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国之幸事

    另一边,京城。

    长安街北侧,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一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正一丝不苟的坐在书房中处理着自己的工作。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了咚咚咚的清脆敲门声,伴随而来的还有站在门口的助理传递过来的话语。

    “首張,金陵星海研究所的温远航过来了,说是有重要情况想和您汇报工作。”

    书房中,老人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抬头看了站在门口的助理一眼,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让他过来吧。”

    “收到。”

    助理敬了个礼,转身快步朝着外面走去。

    不一会,在一名警卫员的带领下,温远航快步的走了进来。

    敲了敲门,老人投来视线后,他才紧张忐忑又带着兴奋激动的情绪走进了书房中。

    虽然有保密邮件和保密电话这种东西,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这种关乎整个国家发展和命运的重大消息,自然不可能通过邮件或者电话沟通,亲自带着相关材料进行汇报,是必须的工作。

    而且相对比邮件或电话这种渠道,当面交流更能将整个事情的过程都讲清楚。

    看着走进来的温远航,老人笑着开口问道“怎么了,星海研究院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温远航深呼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跳和激动,沉稳的开口道“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在徐院士的带领下,有了重大的突破,预计在明年二月份左右能生产出来第一座小型化的聚变堆。”

    在听到温远航汇报的瞬间,老人眼眸中流露出一丝诧异的神色。

    不过很快,他就回过神来了,平静的呼吸陡然急促了两下,老人看向站在对面的温远航,确认的问道“小型化突破了?”

    虽然知道温远航不远千里亲自跑过来汇报的工作会很重要,但他还真没想到会是这个。

    毕竟他之前也了解过,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难度很大,丝毫不弱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没想到这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原有的基础上,小型化就已经看到了希望。

    温远航认真郑重的点了点头,快速的回复道“这是徐院士的话语,目前的理论和实验都已经完成,华星聚变装置改造后的实验相当成功,目前只等待正在生产的小型堆完成,即可完成最后的小型化工作。”

    听到这话,老人放下了手中的签字笔,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站了起来,开怀道“好!好!好!真的是太好了!”

    明年二月份能完成第一座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完成,就算是二月底,距离现在也只有五个多月不到六个月的时间。

    半年不到,对于科研来说,尤其是可控核聚变这种重大研究来说,这无疑是相当短暂的时间,而华国,将再次迎来一次新的跳跃式发展!

    开怀的抒发了一些心中的喜悦和兴奋,老人由衷的感慨道“国士无双,有徐院士在,真是国之幸事啊!”

    对面,温远航也附和的点了点头。

    在星海研究院任职也有一段时间了,对于那位年轻而又伟大的学者,他亦有了一些了解。

    他的存在,推动了整个国家,整个世界,乃至整个时代的发展;一个人,就足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绝大部分的人而言,改变仅仅是他自己或者身边亲友的命运。但对于那个人来说,他用脑海中的知识,改变了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文明的命运。

    其他的不说,光是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流淌出来的无尽电能,就足以支撑整个华国,甚至整个世界完成文明的蜕变。

    毕竟,无尽的能源就代表了无尽的可能!

    书房中,老人感慨了两声后,将思绪收拢了回来。

    思忖了一会后,他抬头看向了温远航,问道“关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的消息,目前都有哪些人知道?”

    温远航思索了一下,快速的回道“目前来说,知道这件事的暂时还只有能源研究所参与了小型化项目的核心研究员,星海研究院的中高层,核工业集团那边的部分工程师知道。”

    “在来之前,我已经和徐院士以及能源研究所的负责人梁曲教授沟通过了,请他们暂时对这件事进行保密,禁止扩散消息。”

    老人点了点头,赞许道“嗯,做的不错,保密工作暂时的确得做好。”

    顿了顿,他接着道“按照徐院士的意思,相关的研发完全完成需要等到明年二月份左右,时间还有五个月左右,这五个月的时间很关键,消息绝对禁止泄露出去。”

    “我这边会安排一支部队对星海研究院做一个外部的安保工作,你要做好内部的保密和人员安排工作。”

    当初栖霞可控核聚变项目的进展到示范堆的时候,整个栖霞山地区都快被来自全世界各国的间牒,探子围满了,那段时间国安抓了超过三位数打探消息的人员。

    这还是那些做的明显有破绽的,而那些隐藏的更深的,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

    如果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的消息在这个时间点泄露出去,将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

    毕竟,相对比大型的民用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能用于军事化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无疑更加的敏感。

    想想也是,一架能携带近乎无尽能源,有着无限续航的重型轰炸机,其威慑力可以说是拉满了。

    尤其是前段时间他们还展示了最新的高雷达隐形技术,这种情况下,一架有着无限续航又能完全消失在监控防御雷达上的轰炸机,带来的压力更大了。

    至少,在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之前,华国不希望这份表面上的平静被打破。

    相对比剧烈的冲突来说,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慢慢发展更适合现在的局面。

    站在老人对面,温远航认真的点了点头,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随即,他继续汇报道“另外,关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应用限制,徐院士在来之前做了一些交待”

    一边说,他一边将自己整理好的笔录资料递给了警卫,同时继续简要的报告着。

    做了个简要的报告后,温远航想了想,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关于小型化技术在军事化领域的一些应用,要不要请徐院士和星海研究院帮忙支援一下?”

    在昨天和徐川交流过后,他很清楚要想将小型化聚变堆全面的在军事领域应用起来恐怕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毕竟小型堆只是小型堆,不是聚变电池之类的东西。

    它的体积再小,对于战斗机这类装备来说还是太大了,更别提还需要配套的发电设备以及维持反应堆运转的超算了。

    这些东西齐全的配备下来,对于一架战斗机来说,占据的体积和承重可以说有点无法接受。

    老人从警卫手中接过资料后简单的翻看了一下,听完温远航的报告后,他开口道

    “这件事我会安排相关的会议以及专家进行沟通交流的,徐院士那边暂时不用管,他手中的研究和工作已经很多了,我们不能再给他添麻烦。”

    “至于小型化技术的运用,这件事相信科学院和军事装备处的专家会有办法的。毕竟最难的小型化都已经被徐院士解决掉了。”

    顿了顿,老人接着道“另外,关于小型化聚变装置的研究,核心的难题已经解决了,剩下的东西你这边要尽量去督促一下,包括生产和组装方面,如果我们能提供帮助,如果能用人力或者经费解决的,不用顾忌,都可以提出来,只要能加快研发速度就行。”

    “好!”

    温远航点了点头,将老人说的每一句都认真的记在了心里。

    短暂的交流完成后,温远航带着任务离去。

    老人脸上带着一丝笑意,脚步轻移走到了走到了窗边。

    此刻正值旭日初升的时候,而远方的蓝天,一轮红日正如同祖国的国运般冉冉升起。

    另一边,金陵。

    星海研究院中,在温远航前往京城汇报工作的时候,徐川也在思索着一些问题。

    这一次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也暴露了星海研究院的一些问题。

    星海研究院成立的模仿对象是米国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欧洲日耳曼国马普学会的结合体。

    一方面收纳国内的科研人员和学者对应用和理论进行不同的研究,另一方面连接国内外的生产厂商,实现理论应用一条龙,提升科研转换效率降低成本的效果。

    目前来看,星海研究院在这两方面起到的效果都还相当不错,只不过对于工作效率,徐川还是有些不太满意。

    比如在小型化聚变堆的生产制造上,太慢效率太低了。

    理论工作都已经完成了,相关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了,原本应该是这些关卡解决后,小型聚变堆第一时间就能应用上的。

    但现在,还需要再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至少在研究阶段的零部件需求要解决吧,现在这种方式效率有点低了”

    办公室中,徐川无意识的转动着手中的圆珠笔,思索着解决方案。

    老实说,星海研究院现在这种研发+生产商无缝对接的模式效率在其他的科研机构看来已经相当的高了。

    毕竟正常来说,从研发转变成产品中间需要经历无数个步骤。有些时候一个零件的研究到生产,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而星海研究院这种模式,只要研究院给出了标准,其他的厂商会第一时间进行生产。

    不过受限于研究院需要的零部件在很多时候都比较特别,且数量不多,大部分的厂商很难在第一时间完成生产线的部署和转化。

    比如仿星器超导线圈的加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西部超导集团的生产就曾出现过问题。

    这里面不仅仅是因为生产力的不够,还有研究院本身的效率等问题。

    “自建一个工业园区如何?”

    脑海中,一个想法冒了出来,徐川思索着可行性。

    老实说,学习马普学会的结构在国内其实也不一定完美的适应。

    很简单,厂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研究院,则是以研发产品为主要目标的。

    因为性质的关系,星海研究院尽管会向供应商提出各种产品需求,但毕竟是实验性质的需求,一般量都不会太大。

    对于其他的产商来说,为了星海研究院这点东西专门改造或者弄一条生产线出来,事实上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不过因为一些背景和关系的缘故,他们没法拒绝而已。

    但这样持续下去,且不说厂商会不会有怨言,光是效率和同步对接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自己建一个工业园区,通过研究院的大数据管控,储备一些研究项目需要用的必备材料与零配件,然后配合加工线进行小批量的生产制造,能行吗?

    思索了一会,徐川摇了摇头,暂时放弃掉了这个想法。

    理论上来说,这种自建工业园区的方式的确可行。

    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原因很简单,星海研究院的研究范围太宽广了。

    四大研究所跨越了能源、信息、航天航空、材料等多个领域,要配套的自建工业化园区,实现全方面的自给自足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要全面覆盖星海研究院的研究,需要一个多大的工业园区简直无法想象。

    资金方面就不允许徐川这样干,这是不切实际的。

    不过这个概念中的部分想法,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研究项目进行管控,是不是一件可行的事情?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