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0章
,
随着海汉国力和影响力的逐增强,来自大明的商人最后选择在海汉入籍,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几中并不鲜见。但顾虑到自己在大明的根基和利益,入籍的方式倒不一定是这些大商人本人放弃大明国民的身份加入海汉,有很多都是让自己的家人后辈入籍。
这样他们在海汉投资的各种资产和生意,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由“海汉国民”来经营管理,日常会少了许多因为国籍问题而产生的麻烦。
利益上的考量会让这些与海汉有着深度合作关系的富商权贵在大明和海汉两头下注,这样无论哪头出事,他们都能有退路可走。海汉高层对此心知肚明,也不会干涉他们的这种操作,只要这些人能为海汉的发展资源,那他们的立场有所摇摆也无关紧要。
而像扬州盐商这种经营特殊行业的商人群体,海汉高层一直都有将其拉拢的意愿,毕竟他们所经营的行业关系到大明的国计民生,如果海汉能够以某种秘密方式介入,那么今后也就能在这个领域对大明社会施加影响,这是依靠传统的军事手段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为徽籍盐商军事支持,替他们训练武装人员并向其出售先进武器,这是海汉对其拉拢的第一步。虽然这些服务都收取了极高的费用,但海汉所能的这些项目都是卖方市场,就算价格再贵几倍,徽籍盐商为了能够自保,也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掏钱。
虽然价格极其昂贵,但徽籍盐商很快就会意识到这种投资物有所值,而且天下也只有海汉能够这种特殊的军事支持,其他选项可供选择。
当贸易和军事都与海汉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之后,要再进一步拉拢这些扬州盐商就会更加轻松了,到时候转换国籍、联姻这些都是可选的手段。不过元涛这一步是走在了官方的前面,就连军情局都还做出相关的策划,也算是这趟任务的意外收获了。
不过其实有着类似打算的人并不止见识到金盾实力的戴英达,已经来到舟山有一段时日的马正平,对海汉国的认识显然要比远在扬州的戴英达深刻得多,而他也是早就动了要与海汉进行深度合作的心思。
关于军事训练、军火交易和盐业贸易,这些合作项目都需七大姓共同讨论决定,马正平一人也做不了主。不过这段时间在舟山各地考察,他倒也从各种渠道了解了不少关于外国商人在海汉经营产业的状况,心里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马正平在舟山圈地修建的商栈,并非属于他个人所有,其费用是由七大姓共同出资,建成之后也将会由各家联合运营。虽然建造过程中会有些油水,但这点钱对马正平来说意义不大,他还不至于要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
真正让马正平有所触动的,便是在接应盐商子弟进入舟山军营训练的过程中与段天成的接触。
马正平一开始是通过织物商人宣向明认识了段天成,后来段天成出任盐商子弟的教官,马正平与其直接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当他知道段天成也是大明出身,投效海汉从军入伍之后才获得了升迁的机会,心思便开始活络起来。
既然大明汉人可以在海汉做官,那别人能行,马正平认为自家子弟当然也具备这样的资质。所以他对目前在军中受训的马家子弟都作了特别的叮嘱,要求他们尽力学习苦练海汉所传授的军事技能,一定要在这批受训人员中有突出的表现。
马正平认为不管是在任何地方,实力出众的人都会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他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好好把握这次受训的机会,用实力来争取得到海汉军方的重视。到时候他再在段天成这边使点力,或许就能安排几个自家子弟进入海汉军中服役。
自家财力充裕,到时候自然会设法支持这些子弟在海汉军中争取升迁的机会。待过得几,马家也有几个如段天成这样的海汉军官了,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在海汉,这都将会是一股强大的助力。
当然这条路或许不会太顺畅,毕竟据他所知,海汉军中的升迁都是要靠军功积累,鬻爵之类的操作,马家子弟大概也得经历若干次出生入死的作战行动才会爬到有影响力的位置上。所以马正平希望能多安排几个子弟加入海汉军,这样即便过程中有人在战场上折损,至少不会轻易全军覆没。
除此之外,马正平还了解到海汉也会从大明吸收读书人,经过专门培训之后便派到海外做官。不过这种考核据说颇为严格,只会识文断字远远不够,而且有功名的读书人会得到更多优待。
七大姓家境殷实,自然也培养了不少从文的后辈子弟,其中不乏有考取到功名的厉害角色。不过这些有功名在身的人大多都是将自己的前途赌在了大明,希望通过家族的财力在上谋一个好出路。要是让他们去海外的异国他乡打拼,恐怕十个有九个都会直接否决。
马正平在舟山待了不到一个月,便已经有了大致的规划,要从族人中选拔实力出众的轻人入籍海汉,或从军或考官,设法进入海汉长期发展。如果这两条路都不适合的,那便干老本行,经营家族在海汉的产业。
当然在那之前,他首先得在海汉选定能长期经营的产业,把
架子搭起来,然后从家族选人过来负责经营。
这天马正平又将段天成和宣向明都请出来吃饭,顺便向他们请教,自己如果要在海汉这边寻一些稳定的产业来经营,应该从哪里下手才好。
马正平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向他们问及类似的事情了,宣向明听了他的意图之后,便立刻回应道“马兄,你若要在舟山经营长期买卖,那最稳定的便是基建和航运了,我记得之前便与你说过这两门生意,不知你是否有去做过了解”
宣向明与马正平的生意冲突,所以给的建议也很直白。舟山当局对地皮管得比较严格,外国商人想在舟山大量圈地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舟山对外国商人开放的可经营基建项目其实范围比较狭窄,便是出钱修建港口码头及配套的道路、仓储等设施,然后通过收取使用费来回本获利。
但问题就在于这种项目因为必须要按照海汉官方所提出的标准来进行修建,在施工过程中还得接受官方的监督,这些因素会导致前期投资的数目非常大,再加上相对漫长的工期,后续的成本回收期将会非常长,也许要十八之后才能收回成本开始盈利,而这对大多数商人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划算的买卖了。
尽管这种项目的盈利前景并不算好,但也还是会有商人愿意揽下这样的项目,但其目的往往就不是冲着短期盈利去了。这类基建项目对舟山当局来说当然是越多越好,外来资本的加入会替官方省下大量资源,所以官方对此肯定乐见其成。
主动揽下这种项目,很容易就能赢得舟山当局的好感,如果要在这地方长期经营,那么与官方建立良好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投资不动产无疑能够更好地表明自己在这里长期经营的决心,这种商家也是官方最为欢迎的对象。
而且长期来看这种项目绝不会亏本,如果本身还在经营航运业,那么有自己的货运码头和相关设施就能大大地节约经营成本了。所以宣向明给马正平提出的建议,便是将港口基建与航运打包,要做就两样一起做,这样会更加划算一些。
马正平苦笑道“修码头,开船行,这可都是大生意,而且投入之后短期内看不到银子回来,在下实在有些为难。”
宣向明摇摇头道“这些买卖虽然投入大,但长期收益稳啊,而且有海汉守着这地方,平日几乎没什么经营风险可言。虽说比不了你们卖盐那么好赚,但马兄你自己要求稳定的产业,那可就没多少生意能比这还稳定了。”
马正平笑道“宣兄弟你做的买卖,论稳定也不比这个差啊”
宣向明摆摆手道“哪有马兄想的那么好江浙地区做织物的商人成百上千,这一行的竞争有多激烈,马兄恐怕是想不到的。光在舟山岛上开了商铺的同行,就有超过三十家。我常驻舟山,便是担心长期不在这边盯着,生意被同行给抢走。这么多人做这行,可想而知经营的利润也会被迫降低。若是再做一两见不到起色,我就打算转行做别的了。”
马正平打趣道“莫非宣兄弟也要修码头开船行”
宣向明摇摇头道“在下是资本不够,真做不了这买卖,只能看看去南边的台湾岛上圈几百亩地开个农庄。听说有不少福广两地的商人都在台湾岛购地置产当地主,想来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马正平道“在下最近也听人说起这台湾岛的种种好处,只是离得太远了一些,得找机会亲自去看看当地情况才行。”
段天成这时候插话道“若是马老板有心要到台湾岛发展,在下倒是可以代为安排,在当地官府有几个朋友,可以给予一些照应。”
马正平稍稍犹豫了一下才应道“先谢过段大人的好意,不过还是先等我们送来这批人结束训练之后再说吧不盯着这帮小子,在下终归是有些不放心”
相较于修码头开船行这类生意,马正平当然更乐于接受买地种粮这种传统的投资方式。不过他也听说这台湾岛离舟山还有千里之遥,着实是有点远,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投资,不亲眼看过肯定是不会放心的。
段天成道“其实你们送来的这些人资质都还不错,大多都有有文化基础,能写会算,比起我国从民间招收的兵员要好多了。如果是在我海汉军中,这样的资质一般都会被挑选出来,作为预备军官去培养。”
马正平道“段大人真是过誉了,这些小子若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请大人练他们,千不要心疼”
马正平担心段天成说的只是客气话,但段天成肚子里却没那么多的弯弯绕绕,这番话却是实话实说。这些盐商子弟自小就被送进私塾读书,家中长辈多是生意人,耳濡目染之下也很早就掌握了基本的算术技能,更有戴成荣这样自幼习武的人才,资质的确相当不错。而且这些人因为家境较好,从小吃得饱穿得暖,营养跟得上,所以身体素质也较常人要更好一些。
像这样资质的兵员,海汉军招一百个新兵里顶多能有一两个就不错了,肯定会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段天成当初入伍时的条件就与此相似,他自己就曾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所以才会有感而发。
段天成笑笑道“若是这批人当
中有人今后想要留在我海汉国发展,马老板以为如何”
马正平道“别家子弟,在下管不到,若是我马家子弟,那我应该不会反对。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能到贵国发展,应该能比回扬州当个盐贩子更有前途。就算走得不顺,能到外面开开眼界,那也是好事。”
“马老板真乃开明之人”段天成对他这个表态颇为满意。
事实上段天成提出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是代表他个人的看法,而是石迪文在对这批学员的情况作过了解之后,便已经有了一些别样的心思。
对石迪文这样的地方行政长官来说,不断从外界吸纳人才为己所用,是巩固自身权力和威望的有效措施。而相较于从三亚分配过来的,石迪文显然更青睐于在自己治下培养训练出来的嫡系人员。至于这些人是盐商子弟还是别的什么身份,倒也顾忌的必要。
随着海汉国力和影响力的逐增强,来自大明的商人最后选择在海汉入籍,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几中并不鲜见。但顾虑到自己在大明的根基和利益,入籍的方式倒不一定是这些大商人本人放弃大明国民的身份加入海汉,有很多都是让自己的家人后辈入籍。
这样他们在海汉投资的各种资产和生意,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由“海汉国民”来经营管理,日常会少了许多因为国籍问题而产生的麻烦。
利益上的考量会让这些与海汉有着深度合作关系的富商权贵在大明和海汉两头下注,这样无论哪头出事,他们都能有退路可走。海汉高层对此心知肚明,也不会干涉他们的这种操作,只要这些人能为海汉的发展资源,那他们的立场有所摇摆也无关紧要。
而像扬州盐商这种经营特殊行业的商人群体,海汉高层一直都有将其拉拢的意愿,毕竟他们所经营的行业关系到大明的国计民生,如果海汉能够以某种秘密方式介入,那么今后也就能在这个领域对大明社会施加影响,这是依靠传统的军事手段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为徽籍盐商军事支持,替他们训练武装人员并向其出售先进武器,这是海汉对其拉拢的第一步。虽然这些服务都收取了极高的费用,但海汉所能的这些项目都是卖方市场,就算价格再贵几倍,徽籍盐商为了能够自保,也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掏钱。
虽然价格极其昂贵,但徽籍盐商很快就会意识到这种投资物有所值,而且天下也只有海汉能够这种特殊的军事支持,其他选项可供选择。
当贸易和军事都与海汉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之后,要再进一步拉拢这些扬州盐商就会更加轻松了,到时候转换国籍、联姻这些都是可选的手段。不过元涛这一步是走在了官方的前面,就连军情局都还做出相关的策划,也算是这趟任务的意外收获了。
不过其实有着类似打算的人并不止见识到金盾实力的戴英达,已经来到舟山有一段时日的马正平,对海汉国的认识显然要比远在扬州的戴英达深刻得多,而他也是早就动了要与海汉进行深度合作的心思。
关于军事训练、军火交易和盐业贸易,这些合作项目都需七大姓共同讨论决定,马正平一人也做不了主。不过这段时间在舟山各地考察,他倒也从各种渠道了解了不少关于外国商人在海汉经营产业的状况,心里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马正平在舟山圈地修建的商栈,并非属于他个人所有,其费用是由七大姓共同出资,建成之后也将会由各家联合运营。虽然建造过程中会有些油水,但这点钱对马正平来说意义不大,他还不至于要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
真正让马正平有所触动的,便是在接应盐商子弟进入舟山军营训练的过程中与段天成的接触。
马正平一开始是通过织物商人宣向明认识了段天成,后来段天成出任盐商子弟的教官,马正平与其直接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当他知道段天成也是大明出身,投效海汉从军入伍之后才获得了升迁的机会,心思便开始活络起来。
既然大明汉人可以在海汉做官,那别人能行,马正平认为自家子弟当然也具备这样的资质。所以他对目前在军中受训的马家子弟都作了特别的叮嘱,要求他们尽力学习苦练海汉所传授的军事技能,一定要在这批受训人员中有突出的表现。
马正平认为不管是在任何地方,实力出众的人都会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他希望自家子弟能够好好把握这次受训的机会,用实力来争取得到海汉军方的重视。到时候他再在段天成这边使点力,或许就能安排几个自家子弟进入海汉军中服役。
自家财力充裕,到时候自然会设法支持这些子弟在海汉军中争取升迁的机会。待过得几,马家也有几个如段天成这样的海汉军官了,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在海汉,这都将会是一股强大的助力。
当然这条路或许不会太顺畅,毕竟据他所知,海汉军中的升迁都是要靠军功积累,鬻爵之类的操作,马家子弟大概也得经历若干次出生入死的作战行动才会爬到有影响力的位置上。所以马正平希望能多安排几个子弟加入海汉军,这样即便过程中有人在战场上折损,至少不会轻易全军覆没。
除此之外,马正平还了解到海汉也会从大明吸收读书人,经过专门培训之后便派到海外做官。不过这种考核据说颇为严格,只会识文断字远远不够,而且有功名的读书人会得到更多优待。
七大姓家境殷实,自然也培养了不少从文的后辈子弟,其中不乏有考取到功名的厉害角色。不过这些有功名在身的人大多都是将自己的前途赌在了大明,希望通过家族的财力在上谋一个好出路。要是让他们去海外的异国他乡打拼,恐怕十个有九个都会直接否决。
马正平在舟山待了不到一个月,便已经有了大致的规划,要从族人中选拔实力出众的轻人入籍海汉,或从军或考官,设法进入海汉长期发展。如果这两条路都不适合的,那便干老本行,经营家族在海汉的产业。
当然在那之前,他首先得在海汉选定能长期经营的产业,把
架子搭起来,然后从家族选人过来负责经营。
这天马正平又将段天成和宣向明都请出来吃饭,顺便向他们请教,自己如果要在海汉这边寻一些稳定的产业来经营,应该从哪里下手才好。
马正平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向他们问及类似的事情了,宣向明听了他的意图之后,便立刻回应道“马兄,你若要在舟山经营长期买卖,那最稳定的便是基建和航运了,我记得之前便与你说过这两门生意,不知你是否有去做过了解”
宣向明与马正平的生意冲突,所以给的建议也很直白。舟山当局对地皮管得比较严格,外国商人想在舟山大量圈地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舟山对外国商人开放的可经营基建项目其实范围比较狭窄,便是出钱修建港口码头及配套的道路、仓储等设施,然后通过收取使用费来回本获利。
但问题就在于这种项目因为必须要按照海汉官方所提出的标准来进行修建,在施工过程中还得接受官方的监督,这些因素会导致前期投资的数目非常大,再加上相对漫长的工期,后续的成本回收期将会非常长,也许要十八之后才能收回成本开始盈利,而这对大多数商人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划算的买卖了。
尽管这种项目的盈利前景并不算好,但也还是会有商人愿意揽下这样的项目,但其目的往往就不是冲着短期盈利去了。这类基建项目对舟山当局来说当然是越多越好,外来资本的加入会替官方省下大量资源,所以官方对此肯定乐见其成。
主动揽下这种项目,很容易就能赢得舟山当局的好感,如果要在这地方长期经营,那么与官方建立良好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投资不动产无疑能够更好地表明自己在这里长期经营的决心,这种商家也是官方最为欢迎的对象。
而且长期来看这种项目绝不会亏本,如果本身还在经营航运业,那么有自己的货运码头和相关设施就能大大地节约经营成本了。所以宣向明给马正平提出的建议,便是将港口基建与航运打包,要做就两样一起做,这样会更加划算一些。
马正平苦笑道“修码头,开船行,这可都是大生意,而且投入之后短期内看不到银子回来,在下实在有些为难。”
宣向明摇摇头道“这些买卖虽然投入大,但长期收益稳啊,而且有海汉守着这地方,平日几乎没什么经营风险可言。虽说比不了你们卖盐那么好赚,但马兄你自己要求稳定的产业,那可就没多少生意能比这还稳定了。”
马正平笑道“宣兄弟你做的买卖,论稳定也不比这个差啊”
宣向明摆摆手道“哪有马兄想的那么好江浙地区做织物的商人成百上千,这一行的竞争有多激烈,马兄恐怕是想不到的。光在舟山岛上开了商铺的同行,就有超过三十家。我常驻舟山,便是担心长期不在这边盯着,生意被同行给抢走。这么多人做这行,可想而知经营的利润也会被迫降低。若是再做一两见不到起色,我就打算转行做别的了。”
马正平打趣道“莫非宣兄弟也要修码头开船行”
宣向明摇摇头道“在下是资本不够,真做不了这买卖,只能看看去南边的台湾岛上圈几百亩地开个农庄。听说有不少福广两地的商人都在台湾岛购地置产当地主,想来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马正平道“在下最近也听人说起这台湾岛的种种好处,只是离得太远了一些,得找机会亲自去看看当地情况才行。”
段天成这时候插话道“若是马老板有心要到台湾岛发展,在下倒是可以代为安排,在当地官府有几个朋友,可以给予一些照应。”
马正平稍稍犹豫了一下才应道“先谢过段大人的好意,不过还是先等我们送来这批人结束训练之后再说吧不盯着这帮小子,在下终归是有些不放心”
相较于修码头开船行这类生意,马正平当然更乐于接受买地种粮这种传统的投资方式。不过他也听说这台湾岛离舟山还有千里之遥,着实是有点远,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投资,不亲眼看过肯定是不会放心的。
段天成道“其实你们送来的这些人资质都还不错,大多都有有文化基础,能写会算,比起我国从民间招收的兵员要好多了。如果是在我海汉军中,这样的资质一般都会被挑选出来,作为预备军官去培养。”
马正平道“段大人真是过誉了,这些小子若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请大人练他们,千不要心疼”
马正平担心段天成说的只是客气话,但段天成肚子里却没那么多的弯弯绕绕,这番话却是实话实说。这些盐商子弟自小就被送进私塾读书,家中长辈多是生意人,耳濡目染之下也很早就掌握了基本的算术技能,更有戴成荣这样自幼习武的人才,资质的确相当不错。而且这些人因为家境较好,从小吃得饱穿得暖,营养跟得上,所以身体素质也较常人要更好一些。
像这样资质的兵员,海汉军招一百个新兵里顶多能有一两个就不错了,肯定会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段天成当初入伍时的条件就与此相似,他自己就曾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所以才会有感而发。
段天成笑笑道“若是这批人当
中有人今后想要留在我海汉国发展,马老板以为如何”
马正平道“别家子弟,在下管不到,若是我马家子弟,那我应该不会反对。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能到贵国发展,应该能比回扬州当个盐贩子更有前途。就算走得不顺,能到外面开开眼界,那也是好事。”
“马老板真乃开明之人”段天成对他这个表态颇为满意。
事实上段天成提出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是代表他个人的看法,而是石迪文在对这批学员的情况作过了解之后,便已经有了一些别样的心思。
对石迪文这样的地方行政长官来说,不断从外界吸纳人才为己所用,是巩固自身权力和威望的有效措施。而相较于从三亚分配过来的,石迪文显然更青睐于在自己治下培养训练出来的嫡系人员。至于这些人是盐商子弟还是别的什么身份,倒也顾忌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