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6章
增山正利四处出击的时候,其实他的对手也没闲着。九州的萨摩、福冈、对马、佐贺、熊本几大强藩,也都各自安排有使者在舟山活动。
只不过他们都已提前得到石迪文的授意,尽量避免抛头露面,外出活动也十分低调,以至于增山正利那边几乎没有察觉到他们的存在。
而石迪文之所以要求九州诸藩低调行事,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这些日本人在论坛期间闹出乱子,影响到接下来的正事。
与德川幕府一样,九州诸藩也同样没有得到参加舟山论坛的正式邀请。但这几家毕竟是石迪文大力扶持的对象,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石迪文特地为他们安排了私下会晤的机会。
当石迪文快步走进会议室的时候,各家的使者立刻从椅子上起身,跪伏在地向石迪文行礼。
虽然海汉不兴跪礼,但石迪文却没有阻止他们,坦然接受了他们的跪拜。不兴跪礼的规矩只是对内,而日本显然不在这个范围之中。
石迪文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时间有限,就长话短说了。我去年访问九州时,与各家议定的行动计划,已经得到了执委会的认可,接下来就要看你们的表演了!”
“另外考虑到九州各家的国际声誉,我特地邀请了多个国家的政要,在近期前往九州考察,为你们征讨幕府的行动加油助威!”
“我希望各位记住一件事,你们的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越好,能够获得的外部支持就会越多。今后由你们所建立的国家,才会更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
石迪文话音刚落,对马藩的宗雄太立即应道:“石大人,对马藩已经集结了三千精锐,只等时机一到,家兄就会亲率部队出征本州!”
对马藩宗家算是九州诸藩中与海汉合作最早的一家,虽然地盘不大,但在海汉连续几年的扶持之下,也已经有了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
对于组织九州联军征讨德川幕府的计划,对马藩一向十分积极,因为这几乎是对马藩扩大地盘的唯一机会。以如今对马藩军的实力,在本州打下数倍于对马岛的土地也不是不可能。
宗雄太如此积极地表态,一是表明对马藩的决心,二来也是替石迪文捧场,打消其他各藩的犹豫。
不过以前九州只有四大强藩的说法,即在场的另外四家,就算如今对马藩实力增强了不少,另外四家仍是没有要让对马藩跟自己平起平坐的意思。
“好,我也很期待宗大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各位,你们意下如何啊?”
见石迪文将征询意见的目光投向自己,萨摩藩的使者岛津久通不急不慢地说道:“石大人,在下想请教一下,您刚才提到要组织各国政要前往九州考察,目的就是去观看九州联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吗?那这些人是否能向我们提供实际的支持?物资、钱粮,或者直接出兵?”
岛津久通提到的问题,显然也是另外几家所关心的,纷纷点头应和。
石迪文道:“各位要清楚一件事,首先你们得在战场上打败幕府,才有可能得到你们想要的东西。如果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能力,那后续的支持不用担心,你们将会得到可不止是物资钱粮而已,而是更重要的东西——国际地位!”
“等你们今后战胜幕府,各自建立国家之后,像舟山论坛这样的活动,就可以公开出席了。与我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来往,签署的协议,也会升级到国与国的级别,而不是像当前这样,不具备约束力,也不能公开的合作关系。”
对幕府开战这件事,在去年石迪文访问九州期间,各藩就基本已经谈定了。只是对于战争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之后,各藩对于自己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尚无明确的认识。
而石迪文这番颇具鼓动性的发言,便是向他们给出了答案。众人也是听得心潮澎湃,仿佛建国已经近在咫尺了。
岛津久通随即又问了一个他所关切的问题:“在下听说,幕府已经派人来了舟山,贵国是否会与其接触?”
岛津久通所关心的,显然是怕幕府那边开出了什么新的条件,与海汉展开斡旋,以求让海汉置身事外,取消对九州诸藩的支持。
石迪文笑了笑道:“各位请放心,不管幕府派人来舟山的目的是什么,都不会影响到我国对你们的支持!”
“不过我希望各位在此期间还是继续保持低调行事,特别是近期在舟山举办的各种展览,各位最好不要公开露面,以免成为幕府的打击目标。当然我们也会竭尽全力,保护各位在舟山期间的安全。”
石迪文这话并非危言耸听,日本这个国家本就是暗杀成风,甚至诞生了忍者这种专业刺客。在内战一触即发当下,双方必定都会不择手段打击对手,谁也不敢保证增山正利的团队中没有几个隐藏身份的刺客。
要是九州这几家强藩的使者在舟山出了事,虽不至于打断后续的战争进程,但也会造成不小的麻烦,甚至可能会影响到这几家对海汉的信任。
在场这几人虽然都应承下来,但石迪文看他们的表情,显然有些人对此还是有点不以为
然。
石迪文有理由怀疑,他们可能也在盘算,是否有机会对幕府的使者展开袭击,以彻底清除潜在的威胁。
当然了,谁要真敢在舟山动手,那石迪文可不管对方是合作伙伴还是什么身份,必定会予以严办。
如果是在日本国内,这些人就算当街把脑浆打出来,石迪文也不会眨一下眼,但如果试图把内斗的战场延伸到海汉的地盘上,那他绝不会允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要打,只能在海汉划定的战场内打。超出了这个战场范围,那就必须得遵从海汉的安排。
接见完这批人之后,石迪文将军情局头子姬元青传来,要求他盯紧这些人,必要时可以限制其行动范围。总之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能在舟山出事。
只不过他们都已提前得到石迪文的授意,尽量避免抛头露面,外出活动也十分低调,以至于增山正利那边几乎没有察觉到他们的存在。
而石迪文之所以要求九州诸藩低调行事,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这些日本人在论坛期间闹出乱子,影响到接下来的正事。
与德川幕府一样,九州诸藩也同样没有得到参加舟山论坛的正式邀请。但这几家毕竟是石迪文大力扶持的对象,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石迪文特地为他们安排了私下会晤的机会。
当石迪文快步走进会议室的时候,各家的使者立刻从椅子上起身,跪伏在地向石迪文行礼。
虽然海汉不兴跪礼,但石迪文却没有阻止他们,坦然接受了他们的跪拜。不兴跪礼的规矩只是对内,而日本显然不在这个范围之中。
石迪文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时间有限,就长话短说了。我去年访问九州时,与各家议定的行动计划,已经得到了执委会的认可,接下来就要看你们的表演了!”
“另外考虑到九州各家的国际声誉,我特地邀请了多个国家的政要,在近期前往九州考察,为你们征讨幕府的行动加油助威!”
“我希望各位记住一件事,你们的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越好,能够获得的外部支持就会越多。今后由你们所建立的国家,才会更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
石迪文话音刚落,对马藩的宗雄太立即应道:“石大人,对马藩已经集结了三千精锐,只等时机一到,家兄就会亲率部队出征本州!”
对马藩宗家算是九州诸藩中与海汉合作最早的一家,虽然地盘不大,但在海汉连续几年的扶持之下,也已经有了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
对于组织九州联军征讨德川幕府的计划,对马藩一向十分积极,因为这几乎是对马藩扩大地盘的唯一机会。以如今对马藩军的实力,在本州打下数倍于对马岛的土地也不是不可能。
宗雄太如此积极地表态,一是表明对马藩的决心,二来也是替石迪文捧场,打消其他各藩的犹豫。
不过以前九州只有四大强藩的说法,即在场的另外四家,就算如今对马藩实力增强了不少,另外四家仍是没有要让对马藩跟自己平起平坐的意思。
“好,我也很期待宗大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各位,你们意下如何啊?”
见石迪文将征询意见的目光投向自己,萨摩藩的使者岛津久通不急不慢地说道:“石大人,在下想请教一下,您刚才提到要组织各国政要前往九州考察,目的就是去观看九州联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吗?那这些人是否能向我们提供实际的支持?物资、钱粮,或者直接出兵?”
岛津久通提到的问题,显然也是另外几家所关心的,纷纷点头应和。
石迪文道:“各位要清楚一件事,首先你们得在战场上打败幕府,才有可能得到你们想要的东西。如果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能力,那后续的支持不用担心,你们将会得到可不止是物资钱粮而已,而是更重要的东西——国际地位!”
“等你们今后战胜幕府,各自建立国家之后,像舟山论坛这样的活动,就可以公开出席了。与我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来往,签署的协议,也会升级到国与国的级别,而不是像当前这样,不具备约束力,也不能公开的合作关系。”
对幕府开战这件事,在去年石迪文访问九州期间,各藩就基本已经谈定了。只是对于战争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之后,各藩对于自己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尚无明确的认识。
而石迪文这番颇具鼓动性的发言,便是向他们给出了答案。众人也是听得心潮澎湃,仿佛建国已经近在咫尺了。
岛津久通随即又问了一个他所关切的问题:“在下听说,幕府已经派人来了舟山,贵国是否会与其接触?”
岛津久通所关心的,显然是怕幕府那边开出了什么新的条件,与海汉展开斡旋,以求让海汉置身事外,取消对九州诸藩的支持。
石迪文笑了笑道:“各位请放心,不管幕府派人来舟山的目的是什么,都不会影响到我国对你们的支持!”
“不过我希望各位在此期间还是继续保持低调行事,特别是近期在舟山举办的各种展览,各位最好不要公开露面,以免成为幕府的打击目标。当然我们也会竭尽全力,保护各位在舟山期间的安全。”
石迪文这话并非危言耸听,日本这个国家本就是暗杀成风,甚至诞生了忍者这种专业刺客。在内战一触即发当下,双方必定都会不择手段打击对手,谁也不敢保证增山正利的团队中没有几个隐藏身份的刺客。
要是九州这几家强藩的使者在舟山出了事,虽不至于打断后续的战争进程,但也会造成不小的麻烦,甚至可能会影响到这几家对海汉的信任。
在场这几人虽然都应承下来,但石迪文看他们的表情,显然有些人对此还是有点不以为
然。
石迪文有理由怀疑,他们可能也在盘算,是否有机会对幕府的使者展开袭击,以彻底清除潜在的威胁。
当然了,谁要真敢在舟山动手,那石迪文可不管对方是合作伙伴还是什么身份,必定会予以严办。
如果是在日本国内,这些人就算当街把脑浆打出来,石迪文也不会眨一下眼,但如果试图把内斗的战场延伸到海汉的地盘上,那他绝不会允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要打,只能在海汉划定的战场内打。超出了这个战场范围,那就必须得遵从海汉的安排。
接见完这批人之后,石迪文将军情局头子姬元青传来,要求他盯紧这些人,必要时可以限制其行动范围。总之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能在舟山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