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战国 第九十六章 郑国渠

    卷六:战国

    战国后期,混得最惨的是韩国,常年被隔壁强壮的秦国欺负,只剩下东边的一小块地盘。“秦国人是豺狼虎豹,早晚会来灭掉我们韩国的。”韩桓惠王被秦国打怕了,总是寝食难安,还好秦昭襄王死了之后秦国君位不稳,秦国几年里没有大幅对外战争,韩国因此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太平日子。

    韩桓惠王心里清楚,秦国连年战争需要休养,等缓过来了还是会出动的,但韩国又没法正面和秦国抗衡,韩桓惠王和几个心腹大臣一合计,决定通过耗损秦国的人财物来延缓秦国恢复的速度,就像当年勾践向吴国送木材给他们盖宫殿一样,目的是想让对方劳民伤财。韩国没有多少木材,但韩国有个水利专家,郑国,现任韩国水利部部长。

    韩桓惠王把郑国叫来,对他说:“郑部长啊,国家有个伟大的任务要交给你,去修一条水渠。”郑国说:“没问题,去哪里修?”韩桓惠王说:“秦国。”郑国惊诧道:“纳尼?我没听错吧。”韩桓惠王笑了,说:“没错,你去秦国修个大水渠,工程越大越好,掏空他们的财力物力。”郑国明白了韩桓惠王的意思,随即动身前往秦国,事后证明韩桓惠王出的是馊主意。

    这一年,是秦王政上台的第一年。郑国到了秦国之后,去找掌权的吕不韦,向他建议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挖一条水渠,用来灌溉关中地区沿途的农田。郑国虽然是个间谍,但他出的这个主意是合理的,毕竟秦国人也不是白痴,没用工程是不会去干的。

    之前秦昭襄王时期,蜀郡守李冰在蜀地修筑了都江堰,大幅改善了蜀地的农业和水利状况。秦国的主要国土处于如今的陕西关中地区,雨量稀少,水资源匮乏。秦国人想在关中也做点水利工程,但李冰已经死了,秦国缺水利专家。现在郑国来了,吕不韦马上采纳了郑国的提议,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他主持修建水渠。按照郑国的设计,这条水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河水入渠,自西向东,流经今陕西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注入洛河,总长150公里,在当年是个天大的工程项目。

    卷六:战国 第2/2页)

    随着秦王政的逐渐成长,郑国修水渠的目的逐渐暴露了出来,他派人把郑国抓来要杀了他,郑国说:“没错,我是韩王派来的间谍,我摊牌了。但大王您想想,修这个水渠只不过能给韩国续命几年,但水渠修好的话,对于秦国来说却是福泽万世的好事。”秦王政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处死郑国,让他继续回去修水渠了。

    这条水渠共耗时十年才建好,大家都称之为郑国渠。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彻底改变了关中农业落后的局面,让其富庶起来。正如郑国所说,郑国渠修成对秦国来说是件天大好事,所以说韩桓惠王出的是馊主意,修啥不好去修水渠,本来想消耗秦国的,但秦国却更加兵强马壮了。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被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作为水利专家是尽职的,但作为间谍是失败的。除了郑国,关东六国为了麻痹秦国,派了不少说客和辩士到秦国,秦国的宗室大臣对外国来的这些人意见很大,就和秦王政建议:“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的,他们是破坏分子,请大王把他们赶走。”

    有了郑国的例子后,秦王政也觉得这些外国人都不怀好意,于是签发了逐客令,李斯是楚国人,因此也在名单上。

    李斯听说秦王政发了逐客令,赶忙写了封信给秦王政,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李斯先是举了秦国历来的优秀客卿,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人的例子,又用了一堆的比喻讲道理,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斯的文化水平,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原文。秦王政是个明辨是非的人,收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后,便取消了逐客令,继续保持秦国重用客卿的传统,还提拔李斯当了廷尉,这个职位相当于是现在的最高院院长、最高检检察长和司法部部长的结合,是秦国司法的顶层官员。李斯是法家的嘛,这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谏逐客书》的价值不仅仅在文学上,更是为秦国指明了用人上的策略,对秦国人才队伍构建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