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俄使馆的前世今生(上)

    进入使馆的院门,迎面是一座典型的五十年代俄式风格的办公大楼,楼顶有个圆形的突出部分,中间树立着一个高高的旗杆,上面高挂着红,蓝,白三色的俄罗斯联邦的国旗。

    大楼的前方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的喷泉池。

    我们的车绕过大楼沿着树木掩映的柏油路驶进了外人很少见到的内院。

    尽管,我知道俄罗斯联邦大使馆是驻BJ使馆中面积最大的。可是亲眼见到它内部的腹地面积还是让我很是惊叹不已。

    院内的建筑错落有致,参天树木和修建整齐的草坪相得益彰,景色优美怡人。使馆内除了可以看到一座座办公和住宅大楼外,还有一个巨大的人工湖。

    环绕人工湖,分布着运动场,露天剧场,设备齐全的儿童游乐场,网球中心,东正教小教堂……小山丘上还有修建整齐的小花园。

    最令我没想到的是,在使馆的东侧有一个青砖碧瓦的中式小院,进入典型的中式庭院的圆门,里面是一排古老的中式建筑的房屋。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俄罗斯联邦驻BJ大使馆,这个充满故事的传奇所在!

    俄罗斯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ПосольствоРоссиивКНР)位于中国BJ市东城区东直门北中街(原东交民巷)4号。全权代表俄罗斯联邦政府负责其在华领事、外交、商贸、文化、教育等各项事务。

    17世纪俄国开始开发东西伯利亚,中俄两国的初期接触竟然是一些边境武装冲突。其中最著名的是1685年中**队攻占了阿穆尔河上阿尔巴津要塞,45名俄国俘虏被押解到BJ。

    从此开始了俄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历史。尽管中国人统称他们为俄国人,但他们中还有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和混血人的后裔。

    他们被安置在东直门内,康熙皇帝把他们编入军队,隶属镶黄旗,称为“俄罗斯队”。

    这些战俘与中国官兵一样得到国家的住房、领取生活费和分到了耕地,单身汉还娶中国女人为妻,并将一座关帝庙划拨给他们作祈祷用。

    司祭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他是在中国的第一位东正教司祭)将其改为小教堂,他一直在这里当神父直到1695年。

    这时俄国得知了马克西姆神父的活动,得知他为战俘保持信仰所作的努力。俄国政府和宗教界人士对他们的命运很关心,俄国沙皇请求中国皇帝释放战俘,或允许他们在BJ建立自己的教堂。

    1696年马克西姆神父与从俄国来的神职人员一起建立了圣索菲亚教堂,它也被称为圣尼古拉教堂。

    1700年6月18日彼得大帝下令建立驻BJ传道团。

    在沙俄政府谈到组织传道团的第一个文件中强调,俄国人必须要学习当地语言、文化和风俗,这符合俄国在中国的政治和商业利益。于是俄国驻BJ传道团从一开始就不仅成为东正教的中心,而且是俄国学者研究中国的中心。

    俄罗斯驻华使馆的历史与俄国250多年前驻华传道团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期的中俄交往中,由于俄中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传道团的神职人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充当着俄国政府在中国的非正式代表。

    此外,传道团在俄国人对中国的中,研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汉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