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婚礼(二)
站在自家院子里的王锡琛听到从西北方向传来的鼓乐之声,不禁点了点头以示赞赏。这声音听上去中正平和,堂堂大方,真不愧为“金声玉振”,做过满清低等官员的他还从没听过。
不过一想到自己的女儿,王锡琛实在有些头疼。
王贞仪今天一大早就提着书袋去了小学校的图书馆,而深知女儿性格的王锡琛其实早就明白了女儿的心事。别看他成天在医院里钻研医术,可风言风语多多少少也传进了他的耳朵。
来了北海镇这么些日子,王锡琛明白,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谁能包容王贞仪,给予理解和支持,并给她一个能尽情钻研天文历法和算术方面的环境的话,也只有赵新了。
只有在北海镇这个不讲男尊女卑,不以纲常礼法压制女人的环境,自己的女儿才能过的无忧无虑。
不说别的,当初在广州偶遇,赵新给王贞仪写的那几张演算稿,女儿视若珍宝。当她偶尔拿出来翻看时,脸上总会露出女儿家的那种羞涩和微笑。
想及此处,王锡琛不由长长叹了口气,恨不相逢未嫁时啊!
与此同时,在北海镇广场西侧的沈家大院二进内,作为今天主角之一的沈璇也开始了醮戒礼。只不过她先要拜的并不是沈敬丹夫妇。
沈敬丹全家几乎就是一夜没睡,不光是他们,其他沈氏宗亲也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话说为了防止乾隆那个小心眼报复,沈敬丹的直系三族一百多号人在年初的时候就全都搬来了北海镇。而眼下沈璇终于要嫁给赵新,这些人心中的大石头总算终于落地。
在他们看来,自己舍家抛业的北上数千里总算没白来。以后跟赵王做了亲家,沈家要不发达那简直是痴人说笑!
此刻在沈家那座新落成的祠堂里,“东台一柱楼”案中被清廷钦定斩立决的沈氏数十口人的牌位已经被安放其中,黑压压的灵牌层层叠叠的摆满了整面墙,看上去让人极为阴森压抑,与祠堂外面披红挂绿的沈家院落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香案上,各类祭品早已摆放完毕,一个蒲团已经被放在那里。正对着蒲团的,就是沈璇的亲生父母的灵位。
身穿燕居冠服的沈璇在阿妙的搀扶下,由沈敬丹和妻子的陪同,缓步走进祠堂,在蒲团上盈盈跪倒,准备向先人行礼、奠酒、读祝告文。
原本搀扶的事安排给了沈璇的妹妹阿玉,可昨天阿玉看到满屋的灵位后感到十分害怕,说什么也不敢进去。于是沈璇便让阿妙陪她进去,沈家顾忌她和赵新的关系,因此也没人敢出言反对。
此刻的沈璇头戴六龙三凤冠燕居冠,内穿圆领鞠衣、外罩明黄色大衫,外面又披了两条绣着龙纹、点缀以珍珠的霞帔。这副庄重的打扮再配上沈璇那秀丽绝伦的容貌,别说是门外的其他人了,就连被请来负责唱礼的那位老太监也都看呆了。
他自幼进宫,到流放前在紫禁城呆了至少四十年,皇后贵妃和姿色出众的妃子着实见了不少,甚至连那位香妃也见过。可要说到人间绝色,那些娘娘们跟这位一比,差的可不止一星半点儿。
一旁侍立的小阿妙今天打扮的也是明艳动人。原本的丱发被梳成了叠髻,上穿一件用素色为底、绣着淡淡金线的缎面对襟披风,下穿米白色的织金云锦马面裙,手腕上戴着沈璇送她的一只羊脂玉镯,耳垂上还挂着一对儿翡翠滴水耳坠。
此时祠堂院子外站立的沈家亲眷连大气都不敢出,听着老太监抑扬顿挫的开始唱礼。
“兴~~”
“跪~~”
“拜~~”
而当沈敬丹代替沈璇的父亲开始诵读祝告文时,沈璇想到自己这些年东躲西藏、颠沛流离,家中数十口仅剩自己一人,早已是泣不成声,一大早好不容易才化好的妆都哭花了。
礼毕之后,沈璇在阿妙和阿玉的搀扶下回了自己的闺房。趁着这个空档儿,她即是要补妆,也得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否则这一天再想吃东西就得等到夜里去了!
等沈璇那边吃过饭,便可以进行下一项了。沈敬丹和妻子先是来到正堂,坐在当中的太师椅上等候。接着沈璇便由事先经过演练、充当执事的沈家亲眷搀扶到正堂,分别向沈敬丹夫妻拜了四拜。
沈敬丹夫妻此时脸上虽然带着微笑,可却是眼眶通红,感慨万千。对于沈敬丹而言,十年了,他总算对总角之交的沈璇生父有了个交待!
回想当初为了保住东台沈家唯一的后人,沈敬丹这些年一直过的胆战心惊。为了躲避汪敬陇的纠缠,他又带着沈璇东渡长崎。要不是遇到赵新,真不知道这个可怜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遭遇。
担任执事的沈家女眷一看沈敬丹沉思不语,连忙向沈夫人使眼色提醒。沈夫人连忙轻咳了两下,沈敬丹这才回过神来。便按照之前背好的告诫语道:“尔为王妃,当夙夜勤慎,孝敬毋违。”
沈夫人用帕子擦了擦眼角,哽咽道:“尔父有训,尔当敬承。”
沈璇此时眼泪又掉了下来,咬着嘴唇强忍着不能哭出声。沈夫人一看,也顾不上什么礼了,微微探身道:“阿全,大喜的日子,应该高兴啊。”
听了养母的话,跪着的沈璇这才回道:“诺。唯恐弗堪,不敢忘命。”
按照醮戒礼的规矩,这会儿就应该起身,然后向沈家的其他尊长行礼。可沈璇还是执拗的又给沈敬丹夫妻分别叩首,这才起身回房换衣服,等待迎亲。
沈家这边的醮戒算是顺利完成了,可在明堂那边,从曲子一开始响起,来自李朝的蔡济恭顿时就毛了。
洋洋自得的一群穿越众们还不知道,他们在古人面前闹出了怎样的笑话。事实上得亏今天来的观礼人群里没有那么多的饱学之士,否则一定会引发轩然大波。
然而作为赞受官的汪中却是明白的,他看着台阶下李朝使团的动静,心头雪亮,不过自己脸上还得不动声色,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
以刘墉为代表的的儒家群体鄙视的没错,北海镇的高层就是一群披着汉人外衣,但却没有文化的蛮夷!
什么叫中和韶乐?说白了就是涉及“国之大事”的正式场合才能用,属于皇帝专用!
只有用于朝贺、登极仪、册立、上尊号、上徽号、颁诏仪、皇帝纳后仪、皇太子纳妃仪、进实录、册皇后仪、册皇太子等仪式上才会演奏中和韶乐。
根据朱元璋时期就制定的《大明集礼》,亲王婚礼应该用的是仪仗大乐,而非中和韶乐。所谓的“仪仗大乐”分为前部乐和后部乐,前部是由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组成的鼓吹乐形式,后部为“大乐”形式。其所用的“大乐”乐器与丹陛大乐中使用的乐器相同,但因等级导致数量不同而已。
比如皇帝与皇太子前部“鼓吹”乐器有金、金龙画角,亲王仪仗无金,画角无金龙装饰,亲王的仪仗乐器中要加入锣;而在后部的“大乐”乐器上,皇帝与皇太子所用种类一致,亲王所用的数量稍有不同。
虽然不知道仪仗大乐怎么演奏,可蔡济恭为官多年,参加的典礼不计其数,人家会听啊!蔡济恭心说你们不懂怎么不来问我们呢?吾国大王所遵循的是妥妥的大明亲王仪轨啊!
好吧,估计就算赵王暂居亲王之位,冲这势头以后早晚都要做皇帝好了。而且今天还有外藩来贺,所以即便是在仪制上有所僭越,也还能容忍。
也多亏北海镇没有安排“文武八佾”现场跳舞,否则就真成了“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蔡济恭一定会当场跳出来指摘。
至于那些各部边民和阿伊努人么,此时一个个或是眉飞色舞、或是蔫傻痴呆。这也不怪人家,活了这么多年,谁听过见过这场景啊!就算是以前去北京讨个旗人女子当老婆的霍集珲们也根本无缘得见。
这些人心想赵王可真是太给面子了!回家之后可有的吹了。
而来自岛国的三波人马大都是武士出身,明清雅乐这种事物个别人只在书上见过,还从没听过。京都朝廷庆典上演奏的雅乐跟这完全不是一个调调儿。想想也是,那位穷的就剩十万石了,哪能养得起如此庞大的乐工队伍。
走在石川村文和柴田觉藏身后的胜山传三和村田次郎右兵卫都是一脸满足,脸上都笑成了菊花状,心说真是不虚此行啊!
等到赵新叩拜完出来,人都要走了,蔡济恭这才搞清楚明堂里供奉的居然是“天地”二字,而非朱明王室的牌位,气得他跺足叹道:“这,这完全不合于礼嘛!”
他身后的儒生孔孝源也叹道:“不拜大明历代皇帝,却搞个天地二字,真是闻所未闻!”
在蔡济恭等人看来,赵新不拜朱明祖宗,那就是不孝。礼制胡来,不遵孝道,还谈什么仁义法统?鞑虏好歹还披着一张儒学道统的外衣,而北海镇竟连这层外衣都不要。这可是一个比满清鞑虏让人更加琢磨不透的政权!
也就是从这时起,蔡济恭对赵新自称“朱明赵王之后”的说法引发了深深怀疑。不仅如此,他对李朝今后如何与这样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势力相处,同样更加忧虑。
再来说说法国人。探险队里的一名画师用木炭条全程描绘了醮戒礼的场面,钢木混合结构的明堂被此人画的气势恢宏,直到赵新出来走上甬道,画师还在不停的观察着他腰上的绶带和玉饰,以便能一丝不漏的展现在画面里。
那位拉彼鲁兹伯爵心想自己的探险日记里又多了一个能让他大书特书的传奇经历。原来赛里斯人不光是科学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其贵族王侯的婚礼仪式竟然如此复杂而庄重。相比之下,欧洲贵族在教堂里的搞得那套结婚典礼实在是乏善可陈。
不过今天来观礼的人心中最大的疑问是,乐曲的声音即明亮又清楚,可怎么就没看见乐队呢?那些人都藏哪去了?
还没到中午,北海镇大食堂便火力全开,七八名一直炒大锅菜的扬州和南京厨子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从半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带着三百多打杂帮厨的人,到今天才算亮出了十八般武艺。
冬季的北海镇除了缺青菜,各种肉类和海鲜干货一样不缺。即便是不足的青菜部分,“赵某人”也专程跑了两趟另一时空,全部补齐。
按照级别不同,北海镇本地居民吃的都是以苏州八大碗为主,经过改良的流水席,包括了万三蹄、三味圆、烧大虾、红烧海参、红烧肉、红烧大马哈鱼、面筋塞肉、红烧鳗鱼等菜肴,再配以白酒、糕饼和三样点心。
而穿越众和来自各地的观礼团吃的就高档多了,今天宴席采用了时下扬州盛行的“小满汉席”。除了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轱轳磓、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等淮扬菜外,此外还有适合外东北边民口味的鸽臛、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白面饽饽卷等。大碟小碟一共五十道热菜、三十道凉菜,简直目不暇接。
如此丰盛的席面让来参加酒宴的各家观礼团是目瞪口呆,口水恨不得流成一条河直奔大海。
这么多的人大食堂根本坐不下,建筑队的人提前十几天就在外面的街道上搭了好大一片钢架棚,等婚礼结束再拆,一点不耽误通行。
虽说天气寒冷,把菜端到外面没一会儿油花就凝上了,可一众老百姓还是吃的兴高采烈,满嘴流油。即便是如今日子好过了,可古代的多灾多难使农民们依然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习惯;他们平日里哪舍得吃这样一桌席面。眼下赵新请客,那还不甩开了腮帮子狂搓!
外面闹闹哄哄的都快翻了天,而回到自家新宅子的赵新这会儿全没了刚才衣冠肃穆的样子。
温暖的屋子里,这厮就穿着一件中单,披着自己的黑色大衣,一边儿叼着烟,一边捶着发酸的腰。此时门帘一晃,志乃带着大厨胡富贵走了进来,胡大厨的手上还捧着一个大坛子。
甫一进门,胡大厨将坛子放在桌上,笑呵呵的对赵新道:“大人,佛跳墙好了,要不要趁热先来一碗?”
“好啊好啊~~”
等到胡大厨将坛子的泥封打开,一股极为复杂的香气霎时就飘了出来,除了胡大厨,其他在场诸人都禁不住吞咽着口水。
谁知胡大厨刚把里面的东西全部倒进大盆里,还没等摆盘,门外呼啦又进来几个,正是邓飞、丁国峰等一帮闻着味儿的吃货。
邓飞耸耸鼻子,赞道:“好香啊!”
“好啊!居然敢一个人偷偷吃独食!幸亏我还没去吃酒席。”丁国峰哈哈笑着,伸手取了桌案上的碗筷,直奔着最大的那只吉品鲍就要下手。
赵新一看独享没戏了,急忙大声道:“春来,赶紧先给我盛一碗!”
(本章完)
不过一想到自己的女儿,王锡琛实在有些头疼。
王贞仪今天一大早就提着书袋去了小学校的图书馆,而深知女儿性格的王锡琛其实早就明白了女儿的心事。别看他成天在医院里钻研医术,可风言风语多多少少也传进了他的耳朵。
来了北海镇这么些日子,王锡琛明白,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谁能包容王贞仪,给予理解和支持,并给她一个能尽情钻研天文历法和算术方面的环境的话,也只有赵新了。
只有在北海镇这个不讲男尊女卑,不以纲常礼法压制女人的环境,自己的女儿才能过的无忧无虑。
不说别的,当初在广州偶遇,赵新给王贞仪写的那几张演算稿,女儿视若珍宝。当她偶尔拿出来翻看时,脸上总会露出女儿家的那种羞涩和微笑。
想及此处,王锡琛不由长长叹了口气,恨不相逢未嫁时啊!
与此同时,在北海镇广场西侧的沈家大院二进内,作为今天主角之一的沈璇也开始了醮戒礼。只不过她先要拜的并不是沈敬丹夫妇。
沈敬丹全家几乎就是一夜没睡,不光是他们,其他沈氏宗亲也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话说为了防止乾隆那个小心眼报复,沈敬丹的直系三族一百多号人在年初的时候就全都搬来了北海镇。而眼下沈璇终于要嫁给赵新,这些人心中的大石头总算终于落地。
在他们看来,自己舍家抛业的北上数千里总算没白来。以后跟赵王做了亲家,沈家要不发达那简直是痴人说笑!
此刻在沈家那座新落成的祠堂里,“东台一柱楼”案中被清廷钦定斩立决的沈氏数十口人的牌位已经被安放其中,黑压压的灵牌层层叠叠的摆满了整面墙,看上去让人极为阴森压抑,与祠堂外面披红挂绿的沈家院落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香案上,各类祭品早已摆放完毕,一个蒲团已经被放在那里。正对着蒲团的,就是沈璇的亲生父母的灵位。
身穿燕居冠服的沈璇在阿妙的搀扶下,由沈敬丹和妻子的陪同,缓步走进祠堂,在蒲团上盈盈跪倒,准备向先人行礼、奠酒、读祝告文。
原本搀扶的事安排给了沈璇的妹妹阿玉,可昨天阿玉看到满屋的灵位后感到十分害怕,说什么也不敢进去。于是沈璇便让阿妙陪她进去,沈家顾忌她和赵新的关系,因此也没人敢出言反对。
此刻的沈璇头戴六龙三凤冠燕居冠,内穿圆领鞠衣、外罩明黄色大衫,外面又披了两条绣着龙纹、点缀以珍珠的霞帔。这副庄重的打扮再配上沈璇那秀丽绝伦的容貌,别说是门外的其他人了,就连被请来负责唱礼的那位老太监也都看呆了。
他自幼进宫,到流放前在紫禁城呆了至少四十年,皇后贵妃和姿色出众的妃子着实见了不少,甚至连那位香妃也见过。可要说到人间绝色,那些娘娘们跟这位一比,差的可不止一星半点儿。
一旁侍立的小阿妙今天打扮的也是明艳动人。原本的丱发被梳成了叠髻,上穿一件用素色为底、绣着淡淡金线的缎面对襟披风,下穿米白色的织金云锦马面裙,手腕上戴着沈璇送她的一只羊脂玉镯,耳垂上还挂着一对儿翡翠滴水耳坠。
此时祠堂院子外站立的沈家亲眷连大气都不敢出,听着老太监抑扬顿挫的开始唱礼。
“兴~~”
“跪~~”
“拜~~”
而当沈敬丹代替沈璇的父亲开始诵读祝告文时,沈璇想到自己这些年东躲西藏、颠沛流离,家中数十口仅剩自己一人,早已是泣不成声,一大早好不容易才化好的妆都哭花了。
礼毕之后,沈璇在阿妙和阿玉的搀扶下回了自己的闺房。趁着这个空档儿,她即是要补妆,也得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否则这一天再想吃东西就得等到夜里去了!
等沈璇那边吃过饭,便可以进行下一项了。沈敬丹和妻子先是来到正堂,坐在当中的太师椅上等候。接着沈璇便由事先经过演练、充当执事的沈家亲眷搀扶到正堂,分别向沈敬丹夫妻拜了四拜。
沈敬丹夫妻此时脸上虽然带着微笑,可却是眼眶通红,感慨万千。对于沈敬丹而言,十年了,他总算对总角之交的沈璇生父有了个交待!
回想当初为了保住东台沈家唯一的后人,沈敬丹这些年一直过的胆战心惊。为了躲避汪敬陇的纠缠,他又带着沈璇东渡长崎。要不是遇到赵新,真不知道这个可怜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遭遇。
担任执事的沈家女眷一看沈敬丹沉思不语,连忙向沈夫人使眼色提醒。沈夫人连忙轻咳了两下,沈敬丹这才回过神来。便按照之前背好的告诫语道:“尔为王妃,当夙夜勤慎,孝敬毋违。”
沈夫人用帕子擦了擦眼角,哽咽道:“尔父有训,尔当敬承。”
沈璇此时眼泪又掉了下来,咬着嘴唇强忍着不能哭出声。沈夫人一看,也顾不上什么礼了,微微探身道:“阿全,大喜的日子,应该高兴啊。”
听了养母的话,跪着的沈璇这才回道:“诺。唯恐弗堪,不敢忘命。”
按照醮戒礼的规矩,这会儿就应该起身,然后向沈家的其他尊长行礼。可沈璇还是执拗的又给沈敬丹夫妻分别叩首,这才起身回房换衣服,等待迎亲。
沈家这边的醮戒算是顺利完成了,可在明堂那边,从曲子一开始响起,来自李朝的蔡济恭顿时就毛了。
洋洋自得的一群穿越众们还不知道,他们在古人面前闹出了怎样的笑话。事实上得亏今天来的观礼人群里没有那么多的饱学之士,否则一定会引发轩然大波。
然而作为赞受官的汪中却是明白的,他看着台阶下李朝使团的动静,心头雪亮,不过自己脸上还得不动声色,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
以刘墉为代表的的儒家群体鄙视的没错,北海镇的高层就是一群披着汉人外衣,但却没有文化的蛮夷!
什么叫中和韶乐?说白了就是涉及“国之大事”的正式场合才能用,属于皇帝专用!
只有用于朝贺、登极仪、册立、上尊号、上徽号、颁诏仪、皇帝纳后仪、皇太子纳妃仪、进实录、册皇后仪、册皇太子等仪式上才会演奏中和韶乐。
根据朱元璋时期就制定的《大明集礼》,亲王婚礼应该用的是仪仗大乐,而非中和韶乐。所谓的“仪仗大乐”分为前部乐和后部乐,前部是由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组成的鼓吹乐形式,后部为“大乐”形式。其所用的“大乐”乐器与丹陛大乐中使用的乐器相同,但因等级导致数量不同而已。
比如皇帝与皇太子前部“鼓吹”乐器有金、金龙画角,亲王仪仗无金,画角无金龙装饰,亲王的仪仗乐器中要加入锣;而在后部的“大乐”乐器上,皇帝与皇太子所用种类一致,亲王所用的数量稍有不同。
虽然不知道仪仗大乐怎么演奏,可蔡济恭为官多年,参加的典礼不计其数,人家会听啊!蔡济恭心说你们不懂怎么不来问我们呢?吾国大王所遵循的是妥妥的大明亲王仪轨啊!
好吧,估计就算赵王暂居亲王之位,冲这势头以后早晚都要做皇帝好了。而且今天还有外藩来贺,所以即便是在仪制上有所僭越,也还能容忍。
也多亏北海镇没有安排“文武八佾”现场跳舞,否则就真成了“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蔡济恭一定会当场跳出来指摘。
至于那些各部边民和阿伊努人么,此时一个个或是眉飞色舞、或是蔫傻痴呆。这也不怪人家,活了这么多年,谁听过见过这场景啊!就算是以前去北京讨个旗人女子当老婆的霍集珲们也根本无缘得见。
这些人心想赵王可真是太给面子了!回家之后可有的吹了。
而来自岛国的三波人马大都是武士出身,明清雅乐这种事物个别人只在书上见过,还从没听过。京都朝廷庆典上演奏的雅乐跟这完全不是一个调调儿。想想也是,那位穷的就剩十万石了,哪能养得起如此庞大的乐工队伍。
走在石川村文和柴田觉藏身后的胜山传三和村田次郎右兵卫都是一脸满足,脸上都笑成了菊花状,心说真是不虚此行啊!
等到赵新叩拜完出来,人都要走了,蔡济恭这才搞清楚明堂里供奉的居然是“天地”二字,而非朱明王室的牌位,气得他跺足叹道:“这,这完全不合于礼嘛!”
他身后的儒生孔孝源也叹道:“不拜大明历代皇帝,却搞个天地二字,真是闻所未闻!”
在蔡济恭等人看来,赵新不拜朱明祖宗,那就是不孝。礼制胡来,不遵孝道,还谈什么仁义法统?鞑虏好歹还披着一张儒学道统的外衣,而北海镇竟连这层外衣都不要。这可是一个比满清鞑虏让人更加琢磨不透的政权!
也就是从这时起,蔡济恭对赵新自称“朱明赵王之后”的说法引发了深深怀疑。不仅如此,他对李朝今后如何与这样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势力相处,同样更加忧虑。
再来说说法国人。探险队里的一名画师用木炭条全程描绘了醮戒礼的场面,钢木混合结构的明堂被此人画的气势恢宏,直到赵新出来走上甬道,画师还在不停的观察着他腰上的绶带和玉饰,以便能一丝不漏的展现在画面里。
那位拉彼鲁兹伯爵心想自己的探险日记里又多了一个能让他大书特书的传奇经历。原来赛里斯人不光是科学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其贵族王侯的婚礼仪式竟然如此复杂而庄重。相比之下,欧洲贵族在教堂里的搞得那套结婚典礼实在是乏善可陈。
不过今天来观礼的人心中最大的疑问是,乐曲的声音即明亮又清楚,可怎么就没看见乐队呢?那些人都藏哪去了?
还没到中午,北海镇大食堂便火力全开,七八名一直炒大锅菜的扬州和南京厨子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从半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带着三百多打杂帮厨的人,到今天才算亮出了十八般武艺。
冬季的北海镇除了缺青菜,各种肉类和海鲜干货一样不缺。即便是不足的青菜部分,“赵某人”也专程跑了两趟另一时空,全部补齐。
按照级别不同,北海镇本地居民吃的都是以苏州八大碗为主,经过改良的流水席,包括了万三蹄、三味圆、烧大虾、红烧海参、红烧肉、红烧大马哈鱼、面筋塞肉、红烧鳗鱼等菜肴,再配以白酒、糕饼和三样点心。
而穿越众和来自各地的观礼团吃的就高档多了,今天宴席采用了时下扬州盛行的“小满汉席”。除了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轱轳磓、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等淮扬菜外,此外还有适合外东北边民口味的鸽臛、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白面饽饽卷等。大碟小碟一共五十道热菜、三十道凉菜,简直目不暇接。
如此丰盛的席面让来参加酒宴的各家观礼团是目瞪口呆,口水恨不得流成一条河直奔大海。
这么多的人大食堂根本坐不下,建筑队的人提前十几天就在外面的街道上搭了好大一片钢架棚,等婚礼结束再拆,一点不耽误通行。
虽说天气寒冷,把菜端到外面没一会儿油花就凝上了,可一众老百姓还是吃的兴高采烈,满嘴流油。即便是如今日子好过了,可古代的多灾多难使农民们依然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习惯;他们平日里哪舍得吃这样一桌席面。眼下赵新请客,那还不甩开了腮帮子狂搓!
外面闹闹哄哄的都快翻了天,而回到自家新宅子的赵新这会儿全没了刚才衣冠肃穆的样子。
温暖的屋子里,这厮就穿着一件中单,披着自己的黑色大衣,一边儿叼着烟,一边捶着发酸的腰。此时门帘一晃,志乃带着大厨胡富贵走了进来,胡大厨的手上还捧着一个大坛子。
甫一进门,胡大厨将坛子放在桌上,笑呵呵的对赵新道:“大人,佛跳墙好了,要不要趁热先来一碗?”
“好啊好啊~~”
等到胡大厨将坛子的泥封打开,一股极为复杂的香气霎时就飘了出来,除了胡大厨,其他在场诸人都禁不住吞咽着口水。
谁知胡大厨刚把里面的东西全部倒进大盆里,还没等摆盘,门外呼啦又进来几个,正是邓飞、丁国峰等一帮闻着味儿的吃货。
邓飞耸耸鼻子,赞道:“好香啊!”
“好啊!居然敢一个人偷偷吃独食!幸亏我还没去吃酒席。”丁国峰哈哈笑着,伸手取了桌案上的碗筷,直奔着最大的那只吉品鲍就要下手。
赵新一看独享没戏了,急忙大声道:“春来,赶紧先给我盛一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