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反应迟缓
不明不清翊坤宫之变5反应迟缓“陛下,臣以为先不忙出兵。海军送回来的战报语焉不详,努尔哈赤是否称帝建国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算真的要出兵平叛,也不急于一两日,应多方打探其兵力虚实,待过了皇后的寿辰再仔细筹划才稳妥。”
见到两位大臣都主张马上出兵,刚刚上任的吏部尚书袁应泰坐不住了。他也是被人从床上喊起来的,大半夜跑来参加紧急御前会议,虽然看了同一份海军战报,却不认为有马上出兵的必要。
几年的辽东巡抚让他比在座的人都清楚状况,那地方人烟稀少、河流沼泽森林遍布,缺乏现成的道路,如果不计划周全盲目出兵,一旦陷入被动就很难脱身。
但做为一名很有资历的重臣,他的发言就比较艺术了,先不提具体战略战术,而是把皇后的生日提出来当理由。皇帝搞了这么大动静,总不能半途而废吧。
“臣以为袁尚书言之有理,待过了明日,山海关总兵也该有奏报呈送,届时再将袁可立和李如樟唤来细细筹划也不迟。”
内阁首辅叶向高一向比较注重个人形象,即便是半夜受召匆忙赶来,依旧进行过梳洗打扮,和其他人比起来显得更精神些。
“是啊,朕也是这个意思,庆典在即,暂不宜大动干戈。但也不能熟视无睹……王尚书,由兵部下文调麻家将入京,早做准备如何?”
眼看众臣意见不统一,皇帝又开始和稀泥了。但洪涛的和稀泥手法与众不同,除了泥之外还喜欢往里面掺杂一些石灰、石子。看上去确实是稀泥,可作用往往出其不意。
“麻家将……陛下所言极是,臣即刻行文,派六百里加急送往宣府、大同、宁夏。”王象乾就没有觉察出来皇帝的真实用意,略微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很可行,马上应允了下来。
“陛下,臣以为先从各地抽调兵将加强山海关到宣府的边墙防御,以免事发突然贻误了战机。”
但王象乾又觉得光抽调得力将领回京还不太够,自打三大营被废,京中兵力一直空虚,按照以往的经验,皇帝身边没有十数万兵力相伴,好像就特别不踏实。
“暂且不要妄动,既然建虏敢反,北虏也难说,还是先看一看吧。京师有陆军镇守万无一失,不必担忧。诸位爱卿先回府休息吧,明日还需早起,朕也要小睡一会儿。”
其实这次御前会议没什么用,并商量不出来什么结果。就像袁应泰说的那样,仅凭一封几百字的战报可信度有点低,信息量也太少。
可洪涛明知道没用却非要召开,意义根本不在众人拾柴火焰高上,而是要借助某些人的嘴把这件事传播出去,至少要让朝堂里的一些人知道。
在大部分官员眼中,女真人称帝建国是个大坏事,但对于一小撮官员来讲可能就是大喜事。为此他们不光会击掌相庆,还会兴奋过度放松警惕。
另外洪涛也想看看六部九卿们突闻噩耗之后的反应,从中进一步判断到底还有没有隐藏极深的反对者。虽然这个目的并没达到,却意外有了另一个大收获。
见到两位大臣都主张马上出兵,刚刚上任的吏部尚书袁应泰坐不住了。他也是被人从床上喊起来的,大半夜跑来参加紧急御前会议,虽然看了同一份海军战报,却不认为有马上出兵的必要。
几年的辽东巡抚让他比在座的人都清楚状况,那地方人烟稀少、河流沼泽森林遍布,缺乏现成的道路,如果不计划周全盲目出兵,一旦陷入被动就很难脱身。
但做为一名很有资历的重臣,他的发言就比较艺术了,先不提具体战略战术,而是把皇后的生日提出来当理由。皇帝搞了这么大动静,总不能半途而废吧。
“臣以为袁尚书言之有理,待过了明日,山海关总兵也该有奏报呈送,届时再将袁可立和李如樟唤来细细筹划也不迟。”
内阁首辅叶向高一向比较注重个人形象,即便是半夜受召匆忙赶来,依旧进行过梳洗打扮,和其他人比起来显得更精神些。
“是啊,朕也是这个意思,庆典在即,暂不宜大动干戈。但也不能熟视无睹……王尚书,由兵部下文调麻家将入京,早做准备如何?”
眼看众臣意见不统一,皇帝又开始和稀泥了。但洪涛的和稀泥手法与众不同,除了泥之外还喜欢往里面掺杂一些石灰、石子。看上去确实是稀泥,可作用往往出其不意。
“麻家将……陛下所言极是,臣即刻行文,派六百里加急送往宣府、大同、宁夏。”王象乾就没有觉察出来皇帝的真实用意,略微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很可行,马上应允了下来。
“陛下,臣以为先从各地抽调兵将加强山海关到宣府的边墙防御,以免事发突然贻误了战机。”
但王象乾又觉得光抽调得力将领回京还不太够,自打三大营被废,京中兵力一直空虚,按照以往的经验,皇帝身边没有十数万兵力相伴,好像就特别不踏实。
“暂且不要妄动,既然建虏敢反,北虏也难说,还是先看一看吧。京师有陆军镇守万无一失,不必担忧。诸位爱卿先回府休息吧,明日还需早起,朕也要小睡一会儿。”
其实这次御前会议没什么用,并商量不出来什么结果。就像袁应泰说的那样,仅凭一封几百字的战报可信度有点低,信息量也太少。
可洪涛明知道没用却非要召开,意义根本不在众人拾柴火焰高上,而是要借助某些人的嘴把这件事传播出去,至少要让朝堂里的一些人知道。
在大部分官员眼中,女真人称帝建国是个大坏事,但对于一小撮官员来讲可能就是大喜事。为此他们不光会击掌相庆,还会兴奋过度放松警惕。
另外洪涛也想看看六部九卿们突闻噩耗之后的反应,从中进一步判断到底还有没有隐藏极深的反对者。虽然这个目的并没达到,却意外有了另一个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