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还是寄信吧,锦衣不夜行

    做编辑两年来,章徳凝见过想加稿酬的作者。

    但只发表一篇小说,就对稿酬不满意的,林爱民是第一个。

    千字5元在《燕京文艺》杂志社,已经是顶格。

    要知道去年颁布的文件,明文规定,千字最高是7元。

    这个价格只有《人民文学》能开出来,《燕京文艺》级别目前不够,必须上面特批。

    就算《人民文学》,千字7元,也只有名气大、稿子稳定的作家能拿到。

    林爱民才华是有的。

    毫不掩饰的贪婪劲儿,也是少见的。

    他真是勇救三名落水孩童的知青英雄?

    “抱歉!”

    章徳凝语气委婉:“你可能有难处,但千字5元已经到顶。”

    文章写得好,也只是他们编辑认可。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能否给杂志社带来预想中的期望,尚未可知,她不能轻易许诺。

    “明白了。”

    林爱民也不沮丧。

    他只是刚回燕京的知青,文坛上名气很小。

    埋个伏笔,并不是真要加钱。

    后面如果其他杂志求稿,因为稿酬的原因背离《燕京文艺》,‘德凝姐’也不好责怪他吧?

    林爱民是在未雨绸缪。

    父母虽然是双职工,但老家有老人赡养,家里还有个妹妹,到处要用钱。

    而他要考大学,不打算工作。

    距10月份开学还有六个多月,总要自己养活自己,稿酬是他唯一的仰仗。

    谁给的多,就给谁写。

    没毛病!

    “稿酬现在就给你。”

    给不了高价,章徳凝拼给钱速度。

    “稿酬按千字5元计算。”

    林爱民稍稍沉吟,提了个奇怪的要求:“我拿走35元,剩下能寄到双井吗?”

    ……

    他说个地址。

    “原则上没问题。”

    章徳凝心里疑惑,却没有拒绝:“本来就要邮寄,我去请示。”

    她离开‘小黑屋’,见小组长陈思崇,申请款项的同时,表示不理解。

    “双井啊!”

    陈思崇感慨一声,意味深长道:“林爱民拒绝上面的工作安排,目前是‘病退’待业的状态。”

    “他的父母都是大厂子弟,家里还有个妹妹。”

    “二十二岁还要靠父母养活,其他人会怎么看?”

    ……

    “明白了。”

    章徳凝恍然醒悟。

    对林爱民加稿酬的不满,此刻烟消云散。

    “这是个有趣的人。”

    陈思崇笑着叮嘱章徳凝:“以后多和他联系。”

    “是!”

    章徳凝也有此意。

    她再回到‘小黑屋’,态度比跟林爱民谈稿酬时热情许多。

    热情也没用!

    林爱民眼中,只有稿酬。

    验证感情深厚与否的稿酬不加,友谊就是风波中的小船,随时颠覆。

    “再见!”

    他拿着35元报酬,背着麻袋,挎着军绿包,离开《燕京文艺》杂志社。

    林爱民没坐公交,去了附近的供销社。

    有钱就该消费,否则要它何用?

    手里有粮票、肉票、糖票,有陕省攒的,还有朱晽这几天省给他的。

    麦乳精一元二角,他买了三瓶,共计三元六角。

    猪肉割两斤,花去一元五角。

    想到下乡前的妹妹林若兰,是个喜欢吃甜的黄毛丫头,林爱民又买了半斤大白兔奶糖,又出了两元。

    好像上高中了?

    看看柜台上摆的大公鸡文具盒,林爱民又拿出二元。

    近十元钱流水般花出去,他却不觉得心疼。

    离开时锣鼓喧天,回来也该显摆张扬。

    人生在世,活得就是个脸面。

    不止是为自己,也要考虑父母和妹妹的感受。

    买齐东西,林爱民坐公交车,去往朝阳区。

    此时的朝阳区,远不是后世的CBD商贸繁华之地,目前定位是工业区。

    初,燕京城市规模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广渠门外已是郊区。

    要从过去的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燕京需要大力发展工业。

    根据燕京的自然地理特征,西北风较多,为防污染就在燕京城东南的双井一带,建立了工业区。

    当时有通惠河南岸和通惠河北岸两大工业区。

    通惠河南、劲松至双井一带,聚集了广渠门东五厂:燕京齿轮总厂、燕京重型汽车制造厂、燕京建筑机械厂、燕京重型机械厂、燕京光华木材厂。

    它们和燕京内燃机总厂、燕京吉普厂等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组成燕京的机械工业中心。

    而林爱民父亲所在的燕京光华木材厂,也在这一带,他们家也就安置在附近。

    下了公交车,林爱民瞥下密密麻麻的家属区,亲切感涌上心头。

    住的是改出来的两居室,非常拥挤,但家依旧是他的家。

    他再往北面看去。

    谁能想到那里就会建起国贸商城,九十年代成为外地人来燕京必逛的地方。

    时代变迁!

    就是他脚下踩的地方,将来住宅也会消逝。

    把握当下,好好生活。

    收拾心情,林爱民大步往家属区深处走去。

    “齐大爷,您的腰好点儿没?”

    “阎大爷,出去遛弯?”

    “刘大娘,急着回去做饭?”

    ……

    一路上他和人打招呼,非常热情。

    “这是力强他们家的爱民?”

    “爱民从陕省回来了?”

    ……

    大爷大妈们起初是懵的,接着纷纷回应。

    都是住这片儿的,谁家孩子几岁还尿床,谁家孩子皮,他们门清儿,很快记起林爱民是哪个。

    “三年没回来了,这孩子没晒黑啊!”

    “手里提的袋子里,装的那是麦乳精和肉,好像还有文具盒。”

    “和当初离开,变了两样啊!”

    ……

    林爱民故意露出买的东西,果然引来大家关注。

    有羡慕的,有感慨的,但也有失望的。

    “现在选家属子弟进厂,林家若兰要考大学,不会占名额。现在多了林爱民,那不是又多个掺和的吗?”

    “反正我不管,我们家柱子必须进厂,他在赣省过得日子苦啊。”

    ……

    “不对吧,王家婶子,前几天,我听爱民妈邓桂梅提过,他家儿子要考大学,不会进厂。”

    “真的假的?那要谢天谢地了!不过他能考上大学?我看着不行。”

    “或许是干不了活儿吧,不是谁都能像你家柱子那样。”

    “那还用说,我们家柱子多勤快啊!”

    ……

    尤其两个没上班的中年大妈,小声嘀咕着,对林爱民评头论足。

    哪怕他到了自家屋子,依然能听到外面的碎嘴声。

    柱子?

    罗玉柱吗?

    那个以前欺负妹妹的家伙,没少挨他的揍。

    现在要进厂?

    呵!

    你们视若珍宝的机会。

    哥高风亮节,就不跟你们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