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东京城外

    晁盖进入开封城,标志着梁山势力发展到了新阶段。

    从地方军阀,开始向封建王朝转化。

    这时候处理问题的方式跟以前要有所不同。比如,处理郑居中这种人。

    如果还是地方军阀时期,晁盖对付这种投机份子的手段要严酷的多。

    但现在要建立封建王朝,就得“留一线”了。

    如果郑居中这次投诚,结果下场凄惨。那下次再碰上这事,原本的懦弱文人,可能也要鱼死网破。

    政治上一定要有退出机制,有人不想玩了,得让他相信自己能安稳退场,让他解甲归田、安然归隐。

    如果他觉得自己一旦让步就会被清算,身死族灭,那他肯定会选择权力还在的时候拼一把,反正结局不会再坏了。

    后世高丽棒子就是不给青瓦台一点后退的余地,下台就进监狱。尹桑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不但舔美,还舔日,妄想自己下台的时候干爹和干哥能拉自己一把,我看他是在想屁吃。

    老毛子同样是不给失败者一点退出的余地,下台便身败名裂,退缩就坠机身亡。这种机制下的人,往往就很极端。

    丑国以前还给失败者一点体面,现在也不讲体面了,就是要把你往死里整。建国作为商人的软弱性同样暴露无遗,咋咋呼呼,只剩口嗨,他的支持者都是一群无胆匪类,远不如小日子沉默寡言的突然一枪打破平静,那才叫狠人。

    总而言之,从进入开封城开始,晁盖就要考虑将来宋庭大批官员的去留问题了,可以杀,可以关,可以用,但最重要的还是可以退!

    这次郑居中在赌,他后背的一群跟随者同样在观望。

    他后背的主要势力便是开封的坐地虎郑家和王家。

    郑家发迹于宋初的太尉郑戬,当下家主郑绅是太子少师知开封府仪同三司,女儿显肃皇后郑氏刚被封后,但因为儿子赵柽早夭,基本失去了未来。

    王家发迹于五代,荣国公王永,魏国公王挚,汉国公王凖,一直到郇国公王珪娶郑戬之女,从此郑、王两家联姻,结成同盟。

    王珪在担任宰相的十六年中,与蔡京、蔡确兄弟结下了仇怨。王珪下台后,蔡京疯狂报复打压王家,王珪的长女嫁给了李恪非,蔡京就把李恪非一家赶出了京城。王珪的三女嫁给了郑居中,蔡京就以郑居中是外戚为由闲置。

    直到年,郑氏被封为皇后,蔡京才不得不消停下来。

    郑居中是郑绅的亲侄子,是当今皇后的堂兄,是王珪的女婿。也就成了郑、王两家的纽带和代言人。可以能是郑、王两家在开封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尾大不掉,所以才没跟随徽宗西迁。甚至不惜冒险献城,以求两家富贵。

    品德可耻,但行为可嘉。否则谁还这么积极的开城投降呢

    只是可惜了张所、李纲这两个愣头青,一脸蒙蔽的被关进监牢,现在都没反过味儿来。

    晁盖在一众文臣武将、精锐兵马拥护下,进行了一场浩大的入城仪式,京城十几万百姓涌上街头围观,瞻仰晁盖的英姿,观看梁山兵马的雄壮,在听到晁盖许诺免除京城百姓两年一切赋税之后,更是爆发了冲天的欢呼声。

    一场入城仪式,让晁盖又增加了十万天命值。

    入城仪式结束,晁盖让吴用等人搬进蔡京的太师府作为丞相府办公驻地。

    “献城者有赏,顽抗者当杀,捣乱者劳改,欢迎者安抚,贫困者救济”

    晁盖给吴用说了五点要求,然后就任由他去处置,就当做是吴用成立丞相府的一大考验吧。这次打草惊蛇,从西迁队伍中获得骡马两万余,钱财600万贯,一并交给吴用调度。

    “遵命!”

    吴用斗志满满的准备大干一场。独龙岗太小,登州太偏,只有像东京汴梁城这样的天下中心才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啊!

    之后,晁盖站在开封皇宫之前踌躇了一会儿,转身离开。

    “回城外军营。”

    晁盖调转马头便走。

    “啊天王,为何不去皇宫安歇啊”

    扈三娘诧异道。

    刘慧娘在身后若有所思,鲁达、刘唐这样的武将不以为意,花荣、张清对望一眼,似乎明白了什么。

    “我未称帝,住什么皇宫,走吧,回军营,再去城外视察一下开封周边受灾情况。”

    晁盖来时辉煌,去时匆匆。

    他注重实干,不在乎什么虚名,但也不想留下什么恶名,如果自己真的入住皇宫,恐怕用不了多久,自己“夜宿皇宫,夜夜新郎,上到六十岁老妇,下到十四岁少女,皆不放过”的传言就要满天飞了。

    不要高看京城闲人的无聊程度啊。

    而且,晁盖确实很担心城外的情况。

    大水淹开封,周边数县颗粒无收,又耽误了补种的农时,可以想见,明年秋收之前,京畿道的上百万百姓都将陷入饥荒之中。

    尤其是看到一群群灾民衣衫单薄,面黄肌瘦的拥簇在城外残喘求生,晁盖更没有心思去住什么皇宫了。

    “设粥棚,救济百姓!”

    晁盖从备用的5万天命值中再拿出0万点,兑换了20万石粗粮,先开粥棚再谈其他。

    以工代赈,也得让大家吃两顿饱饭之后再说。

    吴用有了粮食支持,迅速开始赈济灾民。

    “天王开粥棚啦!”

    “谢天谢地,终于让我们等到了天王前来!”

    “救苦救难的天道之子啊,请接受您虔诚信徒的跪拜吧!”

    “我早就发现了,晁天王的容貌跟两年前的仙师一页书一模一样,这说明什么说明天道也给过赵官家机会,派了化身下凡点拨于他。奈何赵官家反手把佛宝献给了大辽,自然就失去了天道青睐,只专宠晁天王啦!”

    ........

    粥棚一开,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天命值蹭蹭上涨。

    在崇道氛围浓厚的中原,梁山宣传的“天道教”传播的异常顺利。感觉就像是徽宗和林灵素动用全国之力宣传道教,建设了众多道宫,结果被晁盖鸠占鹊巢,无缝衔接的给继承了过来。

    晁盖天道之子的名声也成了众望所归。

    “谢谢老爷,您真是个大好人。”

    施粥现场,有个小孩拉着弟弟,两人捧着破碗领到稠粥之后,用小木棍扒拉着吃,看到晁盖等人骑马过来,急忙放下饭碗,拉着弟弟向晁盖等人磕头。

    其他灾民见状也都磕头谢恩。

    “嗯!”

    晁盖眼睛一扫,先看了看他们的碗,见里面的粥都还算粘稠,这才点了点头。

    但看到灾民住的地方,有的住在窝棚里,有的住在被冲毁的残垣断壁间,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已经入冬,但还是有许多人衣衫单薄,还有一些小孩光着屁股在街上乱跑。

    “这么下去,疾病与寒冬就能要了他们一半人的命!”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在后世乃是常识,但在这个大宋,即便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因为人微言轻,无能为力。

    “传令京东东路、西路0座纺织厂赶工50万件冬衣。”

    “传令石灰厂尽快调拨3000吨石灰抵京。”

    “传令医药部主持灭疫事物。所需资金、物品优先调拨。”

    “传令梁山书院抽调000学子,赶来支援。”

    晁盖说完,刘慧娘奋笔疾书,将命令形成文字,经晁盖过目后,传给吴用实行。

    “一场天灾**,出现了这么多孤儿,即便他们熬过了冬天,以后怎么办呢”

    扈三娘也动了恻隐之心。

    “天王不如效仿汉武帝,重组羽林军”

    刘慧娘小声建议道。

    “羽林军吗

    晁盖当然知道这个典故,当年,汉武帝将战争孤儿和百姓遗孤编入建章营骑,从小教授五兵,这些孤儿从小在军中长大,经过多年严格而刻苦的军事训练,最终成为大汉忠心耿耿的战士,成为镇压天下、征服四夷的威武雄师!

    “为国羽翼,其盛如林”,建章营骑也因此更名为羽林骑军。

    “可以,这也是一种出路。”

    宋朝有为贫穷困苦的病人免费看病的安济坊;有为救济孤儿的慈幼局。

    但问题是,他们就像某十字一样,很多人知道有这个机构,但真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就是找不到他。

    归根结底还是不作为。贪官污吏们连打仗的军需都敢贪,何况安济坊和慈幼局的经费呢

    “巾帼营负责召集孤儿,统一送往梁山安置,减轻这里人口压力。等羽林军组建之后再从中挑选孤儿。”

    之所以将羽林军建在梁山,一是要减少东京人数,减少城市压力;二是关系到以后梁山的定位。

    梁山水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无法作为首都。所以晁盖给它的定位就是精神圣地,以后的新兵训练必须要在梁山洗礼才行,人不能忘本啊。

    新组建的羽林军相当于一个少年军校,不能作为即战力,所以晁盖琢磨一番之后决定邀请天字第一号教师周侗担任主将,再给他配一些梁山文员的学子教授孩子们学问,再配一些受伤退伍的将校传授五兵。这框架不就建起来了么

    “我这就去做!”

    扈三娘得了新任务,兴冲冲的去召集自己巾帼营的手下们开会商议。

    看着她离去,晁盖欣慰一笑,扈三娘虽然有时候莽撞、蛮干,又有点二,但是真做起事来,却是雷厉风行,一丝不苟。孤儿的事交给他不会有错。

    “慧娘,替我给周侗老爷子写封信,述说我建立羽林军的想法,邀请他来担任主将。哦,对了,让他把自己那几个小徒弟也都带上,那小岳飞可是个好苗子,先到羽林军培养几年吧。”

    有了刘慧娘这个秘书官,晁盖是越来越懒,随口吩咐道。

    “是。”

    刘慧娘手中的羽毛笔奋笔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