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410节 李洛调兵,包藏祸心。
来传旨的大内中官,和枢密院的客省使(从五品),并没有马上回去。他们要等着李洛的调兵条陈,带着李洛的条程回大都。
这调兵章程怎么定?李洛一时半会还真难以决定,只好请中官和客省使在驿馆暂歇,容后再交出条陈。
“大将军,军务紧急,一月内必要出兵的,还请快快拿出条陈奏本,下官也好回京复命。”枢密院的客省使催促道。
李洛很客气的说道:“通军使与中贵人稍安勿躁,本帅明日必出章程。”然后吩咐行省官员好生招待。
安排好大都来人,李洛就退入官邸内宅书房,思索调兵条陈的事。
忽必烈在军事上非常开明,不但舍得对将领放权,也很少干预将领指挥作战。
李洛这个新鲜出台的征南大将军,就被忽必烈授权自选兵马部将。
一句话,朕不管这二十万大军你怎么配置,也不管你选择哪些将领,更不管你怎么打,但你必须给朕打赢,不然,哼哼。
但忽必烈也设了一个底线,圣旨中规定,蒙古骑兵不能超过两万人,探马赤军不得超过五万人。
显然,忽必烈还是很在意蒙古大兵的。蒙古兵数量少,很是金贵,死一个少一个。
元廷的蒙古骑兵原本只有二十几万。经过征日之战,元廷蒙古铁骑损失了两三万。这次唆都又葬送了两万。不算乃颜等部,元廷直接掌握的蒙古骑兵如今最多二十万,只会少不会多。
但如果算整个蒙古帝国的蒙古骑兵,那最少还有三四十万。
除了蒙古骑兵,元廷最信重的就是探马赤军了。
探马赤军与蒙古军一样,几乎都是骑兵,是战力仅次于蒙古军的强军。但是,探马赤军本身也分等级,信重程度并不一样。
其中最被信重的,是色目回回探马赤军。根据特察局的最新情报,估计有近二十万。色目探马赤军几乎都是高鼻深目的白人种族。
李洛知道,色目探马赤军大多数来自中亚,西亚,信仰某某教。少部分来自欧罗巴。还有极少数来自北非的埃及,以及南亚的印度。
信仅重次于色目探马赤军的,就是诸部探马赤军,主要是吐蕃,汪古,水达达等。数量有七八万人。
信重度最差的探马赤军就是西北的党项(唐兀尔)、契丹、女真三部(西北契丹女真不算汉人),以及西南的大理军。这部分探马赤军有十五六万人。
不同的探马赤军加起来,高达四十余万。
再就是三十余万北方汉伪军,三十余万南方汉伪军(新附军)。
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是正规元军序列。加起来一百多万。
除了正规元军,就是投下私兵。也就是蒙古贵族投下领地的私兵。投下私兵平时主要是守护主人庄园牧场,保卫主家安全,镇压奴隶。可一旦朝廷缺兵,就要服从征调。
投下私兵什么民族都有,数量不详。特察局的情报估计,加起来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由于是贵族私兵,所以很是精锐。虽然不擅长集团化作战,但小队作战能力很强。
还有听调的仆从军,如高丽军。以及爨僰兵(都蛮)、土兵、黎兵、洞兵、瑶兵、鬼兵(鬼蛮)、摩兵(摩梭)、罗罗兵、苗兵等土司兵。高丽不用说,常备军超过十万。各部土司兵数量不详,但加起来肯定不少。
这还不止。还有一支由各族无赖刁民组成的无籍之兵,叫“答剌罕兵”。答剌罕兵数量不详,他们好勇斗狠,不拿军饷赏赐,只以抢劫敌方百姓为酬劳。
这么算的话,正规元军加其他兵马,元廷能调动的最少有一百五十万,最多近两百万。
元廷这么多兵马可调,那么自己这二十万南征大军,该如何配置才好呢?
蒙古军好办。一万抽调完哲都麾下的蒙古骑兵,一万抽调湖广行省平章阿里海牙麾下蒙古骑兵。
五万探马赤军么…哼,完哲都麾下再抽调一万军,阿里海牙麾下再抽调三万。最后一万,抽调云南永昌的一万契丹骑兵!
如此一来,驻扎江西的征蛮都元帅完哲都麾下四万蒙古色目骑兵,一半被抽调。湖广行省平章阿里海牙麾下的八万蒙古色目骑兵,同样有一半被抽调。
等于说,长江以南三分之一的蒙古色目骑兵,被抽调去了安南战场。那么元军在长江以南的军事力量会削弱一大截,更有利于他起兵。
之所以抽调云南永昌的一万契丹骑兵,是李洛看上这支对元廷心存不满的骑兵了,想自己吞掉。
那么还有十三万人呢?
一定要有几万丛林山地作战部队。嗯,那就征调西南各土司军三万。还必须要有水军两万。
可是经过征日之战,元军水师战船奇缺,能出海作战的不到两万,这也是为何唆都南征时,元廷没舍得出动水师的原因。
就这不到两万的水师,其中一万还是福建水师万户罗昱的兵马,间接被李洛控制,早就是半个唐军。
不算福建水师的话,元廷真正能出动的水师只有七八千人。受制于造船大料的阴干周期,元廷一年内都无法补充足够的战船。
根据情报,越南水师有一万多人,实力不容小觑。要是没有两万水师,很难确保海路后勤运输的安全。
唆都的教训一定要汲取,如果指望靠因粮就地解决粮草,那这第三次征越仍然会大败。起码,要有三个月的粮草储备。
安南有六七百万人口,民风坚韧好战,禁军加动员的乡军,超过五十万。要征服安南,兵马绝对不能少了。
可兵马一多,粮草后勤就是个极大的问题,甚至上升为核心问题。
二十万大军,一个月需要消耗多少粮草物资?想想李洛都是心里发毛。
靠西南崎岖的山路,靠骡马沿着谅山运粮,能满足二十万大军的需求?扯淡。
所以,海运是唯一可靠的办法。那么必须出动水师。
“算了,就调罗昱的一万水师吧,就当让他们练习一下实战。”李洛有点心疼的决定调遣已经是半个唐军的福建水师。
“运粮的水师,就让大汉奸朱清张瑄的船队来干,顺便黑了这两个汉奸,让他们战死,吞了他们的船。”李洛又写了海运万户朱清和张瑄的名字。
海运万户府其实不是作战水师,只是负责南粮北运的运输船队。但为了后勤,李洛还是把海运万户府的兵马配置了进去。
最后的八万人,就只能是汉军了。这八万汉军,李洛征调了江浙行省和湖广行省的汉军重兵集团。
江浙是汉军驻扎最多的地方,高达十几万人。
元军占领江浙才七年时间,那么江浙汉军是不是怀念大宋,心存反元之意?
非也。
江浙汉军不但没有心存反元之念,恰恰相反,还非常反动顽固,对元廷的忠心度也不差。
为何?
因为,江浙汉军是被江浙地主豪族控制的,军中将吏多是江浙地主豪族子弟,就连军士兵员,也多来自其控制下的农户。
可以说,江浙汉军已经不是当初那支投降的宋军新附军了,只不过保留了新附军的名义而已。
江浙汉军虽然是正规元军,但其本质是:江浙豪族团练武装。
类似曾国藩的湘军。所以,江浙汉军将士的待遇也有保证,军心比较稳固。
这些年来,忽必烈对江浙地主士绅极其怀柔优容,不但让他们有官做,甚至通过他们来统治江浙,将江浙基层的权力全部委托给他们。让他们承包赋税,征发徭役,负责治安。纵容他们兼并土地,欺压百姓。
客观而言,令江南百姓水深火热的第一祸首,不是蒙古贵族,而是地主士绅。
这是忽必烈的阴险之处,以汉治汉。“朕委重江南有谋有力之家,镇叛剿贼,统摄百姓……”
元廷在江南的统治,不但没有侵害地主士绅的利益,反而加强了。忽必烈对其特权给予保护,对其“政令疏阔,赋税宽简”,这使得地主士绅一个个放飞自我。
结果就是,“一家雄踞一乡,小民慑服,称为野皇帝,坟称王莹。”
短短几年时间,就形成了“奴役千百家”的局面。
江浙地主士绅当然对忽必烈感恩戴恩,称其为“开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圣天子”。为了协助蒙元统治,他们出钱粮人力帮元廷建立汉军,镇压百姓反抗,非常得力。
终元一朝,北方有汉军世候反元,白莲教起义,南方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可奇怪的是,江浙却极少发生起义,有了起义也很快就被镇压,这就是江南地主和江南汉军的功劳。
江南汉军大将,因为卖力镇压南方农民起义,被封为公候的不在少数。
直到元末,看到元朝实在不行了,江南豪绅才看中了“宽厚”的张士诚,扶持张士诚,抗衡“苛猛”的朱元璋。希望张士诚坐天下,继续他们的好日子。
明朝建立后,他们很多人出仕明朝,却暗中仍然用元朝至正年号,自命大元遗臣,缅怀前元之心,真是幽思绵绵。
李洛通过特察局了解到江浙汉军的现状后,真的大失所望,对江南汉军这支地主团练武装已经不抱什么幻想。
一旦自己起兵收复江南,江南汉军会成为障碍,而不是助力。指望被地主们用粮食喂饱的江南汉军因为一个“汉”字就弃暗投明,实在是天真了些。
江浙本来就是最富裕的鱼米之乡,地主豪绅们个个富得流油,帮元廷养十几万汉军根本不算什么。这些汉军士兵起码能吃饱饭,被养了几年,比百姓的日子强得多,有什么理由听从李洛的号召造反?
既然多半是敌人,李洛就一下子征调了五万江浙汉军。尤其是浙西宣慰使高兴麾下的汉军,一下子被抽调了两万。
最后,李洛又抽调了湖广鄂州的三万汉军。
湖广汉军同样是一个具有团练性质的重兵集团,数量高达十万。李洛一下子抽调了三万,削弱了湖广元军的力量。
这样,江浙和湖广地面的元军总共被李洛抽调了十几万,还都是机动兵力。等到李洛恢复江浙,进军荆襄,就会少很多阻力。
好了,抽调兵力的事情已经完成,接下来李洛又在奏章条陈中说,鉴于唆都大败的教训,需要准备大军三个月的粮草。
整理完这一切,已经是半夜了。
李洛站起来揉揉眼睛,来到庭院看着天上的圆月,嘴角不由露出莫测的笑意。
都以为他是率领二十万元军南征,可其实,根本不是!
最少,还有十万兵马!
只不过,这十万兵马是暗路军。
唐军会悄悄出兵三万,以占城兵的名义,攻击安南南方。
占城国在特察局特务几个月的努力下,占城王终于答应出兵,和元军联手攻打世仇安南。
安南多次攻打蚕食占城国,占城早就想报复,无奈实力不济,这才隐忍至今。这次有元军主打,加上特务们的怂恿许诺,占城王终于答应出兵报一箭之仇。
李洛得到消息,只要元军再次出兵,占城国将出兵五万,攻打安南。
按照李洛和崔秀宁的计划,等到占城军陷入安南战场,再出动几万唐军,以海外宋军的名义,攻打防卫空虚的占城。
除了占城兵,特务们还去了哀牢国,游说安南的另外一个世仇牛吼蛮出兵,但现在还没有进展。
暗路军的准备,李洛不用管,崔秀宁会安排好一切。李洛只需要统帅元军打好就行。
倘若打败了安南,李洛会奏请元军驻扎安南,不让这些元军回去。起码在他起兵前不要回国。
两人精心设计的明暗几步棋,环环相扣,倘若最后一无所得,那就是运气了。
…………
第二天,中官和客省使带走了李洛的奏章。
这一来一去,大都的回复没有半个月下不来。李洛干脆又回到海东,和老婆儿子好好待上几天。
“我不管结果如何,就算大败也无所谓,但你一定要活着回来。”
崔秀宁摸着肚子,神色有点忧虑。
“你前年征日,起码还有自己的嫡系亲军。可是这次,全部都是元军,真正可靠的只有几百亲卫,我真是有些担心。”
李洛握住她的手,拍一拍,“你不要担心烦恼,对身子孩子都不好。放心,就算万一我败了,保住一条命还是没问题。”
“就算真的倒霉到全军覆没,我大不了暂时投降,先保住命再说。”
崔秀宁听到这句话,顿时笑了起来,“这可是你说的。真要败了,假装投降,千万不要逞强。”
“特察局会在情报上误导越军,同时把越军的情报传回来。这次,我们会知己知彼。”
两人又把所有的军略研究一边,然后请来文天祥和颜铎,好好参详一番。
文天祥听完李洛的战略布置,想了想说道:“君上思虑周祥,布置巧妙,古之名将亦不过如此。对元军各部的许诺,也很是务实。”
“只有一条。倘若越军始终避战不出,等到春雨来临,瘴气丛生,元军士气必定低落,甚至瘟疫横行。就大大不妙了。”
“君上的对策,是放火烧林,再寻洞杀敌。可是数百里山林,又是潮湿之地,岂能烧起来?倘若用火油,那得需要多少火油?”
李洛眉头一皱,这也是他最讨厌的情况。“那以先生之言,该当如何?”
文天祥道:“毁田!”
李洛闻言,顿时眼睛一亮。毁田这招,他和崔秀宁都没想到过。
他原以为,放火烧山能把躲在丛林里的越军和百姓逼出来,现在一想,效果似乎不太好。
文天祥道:“等到君上出兵到了安南,应该是二月,听说安南播种早,一年三熟。二月庄稼肯定都种下了。”
“大军到了安南,什么都不用做,就是毁掉他们的农田。如此一来,安南春粮就没了,夏粮也耽搁了,不出半年,必定缺粮!”
李洛点头道:“文先生的毁田之策,实在是阳谋。安南春夏两季打不着粮食,肯定会闹饥荒。我等半年,就胜券在握了。可是如此一来……”
说到这里,李洛很是迟疑。
文天祥问:“君上可是觉得臣此策有不妥之处?”
崔秀宁笑着替李洛回答:“文先生,我们帮元军打安南,为的就是粮食物资。毁了安南的农田,安南人固然要饥荒。可是我们也弄不到粮食了。打赢了没好处啊!”
文天祥一拍额头,苦笑道:“臣愚昧,竟然忘了此事。如此说来,此策并无意义。”
颜铎忽然道:“对付这等山民,必须以杀为上。不进山打败他们的主力,就算耗几年他们也耗的起。既然你们说安南是什么雨林,那林中就一定能开田种粮食。”
不错,雨林中的确可以开僻水田种水稻。李洛很是无语,这有点无解啊。后世丑国大兵有飞机坦克喷火器,都拿安南人没办法,现在又能如何?
总不能和安南耗一年两年吧?他是来抢安南的钱粮的,不是来和安南打持久战的啊。
几个人讨论了快一天,终于集思广益的拿出一个可以逼迫越军出山决战的办法。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妥了。有这个组合方案,越军只能出山决战。
“真是一人智短,众人智长。以众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李洛笑道。
接下来,李洛就开始布置相关事宜了。
正月二十三,李洛的奏章条称终于被带回大都。
元廷君臣经过讨论,认为李洛的调兵配置还是合理的,就通过了李洛的奏请。
“李洛所请,可。准其奏,枢密院按章程调兵吧。”忽必烈下了圣旨。
“喳!奴才遵旨!”
很快,枢密院的调兵令,就一道道发往南方各部。
这些部队,大多数将在思明集合汇聚,迟于二月中旬到达者,军法处置!
蒙元的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ps:安南不好打,我想了很久,又查了资料,才相出法子。求支持,蟹蟹哦!
清逸文学
这调兵章程怎么定?李洛一时半会还真难以决定,只好请中官和客省使在驿馆暂歇,容后再交出条陈。
“大将军,军务紧急,一月内必要出兵的,还请快快拿出条陈奏本,下官也好回京复命。”枢密院的客省使催促道。
李洛很客气的说道:“通军使与中贵人稍安勿躁,本帅明日必出章程。”然后吩咐行省官员好生招待。
安排好大都来人,李洛就退入官邸内宅书房,思索调兵条陈的事。
忽必烈在军事上非常开明,不但舍得对将领放权,也很少干预将领指挥作战。
李洛这个新鲜出台的征南大将军,就被忽必烈授权自选兵马部将。
一句话,朕不管这二十万大军你怎么配置,也不管你选择哪些将领,更不管你怎么打,但你必须给朕打赢,不然,哼哼。
但忽必烈也设了一个底线,圣旨中规定,蒙古骑兵不能超过两万人,探马赤军不得超过五万人。
显然,忽必烈还是很在意蒙古大兵的。蒙古兵数量少,很是金贵,死一个少一个。
元廷的蒙古骑兵原本只有二十几万。经过征日之战,元廷蒙古铁骑损失了两三万。这次唆都又葬送了两万。不算乃颜等部,元廷直接掌握的蒙古骑兵如今最多二十万,只会少不会多。
但如果算整个蒙古帝国的蒙古骑兵,那最少还有三四十万。
除了蒙古骑兵,元廷最信重的就是探马赤军了。
探马赤军与蒙古军一样,几乎都是骑兵,是战力仅次于蒙古军的强军。但是,探马赤军本身也分等级,信重程度并不一样。
其中最被信重的,是色目回回探马赤军。根据特察局的最新情报,估计有近二十万。色目探马赤军几乎都是高鼻深目的白人种族。
李洛知道,色目探马赤军大多数来自中亚,西亚,信仰某某教。少部分来自欧罗巴。还有极少数来自北非的埃及,以及南亚的印度。
信仅重次于色目探马赤军的,就是诸部探马赤军,主要是吐蕃,汪古,水达达等。数量有七八万人。
信重度最差的探马赤军就是西北的党项(唐兀尔)、契丹、女真三部(西北契丹女真不算汉人),以及西南的大理军。这部分探马赤军有十五六万人。
不同的探马赤军加起来,高达四十余万。
再就是三十余万北方汉伪军,三十余万南方汉伪军(新附军)。
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是正规元军序列。加起来一百多万。
除了正规元军,就是投下私兵。也就是蒙古贵族投下领地的私兵。投下私兵平时主要是守护主人庄园牧场,保卫主家安全,镇压奴隶。可一旦朝廷缺兵,就要服从征调。
投下私兵什么民族都有,数量不详。特察局的情报估计,加起来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由于是贵族私兵,所以很是精锐。虽然不擅长集团化作战,但小队作战能力很强。
还有听调的仆从军,如高丽军。以及爨僰兵(都蛮)、土兵、黎兵、洞兵、瑶兵、鬼兵(鬼蛮)、摩兵(摩梭)、罗罗兵、苗兵等土司兵。高丽不用说,常备军超过十万。各部土司兵数量不详,但加起来肯定不少。
这还不止。还有一支由各族无赖刁民组成的无籍之兵,叫“答剌罕兵”。答剌罕兵数量不详,他们好勇斗狠,不拿军饷赏赐,只以抢劫敌方百姓为酬劳。
这么算的话,正规元军加其他兵马,元廷能调动的最少有一百五十万,最多近两百万。
元廷这么多兵马可调,那么自己这二十万南征大军,该如何配置才好呢?
蒙古军好办。一万抽调完哲都麾下的蒙古骑兵,一万抽调湖广行省平章阿里海牙麾下蒙古骑兵。
五万探马赤军么…哼,完哲都麾下再抽调一万军,阿里海牙麾下再抽调三万。最后一万,抽调云南永昌的一万契丹骑兵!
如此一来,驻扎江西的征蛮都元帅完哲都麾下四万蒙古色目骑兵,一半被抽调。湖广行省平章阿里海牙麾下的八万蒙古色目骑兵,同样有一半被抽调。
等于说,长江以南三分之一的蒙古色目骑兵,被抽调去了安南战场。那么元军在长江以南的军事力量会削弱一大截,更有利于他起兵。
之所以抽调云南永昌的一万契丹骑兵,是李洛看上这支对元廷心存不满的骑兵了,想自己吞掉。
那么还有十三万人呢?
一定要有几万丛林山地作战部队。嗯,那就征调西南各土司军三万。还必须要有水军两万。
可是经过征日之战,元军水师战船奇缺,能出海作战的不到两万,这也是为何唆都南征时,元廷没舍得出动水师的原因。
就这不到两万的水师,其中一万还是福建水师万户罗昱的兵马,间接被李洛控制,早就是半个唐军。
不算福建水师的话,元廷真正能出动的水师只有七八千人。受制于造船大料的阴干周期,元廷一年内都无法补充足够的战船。
根据情报,越南水师有一万多人,实力不容小觑。要是没有两万水师,很难确保海路后勤运输的安全。
唆都的教训一定要汲取,如果指望靠因粮就地解决粮草,那这第三次征越仍然会大败。起码,要有三个月的粮草储备。
安南有六七百万人口,民风坚韧好战,禁军加动员的乡军,超过五十万。要征服安南,兵马绝对不能少了。
可兵马一多,粮草后勤就是个极大的问题,甚至上升为核心问题。
二十万大军,一个月需要消耗多少粮草物资?想想李洛都是心里发毛。
靠西南崎岖的山路,靠骡马沿着谅山运粮,能满足二十万大军的需求?扯淡。
所以,海运是唯一可靠的办法。那么必须出动水师。
“算了,就调罗昱的一万水师吧,就当让他们练习一下实战。”李洛有点心疼的决定调遣已经是半个唐军的福建水师。
“运粮的水师,就让大汉奸朱清张瑄的船队来干,顺便黑了这两个汉奸,让他们战死,吞了他们的船。”李洛又写了海运万户朱清和张瑄的名字。
海运万户府其实不是作战水师,只是负责南粮北运的运输船队。但为了后勤,李洛还是把海运万户府的兵马配置了进去。
最后的八万人,就只能是汉军了。这八万汉军,李洛征调了江浙行省和湖广行省的汉军重兵集团。
江浙是汉军驻扎最多的地方,高达十几万人。
元军占领江浙才七年时间,那么江浙汉军是不是怀念大宋,心存反元之意?
非也。
江浙汉军不但没有心存反元之念,恰恰相反,还非常反动顽固,对元廷的忠心度也不差。
为何?
因为,江浙汉军是被江浙地主豪族控制的,军中将吏多是江浙地主豪族子弟,就连军士兵员,也多来自其控制下的农户。
可以说,江浙汉军已经不是当初那支投降的宋军新附军了,只不过保留了新附军的名义而已。
江浙汉军虽然是正规元军,但其本质是:江浙豪族团练武装。
类似曾国藩的湘军。所以,江浙汉军将士的待遇也有保证,军心比较稳固。
这些年来,忽必烈对江浙地主士绅极其怀柔优容,不但让他们有官做,甚至通过他们来统治江浙,将江浙基层的权力全部委托给他们。让他们承包赋税,征发徭役,负责治安。纵容他们兼并土地,欺压百姓。
客观而言,令江南百姓水深火热的第一祸首,不是蒙古贵族,而是地主士绅。
这是忽必烈的阴险之处,以汉治汉。“朕委重江南有谋有力之家,镇叛剿贼,统摄百姓……”
元廷在江南的统治,不但没有侵害地主士绅的利益,反而加强了。忽必烈对其特权给予保护,对其“政令疏阔,赋税宽简”,这使得地主士绅一个个放飞自我。
结果就是,“一家雄踞一乡,小民慑服,称为野皇帝,坟称王莹。”
短短几年时间,就形成了“奴役千百家”的局面。
江浙地主士绅当然对忽必烈感恩戴恩,称其为“开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圣天子”。为了协助蒙元统治,他们出钱粮人力帮元廷建立汉军,镇压百姓反抗,非常得力。
终元一朝,北方有汉军世候反元,白莲教起义,南方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可奇怪的是,江浙却极少发生起义,有了起义也很快就被镇压,这就是江南地主和江南汉军的功劳。
江南汉军大将,因为卖力镇压南方农民起义,被封为公候的不在少数。
直到元末,看到元朝实在不行了,江南豪绅才看中了“宽厚”的张士诚,扶持张士诚,抗衡“苛猛”的朱元璋。希望张士诚坐天下,继续他们的好日子。
明朝建立后,他们很多人出仕明朝,却暗中仍然用元朝至正年号,自命大元遗臣,缅怀前元之心,真是幽思绵绵。
李洛通过特察局了解到江浙汉军的现状后,真的大失所望,对江南汉军这支地主团练武装已经不抱什么幻想。
一旦自己起兵收复江南,江南汉军会成为障碍,而不是助力。指望被地主们用粮食喂饱的江南汉军因为一个“汉”字就弃暗投明,实在是天真了些。
江浙本来就是最富裕的鱼米之乡,地主豪绅们个个富得流油,帮元廷养十几万汉军根本不算什么。这些汉军士兵起码能吃饱饭,被养了几年,比百姓的日子强得多,有什么理由听从李洛的号召造反?
既然多半是敌人,李洛就一下子征调了五万江浙汉军。尤其是浙西宣慰使高兴麾下的汉军,一下子被抽调了两万。
最后,李洛又抽调了湖广鄂州的三万汉军。
湖广汉军同样是一个具有团练性质的重兵集团,数量高达十万。李洛一下子抽调了三万,削弱了湖广元军的力量。
这样,江浙和湖广地面的元军总共被李洛抽调了十几万,还都是机动兵力。等到李洛恢复江浙,进军荆襄,就会少很多阻力。
好了,抽调兵力的事情已经完成,接下来李洛又在奏章条陈中说,鉴于唆都大败的教训,需要准备大军三个月的粮草。
整理完这一切,已经是半夜了。
李洛站起来揉揉眼睛,来到庭院看着天上的圆月,嘴角不由露出莫测的笑意。
都以为他是率领二十万元军南征,可其实,根本不是!
最少,还有十万兵马!
只不过,这十万兵马是暗路军。
唐军会悄悄出兵三万,以占城兵的名义,攻击安南南方。
占城国在特察局特务几个月的努力下,占城王终于答应出兵,和元军联手攻打世仇安南。
安南多次攻打蚕食占城国,占城早就想报复,无奈实力不济,这才隐忍至今。这次有元军主打,加上特务们的怂恿许诺,占城王终于答应出兵报一箭之仇。
李洛得到消息,只要元军再次出兵,占城国将出兵五万,攻打安南。
按照李洛和崔秀宁的计划,等到占城军陷入安南战场,再出动几万唐军,以海外宋军的名义,攻打防卫空虚的占城。
除了占城兵,特务们还去了哀牢国,游说安南的另外一个世仇牛吼蛮出兵,但现在还没有进展。
暗路军的准备,李洛不用管,崔秀宁会安排好一切。李洛只需要统帅元军打好就行。
倘若打败了安南,李洛会奏请元军驻扎安南,不让这些元军回去。起码在他起兵前不要回国。
两人精心设计的明暗几步棋,环环相扣,倘若最后一无所得,那就是运气了。
…………
第二天,中官和客省使带走了李洛的奏章。
这一来一去,大都的回复没有半个月下不来。李洛干脆又回到海东,和老婆儿子好好待上几天。
“我不管结果如何,就算大败也无所谓,但你一定要活着回来。”
崔秀宁摸着肚子,神色有点忧虑。
“你前年征日,起码还有自己的嫡系亲军。可是这次,全部都是元军,真正可靠的只有几百亲卫,我真是有些担心。”
李洛握住她的手,拍一拍,“你不要担心烦恼,对身子孩子都不好。放心,就算万一我败了,保住一条命还是没问题。”
“就算真的倒霉到全军覆没,我大不了暂时投降,先保住命再说。”
崔秀宁听到这句话,顿时笑了起来,“这可是你说的。真要败了,假装投降,千万不要逞强。”
“特察局会在情报上误导越军,同时把越军的情报传回来。这次,我们会知己知彼。”
两人又把所有的军略研究一边,然后请来文天祥和颜铎,好好参详一番。
文天祥听完李洛的战略布置,想了想说道:“君上思虑周祥,布置巧妙,古之名将亦不过如此。对元军各部的许诺,也很是务实。”
“只有一条。倘若越军始终避战不出,等到春雨来临,瘴气丛生,元军士气必定低落,甚至瘟疫横行。就大大不妙了。”
“君上的对策,是放火烧林,再寻洞杀敌。可是数百里山林,又是潮湿之地,岂能烧起来?倘若用火油,那得需要多少火油?”
李洛眉头一皱,这也是他最讨厌的情况。“那以先生之言,该当如何?”
文天祥道:“毁田!”
李洛闻言,顿时眼睛一亮。毁田这招,他和崔秀宁都没想到过。
他原以为,放火烧山能把躲在丛林里的越军和百姓逼出来,现在一想,效果似乎不太好。
文天祥道:“等到君上出兵到了安南,应该是二月,听说安南播种早,一年三熟。二月庄稼肯定都种下了。”
“大军到了安南,什么都不用做,就是毁掉他们的农田。如此一来,安南春粮就没了,夏粮也耽搁了,不出半年,必定缺粮!”
李洛点头道:“文先生的毁田之策,实在是阳谋。安南春夏两季打不着粮食,肯定会闹饥荒。我等半年,就胜券在握了。可是如此一来……”
说到这里,李洛很是迟疑。
文天祥问:“君上可是觉得臣此策有不妥之处?”
崔秀宁笑着替李洛回答:“文先生,我们帮元军打安南,为的就是粮食物资。毁了安南的农田,安南人固然要饥荒。可是我们也弄不到粮食了。打赢了没好处啊!”
文天祥一拍额头,苦笑道:“臣愚昧,竟然忘了此事。如此说来,此策并无意义。”
颜铎忽然道:“对付这等山民,必须以杀为上。不进山打败他们的主力,就算耗几年他们也耗的起。既然你们说安南是什么雨林,那林中就一定能开田种粮食。”
不错,雨林中的确可以开僻水田种水稻。李洛很是无语,这有点无解啊。后世丑国大兵有飞机坦克喷火器,都拿安南人没办法,现在又能如何?
总不能和安南耗一年两年吧?他是来抢安南的钱粮的,不是来和安南打持久战的啊。
几个人讨论了快一天,终于集思广益的拿出一个可以逼迫越军出山决战的办法。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妥了。有这个组合方案,越军只能出山决战。
“真是一人智短,众人智长。以众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李洛笑道。
接下来,李洛就开始布置相关事宜了。
正月二十三,李洛的奏章条称终于被带回大都。
元廷君臣经过讨论,认为李洛的调兵配置还是合理的,就通过了李洛的奏请。
“李洛所请,可。准其奏,枢密院按章程调兵吧。”忽必烈下了圣旨。
“喳!奴才遵旨!”
很快,枢密院的调兵令,就一道道发往南方各部。
这些部队,大多数将在思明集合汇聚,迟于二月中旬到达者,军法处置!
蒙元的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ps:安南不好打,我想了很久,又查了资料,才相出法子。求支持,蟹蟹哦!
清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