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九章 接近邻居

    这名姓蔡的故人不是旁人,而是方如今在警察学校的同学,名叫蔡俊致。</P>

    此人也是南京人,家境比较**,毕业后走了关系分回了南京。</P>

    方如今和他在警校期间的关系不算亲密,但毕竟两人是同乡,倒也没有那么生疏。</P>

    主要原因是方如今在警校期间并不出挑,而蔡俊致倒是热衷于社交,交了不少的朋友。</P>

    毕业之后,两人并未有过任何的联络,方如今对他今天打来电话顿生疑惑。</P>

    一番寒暄交谈之后,方如今才知道自己的行踪为什么会走漏。</P>

    原来,蔡俊致毕业后发挥了自己擅长钻营的特长,很快就在一帮年轻人当中脱颖而出,现在正在给警察厅的一名副厅长作秘书,混得风声水起。</P>

    这名副厅长平日在公务上跟赵伯钧多有接触,一个偶然的机会,赵伯钧问起了蔡俊致,这才知道他也是临城警校毕业的,一来二去的,赵伯钧便问他是否认识方如今。</P>

    蔡俊致索性要到了方如今的联系方式。</P>

    “如今,真没有想到,你毕业之后竟然去了特务处,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到时候可别忘了提携提携老同学啊。”</P>

    方如今能从对方口气中听出那种由衷的羡慕。</P>

    蔡俊致虽然是副厅长的秘书,在南京城里也算是能够“办事”的人,但他经常跟着自己的“老板”跟特务处的人接触,自然知道特务处的分量,平日里威风八面的副厅长在人家赵科长面前拘谨的犹如一个小学生。</P>

    而且,从赵伯钧提到方如今的口气当中,他能感到赵伯钧对自己这位老同学是相当的器重,心中自然是羡慕不已。</P>

    蔡俊致说既然到了南京,怎么也要见老同学一面,他来做东,两人好好叙旧。</P>

    方如今算是答应了,但具体的时间并未敲定,自己手里还有一大摊子事要做,哪有闲情逸致跟他叙旧。</P>

    再说了,方如今隐隐感到这位老同学找自己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叙旧那么简单,也许还夹杂着其他的目的。</P>

    “如今,我可是跟你说好了,一旦你有空立即给我打电话。”蔡俊致很是热情,“即便电话不是我听的,他们也会立即转告我。记住啊,有空就联系我!”</P>

    挂上电话,方如今陷入了沉思。</P>

    蔡俊致找自己的真实目的现在还难以确定,但他感觉绝对不是什么好事。</P>

    自己这位老同学在警校期间就热衷于社交,而且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的社交,也就是所谓的无利不起早。</P>

    本来想着让王韦忠查查这个人的,但一想还是算了,这个人的关系背景都十分的复杂,即便调查也极费工夫。</P>

    “建业,以后此人再打来电话,就说我不在。”</P>

    “是!”</P>

    方如今甚至还想着应该换一个住处。</P>

    电话被泄露,他不敢埋怨赵科长,毕竟人家也只是出于热心而已。</P>

    方如今摒弃心中的杂念,将戴氏兄弟叫到近前部署晚上的抓捕行动。</P>

    ……</P>

    傍晚的余晖如一抹残血,染红了半边天。</P>

    在一处看似普通的住宅里,化名为崔德民日本特务正身处其中。</P>

    这座房子外观朴素,与四周的民居无异,但内部却隐藏着太多的秘密。</P>

    窗帘紧闭,将外界的好奇视线和落日的光辉一并隔绝。</P>

    屋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沉闷而压抑,温度逐渐攀升,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让人喘不过气来。</P>

    崔德民却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环境,脸上没有一丝波澜。</P>

    在检查了一遍门窗之后,他转身走向了一间不起眼的里屋,那是他专门设立的洗照片暗室。</P>

    推门而入,一股特殊的药水味扑鼻而来,是熟悉的显影液和定影液的气味,对于崔德民来说,这却是安心的味道。</P>

    暗红色的灯光映衬着屋里陈旧的设备,一台老式的放大机,几个显影和定影的盆子,还有散落在桌子上的照片。</P>

    他轻轻拿起一张胶片,那是他今天刚刚拍摄的,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放入显影液中。</P>

    看着图像在药水中慢慢显现,那是一种奇妙而紧张的过程。</P>

    照片上的细节逐渐清晰,每一个人的面孔、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关键的线索。</P>

    随着照片的显影,崔德民的思绪也在飞速运转。</P>

    好在自己出手及时,结果了楚屏翰的性命,否则后面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大的乱子来。</P>

    从目前来看,自己做的天衣无缝,没有给中国人留下任何的线索,当然了,除了那枚纽扣。</P>

    纽扣丢失是在钟表店的时候发现的,他自己回忆了一下,应该是落在了病房里。</P>

    但他相信即便是被中国人发现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凭借这枚纽扣找到自己。</P>

    毕竟这样的纽扣在市场上太过常见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裁缝铺都会有这样的纽扣。</P>

    照片渐渐显出完整的影像,他拿起照片,轻轻吹干,每一个细节都尽收眼底。</P>

    照片不算是太清晰,毕竟是偷拍的,手有点抖动。</P>

    崔德民就职于华光照相馆,老板姓赵。</P>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后,大批西方洋人、传教士携带问世不久的照相机进入大上海,也催生了为数不多的几家相馆诞生。</P>

    当时在上海照相是种奢侈之事。光顾者大多为达官显贵或商人们,据记载,当时一张全身照片需一、二元大洋,不是百姓光顾的地方。</P>

    南京这些地方是后来传过来的,虽然照相馆的数量越来越多,但照相的价格还是没有发生实质性的下降。</P>

    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统一,迁都到了南京。</P>

    原本在上海一家照相馆当雇员的赵老板,照相技术的日益精湛,他敏锐地发现了南京首都“权贵”们对照相的需求,二人萌生离开上海,回到江苏南京开一家相馆。</P>

    但资金成了拦路虎,在举棋不定中赵老板认识了一个自称来自青岛的商人朱老板,此人提出出钱购买照相设备、找场地租房子,赵老板就负责照相技术,共同开一家照相馆。</P>

    两人一拍即合,赵老板自然不想着全靠技术入股,便卖掉了老家无锡的一部分产业,才顺利从香港购回了照相器材和暗房设备。</P>

    在选址的问题上,朱老板提议要去权贵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能够迅速打起名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