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反差
影院的后排观众非常少,两张亚裔面孔的中年男子却在小声讨论着什么。
“《山楂树之恋》的导演有一把刷子啊!”
《乡情》的导演胡炳榴略带惊叹地冲着旁边一起观影的同伴,同为《乡情》的导演王进说道:
“这部电影的配乐选择非常好,真是那个年轻导演想出来的?”
“一部电影的好坏并不是由音乐决定的,还是要靠剧情和演员的演技。”
比起胡炳榴的惊叹,看起来也就三十出头的王进脸上却没什么表情。
而说话的声音虽然小,可语气里那股酸意是听得出来的。
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后,他说道:
“我觉得他这是取巧,这部戏剧情明显非常单薄,只有一条线,他没有办法,只能靠音乐吸引观众。恰巧,《山楂树》这首歌在国外也有群众基础。”
胡炳榴摇摇头,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配乐选择体现出了导演的巧思,只要对电影,对剧情有益处,那么这种选择就是正确的。”
他觉得王进有点魔怔了,原因嘛,在于他们之前猜测是韩平的《山楂树之恋》将他们的《乡情》挤出了主竞赛单元。
虽然一开始,他也有点愤懑不平,但这不代表他认同王进的看法。
他不是普通观众,他是个导演,虽然拍摄过的电影还没有韩平多,也没有韩平成功,但对电影,对行业的敏感性还是有的。
这部电影,把《山楂树》这首歌曲的旋律用在这里成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原曲叫《乌拉尔的花楸树》,诞生于1953年的苏联,是首苏联时期的爱情歌曲。这首歌曲描写工厂青年生产生活和爱情,曲调悠扬潺潺,词语意境深绵。
这首歌惟妙惟肖,韵律起起伏伏间,流转着浓郁的乌拉尔风情——纯真、优美、浪漫。
选择这首歌的时候,配乐团考虑过用原曲,不过韩平在听过原曲后强烈要求央音配乐团队进行改编,才有了现在这一版。
胡炳榴也是听过原版歌曲的,他发现改编而成的《山楂树》太贴合这部电影的主题。
这部电影目前而言非常成功,这种成功不仅是因为贴合主题,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歌曲,它里面藏的东西。
有对那个特殊时期的思考,有关系进展的铺垫,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虽然他没看过剧本,但他猜测故事结局,男女主角大概率要分开。
这是他基于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分析得出来的。
当然,他也有可能会猜错。
总之,在胡炳榴眼里,韩平绝对不是为了讨好观众。
什么是好的文艺电影?
思想内涵、社会问题、艺术表现力、意境、情感共鸣、审美享受,胡炳榴在这部电影里都看到了,那么这就是一部合格且符合他胃口的文艺片。
因此,他和王进联合执导的电影被韩平的电影挤下来,他是服气的。
况且,给他最大的惊喜还是刘晓丽。
这个年代,导演选角,更加钟爱圆脸,肉鼻头的女演员。
就比如《乡情》的女主角。
胡炳榴觉得他更符合心目中的农村姑娘。
可是在看了刘晓丽的表演后,他发现自己浅薄了。
原来女演员不一定要选朴实的,漂亮的女演员也能有非常出色的演技。
而且漂亮的女演员似乎对电影还有某种加成。
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选择田翠翠那样的女演员吗?
胡炳榴不太自信,他犹豫了。
“老王,你觉得这部电影的剪辑怎么样?”
“还只看了个开头,能看出什么剪辑水平。”王进嘟囔道。
别看他表面上对韩平的这部电影不屑一顾,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剪辑让他觉得很舒服。
这个年代的导演剪辑电影喜欢犯一个毛病是剪辑的镜头平庸、节奏混乱。
所谓镜头平庸,就是背景显得虚假,人物呆板,缺乏灵动和激越的浑然天成的风韵与格调?。
这些导演和剪辑师都有责任,明明有更好的镜头,但导演和剪辑师选择了更差的一个。
所谓节奏混乱,就是角色对白和人物形象没有被很好地建立起来,叙事风格散漫,影响了电影的整体质量?。
他和胡炳榴都明白其中的问题,但他们拍摄的《乡情》剪辑过后,还是出了问题。
一开始,大家的想法很多,恨不得将各自的想法全都运用到镜头中。
可念头多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原本正常的剧本,拍摄也是按照剧本进行,可剪辑过后,剧本的味道却全变了。
他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的电影,在后期制作完成后,反而变成了一部平庸之作。
而这,也就是王进喜欢《山楂树之恋》剪辑的原因。
叙事虽然显得平铺直叙,没有什么高潮,但也没有糟点,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观众都能看得懂。
这对一个年轻导演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沉默半晌后,王进小声道:“后期我不知道,至少前期这十几分钟,导演的处理很完美。”
只要维持这个节奏,先无关剧情如何发展,至少在整体节奏上面来,它是完整的。
胡炳榴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
他现在越发觉得自己败得不冤,就这十几分钟,他就看到了自己和韩平之间的差距。
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华夏电影。
此时此刻,在场的诸多影评人产生了这种想法。
无论国内国外。
作为专业的电影人,好电影他们可以夸,但本质上过来观看,还是抱着挑刺的想法而来。
硬要挑刺的话,任何电影或多或少都有毛病,但这没有任何意义。
就目前为止的十几分钟,无论是配乐,还是男女主的演技,亦或是这些已经发生了的剧情,都让他们看到了一种很新的东西。
不是拍摄技巧,而是一种风格。
至少这十几分钟的观影,让他们觉得这部电影有种《罗马假日》的味道,很特别,也很让人惊喜。
总的来说,《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很不错。
真的很不错。
……
而接下来的故事,与电影的整体气质一样。
电影中描写静秋“走资派”的家庭,还有她为了留校所经历的一些事情,韩平没有选择所谓的揭露“黑暗”,相反,他处理的恰到好处。
静秋回到家,想到再也看不到老三时,露出了难过的表情。
在看到母亲在学校时长被人批评时,她的心里无比难受。
回到家里,她也闲不下来,要和弟弟妹妹还有母亲一起粘信封贴补家用。
静秋的母亲在忙碌的同时,嘴里还唠叨着对静秋争取留校任教的叮嘱。
电影中,关于静秋家里的描述极为特别。
有别于在张队长家咱住时的欢乐气氛,静秋回到自己家后,气氛反而变得压抑起来。
家,本来是温暖的,充满爱的。
但静秋家不同,他的父亲挂着“走资派”的帽子,还在劳动改造,静秋的弟弟妹妹年纪小,不懂事,静秋和静秋妈妈两人做事情反而变得谨小慎微,说话都不敢大声,给观众一种“夹着尾巴做人”的感觉。
这种处理方式,也让静秋这个角色更加合理。
韩平是怎么刻画静秋这个角色的呢?
为了让刘晓丽表现出那种“自卑”。
他从走路姿势,到言谈举止,都专门为刘晓丽量身打造,很好的刻画出静秋那种处处小心翼翼的感觉。
就是这种不大不小的反差,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和在乡下采风时完全不同的静秋。
在乡下时,虽然辛苦,但能看到她的笑容。
而回到县城的静秋,畏首畏尾,活像一个鹌鹑。
她的笑容不见了,整个人也充满了不自信和木讷,甚至是自卑。
正是角色要求的这种不自信和木讷,要求刘晓丽更多的运用眼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所以在整个县城里的戏份中,静秋给观众的感觉,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支配着。她活的非常压抑,在家里要面对母亲和母亲的寄托,在外,则要面对自己的身份。
电影在这一段中,再也没有了在乡下时的背景音乐。
只有人声和物体的碰撞声。
在县城,静秋的活动范围也变得很少,几乎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又和在乡下时有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色调的处理也更加隐喻。
比如乡下的天空是湛蓝色的,而县城的天空却显得灰暗许多。
在乡下时,服装要随意一些。而在县城,随处可见的都是蓝色的卡其布工装。
而为了让观众意识到这种差别,同时也在里面添加那“苦中带甜”的滋味,就连老三的出现,也都被韩平安排在了晚上。
在星光暗淡的黑夜中,一盏昏黄的路灯下,老三穿着蓝色工装,安静的在路灯下等着静秋。
而当静秋走进了象征着点亮自己内心的光芒之中时,她才会褪去那种自卑与怯懦,脸上重新焕发光彩,带着那甜蜜的笑容。
看到这一幕,观众们也和静秋一样,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
很简单的拍摄手法。
同样简单的人物内心描写。
可偏偏有了之前的做对比,在这个寂静的夜晚,静秋露出笑容后,整个人都变得鲜活起来。
多么纯净的笑容啊!
又是多么美丽的笑容啊!
静秋的这个绝美的笑容,让不少观众内心发出了感叹。
刘晓丽也很激动,这一刻,她甚至想哭。
“《山楂树之恋》的导演有一把刷子啊!”
《乡情》的导演胡炳榴略带惊叹地冲着旁边一起观影的同伴,同为《乡情》的导演王进说道:
“这部电影的配乐选择非常好,真是那个年轻导演想出来的?”
“一部电影的好坏并不是由音乐决定的,还是要靠剧情和演员的演技。”
比起胡炳榴的惊叹,看起来也就三十出头的王进脸上却没什么表情。
而说话的声音虽然小,可语气里那股酸意是听得出来的。
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后,他说道:
“我觉得他这是取巧,这部戏剧情明显非常单薄,只有一条线,他没有办法,只能靠音乐吸引观众。恰巧,《山楂树》这首歌在国外也有群众基础。”
胡炳榴摇摇头,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配乐选择体现出了导演的巧思,只要对电影,对剧情有益处,那么这种选择就是正确的。”
他觉得王进有点魔怔了,原因嘛,在于他们之前猜测是韩平的《山楂树之恋》将他们的《乡情》挤出了主竞赛单元。
虽然一开始,他也有点愤懑不平,但这不代表他认同王进的看法。
他不是普通观众,他是个导演,虽然拍摄过的电影还没有韩平多,也没有韩平成功,但对电影,对行业的敏感性还是有的。
这部电影,把《山楂树》这首歌曲的旋律用在这里成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原曲叫《乌拉尔的花楸树》,诞生于1953年的苏联,是首苏联时期的爱情歌曲。这首歌曲描写工厂青年生产生活和爱情,曲调悠扬潺潺,词语意境深绵。
这首歌惟妙惟肖,韵律起起伏伏间,流转着浓郁的乌拉尔风情——纯真、优美、浪漫。
选择这首歌的时候,配乐团考虑过用原曲,不过韩平在听过原曲后强烈要求央音配乐团队进行改编,才有了现在这一版。
胡炳榴也是听过原版歌曲的,他发现改编而成的《山楂树》太贴合这部电影的主题。
这部电影目前而言非常成功,这种成功不仅是因为贴合主题,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歌曲,它里面藏的东西。
有对那个特殊时期的思考,有关系进展的铺垫,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虽然他没看过剧本,但他猜测故事结局,男女主角大概率要分开。
这是他基于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分析得出来的。
当然,他也有可能会猜错。
总之,在胡炳榴眼里,韩平绝对不是为了讨好观众。
什么是好的文艺电影?
思想内涵、社会问题、艺术表现力、意境、情感共鸣、审美享受,胡炳榴在这部电影里都看到了,那么这就是一部合格且符合他胃口的文艺片。
因此,他和王进联合执导的电影被韩平的电影挤下来,他是服气的。
况且,给他最大的惊喜还是刘晓丽。
这个年代,导演选角,更加钟爱圆脸,肉鼻头的女演员。
就比如《乡情》的女主角。
胡炳榴觉得他更符合心目中的农村姑娘。
可是在看了刘晓丽的表演后,他发现自己浅薄了。
原来女演员不一定要选朴实的,漂亮的女演员也能有非常出色的演技。
而且漂亮的女演员似乎对电影还有某种加成。
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选择田翠翠那样的女演员吗?
胡炳榴不太自信,他犹豫了。
“老王,你觉得这部电影的剪辑怎么样?”
“还只看了个开头,能看出什么剪辑水平。”王进嘟囔道。
别看他表面上对韩平的这部电影不屑一顾,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剪辑让他觉得很舒服。
这个年代的导演剪辑电影喜欢犯一个毛病是剪辑的镜头平庸、节奏混乱。
所谓镜头平庸,就是背景显得虚假,人物呆板,缺乏灵动和激越的浑然天成的风韵与格调?。
这些导演和剪辑师都有责任,明明有更好的镜头,但导演和剪辑师选择了更差的一个。
所谓节奏混乱,就是角色对白和人物形象没有被很好地建立起来,叙事风格散漫,影响了电影的整体质量?。
他和胡炳榴都明白其中的问题,但他们拍摄的《乡情》剪辑过后,还是出了问题。
一开始,大家的想法很多,恨不得将各自的想法全都运用到镜头中。
可念头多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原本正常的剧本,拍摄也是按照剧本进行,可剪辑过后,剧本的味道却全变了。
他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的电影,在后期制作完成后,反而变成了一部平庸之作。
而这,也就是王进喜欢《山楂树之恋》剪辑的原因。
叙事虽然显得平铺直叙,没有什么高潮,但也没有糟点,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观众都能看得懂。
这对一个年轻导演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沉默半晌后,王进小声道:“后期我不知道,至少前期这十几分钟,导演的处理很完美。”
只要维持这个节奏,先无关剧情如何发展,至少在整体节奏上面来,它是完整的。
胡炳榴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
他现在越发觉得自己败得不冤,就这十几分钟,他就看到了自己和韩平之间的差距。
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华夏电影。
此时此刻,在场的诸多影评人产生了这种想法。
无论国内国外。
作为专业的电影人,好电影他们可以夸,但本质上过来观看,还是抱着挑刺的想法而来。
硬要挑刺的话,任何电影或多或少都有毛病,但这没有任何意义。
就目前为止的十几分钟,无论是配乐,还是男女主的演技,亦或是这些已经发生了的剧情,都让他们看到了一种很新的东西。
不是拍摄技巧,而是一种风格。
至少这十几分钟的观影,让他们觉得这部电影有种《罗马假日》的味道,很特别,也很让人惊喜。
总的来说,《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很不错。
真的很不错。
……
而接下来的故事,与电影的整体气质一样。
电影中描写静秋“走资派”的家庭,还有她为了留校所经历的一些事情,韩平没有选择所谓的揭露“黑暗”,相反,他处理的恰到好处。
静秋回到家,想到再也看不到老三时,露出了难过的表情。
在看到母亲在学校时长被人批评时,她的心里无比难受。
回到家里,她也闲不下来,要和弟弟妹妹还有母亲一起粘信封贴补家用。
静秋的母亲在忙碌的同时,嘴里还唠叨着对静秋争取留校任教的叮嘱。
电影中,关于静秋家里的描述极为特别。
有别于在张队长家咱住时的欢乐气氛,静秋回到自己家后,气氛反而变得压抑起来。
家,本来是温暖的,充满爱的。
但静秋家不同,他的父亲挂着“走资派”的帽子,还在劳动改造,静秋的弟弟妹妹年纪小,不懂事,静秋和静秋妈妈两人做事情反而变得谨小慎微,说话都不敢大声,给观众一种“夹着尾巴做人”的感觉。
这种处理方式,也让静秋这个角色更加合理。
韩平是怎么刻画静秋这个角色的呢?
为了让刘晓丽表现出那种“自卑”。
他从走路姿势,到言谈举止,都专门为刘晓丽量身打造,很好的刻画出静秋那种处处小心翼翼的感觉。
就是这种不大不小的反差,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和在乡下采风时完全不同的静秋。
在乡下时,虽然辛苦,但能看到她的笑容。
而回到县城的静秋,畏首畏尾,活像一个鹌鹑。
她的笑容不见了,整个人也充满了不自信和木讷,甚至是自卑。
正是角色要求的这种不自信和木讷,要求刘晓丽更多的运用眼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所以在整个县城里的戏份中,静秋给观众的感觉,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支配着。她活的非常压抑,在家里要面对母亲和母亲的寄托,在外,则要面对自己的身份。
电影在这一段中,再也没有了在乡下时的背景音乐。
只有人声和物体的碰撞声。
在县城,静秋的活动范围也变得很少,几乎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又和在乡下时有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色调的处理也更加隐喻。
比如乡下的天空是湛蓝色的,而县城的天空却显得灰暗许多。
在乡下时,服装要随意一些。而在县城,随处可见的都是蓝色的卡其布工装。
而为了让观众意识到这种差别,同时也在里面添加那“苦中带甜”的滋味,就连老三的出现,也都被韩平安排在了晚上。
在星光暗淡的黑夜中,一盏昏黄的路灯下,老三穿着蓝色工装,安静的在路灯下等着静秋。
而当静秋走进了象征着点亮自己内心的光芒之中时,她才会褪去那种自卑与怯懦,脸上重新焕发光彩,带着那甜蜜的笑容。
看到这一幕,观众们也和静秋一样,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
很简单的拍摄手法。
同样简单的人物内心描写。
可偏偏有了之前的做对比,在这个寂静的夜晚,静秋露出笑容后,整个人都变得鲜活起来。
多么纯净的笑容啊!
又是多么美丽的笑容啊!
静秋的这个绝美的笑容,让不少观众内心发出了感叹。
刘晓丽也很激动,这一刻,她甚至想哭。