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白敬业留学
胡适日后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章说: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单从这句话来看,虽然失之偏颇,需知实践也是需要理论去支持的,但总得看来倒也有几分道理,只是胡适的观点依旧落在研究上,而没有落到实践,这也是文人的通病,你让他们指点江山,那是一个比一个厉害,可要让他们干点实事那就难了。
就好比胡适吧,博士学位拿了一大堆,写了一大堆书,听起来似乎挺厉害的,可以你要问他真正干过什么对国家有益的实事,那还真不好说。
如今的医学界多多少少也有这样的毛病,喊着废除中医的人很多,实际关心普通老百姓医疗健康问题的则是少之又少,沈隆懒得和他们打笔仗,有上次那篇演说稿已经足够了,接下来几年功夫,他就一直专心于手头的几件事。
在国立京城医学专门学校认真上课,认真当好校长;在定县和京城的卫生事务所,认真进行关于公共卫生的探索,不断撰写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希望能带动更多人来关注中国中下阶层的医疗卫生问题。
当好中华医学会的副会长和中华医学会京城分会的分会长,组织同行交流,扩大会员人数,促进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伍连德等人一起办好《中华医学杂志》,挑选出高质量的论文进行刊登,选拔优秀人才。
在这几年时间里,中国医学界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北洋当局对医学考试做了规定,洛克菲勒基金会几次来华考察,他们研究该如何对中国医学教育事业进行投资,目前已经筹划以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为蓝本,在中国建设一座世界一流的医院了。
这就是日后的协和医院,从1916到1947年32年间,为了维持这座亚洲第一流的医科大学共投入了44652490美元;自那以后,协和医院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的进步,也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
在建国期间,中国12个医学院的领导都是从协和毕业的,8个研究所中有6个是协和出来的,中华医学院的骨干大部分来自协和,《中华医学杂志》26个编委,其中有19人来自协和,1965年当选的9名生物医学院士中,有7名是协和人。
此后,协和医院培养出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医学大家,在中国建立起了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体系。
不过沈隆并不担心协和医院会对自己的学校产生冲击,协和医院走的是精英路线,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精密仪器,实验器材,甚至马桶、门锁、地板等都是从美国运过来的;而且当时协和医学院内部的所有耗材几乎都要从美国进口,教师也全部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医学大师。哈佛、约翰-霍普金斯等大学的教授都是常客。
但这么好的医学院,第一批录取了多少人呢?9个人,而且最终毕业的只有3个人,在协和建院后的24年,也只培养了310个学生,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只毕业16人。
可以说这是洛克菲勒打造的顶级奢侈品,在中国最基础医疗服务都享受不到的年代,协和却用这种极为奢华的方式培养人才,对于拥有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或许他们为中国培养出了一些顶尖人才,但这对中国的需求而言却还差得远。
如今中国每十二万人中才有一名医生,同时期美国七百二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医生,在2005年,中国六百多人里就有一个医生,就算如此,各大医院的医生也忙得不可开交,但凡有点名气的医院门口都排起了长队,所以沈隆选择了和协和医院不同的道路,在学校承受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招收学生,尽量多培养一些医生出来。
至于顶尖的医学精英他也不用担心,遇到好苗子了,自己亲自去教就对了,现在那个医学家能比自己厉害?保管耽误不了张孝骞、林巧稚、吴阶平、裘法祖这样的天才,在自己的教导下,他们的成就一定会比原来更高。
同时沈隆和伍连德一起共同发表了关于鼠疫的重量级论文,这篇论文比历史上伍连德独立创作的那篇质量更高,对鼠疫的研究以及防治的办法阐述地更加清晰、明确,尤其是对大规模疫病的防治方法,为世界防疫事业点亮了一盏明灯。
历史上,伍连德错过了诺贝尔奖,不过有了这么重要的一篇论文,或许这次就不会有遗憾了。
沈隆尽管十分繁忙,却也没有放松对几个孩子的教育,白敬业已经从中学毕业,并以高分考入京师大学,白佳莉和白敬功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在同龄人中处于前列,沈隆平日里也带着他们去成立的卫生事务所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
一方面是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看看真正的中国究竟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则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光学会纸面上的知识还不够,还要懂得应用才是。
白敬业进入京师大学之后没多长时间,恰好遇到了一件事情,一战结束后,大洋和法郎的汇率从一比 />
白敬业也没有忍受住这波风潮的诱惑,找到沈隆提出,他想去法国留学,“.…..法兰西科学文化发达、学杂费用低廉……所以我想去法国留学!”
“去法国留学?”沈隆愣了下。
“是啊,爸,你别担心,五伯伯当年不就是在法国留学的么?我从小就跟他学法语,去了法国肯定能照顾好自己!”白敬业央求道。
哎呀,当年我还说白景武去法国留学早了呢,你这个时候去的话倒是刚刚好。
单从这句话来看,虽然失之偏颇,需知实践也是需要理论去支持的,但总得看来倒也有几分道理,只是胡适的观点依旧落在研究上,而没有落到实践,这也是文人的通病,你让他们指点江山,那是一个比一个厉害,可要让他们干点实事那就难了。
就好比胡适吧,博士学位拿了一大堆,写了一大堆书,听起来似乎挺厉害的,可以你要问他真正干过什么对国家有益的实事,那还真不好说。
如今的医学界多多少少也有这样的毛病,喊着废除中医的人很多,实际关心普通老百姓医疗健康问题的则是少之又少,沈隆懒得和他们打笔仗,有上次那篇演说稿已经足够了,接下来几年功夫,他就一直专心于手头的几件事。
在国立京城医学专门学校认真上课,认真当好校长;在定县和京城的卫生事务所,认真进行关于公共卫生的探索,不断撰写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希望能带动更多人来关注中国中下阶层的医疗卫生问题。
当好中华医学会的副会长和中华医学会京城分会的分会长,组织同行交流,扩大会员人数,促进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伍连德等人一起办好《中华医学杂志》,挑选出高质量的论文进行刊登,选拔优秀人才。
在这几年时间里,中国医学界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北洋当局对医学考试做了规定,洛克菲勒基金会几次来华考察,他们研究该如何对中国医学教育事业进行投资,目前已经筹划以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为蓝本,在中国建设一座世界一流的医院了。
这就是日后的协和医院,从1916到1947年32年间,为了维持这座亚洲第一流的医科大学共投入了44652490美元;自那以后,协和医院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的进步,也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
在建国期间,中国12个医学院的领导都是从协和毕业的,8个研究所中有6个是协和出来的,中华医学院的骨干大部分来自协和,《中华医学杂志》26个编委,其中有19人来自协和,1965年当选的9名生物医学院士中,有7名是协和人。
此后,协和医院培养出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医学大家,在中国建立起了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体系。
不过沈隆并不担心协和医院会对自己的学校产生冲击,协和医院走的是精英路线,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精密仪器,实验器材,甚至马桶、门锁、地板等都是从美国运过来的;而且当时协和医学院内部的所有耗材几乎都要从美国进口,教师也全部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医学大师。哈佛、约翰-霍普金斯等大学的教授都是常客。
但这么好的医学院,第一批录取了多少人呢?9个人,而且最终毕业的只有3个人,在协和建院后的24年,也只培养了310个学生,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只毕业16人。
可以说这是洛克菲勒打造的顶级奢侈品,在中国最基础医疗服务都享受不到的年代,协和却用这种极为奢华的方式培养人才,对于拥有5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或许他们为中国培养出了一些顶尖人才,但这对中国的需求而言却还差得远。
如今中国每十二万人中才有一名医生,同时期美国七百二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医生,在2005年,中国六百多人里就有一个医生,就算如此,各大医院的医生也忙得不可开交,但凡有点名气的医院门口都排起了长队,所以沈隆选择了和协和医院不同的道路,在学校承受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招收学生,尽量多培养一些医生出来。
至于顶尖的医学精英他也不用担心,遇到好苗子了,自己亲自去教就对了,现在那个医学家能比自己厉害?保管耽误不了张孝骞、林巧稚、吴阶平、裘法祖这样的天才,在自己的教导下,他们的成就一定会比原来更高。
同时沈隆和伍连德一起共同发表了关于鼠疫的重量级论文,这篇论文比历史上伍连德独立创作的那篇质量更高,对鼠疫的研究以及防治的办法阐述地更加清晰、明确,尤其是对大规模疫病的防治方法,为世界防疫事业点亮了一盏明灯。
历史上,伍连德错过了诺贝尔奖,不过有了这么重要的一篇论文,或许这次就不会有遗憾了。
沈隆尽管十分繁忙,却也没有放松对几个孩子的教育,白敬业已经从中学毕业,并以高分考入京师大学,白佳莉和白敬功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在同龄人中处于前列,沈隆平日里也带着他们去成立的卫生事务所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
一方面是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看看真正的中国究竟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则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光学会纸面上的知识还不够,还要懂得应用才是。
白敬业进入京师大学之后没多长时间,恰好遇到了一件事情,一战结束后,大洋和法郎的汇率从一比 />
白敬业也没有忍受住这波风潮的诱惑,找到沈隆提出,他想去法国留学,“.…..法兰西科学文化发达、学杂费用低廉……所以我想去法国留学!”
“去法国留学?”沈隆愣了下。
“是啊,爸,你别担心,五伯伯当年不就是在法国留学的么?我从小就跟他学法语,去了法国肯定能照顾好自己!”白敬业央求道。
哎呀,当年我还说白景武去法国留学早了呢,你这个时候去的话倒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