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2章
各国政要访问杭州期间,除了参观京城内外各种基建成果之外,另一重要安排就是与海汉执委会,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各种会晤活动了。
有海汉居中安排,各国政要之间组织约见变得十分简单,并且连举行会晤的场地都由海汉代为准备。
趁此难得的机会,李凒也托请海汉,代为约见了葡萄牙、荷兰、占城、暹罗等多个国家的政要和外交官。
李凒很希望能接着这次来海汉的机会,为朝鲜找到更多的贸易伙伴。
会晤是顺利进行了,但效果说不上理想,需要李凒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虽然也愿意与朝鲜建立贸易往来,但这些国家的航海水平往往并不理想,大部分甚至还不如朝鲜,建造大型远洋帆船的能力更是几乎为零。
连远洋船队都没有的国家,其贸易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能带给朝鲜的实际好处十分有限。
而葡萄牙、荷兰这些国家虽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他们对于朝鲜所能提供的外贸商品却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
朝鲜目前所能出口的商品仍是以农牧业为主,这对于从欧洲远道而来的商人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毕竟跑这么远来装几船农产品,这可不是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东亚想做的买卖。
欧洲人真正想要的是香料、象牙、宝石、茶叶、丝绸、瓷器之类的高价值商品,而这些商品要嘛在朝鲜根本没有出产,要嘛其品质远远不及其他的原产地,没有明显的优势可言。
李凒费了不少口水,才让对方答应会加大对朝鲜产的丝绸制品采购量——这也是朝鲜为数不多比较拿得出手的商品之一。虽然品质比不了中国江南地区的出产,但好在价格便宜,贩回欧洲后也能凑合着卖一卖。
但问题是朝鲜的丝绸产业仍是传统的手工业水平,其产能十分有限,而海汉治下的丝绸产区已经出现了工业化的剿丝厂和丝织厂,供应市场的丝绸制品至少是朝鲜的产能百倍之多。
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形成的产业链,在海汉的工业化先进产能面前当然没多少竞争力可言,李凒与欧洲人达成的协议,对于提振本国丝绸产业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仅仅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不过在与其他国家的接触过程中,李凒倒是发现了别的情况。
他那位胞弟李淏虽然没有亲自来杭州,但还是悄悄派了手下高官过来,并且也在与其他国家接洽贸易事宜。
相较于缺乏工业原材料的朝鲜半岛南部,李淏所管辖的北部地区有煤和多种金属矿藏,而且早在海汉驻军大同江时期,便开始在沿岸兴建煤铁复合产业,其接触初级工业化的时间可要比南部早多了。
朝鲜北部的情况与安南颇为相似,由于有了矿业的加持,仅每年供应给海汉的各种矿石和粗加工产品,就足以让李淏所辖的小朝廷过得十分滋润了。
而海汉早年间在大同江基地附近兴建的造船厂,更是让北部地区的造船业也遥遥领先于南部。
如此一来,分家出去的平壤在外贸方面的优势,竟然还在汉城之上,这的确是让自诩为正统的李凒有些难受。
李凒无法知晓李淏派来的人在这边谈定了多少生意,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无疑,那就是此举肯定已经得到了海汉的默许,甚至有可能就是海汉有意在幕后推动了此事的进行。
在与执委会高官会晤时,李凒再次对朝鲜半岛被一分为二的状况表达不满,要求海汉停止对平壤当局的扶持,让朝鲜王国重新回归到统一的局面。
不过李凒的抱怨只是老生常谈,他只能提出要求,却拿不出任何能说服执委会的交换条件。
分割朝鲜本就是执委会的对朝长期战略之一,用两个朝廷分治的方式,来确保这个藩属国能一直保持对海汉的忠诚。而李凒却无法向执委会证明,一个统一的朝鲜王国,会比现在的情况对海汉更为有利。
相较于这个难以如愿的目标,李凒要与执委会协商的另一件事就顺利多了。
李凒提出,希望能送四子李煊到杭州留学,同时让年满十八岁的长子李栢回国,开始学习治国理政。
或许是因为他初到杭州那天就跟宁崎打过招呼,执委会在这件事情上倒是没有再为难他,很爽快便答应了李凒的请求。待李凒此次访问活动结束之后,就可以带着李栢一同回国了。
这让李凒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来时还有些担心海汉不肯放人,把李栢留在这边继续灌输一些不合理的意识。
毕竟李凒自己也在海汉留学过一段时间,深知海汉洗脑功夫之厉害,前日与李栢谈话时,他便已经显露出了不愿回国的情绪,再让他在这边继续待上几年,只怕是要变成彻头彻尾的海汉人了。
趁着李栢还尚未被彻底洗脑,让他回国换个环境,做好继承大统的准备,
李凒所提出的第三项议题,便是之前与安南国王郑柞会晤受到的启发,希望能加大对海汉的劳务输出规模。
李凒的改弦易辙,倒是出乎了执委会众人的预料。李倧、李
凒两代朝鲜国王,虽然都乐于与海汉合作,但对于本国百姓改换国籍投奔海汉所造成的人口流失,都一直持谨慎态度,并不愿意在官方层面推动劳务输出。
但这次李凒竟然开窍了,主动要求在劳务输出方面加强合作,看来似乎也是受到了某些来自外界的影响。
陶东来主动问道:“李凒,以前让你组织朝鲜百姓出国务工,你总是推三阻四,有各种理由,怎么突然就改变主意了?”
李凒正色道:“小王是前些天才突然意识到,我国为海汉出力太少,却享受太多,实属不该。多组织些人手到贵国务工,对我国其实也有诸多好处,只是小王以前见识浅薄,还望各位大人恕罪。”
陶东来有意要考验一下,便继续问道:“那要是让你的子民去往距离朝鲜国万里之外的地方,你可愿意?”
李凒居然毫不犹豫地应道:“一应事务,皆愿听从贵国安排。”
有海汉居中安排,各国政要之间组织约见变得十分简单,并且连举行会晤的场地都由海汉代为准备。
趁此难得的机会,李凒也托请海汉,代为约见了葡萄牙、荷兰、占城、暹罗等多个国家的政要和外交官。
李凒很希望能接着这次来海汉的机会,为朝鲜找到更多的贸易伙伴。
会晤是顺利进行了,但效果说不上理想,需要李凒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虽然也愿意与朝鲜建立贸易往来,但这些国家的航海水平往往并不理想,大部分甚至还不如朝鲜,建造大型远洋帆船的能力更是几乎为零。
连远洋船队都没有的国家,其贸易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能带给朝鲜的实际好处十分有限。
而葡萄牙、荷兰这些国家虽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他们对于朝鲜所能提供的外贸商品却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
朝鲜目前所能出口的商品仍是以农牧业为主,这对于从欧洲远道而来的商人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毕竟跑这么远来装几船农产品,这可不是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东亚想做的买卖。
欧洲人真正想要的是香料、象牙、宝石、茶叶、丝绸、瓷器之类的高价值商品,而这些商品要嘛在朝鲜根本没有出产,要嘛其品质远远不及其他的原产地,没有明显的优势可言。
李凒费了不少口水,才让对方答应会加大对朝鲜产的丝绸制品采购量——这也是朝鲜为数不多比较拿得出手的商品之一。虽然品质比不了中国江南地区的出产,但好在价格便宜,贩回欧洲后也能凑合着卖一卖。
但问题是朝鲜的丝绸产业仍是传统的手工业水平,其产能十分有限,而海汉治下的丝绸产区已经出现了工业化的剿丝厂和丝织厂,供应市场的丝绸制品至少是朝鲜的产能百倍之多。
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形成的产业链,在海汉的工业化先进产能面前当然没多少竞争力可言,李凒与欧洲人达成的协议,对于提振本国丝绸产业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仅仅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不过在与其他国家的接触过程中,李凒倒是发现了别的情况。
他那位胞弟李淏虽然没有亲自来杭州,但还是悄悄派了手下高官过来,并且也在与其他国家接洽贸易事宜。
相较于缺乏工业原材料的朝鲜半岛南部,李淏所管辖的北部地区有煤和多种金属矿藏,而且早在海汉驻军大同江时期,便开始在沿岸兴建煤铁复合产业,其接触初级工业化的时间可要比南部早多了。
朝鲜北部的情况与安南颇为相似,由于有了矿业的加持,仅每年供应给海汉的各种矿石和粗加工产品,就足以让李淏所辖的小朝廷过得十分滋润了。
而海汉早年间在大同江基地附近兴建的造船厂,更是让北部地区的造船业也遥遥领先于南部。
如此一来,分家出去的平壤在外贸方面的优势,竟然还在汉城之上,这的确是让自诩为正统的李凒有些难受。
李凒无法知晓李淏派来的人在这边谈定了多少生意,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无疑,那就是此举肯定已经得到了海汉的默许,甚至有可能就是海汉有意在幕后推动了此事的进行。
在与执委会高官会晤时,李凒再次对朝鲜半岛被一分为二的状况表达不满,要求海汉停止对平壤当局的扶持,让朝鲜王国重新回归到统一的局面。
不过李凒的抱怨只是老生常谈,他只能提出要求,却拿不出任何能说服执委会的交换条件。
分割朝鲜本就是执委会的对朝长期战略之一,用两个朝廷分治的方式,来确保这个藩属国能一直保持对海汉的忠诚。而李凒却无法向执委会证明,一个统一的朝鲜王国,会比现在的情况对海汉更为有利。
相较于这个难以如愿的目标,李凒要与执委会协商的另一件事就顺利多了。
李凒提出,希望能送四子李煊到杭州留学,同时让年满十八岁的长子李栢回国,开始学习治国理政。
或许是因为他初到杭州那天就跟宁崎打过招呼,执委会在这件事情上倒是没有再为难他,很爽快便答应了李凒的请求。待李凒此次访问活动结束之后,就可以带着李栢一同回国了。
这让李凒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来时还有些担心海汉不肯放人,把李栢留在这边继续灌输一些不合理的意识。
毕竟李凒自己也在海汉留学过一段时间,深知海汉洗脑功夫之厉害,前日与李栢谈话时,他便已经显露出了不愿回国的情绪,再让他在这边继续待上几年,只怕是要变成彻头彻尾的海汉人了。
趁着李栢还尚未被彻底洗脑,让他回国换个环境,做好继承大统的准备,
李凒所提出的第三项议题,便是之前与安南国王郑柞会晤受到的启发,希望能加大对海汉的劳务输出规模。
李凒的改弦易辙,倒是出乎了执委会众人的预料。李倧、李
凒两代朝鲜国王,虽然都乐于与海汉合作,但对于本国百姓改换国籍投奔海汉所造成的人口流失,都一直持谨慎态度,并不愿意在官方层面推动劳务输出。
但这次李凒竟然开窍了,主动要求在劳务输出方面加强合作,看来似乎也是受到了某些来自外界的影响。
陶东来主动问道:“李凒,以前让你组织朝鲜百姓出国务工,你总是推三阻四,有各种理由,怎么突然就改变主意了?”
李凒正色道:“小王是前些天才突然意识到,我国为海汉出力太少,却享受太多,实属不该。多组织些人手到贵国务工,对我国其实也有诸多好处,只是小王以前见识浅薄,还望各位大人恕罪。”
陶东来有意要考验一下,便继续问道:“那要是让你的子民去往距离朝鲜国万里之外的地方,你可愿意?”
李凒居然毫不犹豫地应道:“一应事务,皆愿听从贵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