕果仅存的藩王朱棣举例。

    燕王朱棣是亲王爵,他死后,王位传给小胖子朱高炽就变成燕郡王。

    朱高炽没了,朱瞻基袭爵再降一等,变成燕国公。

    朱瞻基死了,瓦剌留学生袭爵,公爵变成侯爵。

    再然后,他的儿子朱见深袭爵,侯爵再次降成伯爵。

    到了伯爵,恩泽到了尽头,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就没法袭爵,成了闲散宗室。第2/2页)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朱绫扫了一眼众官员:“满朝文武,人才济济,我就不信没人发现藩王制度存在的弊端。在场的不少人都发现了问题,也知道推恩令能够解决,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皇帝重视子孙,藩王制度是皇帝的逆鳞,谁敢触碰,下场就是满门抄斩、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个问题才迟迟得不到解决。”

    这话一出,就有好几个官员流露出异色。

    正如朱绫所说的那样,藩王制度的弊端,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的。

    发现却没人敢吱声,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太重视子孙后代了。

    原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听着另一个世界朱绫的讽刺,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朱标开口道:“父皇,汉朝的推恩令已经被证实可以解决藩王问题,不如我们……”

    这话还没说完,就把朱元璋摆手打断:“不行!藩王乃是拱卫大明的核心力量,岂能轻易动摇?要是实行推恩令,藩王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弱,如何能戍守大明各地的疆土?”

    “父皇……”

    “别再说了!”

    朱元璋眸光阴沉,心乱如麻。

    藩王制度是他对于大明江山未来构想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绝不能轻易改动。

    朱标还想再说:“父皇……”

    “够了,此事容后再议!”

    朱元璋相当固执,低吼道。

    天幕中。

    朱绫叹道:“汉武帝的推恩令虽能化解藩王制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该制度经过千年时间,已经不大符合大明国情了,若是照搬照抄,只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推恩令是把诸侯王的财富和封地给推小了,原有的爵位并没有什么变化。

    就好比刘备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爵位是中山王,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依旧袭王爵。

    皇帝的儿子封王,越生越多,意味着王爵也越来越多。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在爵位本身做文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把原本世袭罔替的爵位变成世袭递降。

    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清朝。

    清朝虽烂得跟狗屎一样,但在宗室问题上,处理的相当完美。

    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世袭罔替变成世袭递降,爵位代代降等,有效避免了宗室人口膨胀,掏空国家财政。

    朱绫借鉴清朝的经验,制定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政策,爵位世袭递降。

    爵位分为五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

    以硕果仅存的藩王朱棣举例。

    燕王朱棣是亲王爵,他死后,王位传给小胖子朱高炽就变成燕郡王。

    朱高炽没了,朱瞻基袭爵再降一等,变成燕国公。

    朱瞻基死了,瓦剌留学生袭爵,公爵变成侯爵。

    再然后,他的儿子朱见深袭爵,侯爵再次降成伯爵。

    到了伯爵,恩泽到了尽头,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就没法袭爵,成了闲散宗室。第2/2页)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朱绫扫了一眼众官员:“满朝文武,人才济济,我就不信没人发现藩王制度存在的弊端。在场的不少人都发现了问题,也知道推恩令能够解决,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皇帝重视子孙,藩王制度是皇帝的逆鳞,谁敢触碰,下场就是满门抄斩、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个问题才迟迟得不到解决。”

    这话一出,就有好几个官员流露出异色。

    正如朱绫所说的那样,藩王制度的弊端,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的。

    发现却没人敢吱声,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太重视子孙后代了。

    原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听着另一个世界朱绫的讽刺,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朱标开口道:“父皇,汉朝的推恩令已经被证实可以解决藩王问题,不如我们……”

    这话还没说完,就把朱元璋摆手打断:“不行!藩王乃是拱卫大明的核心力量,岂能轻易动摇?要是实行推恩令,藩王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弱,如何能戍守大明各地的疆土?”

    “父皇……”

    “别再说了!”

    朱元璋眸光阴沉,心乱如麻。

    藩王制度是他对于大明江山未来构想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绝不能轻易改动。

    朱标还想再说:“父皇……”

    “够了,此事容后再议!”

    朱元璋相当固执,低吼道。

    天幕中。

    朱绫叹道:“汉武帝的推恩令虽能化解藩王制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该制度经过千年时间,已经不大符合大明国情了,若是照搬照抄,只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推恩令是把诸侯王的财富和封地给推小了,原有的爵位并没有什么变化。

    就好比刘备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爵位是中山王,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依旧袭王爵。

    皇帝的儿子封王,越生越多,意味着王爵也越来越多。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在爵位本身做文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把原本世袭罔替的爵位变成世袭递降。

    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清朝。

    清朝虽烂得跟狗屎一样,但在宗室问题上,处理的相当完美。

    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世袭罔替变成世袭递降,爵位代代降等,有效避免了宗室人口膨胀,掏空国家财政。

    朱绫借鉴清朝的经验,制定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政策,爵位世袭递降。

    爵位分为五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

    以硕果仅存的藩王朱棣举例。

    燕王朱棣是亲王爵,他死后,王位传给小胖子朱高炽就变成燕郡王。

    朱高炽没了,朱瞻基袭爵再降一等,变成燕国公。

    朱瞻基死了,瓦剌留学生袭爵,公爵变成侯爵。

    再然后,他的儿子朱见深袭爵,侯爵再次降成伯爵。

    到了伯爵,恩泽到了尽头,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就没法袭爵,成了闲散宗室。第2/2页)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朱绫扫了一眼众官员:“满朝文武,人才济济,我就不信没人发现藩王制度存在的弊端。在场的不少人都发现了问题,也知道推恩令能够解决,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皇帝重视子孙,藩王制度是皇帝的逆鳞,谁敢触碰,下场就是满门抄斩、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个问题才迟迟得不到解决。”

    这话一出,就有好几个官员流露出异色。

    正如朱绫所说的那样,藩王制度的弊端,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的。

    发现却没人敢吱声,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太重视子孙后代了。

    原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听着另一个世界朱绫的讽刺,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朱标开口道:“父皇,汉朝的推恩令已经被证实可以解决藩王问题,不如我们……”

    这话还没说完,就把朱元璋摆手打断:“不行!藩王乃是拱卫大明的核心力量,岂能轻易动摇?要是实行推恩令,藩王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弱,如何能戍守大明各地的疆土?”

    “父皇……”

    “别再说了!”

    朱元璋眸光阴沉,心乱如麻。

    藩王制度是他对于大明江山未来构想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绝不能轻易改动。

    朱标还想再说:“父皇……”

    “够了,此事容后再议!”

    朱元璋相当固执,低吼道。

    天幕中。

    朱绫叹道:“汉武帝的推恩令虽能化解藩王制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该制度经过千年时间,已经不大符合大明国情了,若是照搬照抄,只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推恩令是把诸侯王的财富和封地给推小了,原有的爵位并没有什么变化。

    就好比刘备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爵位是中山王,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依旧袭王爵。

    皇帝的儿子封王,越生越多,意味着王爵也越来越多。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在爵位本身做文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把原本世袭罔替的爵位变成世袭递降。

    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清朝。

    清朝虽烂得跟狗屎一样,但在宗室问题上,处理的相当完美。

    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世袭罔替变成世袭递降,爵位代代降等,有效避免了宗室人口膨胀,掏空国家财政。

    朱绫借鉴清朝的经验,制定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政策,爵位世袭递降。

    爵位分为五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

    以硕果仅存的藩王朱棣举例。

    燕王朱棣是亲王爵,他死后,王位传给小胖子朱高炽就变成燕郡王。

    朱高炽没了,朱瞻基袭爵再降一等,变成燕国公。

    朱瞻基死了,瓦剌留学生袭爵,公爵变成侯爵。

    再然后,他的儿子朱见深袭爵,侯爵再次降成伯爵。

    到了伯爵,恩泽到了尽头,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就没法袭爵,成了闲散宗室。第2/2页)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朱绫扫了一眼众官员:“满朝文武,人才济济,我就不信没人发现藩王制度存在的弊端。在场的不少人都发现了问题,也知道推恩令能够解决,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皇帝重视子孙,藩王制度是皇帝的逆鳞,谁敢触碰,下场就是满门抄斩、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个问题才迟迟得不到解决。”

    这话一出,就有好几个官员流露出异色。

    正如朱绫所说的那样,藩王制度的弊端,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的。

    发现却没人敢吱声,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太重视子孙后代了。

    原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听着另一个世界朱绫的讽刺,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朱标开口道:“父皇,汉朝的推恩令已经被证实可以解决藩王问题,不如我们……”

    这话还没说完,就把朱元璋摆手打断:“不行!藩王乃是拱卫大明的核心力量,岂能轻易动摇?要是实行推恩令,藩王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弱,如何能戍守大明各地的疆土?”

    “父皇……”

    “别再说了!”

    朱元璋眸光阴沉,心乱如麻。

    藩王制度是他对于大明江山未来构想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绝不能轻易改动。

    朱标还想再说:“父皇……”

    “够了,此事容后再议!”

    朱元璋相当固执,低吼道。

    天幕中。

    朱绫叹道:“汉武帝的推恩令虽能化解藩王制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该制度经过千年时间,已经不大符合大明国情了,若是照搬照抄,只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推恩令是把诸侯王的财富和封地给推小了,原有的爵位并没有什么变化。

    就好比刘备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爵位是中山王,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依旧袭王爵。

    皇帝的儿子封王,越生越多,意味着王爵也越来越多。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在爵位本身做文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把原本世袭罔替的爵位变成世袭递降。

    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清朝。

    清朝虽烂得跟狗屎一样,但在宗室问题上,处理的相当完美。

    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世袭罔替变成世袭递降,爵位代代降等,有效避免了宗室人口膨胀,掏空国家财政。

    朱绫借鉴清朝的经验,制定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政策,爵位世袭递降。

    爵位分为五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

    以硕果仅存的藩王朱棣举例。

    燕王朱棣是亲王爵,他死后,王位传给小胖子朱高炽就变成燕郡王。

    朱高炽没了,朱瞻基袭爵再降一等,变成燕国公。

    朱瞻基死了,瓦剌留学生袭爵,公爵变成侯爵。

    再然后,他的儿子朱见深袭爵,侯爵再次降成伯爵。

    到了伯爵,恩泽到了尽头,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就没法袭爵,成了闲散宗室。第2/2页)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朱绫扫了一眼众官员:“满朝文武,人才济济,我就不信没人发现藩王制度存在的弊端。在场的不少人都发现了问题,也知道推恩令能够解决,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皇帝重视子孙,藩王制度是皇帝的逆鳞,谁敢触碰,下场就是满门抄斩、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个问题才迟迟得不到解决。”

    这话一出,就有好几个官员流露出异色。

    正如朱绫所说的那样,藩王制度的弊端,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的。

    发现却没人敢吱声,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太重视子孙后代了。

    原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听着另一个世界朱绫的讽刺,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朱标开口道:“父皇,汉朝的推恩令已经被证实可以解决藩王问题,不如我们……”

    这话还没说完,就把朱元璋摆手打断:“不行!藩王乃是拱卫大明的核心力量,岂能轻易动摇?要是实行推恩令,藩王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弱,如何能戍守大明各地的疆土?”

    “父皇……”

    “别再说了!”

    朱元璋眸光阴沉,心乱如麻。

    藩王制度是他对于大明江山未来构想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绝不能轻易改动。

    朱标还想再说:“父皇……”

    “够了,此事容后再议!”

    朱元璋相当固执,低吼道。

    天幕中。

    朱绫叹道:“汉武帝的推恩令虽能化解藩王制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该制度经过千年时间,已经不大符合大明国情了,若是照搬照抄,只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推恩令是把诸侯王的财富和封地给推小了,原有的爵位并没有什么变化。

    就好比刘备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爵位是中山王,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依旧袭王爵。

    皇帝的儿子封王,越生越多,意味着王爵也越来越多。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在爵位本身做文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把原本世袭罔替的爵位变成世袭递降。

    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清朝。

    清朝虽烂得跟狗屎一样,但在宗室问题上,处理的相当完美。

    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世袭罔替变成世袭递降,爵位代代降等,有效避免了宗室人口膨胀,掏空国家财政。

    朱绫借鉴清朝的经验,制定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政策,爵位世袭递降。

    爵位分为五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

    以硕果仅存的藩王朱棣举例。

    燕王朱棣是亲王爵,他死后,王位传给小胖子朱高炽就变成燕郡王。

    朱高炽没了,朱瞻基袭爵再降一等,变成燕国公。

    朱瞻基死了,瓦剌留学生袭爵,公爵变成侯爵。

    再然后,他的儿子朱见深袭爵,侯爵再次降成伯爵。

    到了伯爵,恩泽到了尽头,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就没法袭爵,成了闲散宗室。第2/2页)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朱绫扫了一眼众官员:“满朝文武,人才济济,我就不信没人发现藩王制度存在的弊端。在场的不少人都发现了问题,也知道推恩令能够解决,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皇帝重视子孙,藩王制度是皇帝的逆鳞,谁敢触碰,下场就是满门抄斩、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个问题才迟迟得不到解决。”

    这话一出,就有好几个官员流露出异色。

    正如朱绫所说的那样,藩王制度的弊端,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的。

    发现却没人敢吱声,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太重视子孙后代了。

    原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听着另一个世界朱绫的讽刺,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朱标开口道:“父皇,汉朝的推恩令已经被证实可以解决藩王问题,不如我们……”

    这话还没说完,就把朱元璋摆手打断:“不行!藩王乃是拱卫大明的核心力量,岂能轻易动摇?要是实行推恩令,藩王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弱,如何能戍守大明各地的疆土?”

    “父皇……”

    “别再说了!”

    朱元璋眸光阴沉,心乱如麻。

    藩王制度是他对于大明江山未来构想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绝不能轻易改动。

    朱标还想再说:“父皇……”

    “够了,此事容后再议!”

    朱元璋相当固执,低吼道。

    天幕中。

    朱绫叹道:“汉武帝的推恩令虽能化解藩王制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该制度经过千年时间,已经不大符合大明国情了,若是照搬照抄,只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推恩令是把诸侯王的财富和封地给推小了,原有的爵位并没有什么变化。

    就好比刘备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爵位是中山王,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依旧袭王爵。

    皇帝的儿子封王,越生越多,意味着王爵也越来越多。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在爵位本身做文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把原本世袭罔替的爵位变成世袭递降。

    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清朝。

    清朝虽烂得跟狗屎一样,但在宗室问题上,处理的相当完美。

    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世袭罔替变成世袭递降,爵位代代降等,有效避免了宗室人口膨胀,掏空国家财政。

    朱绫借鉴清朝的经验,制定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政策,爵位世袭递降。

    爵位分为五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

    以硕果仅存的藩王朱棣举例。

    燕王朱棣是亲王爵,他死后,王位传给小胖子朱高炽就变成燕郡王。

    朱高炽没了,朱瞻基袭爵再降一等,变成燕国公。

    朱瞻基死了,瓦剌留学生袭爵,公爵变成侯爵。

    再然后,他的儿子朱见深袭爵,侯爵再次降成伯爵。

    到了伯爵,恩泽到了尽头,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就没法袭爵,成了闲散宗室。第2/2页)

    朱棣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朱绫扫了一眼众官员:“满朝文武,人才济济,我就不信没人发现藩王制度存在的弊端。在场的不少人都发现了问题,也知道推恩令能够解决,之所以不提,也是因为皇帝重视子孙,藩王制度是皇帝的逆鳞,谁敢触碰,下场就是满门抄斩、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个问题才迟迟得不到解决。”

    这话一出,就有好几个官员流露出异色。

    正如朱绫所说的那样,藩王制度的弊端,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的。

    发现却没人敢吱声,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太重视子孙后代了。

    原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听着另一个世界朱绫的讽刺,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朱标开口道:“父皇,汉朝的推恩令已经被证实可以解决藩王问题,不如我们……”

    这话还没说完,就把朱元璋摆手打断:“不行!藩王乃是拱卫大明的核心力量,岂能轻易动摇?要是实行推恩令,藩王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弱,如何能戍守大明各地的疆土?”

    “父皇……”

    “别再说了!”

    朱元璋眸光阴沉,心乱如麻。

    藩王制度是他对于大明江山未来构想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绝不能轻易改动。

    朱标还想再说:“父皇……”

    “够了,此事容后再议!”

    朱元璋相当固执,低吼道。

    天幕中。

    朱绫叹道:“汉武帝的推恩令虽能化解藩王制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该制度经过千年时间,已经不大符合大明国情了,若是照搬照抄,只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推恩令是把诸侯王的财富和封地给推小了,原有的爵位并没有什么变化。

    就好比刘备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爵位是中山王,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依旧袭王爵。

    皇帝的儿子封王,越生越多,意味着王爵也越来越多。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在爵位本身做文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把原本世袭罔替的爵位变成世袭递降。

    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清朝。

    清朝虽烂得跟狗屎一样,但在宗室问题上,处理的相当完美。

    大清入主中原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世袭罔替变成世袭递降,爵位代代降等,有效避免了宗室人口膨胀,掏空国家财政。

    朱绫借鉴清朝的经验,制定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政策,爵位世袭递降。

    爵位分为五等,亲王,郡王,公爵,侯爵,伯爵。

    以硕果仅存的藩王朱棣举例。

    燕王朱棣是亲王爵,他死后,王位传给小胖子朱高炽就变成燕郡王。

    朱高炽没了,朱瞻基袭爵再降一等,变成燕国公。

    朱瞻基死了,瓦剌留学生袭爵,公爵变成侯爵。

    再然后,他的儿子朱见深袭爵,侯爵再次降成伯爵。

    到了伯爵,恩泽到了尽头,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就没法袭爵,成了闲散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