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贵客到
刘尚若非能说善道,也干不了这说书先生的行当,这一番劝说之后,姜翰果然觉得他言之有理,这书要编得精彩编得有料,可不正是需要用详尽的素材来作为创作基础吗至于什么军事机密,政坛秘闻之类的敏感材料,想必在公开资料中也并不多见。再说刘尚不过是一介说书先生,又不可能是什么敌国奸细,看看这些资料也没什么打紧。当下便依了他的主意,等回头再慢慢将其感兴趣的资料借出来查阅。
先前借出来这三份资料其实内容也颇为丰富,刘尚看了许久才大致消化完其中的信息,等他想让姜翰再去借一次其他资料的时候,姜翰却告诉他时间差不多了等下还要在茶馆登台表演,从这边赶回去也得花些工夫,再不走就可能要耽搁正事了。
刘尚虽然有些不舍这个难得的机会,但也明白这时候不可太过急切露了破绽,当下便随姜翰去归还了这三份资料,然后离开图书馆返回三亚港区。
回程路上刘尚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先前所看到的资料,如果这些资料内容基本属实,那么海汉与福建官府至少是在四五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比较深入的合作,当时前往漳州访问的海汉使团是以“贸易互通、文化交流、军事合作”作为公开宣传的目标,海汉人这可是完全没有把自己当作番邦小国看待的意思。而且从文献资料来看,海汉使团在福建当地也得到了极高的礼遇,不但得到了当地文武官员的热情接待,在发生刺杀案之后整个漳州城还为此封城数日,大肆搜捕海盗余孽。再加上之后双方合作在海上剿匪杀敌,这些动作显然都说明了双方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外交往来。
刘尚并不认为海汉是花钱才买到了这样的待遇,福建官府敢冒这种大不韪,放心地允许外国武装进入其辖区,想必其中是隐藏着极大的利益纠葛,而这从海汉公开的文档资料中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据先前所看的资料中记载,海汉使团当时前往福建的任务之一,是向福建水师交付由海汉代为建造的新式战船,而船上的操作人员,也都是由海汉方面代为培训。这似乎可以从侧面说明,双方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已经极为密切,但福建官方却从未对外公布过这些合作项目。如果不是来到三亚亲自见证这些文字资料,常人很难想到大明一省官府竟然与外邦有了这种秘密勾结的关系。
至于海汉踏足更早的广东,刘尚觉得已经没必要再去考虑其官场的立场倾向了,被海汉渗透的程度只怕尤甚福建。就说这琼州岛被海汉硬生生地吃下来,并且在岛上立国,这么大的事,两广的官场可从来没有因此而发声过,全都对此装聋作哑,视若罔闻,仿佛这片土地根本不是大明领土似的。
这种状况有多可怕,以刘尚的身份和见识,其实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但他知道的是自大明开国以来,似乎还从未发生过这种被外国不声不响抢走大片领土而毫无反应的情况。这事能被各级官府层层隐瞒了几年而没有在朝堂之上彻底爆开,其背后不知道牵连了多少大人物的利益,才能把这么大的盖子给捂住。
刘尚想到此处,突然觉得自己此行所背负的任务几乎看不到成事的希望,海汉目前的“势”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组织的财富或武力所造就,而是货真价实处于上升期的一国国势,即便肉眼亲见也难以阻止,想逆势而为无异于螳臂挡车,因为对手可不仅仅只是海汉人,还有身陷其中的南方官府里成百上千的大明官员。这些人既然在此之前已经选择了向海汉妥协,甚至是背叛大明,就已经背上了不可饶恕的重罪,要指望他们来反海汉肯定是靠不住的。如果东南两省都无可借之力,那想要将海汉从这一区域驱逐出去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目标。
直到回到茶馆,刘尚的脑子里仍是被刚接受的诸多信息填得满满的,完全无法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他不得不让姜翰将登台时间推迟了片刻,以便能让自己的思绪暂时抽离出来,先把今天该完成的工作应付了再说。
接下来的几天,刘尚便基本上在复刻这一天的安排,每天上午处理私事,整理资料,下午便与姜翰一同前往市立图书馆,以编书的名义继续借阅各种相关资料。而廖远的手下也又有两人被冯十介绍去了另一家商行担任护卫,院中所住的就剩了四人,空处的房间也越来越多。刘尚便打算等剩下那三人找到去处之后,就放弃这个临时居所,另行再找一处离城区近点的房子。他本来没有必要与廖远等人挤在一个院子里,先前也只是因为尚未熟悉本地环境,方便与廖远等人联系而已,如今既然各自都有了去处,那还是分开来住比较妥当。
这天讲完了书,刘尚在柜台上结清了当天的工钱和打赏,正准备去牙行找冯十说一声租房的事,姜翰过来将他叫住“刘先生留步”
刘尚回头应道“姜老板还有事情”
“有客人想单独见一见刘先生。”姜翰说了一句,又压低了声音道“在后面厢房等着,刘先生最好是去见一见。”
“哦”刘尚在茶馆说书这些时日,倒也有听众想在私下结交他,比如请他赴饭局之类的。不过这种邀约一般姜翰都会出面替他挡掉,毕竟刘尚现在在三亚说书界声名
鹊起,想来这边挖角的老板可不少,指不定人家要私下邀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价挖人,姜翰自然要尽力避免这种可能性。刘尚对此嘴上不说,心头其实有数,但今天姜翰居然让他去单独会客,想必这客人的身份也是非同一般,不容姜翰再拒绝了。
刘尚心中隐隐猜到了几分,不过他也没再急着向姜翰询问,这茶馆里人多眼杂,若是来客身份敏感,被人听去不该知道的事就不妥了。当下便只是朝姜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个邀请。
这茶馆前面是对外营业的店堂,后面其实还有两进院子,一个院子是用于堆放杂物,店里的几名小厮晚间也是住在这里,还有一个院子就是姜翰自己的住处。不过姜翰在三亚待了几年下来,已经在港区买了居住条件更好的公寓房,这边的院子便闲置下来,偶尔被用来会客。
刘尚跟着姜翰来到后院的厢房,进门之后,便见屋内端坐一人,看样貌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出头的模样,标准的海汉寸头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海汉国民身份,外来的新移民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头发剪到这么短的程度。
这人见他们进来,放下茶杯缓缓站起身来,朝刘尚抱了抱拳示意。旁边姜翰很适时地介绍道“这位是我海汉国宣传部的常干事。”
“在下常德高。”这位一边说着,一边从上衣内兜里掏出一个红封皮的小本在刘尚面前晃了一下,便又收了回去。
刘尚眼快,看到上面是有金色的工作证三个字,这代表了对方是在衙门里任职。宣传部是什么衙门,刘尚当然是知道的,他选择说书先生这个身份作为掩饰,就是看中了这个职业存在由市井直接入仕的可能,而且成功的先例还着实不少。相比其他的途径,这大概是最容易混进海汉官僚体制内的方法之一了。
刘尚很清楚只要自己能在这个行当里闯出名声,那么接到宣传部邀请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是看时间早晚的问题。刘尚原本预计的是星岛战役说完之后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了反响,才会引起官方的注意,但现在看来这个时机倒是要比他自己估计的更早一些出现。
只是这位常干事的“干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对海汉吏制没有深入了解的刘尚却是不太明白。不过看姜翰在旁边毕恭毕敬的模样,而且又能拿出象征身份的证件,看样子应该也不是那种在衙门里跑腿打杂的小人物。
“坐下说吧”常德高一指旁边的椅子,示意二人都坐下来。
“我最近听说鑫隆茶馆新来了一位很有意思的说书先生,所以这几天都特地过来听了一下,果然传闻不假,刘先生说的书的确很有趣。”常德高待二人坐下之后便主动开口说起了正事“所以让姜老板请你过来见个面,大家交个朋友。”
“交个朋友”这种借口,刘尚自然不会当真,不过对方说已经来听了几天的书,刘尚却对他的面孔没有任何印象。这茶馆店堂并不是太大,说书先生坐在台上,对观众基本是一览无余,而这里的常客多数都是在港区当力工的新移民,以及外来的水手、客商,极少会有人理这种短发,照理说常德高这样的生面孔绝对会引起自己的注意才对。
刘尚看了眼姜翰,对方倒是心领神会,立刻替常德高解释道“常干事这几天听书不是在店里,是坐在后堂听的。”
后堂与茶馆店面仅仅隔了一道木壁,类似常德高这种不想抛头露面的贵客到了店里,姜翰一般就会安排到后堂就座。这种高级雅座不用跟前面那些俗客挤在一起,的确舒适性和私密性都要好得多,当然也不是什么客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就是了,一般情况下后堂的雅座姜翰都是留给自己享受的。
姜翰这样的安排,也足见他对这位常干事的敬畏了。刘尚开口道“承蒙大人抬爱,刘某一介草民,不敢让大人折节下交。若是有能为大人效劳之处,刘某必定尽力而为。”
常德高对于刘尚这种“懂事”的表现似乎也十分满意,当下哈哈一笑道“刘先生太客气了,我可没打算要指使你去做什么事。真要说效劳的话,那也不会是为了我的一己之私,大家都是为国效力,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刘先生,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刘尚听到“为国效力”这四个字的时候心头微微一颤,不过脸上的表情却没有半点变化,口中应道“说来惭愧,在下初到三亚不久,尚未来得及申请海汉国籍,这为国效力一说,在下却是不敢冒功。”
常德高道“这倒无妨,你虽不是海汉国民,但在三亚所做之事,却也是为海汉国的壮大出了一份力。我这几日听你说书,将这星岛战役演绎得十分精彩,堂下叫好声不断。能令民众加深对国家的热爱,这便是极大的贡献了,我所就职的海汉宣传部,大致也是起到类似的职能,与刘先生所做之事大同小异。”
常德高一边夸奖刘尚,一边不着痕迹地将话题逐步引向公事,这让刘尚也暗自佩服他的话术,果然不愧是搞宣传工作的官员,这说话的技巧的确是要超出常人许多。
刘尚应道“在下不过是坐在茶馆里说说书,以此技艺糊口而已,岂能与衙门里的大人们相提并论,常大人的夸奖,在下
实在是不敢当”
常德高笑了笑,没有就着他的话题继续往下说,而是话锋一转道“我听姜老板说,最近刘先生已经在谋划将更多的战役改变成说书的本子在茶馆里表演,而且每天都去市立图书馆查阅资料,在事业上如此勤奋的说书先生可不多见啊”
刘尚摸不清对方是真心实意的夸奖还是别有所指,当下只是含糊应道“在下没太多心思,只是想能靠新本子多拉些客人,这样收入也能更多一些。至于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这也是多蒙姜老板照顾,不然这本子也就没法编下去了。”
常德高点点头道“想通过工作赚到更多的钱,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刘先生有没有想过,今后到更大的平台上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刘尚若非能说善道,也干不了这说书先生的行当,这一番劝说之后,姜翰果然觉得他言之有理,这书要编得精彩编得有料,可不正是需要用详尽的素材来作为创作基础吗至于什么军事机密,政坛秘闻之类的敏感材料,想必在公开资料中也并不多见。再说刘尚不过是一介说书先生,又不可能是什么敌国奸细,看看这些资料也没什么打紧。当下便依了他的主意,等回头再慢慢将其感兴趣的资料借出来查阅。
先前借出来这三份资料其实内容也颇为丰富,刘尚看了许久才大致消化完其中的信息,等他想让姜翰再去借一次其他资料的时候,姜翰却告诉他时间差不多了等下还要在茶馆登台表演,从这边赶回去也得花些工夫,再不走就可能要耽搁正事了。
刘尚虽然有些不舍这个难得的机会,但也明白这时候不可太过急切露了破绽,当下便随姜翰去归还了这三份资料,然后离开图书馆返回三亚港区。
回程路上刘尚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先前所看到的资料,如果这些资料内容基本属实,那么海汉与福建官府至少是在四五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比较深入的合作,当时前往漳州访问的海汉使团是以“贸易互通、文化交流、军事合作”作为公开宣传的目标,海汉人这可是完全没有把自己当作番邦小国看待的意思。而且从文献资料来看,海汉使团在福建当地也得到了极高的礼遇,不但得到了当地文武官员的热情接待,在发生刺杀案之后整个漳州城还为此封城数日,大肆搜捕海盗余孽。再加上之后双方合作在海上剿匪杀敌,这些动作显然都说明了双方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外交往来。
刘尚并不认为海汉是花钱才买到了这样的待遇,福建官府敢冒这种大不韪,放心地允许外国武装进入其辖区,想必其中是隐藏着极大的利益纠葛,而这从海汉公开的文档资料中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据先前所看的资料中记载,海汉使团当时前往福建的任务之一,是向福建水师交付由海汉代为建造的新式战船,而船上的操作人员,也都是由海汉方面代为培训。这似乎可以从侧面说明,双方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已经极为密切,但福建官方却从未对外公布过这些合作项目。如果不是来到三亚亲自见证这些文字资料,常人很难想到大明一省官府竟然与外邦有了这种秘密勾结的关系。
至于海汉踏足更早的广东,刘尚觉得已经没必要再去考虑其官场的立场倾向了,被海汉渗透的程度只怕尤甚福建。就说这琼州岛被海汉硬生生地吃下来,并且在岛上立国,这么大的事,两广的官场可从来没有因此而发声过,全都对此装聋作哑,视若罔闻,仿佛这片土地根本不是大明领土似的。
这种状况有多可怕,以刘尚的身份和见识,其实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但他知道的是自大明开国以来,似乎还从未发生过这种被外国不声不响抢走大片领土而毫无反应的情况。这事能被各级官府层层隐瞒了几年而没有在朝堂之上彻底爆开,其背后不知道牵连了多少大人物的利益,才能把这么大的盖子给捂住。
刘尚想到此处,突然觉得自己此行所背负的任务几乎看不到成事的希望,海汉目前的“势”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组织的财富或武力所造就,而是货真价实处于上升期的一国国势,即便肉眼亲见也难以阻止,想逆势而为无异于螳臂挡车,因为对手可不仅仅只是海汉人,还有身陷其中的南方官府里成百上千的大明官员。这些人既然在此之前已经选择了向海汉妥协,甚至是背叛大明,就已经背上了不可饶恕的重罪,要指望他们来反海汉肯定是靠不住的。如果东南两省都无可借之力,那想要将海汉从这一区域驱逐出去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目标。
直到回到茶馆,刘尚的脑子里仍是被刚接受的诸多信息填得满满的,完全无法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他不得不让姜翰将登台时间推迟了片刻,以便能让自己的思绪暂时抽离出来,先把今天该完成的工作应付了再说。
接下来的几天,刘尚便基本上在复刻这一天的安排,每天上午处理私事,整理资料,下午便与姜翰一同前往市立图书馆,以编书的名义继续借阅各种相关资料。而廖远的手下也又有两人被冯十介绍去了另一家商行担任护卫,院中所住的就剩了四人,空处的房间也越来越多。刘尚便打算等剩下那三人找到去处之后,就放弃这个临时居所,另行再找一处离城区近点的房子。他本来
没有必要与廖远等人挤在一个院子里,先前也只是因为尚未熟悉本地环境,方便与廖远等人联系而已,如今既然各自都有了去处,那还是分开来住比较妥当。
这天讲完了书,刘尚在柜台上结清了当天的工钱和打赏,正准备去牙行找冯十说一声租房的事,姜翰过来将他叫住“刘先生留步”
刘尚回头应道“姜老板还有事情”
“有客人想单独见一见刘先生。”姜翰说了一句,又压低了声音道“在后面厢房等着,刘先生最好是去见一见。”
“哦”刘尚在茶馆说书这些时日,倒也有听众想在私下结交他,比如请他赴饭局之类的。不过这种邀约一般姜翰都会出面替他挡掉,毕竟刘尚现在在三亚说书界声名鹊起,想来这边挖角的老板可不少,指不定人家要私下邀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价挖人,姜翰自然要尽力避免这种可能性。刘尚对此嘴上不说,心头其实有数,但今天姜翰居然让他去单独会客,想必这客人的身份也是非同一般,不容姜翰再拒绝了。
刘尚心中隐隐猜到了几分,不过他也没再急着向姜翰询问,这茶馆里人多眼杂,若是来客身份敏感,被人听去不该知道的事就不妥了。当下便只是朝姜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个邀请。
这茶馆前面是对外营业的店堂,后面其实还有两进院子,一个院子是用于堆放杂物,店里的几名小厮晚间也是住在这里,还有一个院子就是姜翰自己的住处。不过姜翰在三亚待了几年下来,已经在港区买了居住条件更好的公寓房,这边的院子便闲置下来,偶尔被用来会客。
刘尚跟着姜翰来到后院的厢房,进门之后,便见屋内端坐一人,看样貌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出头的模样,标准的海汉寸头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海汉国民身份,外来的新移民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头发剪到这么短的程度。
这人见他们进来,放下茶杯缓缓站起身来,朝刘尚抱了抱拳示意。旁边姜翰很适时地介绍道“这位是我海汉国宣传部的常干事。”
“在下常德高。”这位一边说着,一边从上衣内兜里掏出一个红封皮的小本在刘尚面前晃了一下,便又收了回去。
刘尚眼快,看到上面是有金色的工作证三个字,这代表了对方是在衙门里任职。宣传部是什么衙门,刘尚当然是知道的,他选择说书先生这个身份作为掩饰,就是看中了这个职业存在由市井直接入仕的可能,而且成功的先例还着实不少。相比其他的途径,这大概是最容易混进海汉官僚体制内的方法之一了。
刘尚很清楚只要自己能在这个行当里闯出名声,那么接到宣传部邀请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是看时间早晚的问题。刘尚原本预计的是星岛战役说完之后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了反响,才会引起官方的注意,但现在看来这个时机倒是要比他自己估计的更早一些出现。
只是这位常干事的“干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对海汉吏制没有深入了解的刘尚却是不太明白。不过看姜翰在旁边毕恭毕敬的模样,而且又能拿出象征身份的证件,看样子应该也不是那种在衙门里跑腿打杂的小人物。
“坐下说吧”常德高一指旁边的椅子,示意二人都坐下来。
“我最近听说鑫隆茶馆新来了一位很有意思的说书先生,所以这几天都特地过来听了一下,果然传闻不假,刘先生说的书的确很有趣。”常德高待二人坐下之后便主动开口说起了正事“所以让姜老板请你过来见个面,大家交个朋友。”
“交个朋友”这种借口,刘尚自然不会当真,不过对方说已经来听了几天的书,刘尚却对他的面孔没有任何印象。这茶馆店堂并不是太大,说书先生坐在台上,对观众基本是一览无余,而这里的常客多数都是在港区当力工的新移民,以及外来的水手、客商,极少会有人理这种短发,照理说常德高这样的生面孔绝对会引起自己的注意才对。
刘尚看了眼姜翰,对方倒是心领神会,立刻替常德高解释道“常干事这几天听书不是在店里,是坐在后堂听的。”
后堂与茶馆店面仅仅隔了一道木壁,类似常德高这种不想抛头露面的贵客到了店里,姜翰一般就会安排到后堂就座。这种高级雅座不用跟前面那些俗客挤在一起,的确舒适性和私密性都要好得多,当然也不是什么客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就是了,一般情况下后堂的雅座姜翰都是留给自己享受的。
姜翰这样的安排,也足见他对这位常干事的敬畏了。刘尚开口道“承蒙大人抬爱,刘某一介草民,不敢让大人折节下交。若是有能为大人效劳之处,刘某必定尽力而为。”
常德高对于刘尚这种“懂事”的表现似乎也十分满意,当下哈哈一笑道“刘先生太客气了,我可没打算要指使你去做什么事。真要说效劳的话,那也不会是为了我的一己之私,大家都是为国效力,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刘先生,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刘尚听到“为国效力”这四个字的时候心头微微一颤,不过脸上的表情却没有半点变化,口中应道“说来惭愧,在下初到三亚不久,尚未来得及申请海汉国籍,这为国效力一
说,在下却是不敢冒功。”
常德高道“这倒无妨,你虽不是海汉国民,但在三亚所做之事,却也是为海汉国的壮大出了一份力。我这几日听你说书,将这星岛战役演绎得十分精彩,堂下叫好声不断。能令民众加深对国家的热爱,这便是极大的贡献了,我所就职的海汉宣传部,大致也是起到类似的职能,与刘先生所做之事大同小异。”
常德高一边夸奖刘尚,一边不着痕迹地将话题逐步引向公事,这让刘尚也暗自佩服他的话术,果然不愧是搞宣传工作的官员,这说话的技巧的确是要超出常人许多。
刘尚应道“在下不过是坐在茶馆里说说书,以此技艺糊口而已,岂能与衙门里的大人们相提并论,常大人的夸奖,在下实在是不敢当”
常德高笑了笑,没有就着他的话题继续往下说,而是话锋一转道“我听姜老板说,最近刘先生已经在谋划将更多的战役改变成说书的本子在茶馆里表演,而且每天都去市立图书馆查阅资料,在事业上如此勤奋的说书先生可不多见啊”
刘尚摸不清对方是真心实意的夸奖还是别有所指,当下只是含糊应道“在下没太多心思,只是想能靠新本子多拉些客人,这样收入也能更多一些。至于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这也是多蒙姜老板照顾,不然这本子也就没法编下去了。”
常德高点点头道“想通过工作赚到更多的钱,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刘先生有没有想过,今后到更大的平台上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先前借出来这三份资料其实内容也颇为丰富,刘尚看了许久才大致消化完其中的信息,等他想让姜翰再去借一次其他资料的时候,姜翰却告诉他时间差不多了等下还要在茶馆登台表演,从这边赶回去也得花些工夫,再不走就可能要耽搁正事了。
刘尚虽然有些不舍这个难得的机会,但也明白这时候不可太过急切露了破绽,当下便随姜翰去归还了这三份资料,然后离开图书馆返回三亚港区。
回程路上刘尚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先前所看到的资料,如果这些资料内容基本属实,那么海汉与福建官府至少是在四五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比较深入的合作,当时前往漳州访问的海汉使团是以“贸易互通、文化交流、军事合作”作为公开宣传的目标,海汉人这可是完全没有把自己当作番邦小国看待的意思。而且从文献资料来看,海汉使团在福建当地也得到了极高的礼遇,不但得到了当地文武官员的热情接待,在发生刺杀案之后整个漳州城还为此封城数日,大肆搜捕海盗余孽。再加上之后双方合作在海上剿匪杀敌,这些动作显然都说明了双方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外交往来。
刘尚并不认为海汉是花钱才买到了这样的待遇,福建官府敢冒这种大不韪,放心地允许外国武装进入其辖区,想必其中是隐藏着极大的利益纠葛,而这从海汉公开的文档资料中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据先前所看的资料中记载,海汉使团当时前往福建的任务之一,是向福建水师交付由海汉代为建造的新式战船,而船上的操作人员,也都是由海汉方面代为培训。这似乎可以从侧面说明,双方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已经极为密切,但福建官方却从未对外公布过这些合作项目。如果不是来到三亚亲自见证这些文字资料,常人很难想到大明一省官府竟然与外邦有了这种秘密勾结的关系。
至于海汉踏足更早的广东,刘尚觉得已经没必要再去考虑其官场的立场倾向了,被海汉渗透的程度只怕尤甚福建。就说这琼州岛被海汉硬生生地吃下来,并且在岛上立国,这么大的事,两广的官场可从来没有因此而发声过,全都对此装聋作哑,视若罔闻,仿佛这片土地根本不是大明领土似的。
这种状况有多可怕,以刘尚的身份和见识,其实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但他知道的是自大明开国以来,似乎还从未发生过这种被外国不声不响抢走大片领土而毫无反应的情况。这事能被各级官府层层隐瞒了几年而没有在朝堂之上彻底爆开,其背后不知道牵连了多少大人物的利益,才能把这么大的盖子给捂住。
刘尚想到此处,突然觉得自己此行所背负的任务几乎看不到成事的希望,海汉目前的“势”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组织的财富或武力所造就,而是货真价实处于上升期的一国国势,即便肉眼亲见也难以阻止,想逆势而为无异于螳臂挡车,因为对手可不仅仅只是海汉人,还有身陷其中的南方官府里成百上千的大明官员。这些人既然在此之前已经选择了向海汉妥协,甚至是背叛大明,就已经背上了不可饶恕的重罪,要指望他们来反海汉肯定是靠不住的。如果东南两省都无可借之力,那想要将海汉从这一区域驱逐出去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目标。
直到回到茶馆,刘尚的脑子里仍是被刚接受的诸多信息填得满满的,完全无法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他不得不让姜翰将登台时间推迟了片刻,以便能让自己的思绪暂时抽离出来,先把今天该完成的工作应付了再说。
接下来的几天,刘尚便基本上在复刻这一天的安排,每天上午处理私事,整理资料,下午便与姜翰一同前往市立图书馆,以编书的名义继续借阅各种相关资料。而廖远的手下也又有两人被冯十介绍去了另一家商行担任护卫,院中所住的就剩了四人,空处的房间也越来越多。刘尚便打算等剩下那三人找到去处之后,就放弃这个临时居所,另行再找一处离城区近点的房子。他本来没有必要与廖远等人挤在一个院子里,先前也只是因为尚未熟悉本地环境,方便与廖远等人联系而已,如今既然各自都有了去处,那还是分开来住比较妥当。
这天讲完了书,刘尚在柜台上结清了当天的工钱和打赏,正准备去牙行找冯十说一声租房的事,姜翰过来将他叫住“刘先生留步”
刘尚回头应道“姜老板还有事情”
“有客人想单独见一见刘先生。”姜翰说了一句,又压低了声音道“在后面厢房等着,刘先生最好是去见一见。”
“哦”刘尚在茶馆说书这些时日,倒也有听众想在私下结交他,比如请他赴饭局之类的。不过这种邀约一般姜翰都会出面替他挡掉,毕竟刘尚现在在三亚说书界声名
鹊起,想来这边挖角的老板可不少,指不定人家要私下邀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价挖人,姜翰自然要尽力避免这种可能性。刘尚对此嘴上不说,心头其实有数,但今天姜翰居然让他去单独会客,想必这客人的身份也是非同一般,不容姜翰再拒绝了。
刘尚心中隐隐猜到了几分,不过他也没再急着向姜翰询问,这茶馆里人多眼杂,若是来客身份敏感,被人听去不该知道的事就不妥了。当下便只是朝姜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个邀请。
这茶馆前面是对外营业的店堂,后面其实还有两进院子,一个院子是用于堆放杂物,店里的几名小厮晚间也是住在这里,还有一个院子就是姜翰自己的住处。不过姜翰在三亚待了几年下来,已经在港区买了居住条件更好的公寓房,这边的院子便闲置下来,偶尔被用来会客。
刘尚跟着姜翰来到后院的厢房,进门之后,便见屋内端坐一人,看样貌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出头的模样,标准的海汉寸头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海汉国民身份,外来的新移民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头发剪到这么短的程度。
这人见他们进来,放下茶杯缓缓站起身来,朝刘尚抱了抱拳示意。旁边姜翰很适时地介绍道“这位是我海汉国宣传部的常干事。”
“在下常德高。”这位一边说着,一边从上衣内兜里掏出一个红封皮的小本在刘尚面前晃了一下,便又收了回去。
刘尚眼快,看到上面是有金色的工作证三个字,这代表了对方是在衙门里任职。宣传部是什么衙门,刘尚当然是知道的,他选择说书先生这个身份作为掩饰,就是看中了这个职业存在由市井直接入仕的可能,而且成功的先例还着实不少。相比其他的途径,这大概是最容易混进海汉官僚体制内的方法之一了。
刘尚很清楚只要自己能在这个行当里闯出名声,那么接到宣传部邀请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是看时间早晚的问题。刘尚原本预计的是星岛战役说完之后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了反响,才会引起官方的注意,但现在看来这个时机倒是要比他自己估计的更早一些出现。
只是这位常干事的“干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对海汉吏制没有深入了解的刘尚却是不太明白。不过看姜翰在旁边毕恭毕敬的模样,而且又能拿出象征身份的证件,看样子应该也不是那种在衙门里跑腿打杂的小人物。
“坐下说吧”常德高一指旁边的椅子,示意二人都坐下来。
“我最近听说鑫隆茶馆新来了一位很有意思的说书先生,所以这几天都特地过来听了一下,果然传闻不假,刘先生说的书的确很有趣。”常德高待二人坐下之后便主动开口说起了正事“所以让姜老板请你过来见个面,大家交个朋友。”
“交个朋友”这种借口,刘尚自然不会当真,不过对方说已经来听了几天的书,刘尚却对他的面孔没有任何印象。这茶馆店堂并不是太大,说书先生坐在台上,对观众基本是一览无余,而这里的常客多数都是在港区当力工的新移民,以及外来的水手、客商,极少会有人理这种短发,照理说常德高这样的生面孔绝对会引起自己的注意才对。
刘尚看了眼姜翰,对方倒是心领神会,立刻替常德高解释道“常干事这几天听书不是在店里,是坐在后堂听的。”
后堂与茶馆店面仅仅隔了一道木壁,类似常德高这种不想抛头露面的贵客到了店里,姜翰一般就会安排到后堂就座。这种高级雅座不用跟前面那些俗客挤在一起,的确舒适性和私密性都要好得多,当然也不是什么客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就是了,一般情况下后堂的雅座姜翰都是留给自己享受的。
姜翰这样的安排,也足见他对这位常干事的敬畏了。刘尚开口道“承蒙大人抬爱,刘某一介草民,不敢让大人折节下交。若是有能为大人效劳之处,刘某必定尽力而为。”
常德高对于刘尚这种“懂事”的表现似乎也十分满意,当下哈哈一笑道“刘先生太客气了,我可没打算要指使你去做什么事。真要说效劳的话,那也不会是为了我的一己之私,大家都是为国效力,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刘先生,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刘尚听到“为国效力”这四个字的时候心头微微一颤,不过脸上的表情却没有半点变化,口中应道“说来惭愧,在下初到三亚不久,尚未来得及申请海汉国籍,这为国效力一说,在下却是不敢冒功。”
常德高道“这倒无妨,你虽不是海汉国民,但在三亚所做之事,却也是为海汉国的壮大出了一份力。我这几日听你说书,将这星岛战役演绎得十分精彩,堂下叫好声不断。能令民众加深对国家的热爱,这便是极大的贡献了,我所就职的海汉宣传部,大致也是起到类似的职能,与刘先生所做之事大同小异。”
常德高一边夸奖刘尚,一边不着痕迹地将话题逐步引向公事,这让刘尚也暗自佩服他的话术,果然不愧是搞宣传工作的官员,这说话的技巧的确是要超出常人许多。
刘尚应道“在下不过是坐在茶馆里说说书,以此技艺糊口而已,岂能与衙门里的大人们相提并论,常大人的夸奖,在下
实在是不敢当”
常德高笑了笑,没有就着他的话题继续往下说,而是话锋一转道“我听姜老板说,最近刘先生已经在谋划将更多的战役改变成说书的本子在茶馆里表演,而且每天都去市立图书馆查阅资料,在事业上如此勤奋的说书先生可不多见啊”
刘尚摸不清对方是真心实意的夸奖还是别有所指,当下只是含糊应道“在下没太多心思,只是想能靠新本子多拉些客人,这样收入也能更多一些。至于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这也是多蒙姜老板照顾,不然这本子也就没法编下去了。”
常德高点点头道“想通过工作赚到更多的钱,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刘先生有没有想过,今后到更大的平台上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刘尚若非能说善道,也干不了这说书先生的行当,这一番劝说之后,姜翰果然觉得他言之有理,这书要编得精彩编得有料,可不正是需要用详尽的素材来作为创作基础吗至于什么军事机密,政坛秘闻之类的敏感材料,想必在公开资料中也并不多见。再说刘尚不过是一介说书先生,又不可能是什么敌国奸细,看看这些资料也没什么打紧。当下便依了他的主意,等回头再慢慢将其感兴趣的资料借出来查阅。
先前借出来这三份资料其实内容也颇为丰富,刘尚看了许久才大致消化完其中的信息,等他想让姜翰再去借一次其他资料的时候,姜翰却告诉他时间差不多了等下还要在茶馆登台表演,从这边赶回去也得花些工夫,再不走就可能要耽搁正事了。
刘尚虽然有些不舍这个难得的机会,但也明白这时候不可太过急切露了破绽,当下便随姜翰去归还了这三份资料,然后离开图书馆返回三亚港区。
回程路上刘尚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先前所看到的资料,如果这些资料内容基本属实,那么海汉与福建官府至少是在四五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比较深入的合作,当时前往漳州访问的海汉使团是以“贸易互通、文化交流、军事合作”作为公开宣传的目标,海汉人这可是完全没有把自己当作番邦小国看待的意思。而且从文献资料来看,海汉使团在福建当地也得到了极高的礼遇,不但得到了当地文武官员的热情接待,在发生刺杀案之后整个漳州城还为此封城数日,大肆搜捕海盗余孽。再加上之后双方合作在海上剿匪杀敌,这些动作显然都说明了双方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外交往来。
刘尚并不认为海汉是花钱才买到了这样的待遇,福建官府敢冒这种大不韪,放心地允许外国武装进入其辖区,想必其中是隐藏着极大的利益纠葛,而这从海汉公开的文档资料中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据先前所看的资料中记载,海汉使团当时前往福建的任务之一,是向福建水师交付由海汉代为建造的新式战船,而船上的操作人员,也都是由海汉方面代为培训。这似乎可以从侧面说明,双方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已经极为密切,但福建官方却从未对外公布过这些合作项目。如果不是来到三亚亲自见证这些文字资料,常人很难想到大明一省官府竟然与外邦有了这种秘密勾结的关系。
至于海汉踏足更早的广东,刘尚觉得已经没必要再去考虑其官场的立场倾向了,被海汉渗透的程度只怕尤甚福建。就说这琼州岛被海汉硬生生地吃下来,并且在岛上立国,这么大的事,两广的官场可从来没有因此而发声过,全都对此装聋作哑,视若罔闻,仿佛这片土地根本不是大明领土似的。
这种状况有多可怕,以刘尚的身份和见识,其实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但他知道的是自大明开国以来,似乎还从未发生过这种被外国不声不响抢走大片领土而毫无反应的情况。这事能被各级官府层层隐瞒了几年而没有在朝堂之上彻底爆开,其背后不知道牵连了多少大人物的利益,才能把这么大的盖子给捂住。
刘尚想到此处,突然觉得自己此行所背负的任务几乎看不到成事的希望,海汉目前的“势”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组织的财富或武力所造就,而是货真价实处于上升期的一国国势,即便肉眼亲见也难以阻止,想逆势而为无异于螳臂挡车,因为对手可不仅仅只是海汉人,还有身陷其中的南方官府里成百上千的大明官员。这些人既然在此之前已经选择了向海汉妥协,甚至是背叛大明,就已经背上了不可饶恕的重罪,要指望他们来反海汉肯定是靠不住的。如果东南两省都无可借之力,那想要将海汉从这一区域驱逐出去将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目标。
直到回到茶馆,刘尚的脑子里仍是被刚接受的诸多信息填得满满的,完全无法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他不得不让姜翰将登台时间推迟了片刻,以便能让自己的思绪暂时抽离出来,先把今天该完成的工作应付了再说。
接下来的几天,刘尚便基本上在复刻这一天的安排,每天上午处理私事,整理资料,下午便与姜翰一同前往市立图书馆,以编书的名义继续借阅各种相关资料。而廖远的手下也又有两人被冯十介绍去了另一家商行担任护卫,院中所住的就剩了四人,空处的房间也越来越多。刘尚便打算等剩下那三人找到去处之后,就放弃这个临时居所,另行再找一处离城区近点的房子。他本来
没有必要与廖远等人挤在一个院子里,先前也只是因为尚未熟悉本地环境,方便与廖远等人联系而已,如今既然各自都有了去处,那还是分开来住比较妥当。
这天讲完了书,刘尚在柜台上结清了当天的工钱和打赏,正准备去牙行找冯十说一声租房的事,姜翰过来将他叫住“刘先生留步”
刘尚回头应道“姜老板还有事情”
“有客人想单独见一见刘先生。”姜翰说了一句,又压低了声音道“在后面厢房等着,刘先生最好是去见一见。”
“哦”刘尚在茶馆说书这些时日,倒也有听众想在私下结交他,比如请他赴饭局之类的。不过这种邀约一般姜翰都会出面替他挡掉,毕竟刘尚现在在三亚说书界声名鹊起,想来这边挖角的老板可不少,指不定人家要私下邀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价挖人,姜翰自然要尽力避免这种可能性。刘尚对此嘴上不说,心头其实有数,但今天姜翰居然让他去单独会客,想必这客人的身份也是非同一般,不容姜翰再拒绝了。
刘尚心中隐隐猜到了几分,不过他也没再急着向姜翰询问,这茶馆里人多眼杂,若是来客身份敏感,被人听去不该知道的事就不妥了。当下便只是朝姜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个邀请。
这茶馆前面是对外营业的店堂,后面其实还有两进院子,一个院子是用于堆放杂物,店里的几名小厮晚间也是住在这里,还有一个院子就是姜翰自己的住处。不过姜翰在三亚待了几年下来,已经在港区买了居住条件更好的公寓房,这边的院子便闲置下来,偶尔被用来会客。
刘尚跟着姜翰来到后院的厢房,进门之后,便见屋内端坐一人,看样貌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出头的模样,标准的海汉寸头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海汉国民身份,外来的新移民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头发剪到这么短的程度。
这人见他们进来,放下茶杯缓缓站起身来,朝刘尚抱了抱拳示意。旁边姜翰很适时地介绍道“这位是我海汉国宣传部的常干事。”
“在下常德高。”这位一边说着,一边从上衣内兜里掏出一个红封皮的小本在刘尚面前晃了一下,便又收了回去。
刘尚眼快,看到上面是有金色的工作证三个字,这代表了对方是在衙门里任职。宣传部是什么衙门,刘尚当然是知道的,他选择说书先生这个身份作为掩饰,就是看中了这个职业存在由市井直接入仕的可能,而且成功的先例还着实不少。相比其他的途径,这大概是最容易混进海汉官僚体制内的方法之一了。
刘尚很清楚只要自己能在这个行当里闯出名声,那么接到宣传部邀请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是看时间早晚的问题。刘尚原本预计的是星岛战役说完之后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了反响,才会引起官方的注意,但现在看来这个时机倒是要比他自己估计的更早一些出现。
只是这位常干事的“干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对海汉吏制没有深入了解的刘尚却是不太明白。不过看姜翰在旁边毕恭毕敬的模样,而且又能拿出象征身份的证件,看样子应该也不是那种在衙门里跑腿打杂的小人物。
“坐下说吧”常德高一指旁边的椅子,示意二人都坐下来。
“我最近听说鑫隆茶馆新来了一位很有意思的说书先生,所以这几天都特地过来听了一下,果然传闻不假,刘先生说的书的确很有趣。”常德高待二人坐下之后便主动开口说起了正事“所以让姜老板请你过来见个面,大家交个朋友。”
“交个朋友”这种借口,刘尚自然不会当真,不过对方说已经来听了几天的书,刘尚却对他的面孔没有任何印象。这茶馆店堂并不是太大,说书先生坐在台上,对观众基本是一览无余,而这里的常客多数都是在港区当力工的新移民,以及外来的水手、客商,极少会有人理这种短发,照理说常德高这样的生面孔绝对会引起自己的注意才对。
刘尚看了眼姜翰,对方倒是心领神会,立刻替常德高解释道“常干事这几天听书不是在店里,是坐在后堂听的。”
后堂与茶馆店面仅仅隔了一道木壁,类似常德高这种不想抛头露面的贵客到了店里,姜翰一般就会安排到后堂就座。这种高级雅座不用跟前面那些俗客挤在一起,的确舒适性和私密性都要好得多,当然也不是什么客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就是了,一般情况下后堂的雅座姜翰都是留给自己享受的。
姜翰这样的安排,也足见他对这位常干事的敬畏了。刘尚开口道“承蒙大人抬爱,刘某一介草民,不敢让大人折节下交。若是有能为大人效劳之处,刘某必定尽力而为。”
常德高对于刘尚这种“懂事”的表现似乎也十分满意,当下哈哈一笑道“刘先生太客气了,我可没打算要指使你去做什么事。真要说效劳的话,那也不会是为了我的一己之私,大家都是为国效力,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刘先生,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刘尚听到“为国效力”这四个字的时候心头微微一颤,不过脸上的表情却没有半点变化,口中应道“说来惭愧,在下初到三亚不久,尚未来得及申请海汉国籍,这为国效力一
说,在下却是不敢冒功。”
常德高道“这倒无妨,你虽不是海汉国民,但在三亚所做之事,却也是为海汉国的壮大出了一份力。我这几日听你说书,将这星岛战役演绎得十分精彩,堂下叫好声不断。能令民众加深对国家的热爱,这便是极大的贡献了,我所就职的海汉宣传部,大致也是起到类似的职能,与刘先生所做之事大同小异。”
常德高一边夸奖刘尚,一边不着痕迹地将话题逐步引向公事,这让刘尚也暗自佩服他的话术,果然不愧是搞宣传工作的官员,这说话的技巧的确是要超出常人许多。
刘尚应道“在下不过是坐在茶馆里说说书,以此技艺糊口而已,岂能与衙门里的大人们相提并论,常大人的夸奖,在下实在是不敢当”
常德高笑了笑,没有就着他的话题继续往下说,而是话锋一转道“我听姜老板说,最近刘先生已经在谋划将更多的战役改变成说书的本子在茶馆里表演,而且每天都去市立图书馆查阅资料,在事业上如此勤奋的说书先生可不多见啊”
刘尚摸不清对方是真心实意的夸奖还是别有所指,当下只是含糊应道“在下没太多心思,只是想能靠新本子多拉些客人,这样收入也能更多一些。至于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这也是多蒙姜老板照顾,不然这本子也就没法编下去了。”
常德高点点头道“想通过工作赚到更多的钱,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刘先生有没有想过,今后到更大的平台上去发挥自己的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