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赛尔号起飞
马尼拉湾海战的结果虽然有一定变数,但是被美军封锁后,其战败命运已经注定,在被封锁之后没有外部物资补给来源的情况下,菲律宾的西班牙军队顶多拖延一段时间,恩斯特也只不过想借此机会给美国找些麻烦,所以也不再关注。
当然,想要翻盘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就是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全歼美国海军主力,并且威胁美国本土,但这个可能性更小,在本土海军保存实力,不能倾巢而出的情况下,西班牙海军的下场大概和远东帝国差不多。
……
1889年6月5日。
布拉瓦约市。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古来有之,而勇气号承载着我们的迫切希望,如果这次实验成功,那对于东非乃至全世界而言,都将是改变历史的一天。”
此时,在布拉瓦约西部的实验场地上,科研人员和东新社记者已经严阵以待。
而主导这场实验的总设计师刘莱德和他的研究所团队更是万分紧张,作为混血裔。
刘莱德接受过东非本土的正统教育,其父亲是黑兴根军校毕业生,为东非开疆拓土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按照常规做法,应该子承父业进入军队发展。
但是刘莱德不走寻常路,天生对发明创造更感兴趣,后来进入欧洲的维也纳大学深造,毕业后被直接招入黑兴根能源动力实验室维也纳分部实习,最后回到东非本后被委以重任,搭建起了布拉瓦约市飞机研究所。
飞机,简而言之就是飞行的机械,飞行器,在19世纪正式对该项目研发的关键时期,世界上大量科研人员前赴后继,但都没有取得成功,却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
刘莱德对飞机也是有所了解的,当然,他所了解的“飞行器”,很多都是没有成功的案例。
而之所以刘莱德能成为东非布拉瓦约飞机研究所的领导,完全是因为东非手下缺人,所以只能重用本土人才。
毕竟像这种科研项目,恩斯特自然设定了极高的保密级别,这就意味着一些项目要隐姓埋名,而对于很多追求名的欧美科学家或者发明家而言,即便东非给的待遇再高,那也不划算。
而刘莱德这种本土人才,虽然年轻了一点,但是东非也不是没有办法弥补缺陷,就比如刘莱德的核心团队成员就有四十多人,都是东非的高材生。
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本来就属于教育“过剩”的东非,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最不缺的就是大学生数量,可能东非缺乏顶尖人才,但东非能做到以十抵一,甚至以百抵一,这种粗暴的人海战术,对东非的科研是有巨大帮助的,东非很多国家实验室就是由这种年轻人才堆积起来的,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
而且相对于现在19世纪欧洲很多发明创造,大多数依赖个人的奇思妙想,东非的科研团队模式本来就具有优势。
比如原历史第一个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他们只有高中文凭,并且以修自行车谋生。
这种情况下,和东非的飞机研究所相比,莱特兄弟连杂牌军都算不上,更何况还有恩斯特给东非科研人员指明方向。
事实也是如此,眼下布拉瓦约市的这架“飞机”,光从外观上就比前世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要“豪华”不少,不仅仅具有简单的机械结构,甚至装备了一定电子产品,同时还有外壳。
前世莱特兄弟的飞机,是没有外壳的,只有粗暴的骨架,坐在上面估计和开敞篷车差不多。
实际上,这款东非自主研发的飞机,早在今年的三月初就进行了首飞,只不过这次更是有备而来,并且中央政府专门派来了记者,记录这一珍贵的历史影像。
“嗡嗡嗡……”
随着前面的螺旋桨带动,赛尔号发出巨大的噪音,随后笨拙的沿着跑道向前推动。
对于在场的“非专业”人士而言,感觉还未起飞的所谓飞机有些像形状怪异的跑车。
一位军方代表就不以为意的说道:“这种东西真能飞上天么?他的两个翅膀明显是固定的,而且完全由金属构成,怎么也不可能像鸟儿或者昆虫那样依靠翅膀振动飞……”
话还没有说完,只见赛尔号已经脱离地面,成仰间向上,转瞬间就离开了地面,贴地飞行,然后再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攀升,最终在天空中直线飞行。
事实胜于雄辩,而布拉瓦约飞机研究所的成员虽然不是第一次见识到飞机起飞,还是高兴的几乎蹦起来。
而东新社的记者更是手忙脚乱的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在摄像机的瞩目中,人类第一架飞机圆满完成了它的任务,在天空中飞行了将近七八分钟后,才重回跑道平稳落地。
原历史上,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在五十九秒内飞了不到三百米,由此可见东非第一架飞机的起点之高。
当然,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东非第一架飞机背后不仅是四十多名核心科研人员,还有其他科研机构共享数据,东非各個工厂提供最优秀的零部件,东非财政上的支持等等,而相比之下莱特兄弟团队只能算小作坊。
在如此支持力度下,东非第一架飞机如果还像前世那样简陋,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而东非科研团队此时也是扬眉吐气,毕竟作为世界第一架飞机的研发者,他们就有扬眉吐气的资本。
这也是对东非科研机构众多年轻人的鼓舞,东非人才质量上虽然落后于欧美国家,但这并不是说智商不够,而是他们的积累和经验不足。
而东非政府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优良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大展拳脚,并且在国家项目中迅速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刘莱德等人也会和如今欧洲那些“大师”一样,成为青史留名的存在。
而这也是恩斯特所希望看到的,顶尖人才不能仅靠引进,如果东非本土人才能够不断作出成绩,自然再好不过,毕竟科学与国家,科学家有国界。
实际上也是如此,在东非外聘的很多欧美科学家或者学者,他们为了金钱或者其他原因来到东非,但是心中的归属终究不是东非。
就比如东非聘用的很多大学教师,仅仅是以东非为跳板,最终心里想的还是回到欧洲发展。
而本土人才就不一样了,至少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人,天然对东非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也是东非最容易留得住的人才。
……
第一镇市。
“很好!看来过不了多久,军费又要涨了!”在获悉这次飞行实验成功后的恩斯特心里想到。
实际上早在三月份恩斯特就知道赛尔号起飞成功,但是再次确认之后,还是忍不住激动,毕竟飞机也是能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明之一,而能在东非手中实现,这让恩斯特对未来东非的前景更加乐观了不少。
加上前世飞机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就是战争,具有侦查,打击,运输等功能,而东非飞机成功起飞,也就意味着第三大军种空军将要诞生。
而随着赛尔号起飞,这样一来东非也应该提早筹备空军,为以后的战争做准备。
(本章完)
当然,想要翻盘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就是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全歼美国海军主力,并且威胁美国本土,但这个可能性更小,在本土海军保存实力,不能倾巢而出的情况下,西班牙海军的下场大概和远东帝国差不多。
……
1889年6月5日。
布拉瓦约市。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古来有之,而勇气号承载着我们的迫切希望,如果这次实验成功,那对于东非乃至全世界而言,都将是改变历史的一天。”
此时,在布拉瓦约西部的实验场地上,科研人员和东新社记者已经严阵以待。
而主导这场实验的总设计师刘莱德和他的研究所团队更是万分紧张,作为混血裔。
刘莱德接受过东非本土的正统教育,其父亲是黑兴根军校毕业生,为东非开疆拓土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按照常规做法,应该子承父业进入军队发展。
但是刘莱德不走寻常路,天生对发明创造更感兴趣,后来进入欧洲的维也纳大学深造,毕业后被直接招入黑兴根能源动力实验室维也纳分部实习,最后回到东非本后被委以重任,搭建起了布拉瓦约市飞机研究所。
飞机,简而言之就是飞行的机械,飞行器,在19世纪正式对该项目研发的关键时期,世界上大量科研人员前赴后继,但都没有取得成功,却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
刘莱德对飞机也是有所了解的,当然,他所了解的“飞行器”,很多都是没有成功的案例。
而之所以刘莱德能成为东非布拉瓦约飞机研究所的领导,完全是因为东非手下缺人,所以只能重用本土人才。
毕竟像这种科研项目,恩斯特自然设定了极高的保密级别,这就意味着一些项目要隐姓埋名,而对于很多追求名的欧美科学家或者发明家而言,即便东非给的待遇再高,那也不划算。
而刘莱德这种本土人才,虽然年轻了一点,但是东非也不是没有办法弥补缺陷,就比如刘莱德的核心团队成员就有四十多人,都是东非的高材生。
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本来就属于教育“过剩”的东非,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最不缺的就是大学生数量,可能东非缺乏顶尖人才,但东非能做到以十抵一,甚至以百抵一,这种粗暴的人海战术,对东非的科研是有巨大帮助的,东非很多国家实验室就是由这种年轻人才堆积起来的,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
而且相对于现在19世纪欧洲很多发明创造,大多数依赖个人的奇思妙想,东非的科研团队模式本来就具有优势。
比如原历史第一个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他们只有高中文凭,并且以修自行车谋生。
这种情况下,和东非的飞机研究所相比,莱特兄弟连杂牌军都算不上,更何况还有恩斯特给东非科研人员指明方向。
事实也是如此,眼下布拉瓦约市的这架“飞机”,光从外观上就比前世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要“豪华”不少,不仅仅具有简单的机械结构,甚至装备了一定电子产品,同时还有外壳。
前世莱特兄弟的飞机,是没有外壳的,只有粗暴的骨架,坐在上面估计和开敞篷车差不多。
实际上,这款东非自主研发的飞机,早在今年的三月初就进行了首飞,只不过这次更是有备而来,并且中央政府专门派来了记者,记录这一珍贵的历史影像。
“嗡嗡嗡……”
随着前面的螺旋桨带动,赛尔号发出巨大的噪音,随后笨拙的沿着跑道向前推动。
对于在场的“非专业”人士而言,感觉还未起飞的所谓飞机有些像形状怪异的跑车。
一位军方代表就不以为意的说道:“这种东西真能飞上天么?他的两个翅膀明显是固定的,而且完全由金属构成,怎么也不可能像鸟儿或者昆虫那样依靠翅膀振动飞……”
话还没有说完,只见赛尔号已经脱离地面,成仰间向上,转瞬间就离开了地面,贴地飞行,然后再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攀升,最终在天空中直线飞行。
事实胜于雄辩,而布拉瓦约飞机研究所的成员虽然不是第一次见识到飞机起飞,还是高兴的几乎蹦起来。
而东新社的记者更是手忙脚乱的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在摄像机的瞩目中,人类第一架飞机圆满完成了它的任务,在天空中飞行了将近七八分钟后,才重回跑道平稳落地。
原历史上,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在五十九秒内飞了不到三百米,由此可见东非第一架飞机的起点之高。
当然,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东非第一架飞机背后不仅是四十多名核心科研人员,还有其他科研机构共享数据,东非各個工厂提供最优秀的零部件,东非财政上的支持等等,而相比之下莱特兄弟团队只能算小作坊。
在如此支持力度下,东非第一架飞机如果还像前世那样简陋,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而东非科研团队此时也是扬眉吐气,毕竟作为世界第一架飞机的研发者,他们就有扬眉吐气的资本。
这也是对东非科研机构众多年轻人的鼓舞,东非人才质量上虽然落后于欧美国家,但这并不是说智商不够,而是他们的积累和经验不足。
而东非政府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优良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大展拳脚,并且在国家项目中迅速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刘莱德等人也会和如今欧洲那些“大师”一样,成为青史留名的存在。
而这也是恩斯特所希望看到的,顶尖人才不能仅靠引进,如果东非本土人才能够不断作出成绩,自然再好不过,毕竟科学与国家,科学家有国界。
实际上也是如此,在东非外聘的很多欧美科学家或者学者,他们为了金钱或者其他原因来到东非,但是心中的归属终究不是东非。
就比如东非聘用的很多大学教师,仅仅是以东非为跳板,最终心里想的还是回到欧洲发展。
而本土人才就不一样了,至少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人,天然对东非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也是东非最容易留得住的人才。
……
第一镇市。
“很好!看来过不了多久,军费又要涨了!”在获悉这次飞行实验成功后的恩斯特心里想到。
实际上早在三月份恩斯特就知道赛尔号起飞成功,但是再次确认之后,还是忍不住激动,毕竟飞机也是能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明之一,而能在东非手中实现,这让恩斯特对未来东非的前景更加乐观了不少。
加上前世飞机的第一次大规模应用就是战争,具有侦查,打击,运输等功能,而东非飞机成功起飞,也就意味着第三大军种空军将要诞生。
而随着赛尔号起飞,这样一来东非也应该提早筹备空军,为以后的战争做准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